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True Grit (離奇復仇事件) - 純潔心靈初進俗世的成人禮




You must pay for everything in this world, one way and another.
There is nothing free except the grace of God.


Mattie Ross, True Grit (2010)


當片名True Grit在漆黑的大銀幕亮起後, 就立刻以 箴言第二十八章一節 作開場白
The wicked flee when no man pursueth.
無人追趕之時, 惡人逃跑

為什麼高安兄弟要刻意隱去下一句?
全片都在歌頌小孩的勇敢與公義 the righteous are bold as a lion 義人膽壯像獅子
Mattie Ross 敢作敢言, 愛惜生命, 不懼怕權貴盜匪, 為伸張正義不怕危難, 正是義人典範
她的行動, 是基於為父親討回公道, 是Avenge, 而不是Revenge
不是以眼還眼的復仇, 而是要犯人得到公正的審判
她代表著不受俗世污染的信念, 但到最後, 她真的能堅守當初的自己嗎?

高安兄弟似在慨嘆現世義人難尋, 只有惡人遠走高飛, 沒有義人堅持追趕
No Country For Old Men (二百萬奪命奇案) 早已表露價值觀的墮落, 罪惡的橫行
這一次回歸舊日陽光滿溢的西部, 重新給觀眾定義何為True Grit 真正的英雄漢子




True Grit 不是見人亂殺的公雞, 而是智慧與純真俱在的十四歲小女孩
Mattie Ross 有律法知識, 懂得分辨是非, 可直斥別人不是;
她也有談判技巧, 懂得爭取自己應得的;
更難能可貴是, 她也善良樂觀, 可安慰受挫折的同伴, 又會愛惜小馬
這種近乎完美的角色, 在高安兄弟一向灰暗的電影世界,
自Fargo (雪花高離奇命案) 的女警探後就未出現
而Mattie Ross 在見識過外面的殺戮, 經歷過荒野的危險後, 她的生命也不一樣了

每有生命失去之後, 女主角上馬後總有一個回望鏡頭, 然後畫面中就是一具或數具屍體
鏡頭隨著馬匹遠去, 代表著又一次死亡的見證, 也是又增一筆成長的經歷
她依然可理直氣壯的為律法說話, 書中寫的, 她從不背棄, 只為尋找造物主答應她的公義
只是在最後面臨殺父仇人時, 她需要與死亡正面相對,
從她開了一槍, 至掉進洞裏時, 註定了她已正式投身這塵世了

在那一槍之前, 她仍是清白之身, 可客觀看待沿途遇到的險惡,
她仍可得到上帝的保護, 沒有什麼可以傷害她,
一如騎馬渡河可輕易渡過, 一如落入強盜手中依然絲毫無損
在營火前, 公雞也指出蛇不會傷害她,
只是一槍之後, 洞中的蛇一咬, 就代表了成人禮的完成
女孩已成女人, 於是需要掙脫蛇的攻擊, 這是成熟的代價, 踏進成人世界的記號
開場時候, 大雪紛飛, 父親的死開展了整個故事,
結尾之時, 陽光普照, 另一個生命中重要的人之死結束了故事
這段經歷, 是女孩長大的憑證



任何事情皆有代價, 只有神的恩典是無條件的
因此, 對白設計上不斷提到了交易, 以多少金錢換取多少貨物及服務
路途上生命的滅絕, 又是否犯過罪行的工價呢?
親自追討仇人的債需要付出無窮的堅毅與忍耐, 更可能是身體上的傷害
鍥而不捨的追尋, 最終也可換來成果, 只是造物主的安排卻總會意想不到
A Serious Man (非常戇男離奇失婚) 探討過 聖靈如何向世人說話
這一次少了疑惑, 多了肯定,
縱然天氣陰晴不定, 深信堅持, 而且自己是站在正義一方的話, 出路一定能尋見的
只是現在的社會, 還有誰人能像女主角般, 全然稱義, 又全然相信呢?

電影為了現代的道德淪喪作出救贖
用古典聖經的話語闡明真理, 用沒有太多人在意的古語諺語, 講述好人好事
亦再次透過背景歌曲暗示劇情方向
火雞哼唱的 "God's gonna cut you down", 貫穿電影的 "Leaning on the Everlasting Arms"
兩曲分別道出忠奸兩角的下場

高安兄弟運用廣鏡長鏡頭, 在廣闊的樹林與一望無際的沙漠, 拍出西部片獨有的浪漫感
使用長對話, 角色間的討論, 去賦予那已離現世很遠的時代, 一份真實感
對白加強了故事脈絡, 讓人物間關係更清晰更有情感依附
那份久違的樸實, 在Roger Deakins 的攝影與Carter Burwell的配樂中隱約滲透出來


Black Swan (黑天鵝) - 抑壓黑暗慾望與追求藝術完美



Perfection is not just about control. It's also about letting go.
Surprise yourself so you can surprise the audience.
Transcendence!


Thomas Leroy, The Black Swan (2010)


開場的黑暗中漫舞, 舞台燈光落在一人身上, 表明全片是那一個角色的獨腳戲
不但是有關外在的芭蕾舞蹈, 更有關她的內心世界
舞鞋的陝窄象徵綑綁, 完整原地轉一圈象徵完美
一方面抑壓內心的陰暗, 是創傷還是慾望?
一方面追求藝術的無瑕, 是釋放還是拘謹?

每一鏡頭都從Nina視角出發,
跳舞時候, 攝影機跟隨舞蹈動作, 流動且緊貼地在每一個步法, 每一個轉身, 都跟著肢體擺動
平常時候, 跟拍鏡頭總在主角身後, 一步一步的走到每一個地點
完成表演後, 又會捕捉觀眾反應或導演表情, 讓觀眾見主角所見, 注視主角所關心的

不同場景先開始在主角鞋的特寫
不但表現了跳舞著重腳步韻律與姿勢美態,
更說明了主角對自我的嚴苛限制
把腳夾硬放進不合身的鞋子, 以自身痛苦遷就藝術,
也同時以腳在鞋中的不舒展, 暗喻了對內心渴求的壓抑

不同場景也先拍下音樂盒中的轉動擺設
原地旋轉是芭蕾舞的指定動作, 而盒中的死物是機械式的操作, 是不人性的
鏡頭同樣有嘗試作原地旋轉, 如排練黑天鵝時女主角的反複重演動作
就如Nina每日練習, 一步不走錯, 不惜受傷去展現完美是欠缺人的激情
對照跳白天鵝與黑天鵝之分別, 正是前者拘泥步法正確, 後者需要注入俗世情感

不同場景也利用鏡子展現人的兩面性
平常是潔白純淨, 心底卻有邪惡黑暗
鏡中人的猙獰面孔, 是自己不敢面對的污穢思想
全片多次直對鏡像, 是人 心中的掙扎以外露形式呈現,
陰暗面隱藏鏡內, 別人看不見, 只有自己看得見這一層反射
尾段黑天鵝變形正發生在看到鏡中另一個自己後,代表邪惡已走出鏡子,支配主角

還有很多希治閣式的道具佈置, 充分利用心理學講人的脆弱
浴缸的水, 房間的畫都外化了人心障礙,
導演家中的惡魔繪像, 酒會中的墮天使雕塑則強化了心魔的侵擾
最後Nina出走一場就把所有之前鋪墊的恐懼, 一口氣爆發出來
全片氣氛就是從緩慢的不安, 低調的壓逼感 逐步推向急促誇張的崩潰




本片的主題實在有太多延展空間
單以拍攝角度讓觀眾第一身體驗精神瀕臨崩潰邊緣的狀態
已可讓人掌握到病患者的痛苦與掙扎
這有可能是一次對思覺失調病人的徹底精神分析

思覺失調的五個主要病徵, 通過極端放大的電影技巧表達
反常的情緒反應, 認知上有偏差, 感官功能上的混亂,生活習慣失調,社交能力降低
在一氣呵成的剪接, 凌亂詭異的古典現代配樂融和下
把當中幻覺上的漸進失控, 逼害妄想拍出讓人心跳加速的節奏
拍攝害怕旁人看到真實自我的壓力時, 就利用了驚慄片常見的轉身突然看到另一人的技巧

Darren Aronofsky 刻意強調聲效, 又把鏡頭插進大量短時間的零碎近鏡
穿插著聽不清的低聲耳語, 讓觀眾也不能分清現實想像
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場, 就是酒吧放縱一幕
顏色紛亂, 燈光不斷閃爍, 在每閃一下就出現不同幻想畫面
剪接師在五十秒內擠進了一千個定格圖, 內藏有天鵝湖的暗示, 現實的回憶等
把一個人的紊亂思維具體呈現在大銀幕中, 強化觀眾對主角的感受



講到故事背後的成因, 更是千絲萬縷各有說法
在她眼中每人每事的意義都未必如實反映,
但綜合影片在對話上或影像中給予的線索,
Nina的心理負擔一定不止於舞蹈團的壓力, 而且與性愛有關

她在火車看到了Lily時分了神, 一如她進舞蹈室時, Nina就失去專注
她在水中自慰時, 突然閃過Lily的畫面; 在吸毒一晚幻想與Lily造愛
她對法國導演的強吻反感,
都暗示了Nina可能是女同性戀者, 因而將性慾壓下, 直至Lily出現後就成導火線
埋藏心底已久的慾念掀開, 又疑惑為求上位的Lily背叛自己, 導致瘋狂愈演愈烈
導演在拍攝Nina與Lily共處時的選用配樂都詭異迷離
代表這些片段時, Nina背後確有難以言明的複雜思想
Natalie Portman 演出的是一種困惑 Confused, 是妒忌, 恐慌, 還是迷戀? 可能性太多了

母親Erica的古怪態度亦似是電影關鍵
她對女兒的過份呵護, 把女兒稱作Sweet Girl, 當未長大的小女孩看待
嚴格控制其生活, 又把自己前途的失敗歸咎於Nina身上,
過份希望女兒完成自己不能得到的, 何嘗又不是一種精神傷害?
更強烈的性暗示, 在於Nina曖昧的承認自己不是處女, 房門沒有鎖
還有幻覺中經常出現女性圖樣, 在吸毒那晚, 性交到底有否發生?
電影主題會否暗指童年曾受性侵犯的陰影造成精神困擾?
同樣地Natalie Portman 在與母親一起時演出的是時而嬌柔, 時而叛逆的狂放
難以捉摸母女間的心理障礙,
也許若心靈缺口能在電影文本中出現, 女主角亦可宣之於口, 就不會出現最後結局?

沒有仔細說明前因後果, 一切有待觀眾自行思考,
Black Swan 黑天鵝 展現無比激情, 完美中有正邪平衡的角力
配樂及故事結構也與天鵝湖遙距呼應
可譽為導演風格在 Requiem For A Dream 迷上癮 及 Wrestler 拚命戰羊的完美結合

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Toy Story 3 (反斗奇兵3) - 若有你珍惜過我, 永別又如何




So long, Partner!

