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廣東流行曲式示範 - 許廷鏗《出走》

黃安弘作曲, 王仲傑填詞, 嚴勵行編曲, 許廷鏗主唱
《出走》的派台, 卻帶來2011年的一大驚喜

新人新氣象, 合作單位的新鮮感帶來的火花, 不是天王天后能比擬
曲風依然是大路, 卡拉OK 隨手可點出大量類同題材與旋律
偏偏就是各方面都交足功課, 充分突出新人的聲線唱功, 不得不讚賞曲詞的配合

早在第一季超級巨聲已留意到許廷鏗, 沒有他, 本人就不會留意到此音樂節目
他參賽選曲較具個人特色, 在一般台式大路慘情之外, 還有更廣泛的音樂類型
雖然後期給同輩同化, 發揮不到應有潛質
電視台插曲的平淡旋律亦是過目即忘
來到《出走》, 才驚覺其暸亮嗓音, 苦情深情集於一身
一開始聽時已覺得很有初出道的「鄭中基」感覺
尤在尾音處理, 及低音位的演繹, 到整體 MV 賦予的受情傷形象,
就是鄭中基在90年代擅唱台式國語情歌的路線走向

旋律的起伏充分發揮其低音域的音色
初段鋪墊已建立歌者的聲音辨識度
抑揚對比具心思, "成全" "自由" 等詞彙全是沉重壓下去,
更顯 "保釋可離開" 響音部分的突出響亮
唱詞節奏的調控亦有助確立演繹風格,
揮之不去是拉長去表達難捨之情, 情中有恨就是急促帶過

曲編有過渡亦有層次編排,
"我已太累" 喊上去後直入副歌, "拒絕記得" 過場一段的最後爆發,
把所有歌詞密集連貫一起唱, 最考功架, 亦成為歌曲的高潮亮點
詞的主題雖千篇一律, 用字合音又能完整表達故事, 劇本隨著旋律變化而推進
愈演愈激動, 首次進入副歌是控制住情緒, 壓住聲音, 琴音間隔亦較遠
後來就是失控, 盡情釋放的飆上至假音位停頓, 然後一句結局告終
詞的角色在此是協助歌者投入情緒狀態,
其幾近十數個詞組才一個抖氣位的串連, 讓情感抒發, 鋼琴演奏達致一氣呵成
聽完就有發洩的痛快淋漓之感

最重要還是把許廷鏗的唱功帶出, 高低假音盡出卻不是牽扯吃力
新聲音能夠有獨特於他人之處, 《出走》已可算是個人出道的代表作
樂迷就此記下了這個名字, 許廷鏗.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不再讓你孤單》(A Beautiful Life) - 落地生根. 堅忍成熟



人生在世, 找一個居所, 適應環境, 投入生活, 竟是困難重重
好比蒲公英隨風飄揚的形態, 不知何處為家的飄泊
他初遇她時, 她離開他時, 都是雪花飄落的日子
本應「家」在香港, 奈何人情淡薄, 開口閉口只有供樓
北上發展, 仍是無人收留, 辛苦建立的, 往往一兩句就輕易拆毀
多次細微拍攝搬家的大小擺設, 就道出無「家」可歸的無奈
風水佈局只是虛有其表, 內心實缺乏穩固的安全感
家的意義不只在於一間屋, 供完就屬於自己的物業
佩如最能感受到家庭的完整, 在於鎮東弟弟提親一場
兩家人的真摯情感, 一同吃飯的簡單, 按捺不住的眼淚, 提醒了佩如還有被愛的需要

窄小的巷子, 直落五分鐘的鏡頭, 佩如就在前後來往, 反覆訴說生活的艱辛
鎮東在戲中擔任的, 是保護者, 把她擁在懷裏, 給予她一個踏實不搖動的家
就像第一場看到搖擺不定的佩如, 心甘情願的給鎮東背上
尾段的拖拉與忍耐, 同為點出「家」的完整性, 共同生活的困難與痛苦
不在乎形形式式的獎狀, 最後還是丁點犯錯就意義全失
不計較營營役役的經營, 最後一個政府命令就夢想幻滅
警局中的守崗盡職靠不住, 地產行業學回來的做生意本事用不著
生活在大城市中的納悶, 在香港與北京原來都一樣
塗滿積極口號的牆壁下, 人們充滿眼淚與不甘,
佩如的控訴, 鎮東的大罵, 都只屬小市民面臨困境的冰山一角

全片盡是音樂主導, 流行曲作靈魂
開始時是 《Nobody》, 完場時播放著《不再讓你孤單》
影像未出現, 音符先吸引觀眾注意力
確立了感情不靠語言溝通的主調
劉偉強導演大概了解, 成功的煽情文藝片需要相應的選曲及主題音樂
搬出陳昇名作作點題及貫穿, 兩首原創曲分別透露男女主角心情
《無聲的結他》歌名與電影情節共通, 方鎮東數度拿起結他都不能一彈到底
一場告別事業與愛情的戲份, 就是空蕩蕩的空間中只有張學友哀愁的歌聲
《錯過了地址》就讓王菀之在音樂中為佩如發聲
副歌的哭喊恰好與《無聲的結他》中段的呼叫對應
兩曲又能視作一問一答, 他的失落, 換來她的承諾