Woody, Toy Story 3 (2010)



沒有你支撐過我
沒有你珍惜過我
回望便只有白活
歲月不似歌

在這個終結時辰
心知你跟我
連繫這麼多
心中記得我
同樣都不錯

永別又如何 ‧‧‧

胡迪與安仔的關係, 如同最友好的親人, 緊緊靠在一起
不論到了那方, 胡迪都只想回到安仔的身邊

彼思動畫神話的火箭就由巴斯光年的經典台詞To Infinity and Beyond起飛至今,
從開場首十分鐘已足以肯定反斗奇兵系列將是影史上最成功的三部曲

Andy在房間中想像玩具身處的歷險世界, 胡迪當英雄決戰薯蛋頭
正是我們首次認識會說話會走的玩具朋友, 首次進入玩具內心世界的第一幕
1995年Toy Story首次面世就是Andy正在設計西部情節, 胡迪成功拘捕薯蛋頭
15年過後, 終於看到了當時Andy腦海中的創意情景
但這一場大戰是有了新玩具的加入.
薯蛋頭太太, 三眼外星人, 牛女翠絲, 一個個熟悉的角色陸續登場
巴斯光年的一飛沖天, 抱抱龍的傻氣, 把舊有的觀影回憶都帶回來
對於曾經抱著玩具, 在房間屋子內自由發揮, 正義撃倒邪惡的故事重複上演千萬遍的朋友們
這更是再一次對自己成長的回顧與懷念


走進Andy的想像世界後, 再一次記得兒時的想法後
走進一條美好童年的時光隧道,
經典開場曲 "You've Got a Friend in Me"伴隨仿家庭錄像的手提攝錄機,
記錄日常慢慢增高的快樂點滴, 一起看戲, 一起吃飯, 一起進睡
一方面表達了時間飛逝, 一方面見證了玩具們與安仔同步經歷這一切
唱到"our friendship will never die"的突然中止, 畫面一黑,
代表著以往我們看到的故事要劃上句號了
代表著過去相信的, 一直相伴的關係來到了終結的地步
看過朝夕相對的長久互相扶持, 才令遺棄與淡忘變得更難以置信

Andy's going to college. Can you believe it?
第三集的出現, 是相隔了長達十一年的成品,
只有經歷了沉澱的歷史重量, 到重遇時刻才更珍貴, 到分離時刻才更震撼
這一次, 是跟所有玩過的玩具, 建立過感情的角色,
來一個堂而皇之的揮手道別, 而且是永遠的告別

是去是留,
是躲進一度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回憶角落, 還是奔向下一個歷險新旅程?
留戀以前是不切實際, 如何有尊嚴的向往昔說再見,
而不是偷偷摸摸的離開, 讓關係留下誤解與遺憾?


焚化爐高潮一場, 當勞蘇問及 Where are your kids now?, 之後的一走了之
玩具手牽手走到這裏, 一起勇敢面對, 胡迪在這一刻真正的覺悟, 作出了最後的決定
You are a toy! 雖然沒有直接宣之於口,
卻已在一起衝向焚化爐時同心閉眼, 表明了胡迪明白自己真正所屬地方

最後完結的十分鐘可稱經典
So Long的配樂, Andy對玩具的逐一介紹
重溫了一次反斗奇兵所有主要人物, 同時闖進了每人對玩過的玩具的情感深處
一個傳承的動作, 代表了一個充滿玩具與想像力的世代不會就此終結
還有人真誠去與玩具相處, 是一個精神的延續
So Long, partner!
簡單而隆重的告別式, 說明了玩具與人不是從屬的關係, 而是真心一同經歷長大的好朋友

最後鏡頭慢慢向上移動, 屋頂上的藍天與白雲, 對應開場第一幕的廣闊天空
更把系列作了完整的首尾呼應
因為1995年Toy Story標誌出場時的第一個畫面就是Andy家中, 藍天白雲的牆紙

Randy Newman的音樂與選曲, 大量取用原系列已有的, 配上新編曲,
整個系列風格更統一, 亦更易想起過往經典場面
最驚喜是You Got A Friend In Me 西班牙版更澎湃更活力, 配合玩具一起玩樂的熱鬧
We Belong Together更為說明要旨的點題作,
不止是玩具間, 玩具與人之間, 亦可引申到人與人之間

Talk about friendship, and loyal things.
Talk about how much you mean to me.
And I'll promise, to always be by your side,
Whenever you need me.

We belong together,
We belong together.
Yes, we do,
You'll be mine, forever.







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Inception (潛行凶間) - 堅守信念與了解真相的角力



Don't you wan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
Or become an old man, filled with regret, waiting to die alone?

Saito, Inception (2010)

延續Christopher Nolan從Memento凶心人開始就探討的母題:
我們追求的, 到底是殘酷現實, 還是虛假歡愉?
改變的只是當日在香港籌集近五百萬美金拍成獨立影片
現在卻在荷里活炙手可熱, 動輒一億六千萬, 打造科幻特技大製作

向來路蘭兄弟筆下人物都處於 面對現實 與 欺騙隱瞞 的兩難取捨
前者意味著生命沒有了希望, 存在沒有了目的;
後者則是自欺欺人, 活在自己假想理想的格局之中
而主角們最後都會選擇後者
失憶症患者如是, 魔術師的目標觀眾如是, 蝙蝠俠亦為其城市市民選擇了欺瞞
影片也提供了解釋, 一如Christopher Nolan的人生觀:
Positive emotion trumps negative emotion every time.
正能量每次都撃倒負面情緒, 是人類潛意識的心理防護機制, 免得承受不住而崩潰

因為信念應得到回報, 所以Cobb在情在理需要回到兒女身旁
主角需要堅定這個結局意念, 放下唯一可判別真相的工具, 奔向令他快樂的泉源
不管這是否真實, 他的感受才最重要
就如片中所言, 潛意識愈鑽深層, 人就愈重視感性, 理性逐漸失去警醒作用
這不止身為專家的主角明白,
幕後主謀 - 導演(同時身兼編劇)更清楚, 也懂得觀眾多想看到感動重逢的一幕
這才可成就故事文本的起承轉合, 讓繃緊情緒得到舒援
所以導演也放心不言明真實與否, 當下的投入感才是首要考慮
離開大銀幕畫面時, 彷如南柯一夢; 戲中情節像是一次夢境經歷
電影的威力, 莫過於此

在主題表達上, 如要說明現實與幻象的取捨,
把最後一幕當作夢境分析是最似Nolan的意願
但戲中硃絲馬跡實在難以組織得出合理解釋, 就容讓這一點含糊性存在吧
解讀太多也會損害科幻及發夢題材本來擁有的無窮想像力



一個兒時希望拍成的劇本, 在團隊合作下得以完成, 而且在票房口碑上都標誌著突破
拍攝過程到最後成品, 已經是一趟成功的尋夢, 將意念潛植於觀眾腦海中吧

影片把現實跟夢的界線模糊化,
單在拍攝一場街頭追逐, 你能清楚知道誰在追趕Cobb嗎? 動機又是什麼?
夢中的我們不也是突然遭到危險而逃跑, 在過程中才慢慢建構自己逃避的東西嗎?
當逃到窄巷時, 鏡頭向著中心推近, 形成兩邊牆壁好像在縮窄,
Cobb像給壓住的超現實場面, 又是否你我曾夢見的古怪景象?
攝影風格亦是偏向朦朧, 看不清周圍, 同樣營造夢的感覺

劇本上的指明是夢境的提示不少
有如一班人要在指定地方睡覺, 使他們能給叫醒, 不致困在美夢中
一句簡單的反問, "你怎知道不是現實成為了他們的夢境", 又再讓人墮進迷思
同樣Mal的推論有可能成立嗎? Cobb回憶中看到的酒店, 二人是在對面傾談
那為何警察們會把Cobb當成主要疑犯? 就算動機成立, 他的不在場證據也是相當明顯?
那可能是酒店大廈的結構也是摺起了的呢? 就像整個馬路摺攏, 跟地面垂直或平行而置一樣?

以上談及的是可能性, 純粹的跟隨情節推進, 故事發生在現實當中也是合理推斷
但電影的神奇之處就在此, 與夢境的特性完全結合



戲如魔法 [Prestige 死亡魔法], 戲如回憶 [Memento 凶心人]
可以刻意操控, 也可自然寫實, 電影片段只是碎片拼圖,
透過視覺或音響上的線索逐步追尋, 但也沒可能完全整合,
因為剪接就已把一些畫面刪去, 如同夢境的接駁有時不在情理之內

夢是如此不規則, 跳躍不斷, 畫面總在中間突然出現, 沒有 "到達" 的記憶
剪接跟隨夢境的隨意, 一開場已是主角在水中, 毫不知道怎樣會身在水中
多場establishing shot都是無緣無故的在畫面中, 場景已設置好, 角色已埋好位
觀眾沒能看到主角怎樣由一個佈置轉眼到另一個
蒙太奇本就如夢境, 夢怎樣開始是不清晰的,
同樣電影正式開始的時序, 到底哪一秒鐘是故事的開始?
到最後一秒我們也不可掌握到夢境是否已結束, 電影完結亦不表示戲中主角的故事不會繼續
只是我們已從光影世界中醒過來, 繼續我們的人生罷了

從科幻角度觀賞, 本片卻有很多不能修補的基本缺陷
既然夢境超脫, 難以抽取局部代整體,
嘗試以既定規則作夢境限制, 讓電影的視野沒法走得更自由奔放
導演一向重視科學邏輯, 然而潛意識世界的定律死板得沒法發揮更多創意
沒有了天馬行空的夢, 只有現實也可出現的火車軌及槍戰,
當然更能混亂觀眾思維, 當時當刻孰真孰假,
但把所有規例直白說出, 不但扼殺創作與再想像空間, 也予人自圓其說之感

定潛規則, 若能一貫到底也能證實劇本心思縝密
但若一時套用一時失效, 說服力就大大削減
首先, 若然一層一層深入夢境, 時間流動是之前的十二倍
那為何音樂歌聲不會以十二倍慢速進入下一層呢? 如是者, 怎樣計算同步?
其次, 第一層的車輛翻側, 導致第二層失去地心吸力, 那第三層為何又完全不受第二層影響?
雨景是尿急欲望的投射, 那雪景的出現又代表什麼呢?

導演手法在展現宏大概念上有膽識, 交代人物發展亦有條理,
有時過份嚴謹, 太多交代反而削弱了夢幻感
但最大問題始終是導演塑造了一個新的空間, 卻沒有好好填滿內裏的細節
介紹天橋鏡子的畫面無疑震撼, 但不能實際應用在故事上就會變成炫耀視效
夢境建構的有趣之點在於其迷宮的設計, 但觀眾未能看清每層地圖的環境及道具佈置
只能看到大概景觀及其外殼, 不夠深入細緻讓它失卻一份可作探究的實感



不過很多人忽略了 潛行凶間 的一項大貢獻, 是荷里活工業擅用的模式,
但在現今特技盛行, 立體為主的時代欠缺的: star-making process
Christopher Nolan 原意本就是拍一部有新包裝的特務片
一身開創潮流的專業西服打扮, 彷彿打企業戰的職業特工隊
戲中的渡邊謙, Tom Hardy, Joseph Gordon-Levitt, 還有最重要的Leonardo Dicarpio,
集合老中青三代都市型男標誌, 影片的英雄形象及造型塑造應記一功
女主角方面, Marion Cotillard的詭異冷艷, Ellen Page的年輕活力, 同樣成功針對不同市場
幾可保證, 在之後回顧影片歷史, 會驚訝這麼多影壇大明星聚合在這部電影上,
同樣, 巨星魅力是大銀幕體驗的珍貴部分, 可遇不可求

最後要盛讚技術團隊的認真, 各方成就可臻完美
美術構圖富現代感亦不失未來的科幻色彩
Hans Zimmer的配樂更是把觀眾帶進夢境又往返現實的關鍵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The Kids Are All Right (非單親關係) -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Marriage is hard.
Just two people slogging through the shit,
year after year, getting older, changing.

It's a fucking marathon, okay?
So, sometimes, you know, you're together for so long, that you just...
You stop seeing the other person.
You just see weird projections of your own junk.

Sometimes you hurt the ones you love the most.

Jules, The Kids Are All Right (2010)

耀眼但溫柔的陽光灑向康莊大道,
甫開首MGMT的The Youth帶我們認識已到達長大新階段的Joni
曲風清新而對未來充滿好奇與希望
好友們開放地談及性, 這是一個新的世代, 也是一個美好的進程
亦喻意著這個故事中的現代家庭有一份新氣象,
The Kids Are All Right 這個名字亦暗示了舊有家庭價值未有因時代演進而給取締

鏡頭的開揚, 音樂的悠然讓影片的氣氛保持輕鬆暢快
劇本對白的紮實跟戲劇節奏的流暢, 讓電影生活化, 寫實得像日常經歷, 有生命力有幽默感
四位核心家庭成員加上一位外來者構成的關係有趣好玩,
難得是五個人物描寫立體, 各自有內心煩惱, 各自有性格突出或缺陷,
各有立場但最終出發點依然是彼此相愛

先從Joni說起, 故事始於她, 也終於她, 新鮮及燦爛在等待她的人生
這是離家住宿的最後一個夏天, 沒有大難題, 沒有背負成人責任
追尋父親只為建立新關係, 追求更多未遇過的組合
浪漫想像還有騎電單車, 長大的歷程就是如此這般, 看來平淡, 回味時又別有一番滋味
Mia Wasikowska 把她演得可愛活潑, 既有擔心父母問題的成熟, 又有期待新生活的憧憬

最後一幕的不捨念掛讓這個姐姐的獨立聰慧形象增添一份感性
尤其是劇本細節的安排, 她一方面不希望事事靠父母幫忙,
只是家人短暫離開, 又怕他們真的不在身旁
青春時獨有的忐忑, 未踏入成人世界的純真,
她不特別, 像每位平凡女孩, 亦在尋常家庭長大, 所以自然就會alright的了

Laser, 劇情的引發點, 尋找生父給誤會性向, 先惹來家庭會議小插曲
這個來自"父母"的擔心, 跟所有爸爸媽媽關心兒子青春期的改變一樣
而男孩在這個家只有一位, 缺少了父親形象下的成長會否有所欠缺呢?
在跟生父學習做人處事之時, 又在家中對著兩位母親的喋喋不休, 這會影響正常發展嗎?
Josh Hutcherson的演繹又是惹人可愛, 家中一對小寶貝把簡單家庭生活變得開心悅目
生娘不及養娘大, 對家中 "嚴父" 的偶然反叛, 終也會給愛融化
畢竟他也循規蹈矩, 沒有任何學壞, 良好教育, 真摯感情培養之下的孩子一定會alright的



縱使片名指向Kids, 實際問題全在於大人身上
正常的是下一代, 家長卻很擔心自己的生活方式會否影響親人, 又怕不能堅持活出自己而受壓
婚姻是長久維持的關係, 一生一世的相對總會有漣漪, 視乎你如何著緊家庭的完整性
如果不相愛, 一男一女, 丈夫與妻子也不能擔保兒女不受影響
Jules的心聲很發人深省, 與Nic的一柔一剛, 到底可走多遠呢?
沒人知道, 至少孩子們很好, 就足夠了吧
Annette Bening女兒身卻是一家之主,
硬朗死板, 左不准右不許的嚴厲眼神下又釋出關懷善意
忍淚扮堅強, 冤屈不外訴的強人掙扎, 低調地將角色發展的立體多面性盡現觀眾前
Julianne Moore有鬱悶有思遷之意, 家庭責任彷彿不在她方
任性不自控的罪惡感, 與難以抗拒的女性吸引力都同在她溫柔語氣中散發出

生父Paul本是局外人, 沒有負擔, 自由生活的浪人突然遇上一個可安定的家庭
他帶來的建設還是破壞呢?
傳統智慧認為父愛必然需要存在, 他確為孩子們帶來歡樂, 但這是否一個家的成員呢?
Mark Ruffalo把吊兒郎當的態度, 和對每個人的過份熱情關愛,
演得很有激情, 又很能表現出不屬家庭圈子的個性
他代表著新衝撃, 象徵每個家都會出現的潛在裂痕
一個家, 總會有一個要持守住的共同秘密, 他恰巧地成為家庭關係轉化的突襲點
是對是錯? 一團糟又是誰的責任?

劇本對每一角色都有同情的切入點, 不偏心, 不狠責, 就是人性弱點一定在
家人作用就是體諒壞的地方, 鼓勵好的地方呢
難得一個原創的現代美國家庭描繪,
多段對白設計能讓人捧腹大笑的原因,
就是人人都能找到共鳴, 在父母孩子身份中尋覓到自己的影子

拍攝手法平易近人, 在城市風光背後有微妙的感情暗湧, 但從不誇飾
音樂與畫面切換一如在現實生活般自然流動, 不刻意跳接, 不刻意淡出,
就讓演員與對白主導, 專注深入角色內心掙扎,
另外兩段床上關係亦對比出 性 與 愛的分野
夫妻間是平淡閃過的, 含蓄而沒有激情, 偶爾有影帶作調劑;
情人間沒有愛的野性則原始的呻吟出來, 赤祼的大力的以激烈影像呈現

最出色的一場, 亦最有家庭衝突的一場發生在晚餐飯桌
選擇桌上共聚, 作為秘密識穿的爆發點, 代表著家庭危機
開首的聲效變得模糊難聚焦, 就是觀眾有如跟Nic一同在現場感到不安全
那份心不在焉的焦慮, 在攝影周圍失去重點, Nic閃爍眼神望向妻子的茫然感表達出來

結局看似團圓, 陽光明媚, 又新一段路, 只是人生未走完, 下一步該怎樣再同行?
有聚有散的時刻, 哪一些人會烙下更深的回憶, 哪一些就是與你更親近的人

開首片名打出前的"The Youth" , MGMT的音樂有一份不確定性, 同時有一份前行的好奇心

We could learn to make it together,
together together together together together...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127 Hours (127小時) - 自由意志與天意命運的結合共存




Everything is... just comes together. It's me. I chose this. I chose all this.
This rock... this rock has been waiting for me my entire life.
It's entire life, ever since it was a bit of meteorite a million, billion years ago. In space.
It's been waiting, to come here. Right, right here. I've been moving towards it my entire life. The minute I was born, every breath that I've taken,
every action has been leading me to this crack on the out surface.

Aron Ralston, 127 Hours (2010)


Aron Ralston在困於石頭下127小時後, 仍然能奇蹟生還, 是什麼原因?
A. 他是超人 He is a superman.
B. 他很幸運 He is lucky.
C. 他是騙子 He cheated.
D. 這是命運 It's written.

每天繁華都市中人來人往, 有人在工作, 有人在比賽,
在你活著的某一時某一刻,
可能在遠方正有人等待你的救援, 可能正有你的家人遇上最艱難的決擇掙扎
那一分, 那一秒, 對於你與我, 可能微不足道, 卻對一些人是改變命運的一瞬
如果你沒有把握分寸, 沒有好好愛惜身邊人, 你如何確保下一秒會來臨到你的生命當中?
把自己的路途放在自己手中, 我闖我路獨立獨行也許精彩,
但到了盡頭, 你最關心的, 又會是什麼呢?
能幫助你燃燒生命力的, 又會是什麼呢?
與世隔絕, 抗拒溝通, 又有什麼益處呢?

開場短短三分鐘, 畫面分割三格已道出主旨
左方是人類是生活在群體之中, 日常與人有緊密接觸,
陌生人平常擦過也不會為意, 正好呼應了主角之後危難時會記起萍水相逢的女伴
右方是比賽勝利, 就是人爭勝進取的動力,
也說明了每人人生在不同時刻之中, 都會有值得紀念的片段和人性勝利的一刻

佔據中間屏幕是主角Aron Ralston,
故事上已經寫下不少伏筆, 一開始主角家中沒有聽電話錄音, 及後有多次追悔重溫
在櫃中拿不到瑞士軍刀, 這在全片有極度關鍵的作用,
因此導演特別重覆數次, 強調他沒有帶此工具出門, 證明其在主題表達上相當重要

如何短時間內拍出他對大自然的仰慕與熱情呢?
書中指他受到Into the Wild的Chris McCandless啟發, 而希望把追求野外冒險的精神傳承
導演就利用數碼相機拍攝其行車場面, 配合強勁節拍的配樂, 營造年輕人的動感活力
之後到達猶他州的山河美景後,
攝影機的高飽和度及自然色燈光的強烈昏黃, 塑造了一個似真如假的郊外景觀
除了感受到充足陽光, 富大自然氣息外, 亦為後段童話化處理血肉情節留下氣氛鋪墊
於是, 在首十分鐘, 沒有任何人物互動下, 在攝影剪接配樂選曲已定下基調



而為了讓觀眾入戲,
在觀眾聆聽高能量歌曲之時, 實則故事亦安排了主角在聽歌
在觀眾看到通過數碼相機拍攝的鏡頭時, 故事亦是安排主角展出他的相機在拍攝
使戲肉未發生前, 我們已與角色有同步感受, 我們在思主角所思, 看與聽也站在他角度上
為縮短角色與戲院內觀看者距離
拍攝角度多用主觀鏡頭, 直接拍下水壺內的水湧進口中,
本是平常不過的模擬真實喝水動作, 卻已留下之後同一角度, 觀眾反應全然不同的伏線

此後遇到了兩位迷路旅人, 主觀鏡頭加深我們正在體驗Aron Ralston當時經歷的印象
高空躍下後主角望上去, 此時就拍一個高空鏡頭, 定著慢慢等待女角跳下來
跟著水花湧上鏡頭前, 加上聲效與歡呼聲, 炮製出一種現場感, 就像置身當地跳下水中的震撼
這在劇情推進和拍攝手法上都為後來的戲劇性預備,
在氣氛上先來個小的官能刺激, 然後節奏調慢, 緩衝觀眾狀態, 再在最後十五分鐘推上高峰