除了音樂, 還有畫像, 還有文字
兩岸三地的溝通共融, 不止得生澀的語言交流
彼此身體都有殘缺, 卻能通過互補共同生活
弟弟與妻子的婚事, 就對照了男女主角在身分背景上的距離, 也可通過愛去修補
佩如的家庭, 正好喻作來自香港都市的物質負擔
鎮東的疾病, 彷彿只是戲中世界, 整個內地社會中充滿著的盲啞自閉當中一員, 平凡不過

當好拍檔莊麥在重新闡釋 「義」 的當代價值時, 劉偉強不忘重提舊「情」
舒淇一直擔當其愛情觀代言人, 由古惑仔年代一路走到游龍戲鳳
愛得愈來愈成熟, 愈來愈多現實的顧慮, 舒淇亦愈演愈具自信風範
喜見導演掌握到香港人在內地的生活形式, 拍出自我的態度與想法
濫情催淚的火力有了, 對現狀的不滿與抑鬱都在主角口中宣洩了
唯獨是節奏掌握要更精準, 劉偉強一向的爛尾本色不改
過份刻意營造情緒高潮只會帶來反效果, 雖有可取情節, 仍覺畫蛇添足

《點解阿Sir係阿Sir》看鍾嘉欣的演技突破



老掉牙的故事橋段, 臥底混入校園搗破黑幫
《點解阿Sir係阿Sir》開首集中類近《青出於藍》的教化學生情節, 著重單元式獨立篇章
局部情節出現家長的生活困難, 對社會的不滿, 或辦學困難, 總算是港劇新角度
然而, 不斷閃現的聲效破壞氣氛, 單元劇種處理手法亦讓矛盾輕易瓦解, 劇力難以建立
後半部正式回到進興核心的主線, 戲味也濃郁起來
玩弄感情而破案, 接近黑幫頭目親人以博取信任
未必是最寫實的情節, 卻容許編導空間去發揮人性情感的脆弱

劇集初段欠缺重心, 造就羅樂林所演的退休黑社會人物盡露喜劇細胞,
多場個人表演確立其改邪歸正, 關心兒子, 義氣為先的親和性格
只是 Miss Koo (Carmen) 甫出場, 就已建立鮮明的形象, 專業而冷酷
鋪下了之後數次大轉變的引旨, 亦讓《點》一劇成為鍾嘉欣展現演技的舞台

演員有時等一生的機會, 就要為演好一幕經典的戲
何況在最關鍵的第27集之前, 鍾嘉欣早已成功把冷若冰霜的老師轉化為甜蜜可愛的小情人
通過與羅Sir的一段情, 重新建立失落的親情, 圍牆防線一個個倒下的過渡刻劃得細緻動人
幾場談情戲可看出鍾嘉欣跟陳豪的默契,
例如古嘉嵐病倒時要羅Sir抱的一場, 很能帶動觀眾入信二人是一對情侶
同時又對鍾嘉欣演繹下的角色感到心甜, 且在知悉羅Sir是欺騙她的情況下施以同情
一切鋪墊的情感, 盡在一集之內傾瀉

臥底執行任務成功之時, 鍾嘉欣先是演出一臉不知情的困惑
在親姊與未婚夫無視自己, 只為爭奪手中的USB時, 感到無奈矛盾,
不知幫何方, 亦不知所為何事;
到一輪追逐後仍保持無辜的表情, 突然姐姐被捕, 經歷瞬間的晴天霹靂
再整理思緒後, 眼神望向心上人, 還看到他仍然著緊介入其關係的第三者
再得悉他真正身分, 在一角哭泣, 與兩個背叛他的人作出兩種眼神相對, 已見其崩潰先兆

第27集最後一節更是大爆發, 見出陳豪與鍾嘉欣對戲的火花, 劇本編寫的力度
Miss Koo 回家時帶有那副空洞的眼神
瞪大眼睛看著阿華, 說要看真是否認識他
"我不會再騙你了" 此句一出, Miss Koo 馬上缺堤
只因她心中想的就是 "為何不能欺騙我一生一世?"
進屋前的絕望, 是有匙進不得門, 面前所有原來都不可靠

對白不限於羅Sir與Miss Koo間的感情破裂,
每字每句, 放在每對分手戀人之中都具共鳴, 提醒了每個觀眾, 曾痛心走過的分手畫面
"要堅強, 錫自己" 的安慰, 對應"無人錫我", "你叫我堅強, 我點樣先可以堅強?"
"見到你咁, 我好心痛!" 換來的是 "你知唔知自己講緊咩野" 的回應
就因為所有都不是真的, 就連現在的道歉心痛都不可能信任

鍾嘉欣所演的哭鬧, 每個重音, 停頓都很貼近真實感情
喘氣聲, 走音位, 還有表情動作的配合, 都赤裸裸的演活了何謂心碎
劇名《點解阿Sir係阿Sir》原來是一句來自她的質詢與埋怨
發展至此, 人物的是與非, 事情的對與錯, 再也不是黑白二分了
劇集主題也走遠了, 不再停留於警察除暴安良, 教師春風化雨的刻板定位
臥底伸張正義的代價, 親情愛情的出賣與傷害, 討論空間更為寬闊, 難再有模範答案

在之後數集的創傷後遺, 鍾嘉欣在三幕戲的演出較低調, 卻更難忘
封閉受傷的世界, 曾經披上保護的外衣, 卻因愛而除下, 最後傷痕累累
情敵帶著友好, 代表學校的身份來探望
抖震的手拿著杯, 眼光不直對Miss Ho, 訴說著自己還有父母, 要勉強撐下去的無助;
與姊姊的監獄對談
朱慧敏所演的 Ceci 求妹妹諒解, 到誠懇道歉, 再到後來的看通
與鍾嘉欣各自演出為情犠牲, 為情重傷的境界;
病倒後錯誤致電阿華, 得到回覆後馬上斷線
在早前情節重演的對比下, 曾經的溫馨變成更深的一道傷痕,
若觀眾記起之前劇情的憶述, 那份痛苦自是不言而喻