跟著才出現127 Hours的點題, 主線正式開始
首先就有個呼天不應叫地不聞的拉開鏡頭,
從主角出發一直拉遠, 拉到整個畫面的風光, 卻見不到主角身影



之後就談到了用刀自救,
沒有瑞士軍刀在電影到底有什麼重要性? 就是單單為了嘲諷中國劣貨的笑話?
試想想主角如一開始已能用刀磨斷自己手臂, 那他生還成數會有多高?
以片中或書中描述, 單靠主角生命力能支撐到救援人員到來嗎?
在石中逗留僅十數小時, 血液仍然相當流通, 最大可能其實會是失血而死
主角後悔自己沒有事先檢查好工具, 諷刺的是若然他一開始就斷臂, 死亡的機會反而更高

導演通過這小情節, 以及主角後來的獨白領悟, 帶出他一向拍片的訊息:
這是不可改變的命運, 預先已編寫好; 但這不代表人類的意志選擇沒有帶來任何改變
相反這是人一生長久建立的性格, 待人處事, 取決了他之後的路途
"一百萬零一夜"是善良真誠終會得到命運招手享受成果
"127小時"就是傲慢終要付出代價, 然而上天又在出人意表的地方救他一命

另一導演標記就是 "從絕望中找到希望" 的主題
生命力要發揮小宇宙, 不在於自怨自艾, 而是積極樂觀審視過去, 再展望將來
入夜後的寒冷, 讓Aron更珍惜短暫的陽光滲透
太陽本是造物主的禮物, 卻總要在長久黑暗的恐懼之後, 才會知道幸福得來非必然
太陽象徵了光芒, 象徵了溫暖, 在片中回憶更象徵了久違親情的愛護
與父親一起欣賞日出, 就是開心窩心, 能在困難時想起而繼續撐下去的動力
Danny Boyle 拍陽光向來拿手,
當年Sunshine在大銀幕下的威力如同親身看到大太陽在面前
今日伸出腳趾感受燦爛光線的洗滌同樣神聖動人

幻覺則是導演成名作 "迷幻列車" 的把戲, 更把植入式廣告玩出創意
在極端口渴時, 畫面一直衝向遠處車上的能量飲品
在希望舒服坐下時, 想到女伴的約定, 心中就飆出Scooby Doo的大型標誌

而三場拯救自己的幻象亦各有意義
第一個是自己化身超人, 仍是一己之力, 第二次是想像上蒼打救,
然而, 單靠人心, 單靠神力, 都不能事事順利,
就是要在自己人生軌跡中, 尋覓到命定的道路, 才可把潛在的生命力爆發
亦是最終導演寄語的 向著標竿直跑,
第三場幻象, 預言了他的未來, 也是成就了他的未來

在孤獨無助下的困境自娛自樂自嘲, 想放棄時要發洩最後一趟的性慾,
長長鬍子的形象, 自大懶醒的傻氣, 定義了占士法蘭高從影的經典演出
不止是從影生涯的突破, 更是同年代年輕演員的最佳演繹
難得導演信任他可擔演獨腳戲, 在局限的空間下盡情運用面部的抽搐表情
卻又毫不造作, 更能賺得同情, 令人對James Franco徹底改觀
[Milk, Pineapple Express 其實也演得精彩]
其中一場自己主持自己回應自己做反應, 就讓他賺得了奧斯卡主持人的機會

談及本片, 一定要論及讓多位觀眾當場暈倒的那一段
音效的刺耳怪調, 畫面的視覺衝撃, 鏡頭的跳躍搖晃, 足以譽為影史上"Legendary Scene"之一
如果導演不是徹底忠於個人風格, 在高潮一幕穩定鏡頭, 專心捕捉男主角的痛苦
讓畫面更真實, 更讓觀眾深深體會當時決定開動的困難, 決定繼續下去的瘋狂,
那將更驚天動地, 更為完美
真人真事最後卻童話化交代, 那段音樂及畫面剪接都像身處天國般的超現實

Closing時用回分割畫面,
依然生活於人群當中,
依然有燃燒生命之時
依然有自我挑戰之時,
但目的已不再相同, 最後一鏡多了一個生活時刻, 對你與我都至關重要的一刻
活在當下, 珍惜每一秒, 一開首的問題, 你想到了答案沒有?

Danny Boyle 以大師級技巧, 拍攝了登山遠足宣傳片或政府硬銷手段, 最想傳達的老生常談
要講顯淺道理, 入心入肺, 還是需要智慧及心思的

預言未來, 命運與自我, 同樣同心創造新的將來, 宏大壯闊的歌頌生命之歌 If I Rise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The King's Speech (皇上無話兒) - 跨越階級障礙與成長恐懼





Lionel Logue: Why should I waste my time listening to you?
King George VI: Because I have a voice!

The King's Speech (2010)


曾幾何時, 在大銀幕下觀賞大電影是多麼震撼的感官體驗
觀看火車駛過, 聆聽鬼魅低吟,
廣闊鏡頭捕捉萬里長沙,
或是低鏡頭昂首望向冠冕堂皇的華麗宮殿, 神聖牌匾

電影的表達形式, 與舞台劇, 電視劇有著明顯的界線
舞台劇跟電影一樣可利用特定道具作劇情鋪排及主題說明,
但更重視臨場發揮, 因可就觀眾反應調整表演
電影則有獨特一套與觀眾溝通的語言,
就是鏡頭的運用, 拍攝的角度, 及後期剪接以掌控節奏

電視劇則同樣可多角度拍攝, 卻更重視故事情節中的戲劇衝突,
因為電視機一般與觀眾距離較近, 畫面闊度亦未能提供足夠空間
廠景佈局使用較多, 亦較容易把焦點聚在演員身上, 大量近鏡讓演技發揮
可於戲院放映的電影, 有較佳機會呈現外景風貌,
利用周邊實景環境配合演員發揮, 達致導演表達的意念, 通常會稱之為 "場景調度"
不是需要高成本大特技, 起碼也要有基本 "場景調度" 的電影感吧

若然電影只靠簡單道具, 樸素佈景, 單一視角, 平鋪直敘去說故事
那為何要在戲院上畫, 在那個莊嚴漆黑的環境欣賞藝術呢?
特別是皇家大族, 世界大戰的題材, 廣闊視角下只能容下演員表現?
"皇上無話兒" 跟一部電視電影有何分別呢?



影片內容談語言障礙, 然而影片表達形式上已是一種語言障礙
是電影語言的失效, 導演只是集中指導演員,
鏡頭對準每位演員的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
背景播放著古典幽雅的宮廷配樂
無疑電影也可由演員撐起半邊天,
但場景簡約得接近如同缺席, 每一場都彷彿是看著演員在舞台唸對白
外景在任何情節, 任何地點下都是一致的灰暗朦朧,
只看到近鏡主角的細緻演繹, 背景永遠看不清
突出了演技的爆發, 讓觀眾高度集中於台詞及主角的情緒

一部電影可從燈光, 遠近交替, 場景轉換等技術層面上呈現更豐富更低調更有質感的構圖
這些方面在"皇上無話兒"全然欠缺

導演技巧不是徹底欠奉的,
至少開場時的米高峰, 演說前的悉心預備, 口腔清潔等 都說明了電影與公開演講有直接關係
懂得選擇貝多芬作音樂, 更讓耳聾的音樂家反映出國王口吃的難處與克服的偉大
隨著影片發展, 鏡頭前國王與治療師對坐的距離,
在每次見面時都比前縮短, 代表了二人的友情演進
在出外交談時, 國王則保持站在前面, 治療師在後, 突顯對外時兩人地位的差距
只是室內景的拍攝近得連外觀及房間結構都看不出, 室外景又只是得一兩個鏡頭較清晰
電影實在顯得沒有動感, 沒有實感

劇本上用心營造了友情的演進跨越階級界限,
對於口吃或身體有所缺陷的人有激勵作用,
然而與歷史不太脗合, 像國王口吃問題早在登基前解決
戲劇性亦沒有太大起伏, 像一場理應起歷史關鍵作用的演說寫得還是輕輕數筆
描述個人跨越障礙的勝利 多於 鼓動全民打一場正義之戰, 感染力不強
更重要是 為了平民化主角, 要使觀眾投入共鳴,
對於國王如何關心政局, 當前危務他有何實質想法及貢獻, 幾乎隻字不提
那如何可感覺到最後演說的歷史重量?
登基儀式的那場教堂準備戲份, 轉折來得突兀
兩人的對峙及化解都相當急促, 還來不及感受到其高潮已完結, 浪費了有爆炸力的演出



只是一部電影的成敗, 不只在於執導編劇, 還有整體演員可把影片質素提升
The King's Speech 最大的貢獻就在於把演員的潛質發揮極致
Michael Gambon 的佐治五世, 嚴厲教子時有皇室威嚴, 痴呆彌留時又可憐虛弱
Guy Pearce的大衛兄長, 演活了對王位與愛人的掙扎, 愛父親卻又厭惡傳統禮教的叛逆卻真誠
Timothy Spall 的丘吉爾更是形神俱似, 還有一份滑稽

當然, 最重要的三位演員, 實在各自交出了代表作
Geoffrey Rush 一向好戲, 在深入的角色描寫及密集的近鏡捕捉下自然情感豐富
多句諷刺笑話在他口中顯得份外睿智,
正宗蠢材說得輕描淡寫, 妻子早回家時在房內的緊張畏縮, 喜劇感十足
Helena Bonham Carter 在演慣神經質戲路後, 默默支持丈夫的賢妻良母顯得相當驚喜
極有新鮮感的良善一面, 對丈夫的一心一意, 鼓勵勸導及打情罵悄都很討好
然而, 全片一定是Colin Firth的個人表演
口吃者深沉的心理創傷以致外露的發音不準都很有說服力
有時擺出帝王架勢, 有時猶像小孩發脾氣, 承擔重責的決心, 又希望保存兄弟情誼
每一場都是其表演舞台, 肯定了Colin Firth在影壇的地位

片中正宗的英國氣質不但在演員造型及說話語氣上找到,
亦有貝多芬的優美旋律迥蕩, 很有帝王之家的感覺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The Social Network (社交網絡) - 偏執與孤寂, 冷漠與疏離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obsessed and being motivated.

Mark Zuckerberg, The Social Network (2010)


社交網絡的氛圍及節奏從一開首就在嘈雜的人聲, 急速的對話中展開
就在第一個畫面未出現前,
在人來人往, 各自各精彩的背景下已開始了男主角及前女友的一連串機關槍式對白
簡潔具效率的交代了整個故事框架,
全片主題就圍繞在
Erica對Zuckerberg的批評態度, 直接成為主角的行事動機 (導火線)
Final Club的爭拗引申成為後期另一段對Mark重要的關係決裂的劇情伏筆
爭取群體的認同, 即得到心儀女孩及社會地位, 則是電影定調的命題, 全覆蓋在短短五分鐘的劇本內
這開場不但強調了本片風格將以 對話 及 溝通為主, 更決定了往後115分鐘的急促節奏



自此影片步伐就不曾停下, 直到最後一鏡才靜止坐下,
在冰冷的電腦前企圖"重新整理"一段失落的關係, 是片首與片尾的循環呼應,
一開始時是平常人聚會的地方, 四周充滿人群, 男主角是對著最愛的女孩說話
最後卻剩下空剩一人的商業大廈辦公室, 沒有任何一人, 男主角對著電腦無言的等待
Erica指責Zuckerberg不得人歡心是因他是Ass-hole
而最後的女孩則指出他只是trying too hard to be an ass-hole;
Erica曾向Zuckerberg說過
We should just be friends, have no intention of being friends with you!
他最後亦只能呆等對方的friend confirmation...

David Fincher 要告訴我們的, 到底是網絡時代的來臨, 讓我們變得更空虛,
還是人心本就寂寞, 互聯網發展只是讓問題浮上平台?
一如Erica所言, 重心根本不在他是不是computer nerd, 而是他的行為與態度
說到底還是一個問題: 人性的偏執 Obsession



偏執是人植根於心深處的的本性, 強行地堅持追求一種固定思想,
永不肯放手, 永不會罷休, 而且會成為意念上的牽絆, 帶點完美主義的味道
偏執往往引導人走向自我摧毀的道路, 亦是David Fincher一貫的主題

1995年的七宗罪(Se7en)
高智慧罪犯要追求樂土的潔淨, 要把七宗罪的犯人獻祭, 最後要完成儀式,
為了神創造的完美世界而獻上沾染原罪的自己, 實為偏執導致的扭曲思想

1999年的博撃會(Fight Club)
極端哲學去得更盡, 偏執地反秩序反系統, 最終造成外在內在的徹底崩潰

2007年的殺謎藏(Zodiac)
尋兇本為公義, 查明真相, 怎料線索紊亂, 幹探記者紛紛迷失在案件謎團當中
更放棄家庭事業, 只為追求一個窮畢生力氣都無法得到的答案

來到2010年, 告別了舊世代犯罪殺人, 以暴力追求完美的社會,
來到新世紀卻是更迷惘, 商業掛帥, 廣告行銷大行其道,
追求金錢與虛榮, 更重要還有型格與效率,
後兩者主導了當代人思想,
亦解釋了Social Network壓縮對話時間 [劇本162頁拍成120分鐘影片],
專心經營人物形象的拍法 [大量表情close-up, 還加上名門望族的攣生兄弟突出形象的重要性]

片中Mark Zuckerberg所偏執的不盡錯誤,
他執迷於與眾不同, 沉醉於出類拔萃,
因此他的熱情化為動力, 他亦執著堅持其創造品牌的形象, 不行商業化路線
成為了Facebook成功的關鍵

可是在他常以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別人的同時, 他亦自覺的矮化同行的每一個人
他重視其舊女友的評價, 要千方百計的去證明自己,
最終把自己跟常人拉得愈來愈遠
彷彿全世界沒人能明白他心聲,
就如官司爭拗中, 他只能遙望窗外, 超脫了目前一切
邊緣化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
看似有型有不可高攀的傲氣,
只是最後他還是失去了很多不能追回的,
而孤單得他一人的落寞感, 也不是耍酷眼神能掩蓋



於是人際關係也只是一項工具, 在新一代頭腦中更成為一門生意
影片最有趣就在於法律訴訟的爭論 與 友情決裂的過程 共同進行,
就像在為主人翁失去了的感情計算代價,
現代就是方便的代名詞, 任何事物都可有方程式計算, 都可用數字表達
David Fincher 與Aaron Sorkin 對當下社會的觀察與諷刺,
就在結束影片時的一連串真實數字的補充下表露無遺
特別是字幕上講述金錢股權的轉移時, 鏡頭一直凝視著Mark Zuckerberg
而在他面前的, 就只是一個簡單的Friend Request.

導演最拿手的氣氛營造也大派用場, 今次不需製造懸疑, 卻是唇槍舌劍, 連珠炮發
說話作利器, 刺穿人的心, 比槍火傷身更入肉, 刺激的是人物衝突, 台詞睿智幽默

導演與編劇的首度合作 猶如 杜琪峰遇上韋家輝
雖是夢幻組合, 但以West Wing 成名的編劇筆下的人物都太敏銳太聰明
David Fincher基本上只是一味追著劇本走, 以交代故事為首要, 鏡頭技巧為次
可惜的是Aaron Sorkin劇本只是在反映現實, 而沒有反思其社會現象
最後結語更簡化為 人最終只想受人接納, 希望得到好友支持 的老生常談
於是採用Facebook題材的獨特性減輕了, 取而代之是已知的普世價值
Social Network亦變成一套 重對話 輕情節; 重氣氛, 輕主題 的電影

而本片最大的致命傷, 也許是採用了真實人物揉合虛構情節,
畢竟影片中的Mark Zuckerberg 是 Jesse Eisenberg 演繹的版本
本片沒有任何有關Facebook創辦人的訪問資料,
全通過想像與Accidental Billionaire的二手資訊組成現在的主角
當中流連夜店, 女友拋棄等內容稍欠說服力,
始終有真人作藍本的故事, 若過份偏離軌跡, 實有點對故事主人不公

很多影評人把它推舉為 現代版 Citizen Kane (大國民),
實情卻是Citizen Kane在技術上是電影製作的里程碑,
一場簡單的食飯戲, 夫妻間在鏡頭前的距離已說明了感情的淡化
打亂敘述次序, 以及畫外音的使用都是在當時來說首創的技巧
社交網絡的鏡頭卻是一直循規蹈矩, 四平八穩,
完全沒有Facebook面世後改變了舉世溝通模式的氣派

當然這樣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連David Fincher都無意把這作品跟大師相提並論
首先, Citizen Kane速寫了一個人的一生,
Social Network寫的只是一個人生命中的轉捩點, 就連心靈的突破成長也講不上
其次, David Fincher對於電影藝術的要求相當高,
Zodiac是他的得意之作, Social Network卻只是娛樂消閒品而已,
沒錯, 社交網絡節奏明快, 緊貼潮流脈博, 娛樂性豐富, 就僅此而已.

David Fincher 對於自己作品 Zodiac 及 Social Network 的看法
“Let's hope we strove to get at something interesting, but Social Network is not earth-shattering. Zodiac was about murders that changed America. After the Zodiac killings in California, the Summer of Love was over. Suddenly, there was no more weed or pussy. People were hog-tied and died. No one died during the creation of Facebook. By my estimation, the person who made out the worst in the creation of Facebook still made more than 30 million dollars. And no one was killed.”

有理由相信, 在Zodiac給業界忽略之後 (奧斯卡一項提名都沒有),
拍奇幻逆緣, 和社交網絡只是為討好評審而拍,
證明給奧斯卡, 他拍大片一樣有市場, 一樣能登大雅之堂
希望現正開拍的 千禧三部曲 可讓我看回當初令人驚艷, 震撼人心的David Fincher吧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 賽前分析 : 最佳男女主角

先論影帝影后提名名單, 最受矚目, 同時最無懸念
一貫奧斯卡重視年輕女演員, 同情資深男演員的傳統


最佳女主角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妮坦莉寶雯(Natalie Portman)- 《黑天鵝》(Black Swan)
安納貝寧(Annette Bening)-《非單親關係》(The Kids Are All Right)
妮歌潔曼 (Nicole Kidman)-《心靈觸洞》(Rabbit Hole)
米雪威廉絲(Michelle Williams)-《有人喜歡藍》(Blue Valentine)
Jennifer Lawrence -《Winter's Bone》



Natalie Portman 在 《黑天鵝》(Black Swan) 的演出技驚四座,
節食減磅又苦練舞功, 將肯定撃敗金球喜劇組影后 Annette Bening 而首度封后
若然Annette Bening落敗, 這將是與后座第三次失諸交臂,
繼1999年的《美麗有罪》(American Beauty) 及 2005年的 《情迷祖莉亞》(Being Julia) 後,
再一次值得獲獎認同的角色, 《非單親關係》(The Kids Are All Right) 註定再成遺憾

只是今屆女主角入選名單確是極具份量,
不但有演出 《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成名, 首次影后提名的Michelle Williams,
更出現了2002年得影后後再次提名的 Nicole Kidman 妮歌潔曼
可謂星光熠熠, 得到影評人高度評價,
若這四位在2009年競逐, Sandra Bullock一定未能順利登頂
至於Jennifer Lawrence能在眾多高手下脫穎而出, 以新人身分迅速冒起,
可預料其演技潛質在Winter's Bone一定大放異彩
畢竟提名落空的實力派眾,
《私情狂》(I Am Love) 的Tilda Swinton,
《非單親關係》(The Kids Are All Right) 的Julianne Moore,
《一年未緣》(Another Year) 的Lesley Manville 等等
比起Ellen Page在2007年演《Juno少女孕記》,
Carey Mulligan在2009年演《少女失樂園》而入圍時競爭更大



最佳男主角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哥連費夫(Colin Firth)- 《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
占士法蘭高(James Franco)- 《127小時》(127 Hours)
謝夫布烈治(Jeff Bridges)- 《離奇復仇事件》(True Grit)
謝西艾辛堡(Jesse Eisenberg)- 《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
積維爾巴頓(Javier Bardem)- 《美麗末日》(Biutiful)



2009年的 Colin Firth VS Jeff Bridges 2.0
去年Jeff Bridges封帝, 今年理應輪到Colin Firth了
因此James Franco 在127 Hours 演得再驚天地泣鬼神, 也註定要等下次,
主持奧斯卡已是業界給予他的讚美肯定了
Javier Bardem成為首位以西班牙語演出電影提名影帝的演員,
提名公佈當日更是他添丁之喜的日子, 雙重喜訊呢, 不過提名歸提名, 封帝機會歸零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Steve Jobs 喬布斯的傳奇

Steve Jobs, 當代最有創意遠景的領袖, 卻人生命運永遠富戲劇性的發展,

iPhone, iPod 統治天下, 科技的新領域尖端焦點聚於蘋果
全球屏息以待SteveJobs的演說, 傳奇始於三十年前

時間洪流造就了他的成功, 早年大學輟學,
只是世界從未因學習終結而停止
社會才是另一學習試點

他的創意才情讓蘋果誕生, 令電腦市場發展出前所未有的光輝
1984年的改變世界標語廣告, 驚人想像力首現全球
挑戰最強敵手蓋茨的意念萌生

然而, 內部人事的不和, 扼殺了真正的人才
系統的不足, 種種問題令Steve Jobs給逐出蘋果的大家庭
一手創立自己的家給拆散分離
蘋果電腦亦從此一撅不振

精彩才剛剛迸發, SteveJobs瞬間失去寄託, 自幼已沒有雙親同住的他
只和蘋果相依為命, 憑藉自我能力的他突然沒有清晰方向,
前路迷茫卻沒有放棄, 生命力的燃燒點起另一場高峰

NeXT創立, 軟件熱潮綻放
再來最具首創紀念性的電腦動畫公司Pixar
上天繼續給予他才能, 有限資源創造無限可能性
因為他的魅力, 頂尖技術人才加盟Pixar NeXT, 風雲再起
努力令鐵杵可以磨成鋒利的針

戲劇性的時刻終於來臨
蘋果收購NeXT, 一年間Steve Jobs重掌蘋果, 成為行政總裁
憑著努力回到展現理想的老家之中
這次的他, 不再年少氣盛, 回到踏實階段
為了調整蘋果艱難時期, 敢向大敵微軟籌集資金
和蓋茨同台面談, 惺惺相惜的場面成為市場佳話

渡過一次又一次的危險,
從前三十之年發展到現在五十六的成熟
仍未損他的前進魄力, iPod, iPhone繼續誕生,
蘋果沒有他的日子是難以想像的,
兩者同生共死的感情可以維持永久
廿一世紀的經典傑出領袖, Steve Jobs~!