TVB 近年劇集路向漸向日韓取經,
男主角就如日劇般浮誇, 女主角就如韓劇般每集噱哭
尤其劉家豪監製下的陳豪, 一劇比一劇造作,
唯獨在認真感情戲時收起笑臉, 內疚的沉重演來更自然

自《溏心風暴》成功後, 劉家豪一直落力設計高潮位, 期盼得到當時大契的迥響
今次《點解阿Sir係阿Sir》可以出位, 只因 Miss Koo 的聲嘶力竭是一場過
後來的行屍走肉只是略加補充, 沒有再進一步灑鹽花
更重要是故事推進程度的必要性,
如沒有恰當動機去帶動一場戲的發展, 哭得多淒厲都不可能換來正面反應
同一時間失去兩個最愛最重要的靠依, 還要是徹底的背叛, 當然需要歇斯底里的釋放
亦因此成功塑造出近年港劇又一代表角色 - 鍾嘉欣的 Miss Koo

至於結局,
2007年的《溏心風暴》, 同樣的演員監製班底, 得得地常在心幸福大團圓
2011年的《點解阿Sir係阿Sir》, 雙方留下的只剩難以痊癒的傷疤, 難以填補的過失
觀眾再難以釋懷, 只好接受戲如現實, 人無完美
何不給予人生新的開始, 新的希望呢?

《Cinema D'Amour》電影舞台, 不是王菀之最好的音樂世界



廣東歌在二千年後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近十年出道的歌手創作人之中, 王菀之可稱上最有希望的一位, 本人最愛的一位
主流樂壇的清泉, 從不與市場妥協, 每張專輯都總有新曲風新演繹,
《詩情.畫意》的浪漫詩畫 [見06十大唱片回顧: 第九位],
《Infinity Journey》的回顧, 重塑與突破,
《On Wings of Time》的時空跨越 [見09十大專輯: 第三位]
《Octave》的音樂舞台劇風格
來到今次, 以電影為題, 還有沒有靈感的創新, 還有沒有曲風的衝撃呢?

再度合作 "音樂劇" 《I Love You Because》, 宣傳文案還大肆宣揚將有電影演出
這一年的王菀之, 不再曲高和寡嗎? 不再只得唱作人身分, 所以廣告歌電影歌一併推出吧?
要再走近群眾一點, 要走紅流行, 等同歌曲要平庸化, 要與一眾罐頭歌同化
意味著最喜愛的火星歌要收起, 最好的旋律與樂器編排, 還是鎖在密室下吧

Cinema of Love,
光影世界中的變化, 電影與音樂在類型與語言中的結合, 企圖要在七曲中全然展現, 實不可能
可惜王菀之對大銀幕的感情, 似乎比其對詩與畫, 時空旅行的概念更有距離
期待與實情永遠存在莫大的落差, 是次選曲的大路可算上王菀之最保守的一次音樂旅程

《柳暗花明》頌揚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樂器的豐富熱鬧, 具有《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活潑熱情
旋律偏太格式化, 副歌重覆欠層次, 正與瘋狂幻想背道而馳
最致命還在於主題暗示與歌者個性存在矛盾, 太不王菀之了

濫情煽情得過份的通俗肥皂劇正是《錯過了地址》的寫照
欲哭無淚, 過了火位就會成為無病呻吟, 下藥太重就會滿口沉鬱苦澀
開場琴音有《True Grit》的 The Wicked Flee 主題音樂影子
演唱的感染力確能牽動人心, 鋼琴與歌聲在Ivana的旋律中仍是絕配

Cinema 不需要聲嘶力喊, 不需要誇張突兀
因而《I Dreamed a Dream》在舞台上就是經典, 在戲院中就是局限
要突出台上主角的跌宕表演, 鏡頭特寫就會太膩太造作
在現場獻唱這名曲, 或會更有憾動力
放在專輯中既文不對題, 亦減弱了歌曲氣勢, 惹來濫竽充數之嫌

同樣是改編英語作品, 風中奇緣的迪士尼童話曲風聽來更清新舒服
全碟最可唱出希望的感覺, 具畫面感的呈現繽紛色彩在聽眾耳中流轉
悅耳順耳, 但全碟聽至此, 就突覺曲風的轉變, 過渡, 連貫或突破, 都遠不及以往的強烈

還好, 黑白舊片的味道尚可在《安妮.法蘭克》中找到
熱愛低科技的她, 在鋼琴緩緩輕奏間, 滲入脫線毛片的音效
過場段落的跳躍, 歌聲氣氛的轉換, 仍是王菀之招牌的玩意

還好, 淡淡然的不經意感動, 可在《末日》中經歷到
脫去華麗編曲的外衣, 脫去刻意傷感的唱腔, 自然清晰的唱
所謂天使吻過的聲音, 就是如此單純, 這才是流行曲耐聽的代表

還好, 黃偉文才是最了解王菀之的詞人
只有他, 才能寫出稱身的故事給她
《末日》與《小團圓》的苦中作樂, 最壞中作最好的激勵
《最好的...》在黑暗詭異的氛圍中, 表達了人生的最無奈
王菀之的歌聲有種鬼魅的影子效果, 後段拆聲的表現更見其歌曲駕馭能力
單純從鋼琴所牽動的情緒層次也愈見多元化
可指愛情, 可指藝術, 可指詞人本身的經歷, 可見歌詞的聯想引申空間之大

最好的王菀之不在這張大碟中,
《我來自火星》《開籠雀》才是真性情;
最具電影感的歌曲也不在這張專輯中,
《巴黎沒有摩天輪》《她扔了根火柴》的故事性遠高於碟中任何一首
希望 Ivana 在嘗試過舞台劇電影後, 能返璞歸真回歸純粹的音樂懷抱
亦能更認清與黃偉文, 馮翰銘, 才是真真正正的鐵三角組合

推介: 最好的...