這段說話現只可說是遠方的鼓勵及祝福,
縱然他真人不會知道, 希望他能再闖一關, 戰勝癌魔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別離與珍惜的三首歌

關於別離.
人在走的時候, 會留下什麼?
名利只是虛榮, 過眼雲煙就不見
會記起你的,常常記掛你的, 是最親的家人
一生走來, 只要愛過, 只要珍惜過,
沒有遺憾的活在別人生命軌跡中, 永遠活在所愛的記憶當中

"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的升降機使者曾說過
一個人最後能上天堂, 不在乎他自己做過多少, 在乎的是在生的人會否為他的走而流下眼淚

"It's A Wonderful Life"的天使曾道
一個人存活時不覺得自己有價值, 卻不知道如果世界沒有了他, 本來所愛的家庭會變成什麼樣子
( Each man's life touches so many other lives. When he isn't around he leaves an awful hole, doesn't he?)

沒有你支撐過我
沒有你珍惜過我
回望亦只有白活
歲月不似歌


如果真正的正視過自己生命, 活得精彩, 活出真理, 愛人愛己的話
那樣....

永別又如何 - 一屋寶貝



曾經有多深的感觸
曾經有多哀的悲歎
時光消逝了, 情感淡薄了
歌曲成為了回憶的一部分
偶爾懷念, 這個故事還是能牽動千絲萬縷的情緒

樂觀的楊明學, 病重的楊明學
他的印象永久烙下在這首歌中
不知是否面臨生命的終結時刻, 人總特別懂得反思自身的存在意義
旋木每字每句都化為祝福, 讓身邊的人都快樂

旋轉的木馬, 讓你忘了傷
在這一個供應歡笑的天堂


寫這首歌時的楊明學已知自己命不久矣
身患癌症的他與當時的女友一同拍下了旋木的音樂錄像
在這四分十三秒中, 他們永遠在一起了
音樂淡然平和的, 加上天籟之音的獻聲, 更加像是來自天堂, 來自要與世界上的人告別的聲音
2004年1月6日, 他逝世了, 旋木的派台像是一份珍貴的紀念, 也是一份唏噓的婉惜

不管我能夠陪你有多長 至少能讓你幻想與我飛翔


生前是互相依靠的親密
死後是默默守望的祝願
縱然在遠方, 聽著旋木就如同在耳邊的同在

故事還沒有完結, 2009年, 女主角結婚了
婚禮上, 新郎演唱旋木, 「我知道這首歌對妳的意義。」是他對她的一句話, 她不住的流淚

看著他們的 羨慕眼光 不需放我在心上
音樂停下來 你將離場 我也只能這樣

也許楊頌學早知道 旋轉木馬 終會停下來,
縱然帶來歡笑, 卻只是短暫過場
所以只能寄語歌曲, 為未來的她預備最好的吧

旋木 - 王菲



離別在即, 留不住, 捉不到
兄弟好友會有遠走的時候
情人愛侶會有逝去的時候
人生的完美綻放, 原屬短暫

自然風光尚且會磨蝕, 何況是脆弱的關係
唯有在最好的尚存, 捕捉得到一刻的美麗, 盡量珍惜, 盡量保留, 收藏於回憶之中
最安慰的是, 今日夕陽落下, 明日還有另一夕陽在等候

夕陽無限好 - 陳奕迅

互動電視的啟示

NOW的互動遊戲節目 "撳錢" 已引起熱潮
很多市民每晚按著遙控器答八條問題, 爭取十萬獎金
節目內容不是重點,
重要是電視從此多了一種可能性, 不再單向, 而觀眾可直接參與在內

童年時看過有趣的故事書, 可以自己為主角選擇不同路向,
有時轉去較後頁數遇到怪獸, 有時則突然Game Over等
1997年TVB的人生交叉點已有現場觀眾選擇未來故事走向的環節
在互動電視的年代, 不知又可否為近年沉悶的劇集情節帶來一些突破?

TVB其實也有多個版本結局的往例
如果觀眾可在電視機前有多個選擇,
那就可以出現同一晚上各人看到的不盡相同, 人物經歷不就會多樣化得多嗎?

還有, 電視向來局限性在於不能更改的時間表
即使發展了多個電視台, 你仍不能在特定時間看想看的節目, 要錄影也要選定時間
互動了, 就可以一開電視, 同一個台, 有一堆節目讓你選擇, 要看哪一個都隨時可以
看一會不滿意亦不需轉台就能看下一個節目
就像坐飛機時選擇電影一樣, 方便!

當然商業機構重視利潤多於創意
互動電視可作為大平台, 放大版的電腦, 讓家庭遙控購物, 在電視前試衣穿鞋嗎?
日用品或雜物等又多一個方便的交易平台, 電視台又可從中賺取貨品宣傳費 [電視上架費?]
更可發展速遞服務呢!
撳錢絕對只是第一炮, 互動的應用實在多呢, 電視平面作為超級市場, 商機無窮

零團費與強逼購物的綑綁式銷售

香港旅遊業在惡待內地遊客的醜聞上已不是第一次
"零團費" 為何會一直纏繞不休, 政府希望推出政策打撃又為何總是徒勞無功呢?

零團費安排在內地一早已是普遍,
自從2003年自由行措施一推出, 本港旅行社已有零團費旅行團,
吸引大量內地遊客報名, 但因團費遠低於市價, 收取團費不足以應付辦團成本,
旅行社便紛紛與店鋪合作 (或是自行經營的商店), 安排旅客在特定地點購物, 以賺取佣金
導遊也是沒有底薪, 靠佣金決定收入多少

在本港活躍的旅行社大約有一百多間,
除了數間較大, 有名牌質素保證的旅行社外, 剩下的有一半主要靠零團費旅行團維持收入來源
超過一百間同類型的服務提供, 在不停下調價格的情況下只會形成惡性競爭
於是旅行社需要節省成本, 導遊薪金變佣金,
旅行團的行程亦只會重點購物, 食與住的質素隨著零團費盛行亦變得參差

零團費在買家角度看無疑是吸引的,
付出低於市價的成本, 換得高於所值的旅遊服務,
在報名時即使加上在港消費最低限額的註明, 也不會減低其需求
畢竟是來港時的事, 抱著先報名再看看到時怎樣吧的心態, 在作決定時未必會認真考慮過購物問題

在旅行社角度也是有利的, 有客源, 同時可開拓購物的生意, 或收取佣金,
最重要還是保持競爭優勢, 不輸同行才可繼續發展
因為這行業資訊流通, 競爭急劇, 目標顧客對價格敏感度亦高, 所以不跟隨其惡性循環難以生存
當然若果不出事, 不出現強逼購物, 這可能給視為互惠互利, 帶動商機而非惡性循環吧
只是導遊收入與遊客購物金額直接成正比, 而旅客花費又低於預期,
兩者又是能直接溝通的, 自然出現不少磨擦及衝突吧

事實是發生了事故, 政府又遲遲不立例, 傳媒一窩蜂針對香港旅遊業及導遊質素批評
對情況又有否客觀, 全面及公道地呈現給公眾
不是得一個阿珍, 態度惡劣的也不止導遊
買賣市場中, 難道就是習慣性地要把責任歸向供應者嗎?
便宜的旅費, 本就配上購物額的條件, 市場機制就是要公平買賣
難道世界上就有免費午餐, 來港任吃任住嗎?
假設條款是已知的, 那參加了旅行團而不守約定的是哪一方?
界線含糊, 購物條款沒有法律保障, 才是其致命原因

香港奉行自由市場, 沒有價格管制, 也沒有tie-in服務的規管 [對呀, 旅遊+購物本就是綑綁式銷售]
導遊可以自僱或外判形式帶團,
內地負責報名及轉介的旅行社亦會先扣起旅客交付的費用
分帳沒有任何劃一的明確安排,
也因兩地溝通及政策問題,
香港政府也不能介入內地的經營模式, 只能通過深圳當局加強監控,
於是香港實只是旁觀者身份, 沒法針對問題核心所在解決事件,
成立再多部門也無補於事面

本地香港人開設的旅行社, 要面臨內地旅行社的競爭威脅,
不得不跟隨對方的策略調整, 於是我認為謝偉俊有其道理,
問題不一定在於旅行社,
政府及傳媒採取預設立場, 認定是己方問題, 欠缺與內地當局談論的勇氣
只是一味反映, 被動的等待結果
然後將責任全推向出事的旅行社及導遊, 完全無視背後因由
謝偉俊懂得如何爭取傳媒焦點, 製造話題
但他背後為旅行社為導遊的動機是值得高官深思,
亦值得傳媒再反思是否應再一面倒傾斜一方去報導

有需求才有供應
要杜絕零團費, 不能單靠立法, 一樣有地下市場
要規管也先要把價目計算清楚
哪間收費多少, 如何扣減, 不可隨便增減轉介渠道
更重要是要給消費者一個訊息, 零團費要訂清條款,
若然購買這項服務, 就要先計算來港購物金額,
這也是消費者的責任和權益, 去知道報團的性質, 服務的範圍, 需付的費用
消費者亦理應知道行程, 知道綑綁式銷售的內容
本地旅行社與內地旅行社更應有公平的合約作分帳
政府就應在此發揮作用, 為旅行社爭取合理報酬, 而不是一味負面打擊
一切寫明就不能抵賴, 屆時旅行社及旅客自會為自身利益盤算, 又何需政府干涉介入?

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撳錢 (農夫) VS Billionaire (Travie McCoy feat. Bruno Mars)

農夫的全新派台單曲 "撳錢" 是為NOW主持全新節目的同名主題曲

在娛樂圈本來就很難只專注發展音樂, 農夫要多元化嘗試, 有他們的理由
互動遊戲有創意有話題性, 當主持也是商業決定, 與眾同樂齊齊賺錢,
只是這次的 "撳錢" 實在有不少值得討論的地方

向來宣傳曲都給人馬虎的感覺, 配合節目內容而沒有意義
加上Kai, 隨便的片頭更令人很難把歌曲認真看待
怎料 "撳錢" 卻是有玩味性的, 而且因著NOW的緣故更有聯想

內容寫實有共鳴, 同時好玩過癮, 正是一向農夫說唱特色
在歌詞中反諷自己台老闆是相當絕核抵死,
NOW播出之時亦會刪剪該段
只是仍難免有"倒自己米"之嫌,

整段派錢派不盡, 送錢上電視, 都是有直接指向對象
但也不及最後一段辛辣

"想勸你放棄咪再玩啲咁嘅遊戲
點知你 everybody says Make money money make money money money"
再沒有比這更說明農夫對金錢數字的態度


奇怪的是, C君有份負責幕後音樂製作,
而他跟DJ Tommy都一定聽過去年大熱的Billionaire
不論選材及節拍底, "撳錢"都輕易讓人跟 Billionaire連結起來
一直強調原創的農夫為何會犯下這種錯誤?
尤其Billionaire是2010年的作品, Youtube點撃率還超過了七千萬?

Travie Mccoy唱的是:
I’ll be playing basketball with the President
Dunking on his delegates
Then I’ll compliment him on his political etiquette

同樣, 農夫也有 "日頭 約特首 去我屋企 打 Golf"

I see my name in shining lights
A different city every night
更跟 "將呢個城市配上我姓氏" 如出一轍

在音樂跟歌詞上都有高度重疊, 實很難相信農夫沒有從這首歌擷取靈感
明白到"撳錢"比Billionaire 單純追求富有的主題, 多了一層反思

但若然農夫不只想創作口號歌宣傳曲給其新節目,
原創性還應是音樂元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奉上兩首歌曲, 相似與否, 請自行判斷: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天意與人意

乘巴士時總希望不用在站內等待
然而在還未走到站前, 便看到巴士到了, 又快將開走
用盡力氣跑呀跑, 為的就是要擠上去,
辛苦的喘氣跑到, 偏又發現車內已無空座位, 站滿人群的擠逼讓人更透不過氣
回頭卻看到, 一架空車已埋站了...

若然沒有跑過來, 也許就會舒服的坐在後邊睡覺吧
只是從來我們都希望靠自己之力, 爭取自己眼見得到的幸福
彷彿錯過了後, 無止境的等待和懼怕下一班會更擠逼更多人,
於是, 把前面的車看作自己最想達到的目標, 卻已看不見, 最好的, 其實尚未來臨

我們不希望靜候安排,
強行掌握自己希望得到的命運
卻因人類從來不是全知者, 總會在付出後發現, 後來的原來可以更好
原來一開始什麼也不做, 得到的反而更多
這就是為何 放手交託 向來困難, 卻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美妙突破

2011年2月11日 星期五

2010年 最愛演唱會 (四)

五個本人最愛的本地歌手, 在2010年帶來了他們的音樂變化,
在演唱會音樂劇場中與樂迷分享了他們喜愛的流行曲理念或情感共鳴的角落

張學友 - Private Corner
陳奕迅 - DUO
鄭秀文 - Love Mi
楊千嬅 - Ladies & Gentlemen
王菀之 - Octave

--
DUO



演唱單位: 陳奕迅
音樂監製: 王雙駿

凡事都有兩面, 鏡中反映的影像, 表面看來是一樣, 內心卻不盡相同
這個世界看到的你, 不一定是內心深處真實的你
與其說是分裂出一種新的人格, 不如說成是與自我靈魂來一趙深情對話

一樣物件, 可有兩種態度; 一首歌曲, 也有兩種演繹; 一把聲音, 也可帶出兩種感情
沙聲狀態唱足十八場, 傳媒擔心, 樂迷都擔心, 買票進場的更擔心
經過時日沉澱, 大碟推出之後, 漸漸的, 慢慢地, 在細聽數次其現場表演後
竟有一種意想不到的感受, 彷彿聽到了不一樣的聲音, 不一樣的陳奕迅

陳奕迅本來的音樂路線已經很多元化, 時而活潑玩味, 時而落寞感性
兩面的歌曲路線讓他在快歌慢歌中各有市場, 主流歌迷各取所需
Get A Life 已成就了完整而經典的陳奕迅音樂路程回顧
DUO 野心更大, 要向舊時代致敬, 還要把往昔的美好與現代的潮流結合
衝擊出更大火花, 更多可能性

音準難兼顧, 聲爛又沙啞, 偏偏更突出了歌者一向擅長, 但未給廣泛讚賞的特色: 感染力
理解每首歌的內容, 加入合適的小道具作背景, 承載著用心的感情
把每一首歌曲的演唱化作藝術表演, 是全面的演出
不會在唱失戀慘情時大笑握手, 也不會在大熱金曲時段變作拍手大合唱位
專注與投入, 抓緊歌詞神髓, 前所未有的聲線表達, 更為細水長流

曲目編排更是驚喜, 一對對歌曲像對聯互相呼應, 又像詩句秀麗典雅


遺憾甚麼 期待甚麼 當樹林也 孤立無助
給樹熊爬甚麼 空著兩臂 為你而留座


如果不選用今天等我來作遊子心聲開場的話
"當這地球沒有花" 的意境跟第一部分的情懷配搭會是個人的心水選擇
然後可以唱 "最後的玫瑰" 作對應嗎?

遺憾
經歷過送運的過程, 流水與落花註定不會在同一個終點相遇
花要飄過不回頭, 街道拆下後亦沒能修復, 再美的景致都總要倒下,
一切化成美好回憶, 最後成為歷史傷痕
曾經一時風光過, 希望幻滅後不了了之, 正如破曉早了, 人心卻未了
但等待新一天又來臨, 下一個夕陽不論是何時, 都總不會跟上一個相似

孤獨
什麼都沒有的Mr. Lonely, 只好在沒有人相伴的寂寞晚上, 獨自思量;
所以才會希望當台上焦點, 浮誇的讓人注視
當世界沒有了愛你的人, 那即使地球還轉動, 鳥還鳴, 水還流,
你卻像已墮進了the end of the world;
諷刺的是, 若能覓得另一半, 真是世界末日, 天崩地裂又有何足懼?

等待
守候, 可見證感情的昇華
兩鬢斑白也好, 文明壓碎也好, 時代見證真愛永不磨滅

犯禁
婚外情, 同性愛, 都是喜歡上不為世俗許可, 錯誤的一個, 偏偏不能自拔
是要掩飾心中真正所想, 還是大膽釋放, 轟烈的豁出去?

男人五部曲道出了一生中男人追求的慾望與虛榮
看得見的物質奢華, 如同色彩燦爛的舞台
一曲陀飛輪已點明主題, 亦是情感演繹的最高峰
只是葡萄成熟時, 歌雖好, 但不太合主題, 如果是不良嗜好會更佳

經典天王的快歌燃點全場氣氛, 最出彩的必數分飾兩角, 一體兩魂的芳華絕代
舉手投足的氣勢, 成熟圓渾的唱腔已是模彷致敬的示範作

"不來也不去" 確是較嚴重的失手, 畢竟這也非本人心頭好, 就算是小暇疵
演唱會後段真正動人的是每一場都有好友親人的支持
楊千嬅 "少女的祈禱" 唱得隨意, 卻見率性真摯, 只看二人同台已很感動了
謝霆鋒 "改造人" 更震撼, 當年的兄弟情實在深刻, 霆鋒如今開金口的機會也愈來愈少
有時好友之間的情義比起情侶更有價值, 這兩位嘉賓的出場與感言足可作證

還有親自作曲給梁漢文的"PG家長指引", 合唱好聽, 但坐地下扮細路更絕核更中命題
成人軀殼的小孩心理也是我們平時隱藏的另一面呢

最後是父親的慈愛與兒子的質問
不論"單車" 是埋怨還是感激, 始終是一段對親情的反思
"每一個明天" 的祝福期許, 是每一個家長, 每一個人的最終願望呢

最後, 因為這次演唱會, 令我對一首歌刮目相看
當日派台時, 緋聞綽頭蓋過了歌曲中詞彙運用的出神入化
兩次亂纏與兩次罪名恰好互相對應, 最後的"不想說明 只想反應"更是曲終的最佳描寫

重點推介: 破曉, 陀飛輪, 無人之境, 芳華絕代, PG家長指引, 每一個明天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約書亞記 - 耶利哥與艾城

曾經分享過約書亞在艾城的挫敗後, 轉向神傾訴為何失敗
當時曾解讀為時機不合,
上帝答允過的, 不會忘記; 安排好的, 不會輕易推翻

只因約書亞不明白還有當滅之物未消除, 錯誤地把戰敗看成神的命定
事實是以色列人只要靠著上帝之名, 是可以奪取艾城的~
犯了誡命, 才得惡果

阿干既然站出來認罪, 為何還要給受罰, 用石頭砸死,
這還是來自神明示的審判, 不是單靠律法定刑?
到底耶利哥與艾城分別代表什麼, 以致艾城沒有當滅之物, 但耶利哥的財物奪取了就不能得勝?


人每時每刻都要爭戰, 與俗世世界打一場永遠的仗
慾望無止無盡, 思想上的出軌更會導致屬靈上的不專注
一旦意念上取了當滅之物, 心中再小的艾城就會變大, 嚇跑了前來爭戰的勇士

先取耶利哥, 以上帝之名, 立定禱告心志, 順服帶領就能勝利
但一刻把持不住, 靈內的阿干思想動搖了, 該消除的沒有淨盡
表面上是把較大的城池攻下了, 深入一層較小的城池卻就功敗垂成了

因此, 承認了犯罪, 還必須把阿干的雜念一併清除, 才是艾城一戰取勝之道
每人面對的艾城都不同, 金錢? 美色? 虛榮?
當滅之物必先毀掉, 神才能應許其承諾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第三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提名名單

今年已經算得上近年最少遺珠, 最多驚喜的一份名單
向來主流商業, 講牌面論潮流的金像獎 繼續獎勵大製作合拍片
最佳電影 只有《打擂台》是純粹本地製作 (即使也有賈曉晨演出)
當然如沒有劉德華, 林家棟這兩個響噹噹的名字在幕後擔大旗,
難保《打擂台》會落入《東風破》的命運

這一次開心的一定是兩大最愛同時得到影帝影后提名
若然張學友, 楊千嬅在頒獎禮當晚同得冠冕,
真是一個童話式的大團圓結局
不敢相信, 金像獎會肯成全這奇蹟誕生
還有 麥曦茵 這個名字半爆冷出現在最佳編劇名單之內
篇幅達片長三分之二的粗口對白,
大量使用現代新潮的面書溝通及短訊密碼, 竟受到保守評審垂青,
今屆最喜出望外之選

其餘名單依然存在濫竽充數的問題,
隨意挑選大熱影片提名, 少爭議少煩惱
曾景祥, 奚仲文, 金培達, 吳里璐是永遠的Default
一有新片面世, 就立即急不及待來個獎勵, 多謝你們的傑出貢獻
怎不看看其代表作品是否真有其藝術價值?
《志明與春嬌》沒有大獎之名是意料之內
但攝影剪接美術配樂全數落空真有待商榷
還有《火龍》的音效動作等項目, 烽芒看來已給導演另一部《綫人》全然取代

《人間喜劇》竟然給摒棄門外, 評審界是否嚴重缺乏編劇的聲音?
許紹雄及杜汶澤都得不到認同, 只好嘆喜劇難當
2010年最佳港片十大必定有《飛砂風中轉》, 只是其表揚部分莫名其妙
余安安是全片最差的主要演員, 突出不代表出色, 喧嘩吵鬧就是搶戲?
為方中信及葉璇的努力不值

因為古怪機制, 執導筒已有接近十年經驗的莊文強得到新晉導演的名銜
麥曦茵的《前度》只好當炮灰
今年責備多了, 不是因為評選差了,
反而是因為名單的公信力有所回升, 自然也重新得到審視及評論的價值
當然沒有了那男女主角的入圍, 我也不多費腦筋作分析吧