延伸閱讀:

06 . 十大唱片回顧

王菀之音樂創作的 "Infinity Journey" 從地球遠走火星可以有幾遠?
2009年我的十大專輯
2010年 最愛演唱會 (二)

悲情城市

這一整個星期, 城市都彷彿充滿了怒氣與哀傷, 不滿與愁緒
《點解阿Sir係阿Sir》到了殘忍的終局, Miss Koo 迎來給最愛兩個人背叛的崩潰
《不再讓你孤單》上畫了, 又到佩如鎮東給命運與現實反覆的煎熬
銀幕上的苦戀已夠慘情, 誰料戲院椅旁附近的痴男怨女更甚, 兩小時內爭吵埋怨聲不斷
王菀之也為電影奉上一曲《錯過了地址》, 悲鳴得如絕望抽泣
那新專輯《Cinema D'Amour》上演一幕幕催淚悲劇, 當然不盡是苦, 卻亦不見得甘甜
街頭快餐店中, 聽到小女孩的嚎啕大哭, 原來是媽媽要離開她, 這樣的聲音怎不讓人撕裂心腸?

身邊人, 陌生人, 太多的情感需要, 太少的真摰關懷
躲在電腦後的自己, 不論再在自我世界中自覺自省, 都不能把祝福送到有需要的他們身上
就連身邊想愛的, 都不知從何去愛; 就連自己一直主動的付出, 都開始無力, 都開始懷疑

聽到一篇喜樂之道, 要披上讚美衣, 去重新欣賞生活, 去重新感受喜樂之靈, 上帝的同在
世界太大, 人太渺小, 難道在僅餘的空間天地都不能奉上無私與信任嗎?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LOST 我最喜愛的集數 第一位: Live Together, Die Alone

遺憾, 婉惜
人生總有錯過最好的, 總有失去最愛的
LOST 的最後命題, 就是活好人生, 留待在那個時空永遠靜止的教堂相聚, 迎接永恆的光輝
每一個人都是 Live Together, 如何不讓自己 Die Alone, 成為上不完的命運課程
不是要親如夫妻, 而是曾生死與共, 苦樂相隨的友好親朋
沒有完美的答案, 只有不斷的發掘問題, 尋找...
不能支持下去, 放棄放逐自我, 最後又迷失於島中, 始終還需解開心鎖

To remember, to let go, and then move on.




一封信, 在最黑暗的角落中不起眼, 在芸芸經典書籍中隱藏而不為人發覺
只是到了人生最重要的關口, 看一本人生最後階段必讀的書
最深情的愛意, 最漫長的等待, 原來就在你身旁, 你偏卻觸不到

All we really need to survive is one person who truly loves us.
And you have her. I will wait for you always. I love you.

一道光, 可能對很多人只是一瞬的閃亮, 沒有人去注視, 它的消失可以無聲無息
但同一道光, 若你選擇去定睛看, 去用心感受, 愛, 希望與信念, 從此深烙在心房, 一生一世
Desmond 與 Locke, 兩個抱持信念的人走在一起, 軌道交接的方式沒能預料到
不相知的互相拯救了對方垂死的絕望, 艙內的對白為全劇最動容的時候

Three days before you came down here, before we met,
I heard a banging on the hatch doors, shouting.
But it was you John, wasn't it?
You say there isn't any purpose,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fate.
But you saved my life, brother, so that I could save yours.


一句最具憾動感染力的台詞:
I'm sorry for whatever happened that made you stop believing. But it's all real. And now I've gotta go and make it all go away.

I'll see ya in another life, brother!

盡在不言中, 一集說盡信望愛真義, 島上最後一鏡為 Charlie 與 Claire 歷盡磨練試探後的一吻
鏡頭一轉, 苦盡甘來的, 還有具備無比決心的Penny
作為人物首度介紹, Live Together Die Alone 完美預示了這對 Couple 日後的傳奇
這句 Jack 的名言亦因本集定義為整個系列的主旨

If we cant live together, then we will all die alone.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LOST 我最喜愛的集數 第二位: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LOST 是多方位的觀賞體驗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出賣, 依賴與隱瞞;
人與大自然之間的信仰, 角力, 破壞與建設;
過去, 現在與將來的因果牽引;
在生與往生的連接相通;
宗教與科學的共存排斥
集百家之大成, 構想宏大, 視野廣闊, 規模浩瀚
哲學, 神學, 文學, 心理學, 生物學, 政治學, 物理學皆探討在內
連續劇的經典模範



第二位: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Season 3, Episode 22, Jack-centric)