周潤發跟劉嘉玲如果憑 "讓子彈飛" 入圍, 大眾輿論及本人都會全力支持他們,
但可惜不是, "讓子彈飛" 即使趕及2010年尾班車也不會列作港產片, 所以還請嘉玲姐多等一年吧

現來看看各獎的候選及談談得獎機會吧


最佳電影
《打擂台》 映藝娛樂有限公司出品 監製:林家棟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華誼兄弟國際有限公司出品 監製:陳國富
《葉問2》 東方電影有限公司出品 監製:黃百鳴 李欣 安曉芬
《劍雨》 寰亞電影有限公司出品 監製:吳宇森 張家振
《綫人》 英皇娛樂有限公司出品 監製:梁鳳英 張大軍 任月


大片當道, 但《打擂台》太出色, 口碑及後台俱備,
加上五部作品中只有 《打擂台》及《綫人》同時得到導演及編劇的提名,
本土情懷亦首推此兩部, 該是二片之爭,
林超賢上次《証人》未能提名大獎, 可望今趟得補償,
論資歷也是林超賢較郭子健佔優

《劍雨》票房慘敗, 因為電影評論學會的最佳導演獎雪中送炭,
讓此片重新得到應有注視, 只是其小品格局難登金像大堂
沒有吳宇森支持也早沒可能佔一席位


希望及斷估: 《打擂台》


最佳導演
郭子健/鄭思傑《打擂台》
徐克《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葉偉信《葉問2》
蘇照彬《劍雨》
林超賢《綫人》


《劍雨》宣傳上明明寫 聯合執導, 到了爭獎時分突然變了 蘇照彬 一人作導演,
有誤導影迷之嫌

林超賢導技逐漸成熟, 只是《火龍》比《綫人》更精彩,
單單一場黑白定格opening已夠贏

《打擂台》兩大年輕導演風格融合, 懷舊加上活力, 創意誠意勝過才氣匠氣
相信又是《打擂台》與《綫人》之爭,
考慮到今年形勢非一面倒, 既然貼《打擂台》為真命天子, 導演則給林超賢吧

希望及斷估: 林超賢《綫人》


最佳男主角
周潤發《孔子:決戰春秋》
張學友《月滿軒尼詩》
梁家輝《李小龍》
張家輝《綫人》
謝霆鋒《綫人》


泰迪羅賓轉戰男配角, 造就張學友入圍之餘, 更少了一大勁敵
謝霆鋒連同片主角都敵不過, 提名已經是肯定
剩下三位都曾奪過影帝, 只得歌神未登頂, 提名過而落空,
男人四十, 金雞2皆敗興而回, 今年該是時候
梁家輝演得雖好, 但憑《李小龍》封帝卻非演繹標題人物, 始終欠說服力
最大暗湧還是張家輝


希望及斷估: 張學友《月滿軒尼詩》



最佳女主角
薛凱琪《分手說愛你》
湯唯《月滿軒尼詩》
楊千嬅《志明與春嬌》
劉嘉玲《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何超儀《維多利亞一號》


承諾過會再寫一篇千嬅封后機會的, 之後一定會再詳談
現在單看牌面, 形勢不俗, 唯一威脅是劉嘉玲, 何超儀則是黑馬
苗可秀未能入圍, 評委確實不太喜歡苗可秀, 《一個好爸爸》女配角獎敗給陳麗雲
是金像獎走寶, 不過也代表千嬅少一個競爭

何超儀真是愛將, 03年《千機變》五分鐘戲份也能提名,
今次由頭帶到尾, 極大發揮, 贏獎更會掀起話題
薛凱琪雖有前哨戰成績支持, 但只會是陪跑
連楊千嬅都未得, 薛凱琪就更無可能,
要論資排輩, 金像獎向來排第一
所以粉絲們若看到劉嘉玲封后也別要太驚訝


希望及斷估: 楊千嬅《志明與春嬌》



最佳男配角
泰迪羅賓《打擂台》
梁家輝《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鄧超《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王學圻《劍雨》
廖啟智《綫人》


零懸念, 恭喜定泰迪羅賓都得了


希望及肯定: 泰迪羅賓《打擂台》



最佳女配角
朱咪咪《月滿軒尼詩》
鮑起靜《月滿軒尼詩》
邵音音《打擂台》
張靜初《全城戒備》
余安安《飛砂風中轉》


見到余安安已經好好笑, 怎料還有笑點
張靜初? 《全城戒備》? 知道大家很愛張靜初, 遲早要給她影后
但這部是陳木勝的科幻片呀, 不是馮小剛那部《唐山大地震》呀
《月滿軒尼詩》兩位演員徹底超班, 自己打自己了


希望: 朱咪咪《月滿軒尼詩》
斷估: 鮑起靜《月滿軒尼詩》


最佳新演員
井柏然《全城熱戀熱辣辣》
彭冠期《安非他命》
陳奐仁《李小龍》
杜宇航《葉問2》
杜宇航《葉問前傳》


向來此獎項得主與知名度成正比
不然 周董不會靠《頭文字D》撃敗早熟的薛凱琪
林志玲《赤壁》也不會殺入五強
今年沒太多突出, 也該是給井柏然或杜宇航了


最佳編劇
鄭丹瑞/黃真真《分手說愛你》
岸西《月滿軒尼詩》
郭子傑/鄭思傑/譚廣源《打擂台》
彭浩翔/麥曦茵《志明與春嬌》
吳煒倫《綫人》


三部愛情生活小品得到劇本上的表揚,
《分手說愛你》的出現最為奇怪, 也許是鄭丹瑞的緣故吧
很希望《志明與春嬌》 得到肯定, 明知沒可能只好訓身《打擂台》

希望: 彭浩翔/麥曦茵《志明與春嬌》
斷估: 郭子傑/鄭思傑/譚廣源《打擂台》
--

其他提名名單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幽蘭操 《孔子:決戰春秋》
作曲:謳歌 填詞:杏壇春熙/法蘭文化沙龍 主唱:王菲

熱辣辣 《全城熱戀熱辣辣》
作曲:梁翹柏 填詞:李焯雄 主唱:張學友

Here to Stay 《東風破》
作曲:恭碩良 填詞:恭碩良 主唱:恭碩良

劍雨浮生 《劍雨》
作曲:薩頂頂/彭勃 填詞:薩頂頂/李木子 主唱:薩頂頂/吳青峰

Have A Good Life 《戀人絮語》
作曲:范曉萱 填詞:范曉萱 主唱:林智娟


就算是學友歌迷, 也不覺得熱辣辣值得提名呢
沒有初見, 沒有前度, 沒有分手說愛你, 沒有志明與春嬌
幸好還有Here to Stay, 只是英文歌曲難突圍, 幽蘭操贏也好

最佳新晉導演
岸西《月滿軒尼詩》
莊文強《飛砂風中轉》
黃國兆《酒徒》

沒有了最愛的《前度》, 岸西必勝無疑, 除非金像獎真的想表揚莊文強這位 "新晉" 導演!

最佳攝影
鮑德熹《孔子:決戰春秋》
陳志英/陳楚強《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關智耀《東風破》
潘恆生《葉問2》
黃永恆《劍雨》

《東風破》 的開首海邊泡泡留下很深印象, 不能贏但還是要點名讚賞的


最佳剪接
邱志偉《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張嘉輝《葉問2》
張嘉輝《劍雨》
鄺志良《鎗王之王》
陳祺合/許偉傑《綫人》

最佳美術指導
林朝翔/毛懷清《孔子:決戰春秋》
張世宏《李小龍》
趙崇邦《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麥國強《葉問2》
楊百貴/蘇國豪《劍雨》

最佳服裝設計
奚仲文《孔子:決戰春秋》
張世傑《李小龍》
余家安《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吳里璐《精武風雲-陳真》
和田惠美《劍雨》

最佳動作設計
元德《打擂台》
洪金寶《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洪金寶《葉問2》
甄子丹《精武風雲-陳真》
董瑋《劍雨》

最佳音響效果
王丹戎/趙楠《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曾景祥/李耀強《葉問2》
曾景祥《精武風雲-陳真》
杜篤之《維多利亞一號》
曾景祥《綫人》

最佳視覺效果
李庸基/南相宇《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黃智亨《葉問2》
黃宏達《精武風雲-陳真》
連凱/何培堅/梁偉傑/吳炫輝《維多利亞一號》
胡升忠《劍雨》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麥振鴻《分手說愛你》
泰迪羅賓/韋啓良《打擂台》
金培達《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川井憲次《葉問2》
金培達《劍雨》

最佳亞洲電影
《山楂樹之戀》
《告白》
《父後七日》
《唐山大地震》
《艋舺》

--
最後要說是《精武風雲-陳真》沒有獎就可以了,
《告白》或《艋舺》拿亞洲電影獎也是滿意的, 只要不是跪著賺錢那兩位中國名導就成

2011年2月7日 星期一

Slumdog Millionaire (一百萬零一夜) - It's written



127小時 還有不夠50小時就來到香港戲院了,
Danny Boyle 是現今活躍影圈之中, 我最欣賞的導演之一,
首部電影於1994年面世, 之部每套電影都保持一致的高水準
每部作品主題都總是在絕望中找到希望, 黑暗裏仰望晨曦
凌厲的剪接及炫目的配樂更是其拿手好戲,
每次都先聲奪人, 利用視覺與聽覺的感官刺激吸引觀眾

期待新作之前,
當然要先回顧其影壇代表作 《Slumdog Millionaire 一百萬零一夜》
2008年上映後隨即轟動主流及影評界,
橫掃千軍之勢勇奪數十項電影大獎
不但成為現代荷里活工業 "全球化" 的標記,
更是金融海嘯後的一支勵志強心針



陽光樂觀基調佈滿全片, 浪漫愛情和熱烈舞蹈融和, 嘉年華式高歌讚頌人生
打從片首以人生問題作引旨, 簡單場景設計出警察、主持與貧民的地位差別,
一世命運濃縮一夜遊戲中
問答比賽與個人經歷互相穿插指涉

崇拜偶像、骨肉分離、逃離魔窟、自力更生、尋覓真愛、兄弟重逢等奇情情節
濃縮分拆在不同回憶碎片中, 最後大團圓結局時再用快鏡迅速閃過各生命中遇過的重要段落
清脆利落地說明了,
不論順境逆境, 都是一種歷練,
誰可擔保今日的失意, 可成明日的祝福?
這一天學習到的, 以為是微不足道, 卻難料有一天生死攸關時可用得著救命?

不要計較目前低潮, 因為再慘烈的悲劇在明天也可能成為恩典
記著過去教訓才能成功, 積極善良終會得到回報
生命充滿機會, 機會卻悄悄在不同時刻走進生命軌跡中



全片在黑暗邪惡的空間中注滿彩色與活力,
燈光鮮明, 剪接跳躍的處理手法下更突顯更激勵人心的正能量
金錢與愛情是象徵著普世價值觀下的夢想

主角的不屈不撓, 最終達致成功, 正突顯出
自強不息的重要性
吸收學習經驗的重要性
追求命中最愛的重要性

It’s written, 不單是宿命, 更重要是每個成長路上的選擇
自由意志成全了預先安排的命定
童話精神的現代承傳, 一部大師級的良心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