最愛的第三季, 電視史上最佳 Cliff-Hanger, 最震撼的 Twist
LOST 的高峰就在本集, 最好的就在此, 之後就水準往下去了
前後三季故事的分水嶺, 玩說故事技巧的示範作
只有一集一集的追看首三季, 才可體現結局的偉大
對忠誠支持者的獎勵回饋, LOST 就是要連結人物劇本脈胳
對角色們的熟悉, 遠至少年時的遺棄, 近至墜機前的被捕, 一一掌握在內
更為驚訝於最後一場的 Payoff, 更為讚歎編導的心思創意

知悉其把戲後, 追看意欲一發不可收拾
對話隱含的意思, Jack的動機, 死去的是誰等超越島中怪事的問題浮現
線索出現了不同新方向, 一集劇情開啟了無數想像大門
尾段的高潮鋪墊實可一不可再, 幾下重低單音, 然後真相一現, 即豁然開朗
這一段落, 放置在六季系列的中段, 至此LOST在本人心中地位已成超然

這一集之後, 瘋狂瀏覽過劇評劇透
與海外劇迷同步猜測同步理論, 生活從此與LOST同伴, 再也分不開
Matthew Fox 的 Jack , 亦正式回歸第一主角的本位
能引起其角色設定與發展的期待
他在關鍵一集的演出, 完美而精彩
不止是那份沮喪憂愁, 那句劇末經典台詞的呼喊
而是與島上形象刻劃, 演繹上建立強烈的心路矛盾, 演員的真功力就在乎此

故事的緊湊, 全體陣容皆有戲可演, 俱有重點發揮
Hurley saving the day 不在話下, Jack 與 Ben 的談判, Walt 現身墳上...
"Not Penny's Boat" 原已成就一大動人高潮位,
怎料臨近終結, Locke 的最後警告, 配合 Jack 的那段電話及最後對話才是戲肉
無法忘懷的激動, 久久不能平伏的心情, 一切只有在LOST中找到

LOST 我最喜愛的集數 第三位: The Man Behind the Curtain

過去栽培, 今天收成
歷史的傷痕, 心靈的破碎
無數生命的逝去, 無數家庭的拆毀
一個人的轉變, 一個人的突破
LOST 回答島中謎團的形式, 如同回應人生存活著的綑鎖一樣
所有所有, 都是心理作祟
所有所有, 最終都回溯過去經歷
所有所有, 其實都在自我尋覓與實現


第三位: The Man Behind the Curtain (Season 3, Episode 20, Ben-centric)

緊接 The Brig, Sawyer 與 Locke 命運的緊扣, 復仇的完成
第二十集一開始就在野外草叢中拍下嬰兒誕生的一刻
母親緊握丈夫的手, 把孩子命名為 Ben,
恍然大悟這一集的傳奇性, 首個 The Others 的 Flashback episode
Juliet 不算是 One of them, 那就由 The Others 現任首領的童年解開島上秘密吧
誰知首五分鐘已有兩大故事轉折, 那草叢外的中大馬路震撼觀眾, 直到LOST的黑底白字出現

更多答案, 接連有更多謎題, 興奮雀躍的向著島的終極領袖進發
一邊跟著代表觀眾, 處於未知狀態的英雄 John Locke 去開展尋找Jacob之旅
一邊探究 Ben 的童年, 島的重大歷史, 島的神秘特性, The Others 的初期起源等等
涉獵的時代背景為三季中最豐富廣泛, 所涵蓋的謎面謎底亦最多樣化
從鬼魂幻影, 研究隊伍大屠殺, The Others 真正領導的身分, Richard 的深入介紹等等
短短四十分鐘呈現了詭異的氣氛, 感人的情緒, 激烈的劇力, 密集的節奏
高潮一浪接一浪, 又能承接 The Brig 的震撼性,
又能引領到下集 Greatest Hits 的結局前鋪排

單是 Cabin 中看到的眼睛, 聽到的聲音, 已引起熱烈討論
單是片尾最後一鏡的嚇人舉動, 鏡頭慢慢拉上至墳墓的全貌, 已讓觀眾紛紛猜測劇情走向
懸而未決的生死未卜, 亦是最引人注目的伏線
Ben 與 Locke 的權力鬥法不斷升級,
Mikhail, Alex 與 Jacob 三段情節對話, Ben 與 Locke 對島嶼力量的交流
欺瞞, 幻想, 或是事實, 觀眾活在迷霧中難以辯清

只是, 再多神秘感, 再重戲劇性
出色的 LOST 集數, 人性的展現, 關係的重塑必然具備份量
這一次還是一無所知, 只認識其殘酷奸狡, 謊話連篇的 Ben,
童年回憶先行逆轉既定想法, 沒有看到天生領導, 沒有看出成魔蛻變
只有又一個活在陰影之中的小孩子, 還看到他初戀友好的希望
課堂時的他, 睡床前的他, 首次看出其眼神充滿渴慕與好奇
家庭壓逼在前, 後來出走叢林, 又見其另一感性, 被愛欲望的顯露
長大後生日的一鏡直落, 面罩遮掩了其本性, 下車後再掃視了全場的死寂
成全了今日的自己, 舊我的滅亡就是加入The Others的象徵
Dharmacide, 回憶的述說, 人性的悼詞, 原來的他同葬於此
帖 撒 羅 尼 迦 前 書
5:19 不 要 消 滅 聖 靈 的 感 動 .


真理寫了在聖經上, 要理解要尋求,
儘管要窮一生去追尋, 都可在智慧與知識上得到啟示
但, 感動是一瞬間的, 管道不是經常能流通
曾賜下的禮物, 要記得
曾施下的恩典, 是稱謝
感恩過去的幫助, 以前的恩賜
忘記當初的誓言與回應, 就容易陷入罪中
看過的, 聽過的, 感受過的, 觸摸過的
都要長存, 讓那火炬光芒不熄滅

住不舒適, 食不招積, 這就是林宥嘉的《美妙生活》嗎?



從封套設計, 到專輯製作概念, 表面邁向《美妙生活》的歌頌,
實則卻是陳奕迅年前《不想放手》的反諷延續
開篇引旨的熱鬧跳動, 完結時的自由飛躍, 都只是在唱反話
內涵中呈現的菜色, 是寂寞失落想念不滿的負面大熔爐
苦悶的音樂氛圍, 高頻的呼喊釋放,
前者低調後者爆發, 梅花間竹, 不按牌章的放在專輯中
期盼在壓抑與宣洩掙扎的過程之中, 能重新看出生活的美好

《自然醒》很搖滾, 很能叫醒熟睡的靈魂
樂器愈交集, 愈見樓上樓下噪音的打擾
旋律很優美, 節拍很爽勁, 鼓聲敲得很響,
"睡得像小孩" 的喉嚨喊聲很純粹的直呼表達情感
生活細節的不滿足, 對比出愛侶相伴的重要性, 原來又是一闕獨身之歌

更為狂放的嘩叫, 來自《紀念品》的一件件垃圾拋棄
兩首都是居住空間的失意, 聯想到愛情的盼望與失去
鼓放在主位, 首段音樂就是插線打鼓的拍子跳動
直入副歌的澎湃傾瀉, 吶喊埋怨的仍是私人回憶
不斷重覆 "我" 的同音字樣, 一如詞意表示, 搶耳過後似乎還欠了點什麼
最後還是不作結的Loop, 彷彿一直丟卻丟不完
火候調得不夠盡, 變化也未到豐富多彩

緊接《不換》的堅持與熱血, 最為簡單, 最為直接
要跳夠玩夠, 要搖滾的生活態度, 這曲就是記號,
最正統的曲風演繹, 卻與全碟內容顯得最抽離, 見於最不生活化的入詞手法

悲情氾濫, 絕望籠罩
人心的空虛, 靈魂的空白
林宥嘉的歌聲, 總在獨自一人, 夜幕低垂的情感發揮出極致
一聽已有失落的共鳴, 《想自由》開題時很有黑暗角落的獨特角色
第一段副歌過後, 回到Ballad的數拍鼓聲, 就俗套了
歌詞亦由每人心中欠缺的一塊, 又換成沒有愛人那般單調的埋怨

慨嘆的狀態, 營造雨中獨步漆黑夜晚的畫面感,
小號吹奏, 口哨演繹, 丁丁聲響, 意境深邃
陳小霞與林宥嘉的合作, 在《美妙生活》提煉出一種超然的境界
《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晚安》的淡然輕唱, 情懷卻濃烈苦澀
一個人一個人, 沒有人沒有人, 唱出無奈, 沒有存在感的大環境
最能表達出美妙生活的相對面, 這兩首定是點題之作

《晚安》的詞就是一首對生活感悟的詩,
當中動詞名詞的轉換使用, 層次提升了, 本已是不平凡, 現在更宏大更壯觀
"天空" 白著夜晚, 化為 天 "空" 白著夜晚, 空就是倒空, 淘空的意義
"月亮" 在你心坎, 轉成 月 "亮" 在你心坎, 亮就有了點燃的作用
"夢想"去的地方, 也是 "夢" 想去的地方, 主觀的走自己理想, 還是隨意地跟著潛意識走?
"晚安"靜靜地安躺, 同樣 "晚"安靜靜地安躺, 可以是一句臨睡前的話, 又能形容 "晚" 的形態
歌者分拆二字的唱, 立意之深, 用心之極

悲傷心情, 在《擁有》《早開的晚霞》《想念》一路順著走入低谷
哽咽之後, 有欲哭無淚, 跟著是追憶的無盡愁緒
一首比一首慘痛, 歌者的聲音與情緒, 主導了曲詞走向
樂器編得再輕再沒所謂, 都蓋不住那抽泣滴血的感覺
偏偏沒有歇斯底里, 卻更感受到無從表達, 沒有出路的悲愴

《美妙生活》圍繞情路的兜轉太多太重覆, 沒有廣闊的生活路圖
曲風的過渡轉變也顯得強烈突然,
前一秒還在感慨一個人與沒有人,
那困窘還在滲透, 剎那間已大鳴大放的拋棄紀念品

林宥嘉的個人特色愈來愈鮮明, 唱腔咬字也沒有以前的不清齒音
只是, 還年輕, 說生活不夠陳奕迅的成熟沉穩
來到第三張專輯, 還沒有到涉及大生活素材的野心與胸襟
上一張總算開通了林宥嘉的五官, 屬於個人世界的投射
出到外面的生活體驗, 就未免過份沉淪於無病呻吟, 局限於自我的眼光

還在 "看見什麼吃什麼" , 有好曲就放進去
演繹是到位了, 但自身的態度還沒有清晰輪廓
生活的搖滾可以在吃早餐, 生活的靡爛可以在飲酒
現在又有快餐, 又有深夜吃宵夜, 更多的是一人慢慢品嘗的西餐
每一首獨立成章都見亮點, 拼湊一碟反而拖沓納悶
以林宥嘉的才能水平, 不怕他吃得多消化不來, 只怕他吃得不夠廣
吃的次序層次也應分清, 不然味道太早混合就會失真
個人喜歡的, 會是吃多一點迷幻藥, 落少一點洋蔥調味的林宥嘉


推介: 晚安, 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 自然醒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生活隨記

站在車站前的寂靜一刻,
四周環境的紛亂漆黑, 上演了一幕幕貼近卻遙遠的生活場景
前方的行人路, 他騎著單車, 左搖右擺不定, 一直駛向我的方向,
他與我的擦身而過, 讓我看到他的衣衫襤褸, 頭髮蓬鬆, 眼神恍惚
不知道是否醉酒, 不知道是否濫藥, 更可能這就是他每天的樣子,
每日重覆的步伐, 在駛呀駛, 漸漸身影遠去

視線沿著他一邊掃, 迎來的是一個中年男人, 手抱籃球, 拖著一個赤膊的小男孩
還有另一個男孩也一路跟著前行, 就像是三父子剛運動後回家的情形
他們經過車站時, "父親" 就在細心指導 "兒子" 在球場上走位拍球等技術
有說有笑的慢慢朝著單車漢的相反方向走

吵耳的聲音把我目光放回馬路上
閃個不停的藍紅光漸強, 救護車來臨只是一瞬間的短暫
我在窄小玻璃窗的相隔看到了醫護人員, 卻看不見傷者病患

之後出現的, 是嘈雜喧鬧的人聲, 笑聲, 尖叫聲
貌似是一堆中年好友, 他們也停了在車站
她叫他們不用陪伴了, 先行回家吧
擾攘一輪之後, 就剩下她獨身一人
車, 此時終於到站了

世界的寬闊廣大, 使人無力招架
身邊發生的瑣碎小事, 有時更見社會的需要
四個小段落, 四個不同的家庭單位
各有各的生活, 然後偶然在街頭上撞見過, 卻不曾認得
各自各的煩惱, 各自各的喜樂,
每分每秒所有生活的點滴細節, 都構成一張張別具意義的風景畫

這一夜, 恰巧來到了母校門前
正位於十架冠冕的四座學校之中
感動不已, 很有立刻進去祝福熟悉老師們的衝動,
當然這個時分, 他們都已下班吧

明天就是校慶四十周年的開放日
回去會是怎樣的光景?
聽說又建新校舍, 據聞又請新老師
也許其實, 只是懷念一下, 只是感傷一下
只需問一句, 還好嗎? 已是心滿意足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LOST 我最喜愛的集數 第四位: The Brig

轉眼已一年, 一下子打開了回憶之門, 情感湧流一發不可收拾
每個角色如同生命中的缺陷, 如何修補, 如何救贖, 如何放下, 如何繼續
人生必經的課題, 動人的思念, 苦澀的情懷
曾經愛得茶飯不思, 很多的曾經都蘊藏於經典的LOST當中




第四位: The Brig (Season 3, Episode 19, Locke-centric)

一開始認識 Sawyer, 從騙子背景了解到童年的心理陰影
他原來不叫作 Sawyer, 仇恨心卻蒙蔽了理智良知
來到島上, 一步一步的尋回迷失良久的真我
就在放開懷抱之際, 命運安排最大的心結, 等待一生的時刻降臨於他身上

一開始認識 Locke, 從上校背景了解到奇蹟誕生的喜悅,
Flashback 逐漸深入描寫他的父子關係, 身心創傷無處可治
來到島上, 一步一步的得到未曾感受的希望
就在接受使命之前, 命運安排最好的禮物, 釋放一切的時刻降臨於他身上

Sawyer 在初墜機時的離群獨處, 自私狂妄, 過渡成領導群眾, 關懷體貼
Locke 走得更遠, 聽從島上指引, 與原居民同住
兩人的生命軌跡, 在這一集之前, 沒有重要的交疊
卻原來他倆的遇上, 是早已命定, 密不可分的關係

觀眾一直關心 The Man From Tallahassee 之後,
John Locke 打開了 Magic Box, 衍生的戲劇矛盾要如何解決
一等就等了五集, Locke的歷程缺席正好造就本集的副線鋪排
Ben 與 John 的權力爭鬥, Richard 的中介角色, The Others 的內部分歧
到底 John Locke 是否傳說中的領袖?
試驗的成敗, 直接導向了結局最後三集的走向
這一段閃回, 成為第三季劇情尾段高潮迭起, 一氣呵成的第一道引旨

LOST 是科幻懸疑劇, 更是人物心理劇
前者製造謎團, 要以智慧觀察拆解
後者培養情緒, 要以心思感受共鳴
本集提供的答案, 既能意想不到的給觀眾驚喜, 又能結合兩者特性, 滿足理性感性上的刺激
連續劇最好看的地方, 就是角色間的聯繫
既有角色再出場, 先接回戲軌, 後增加人物間的情感連接
The Brig 可成完美示範, 更是三位演員劇中最亮眼表演之一
屬於 Josh Holloway, James "Sawyer" Ford 的一集!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給夢想的情書 - 五月天的青春詩篇

朝氣的新春, 活力的仲夏
五月天, 春夏的交接,
生命的高峰, 熱情的燃燒, 夢想的追尋, 青春的揮霍
過後, 等待到的是秋葉落下, 寒冬降臨, 悲傷憂鬱, 慵懶詩意

那年五月, 在人生海海中偶遇
倔強過, 相信過, 懂得了知足, 學到了為愛而生
曾經以為會永遠混在一起
怎麼想到現在的我們, 只想乘坐時光機, 擁抱往日生活過的瘋狂世界?

後青春期, 是熱戀逝去的崩潰失陷, 是現實復歸的無奈感慨
回憶中的你總是美好, 最怕空氣突然安靜, 最怕朋友突然的關心
突然想起你, 模模糊糊的看不清聽不明
那可是一場浪漫的初戀, 也可是一段封存的歷史
轟烈的, 平淡的, 跟隨長大而消除的理想幻想,
曾經真實存活過在腦海的, 你們過得還好嗎?
有一天, 若再聽到你的消息, 我會放下一切重擔去緊緊擁你入懷嗎?

時針分針秒針, 一滴滴的跳動, 鬧鐘手錶手機, 一聲聲的響動
每一日, 每一個早上, 機械化的隨著齒輪走動, 行屍走肉的刷牙吃飯洗澡工作
總在生存以上, 卻在生活以下, 擁有生存的基本, 欠缺生活的靈魂
日出日落, 月圓月缺, 潮漲潮退, 患得患失

弦樂一起, 與悲傷約定相聚的一刻
愈甜美的憶記, 愈會傷害人心
情緒抑壓到了極致, 愛恨情仇不再分明, 喜怒哀樂不再顯露
封閉心靈裂痕, 拒絕真誠溝通, 忘卻了自己的存在, 找不回當初最真最原始的自我
塗上厚厚一層保護色, 血早已風乾, 心早已絕望
沒人了解, 沒人看見, 一旦打開心窗, 破口將有如泉湧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重新感受, 才能給自己機會再活一次

孤獨一人在社會, 不如三五知己再聚頭
風花雪月, 吃喝玩樂, 愈久不見, 愈有期待
朋友的共聚, 這是一定要的啦
噢買尬, 噢買尬, 啦啦啦, 啦啦啦
隨時都在等你們, 一通電話, 一個短訊, 隨時奉陪, 任君傾訴

還沒有忘記一直的堅持嗎?
還沒有放下老早的承諾嗎?
還在不甘心當前的困局嗎?
還在無止境等待出頭天嗎?
飄浪,盼望, 只有相信, 沒有放棄

只得我在留守嗎? 沒有知音的共鳴嗎?
世界在陷落, 時代在倒退嗎?
成長, 就是告別天真單純的代名詞
內心的掙扎, 生命的衝撃
只有全然黑暗中, 才透射出那耀眼光芒嗎?
不能搖動的信念, 就是聲嘶力竭吶喊下, 我們心中尚未崩壞的地方嗎?

孤寂的遊蕩街頭, 徘徊在矛盾人間
人類如同吸血鬼, 夜深不能睡, 晨早不見光
有翼不能飛, 有淚不能流
在天使與魔鬼的博弈中充當棋子
沒有極端邪惡, 卻有無盡墮落
待年華老去後, 回望那不值一顧的青春, 彷彿已過千萬年的空白人生

追憶, 遺憾, 再後悔
人生是否不能避開這般命定的階段
總有辜負過的, 總有捨棄過的
總有深愛過的, 總有珍惜過的
只是, 回憶的定格, 只活在腦海深處的角落
現實的片段卻是如煙如霧, 一吹即散, 彷彿不曾存在過
夢幻又真實, 窮一生心力, 去營造幻象裏的烏托邦
卻不驚覺, 天堂早在人生某一瞬間, 悄然錯過了

詩篇總有最終章, 樂譜終現休止符
告別起首的突然想起你,
飄散最後的如煙之歌
曲終縱人散, 但你我還有更遠的未來
寄語日後, 祝福大家
詩寫完了, 歌唱罷了
笑過哭過, 忘記背後, 努力向前

那年五月, 只記得天空很高, 風很清澈
約定了, 要再唱這首笑忘歌

Alpha Course 啟發課程 - 探索生命的基礎入門



吃喝玩樂, 閒談聊天, 座談分享在其中
主要提供輕鬆的環境, 認識信仰背後的基礎理念

A: Anyone could join
L: Learn and Laughter
P: Pasta or Pizza
H: Help
A: Ask

介紹片段略過主題, 不提重點內容, 不作硬銷
確立一個廣闊而有交流的空間概念, 在其中可暢所欲言, 問所想問, 說所想說
短短一分鐘掃過全晚精華, 讓你我自行思考, 是否投入其中

十堂課程, 開啟追尋生命之路
成效固然因人而異, 畢竟理性討論不是宗教的全部
在十字路口中提供一道真理的新路, 對於初接觸或未曾了解的, 是最溫和具效率的途徑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鄭融《Spring/Summer 2011》春回大地 輕盈細膩



闊別三年的大碟, 上一張《23》已談過鄭融的樽頸困局
一直維持一快一慢的打歌策略, 先熱舞後慘情, 方程式一再重覆得煩厭叫悶
《Spring/Summer 2011》難得的態度鮮明, 再次聽回當初清新好聲的鄭融
情路上回頭再開始, 專輯走向亦終於脫離了莊冬昕的千篇一律式編曲
其貼身打造的節拍動感路線 只剩下 最早曝光的 《K 歌之后》
配合春夏主題, 輕裝上路, 淺嘗吻感, 放下深情痛哭; 搖曳舞擺, 無需再大步呼喊了

如果《K 歌之后》的鄭融是要給人跟著狂跳狂放的話
《Kiss Kiss Kiss》那種 「鬆」, 那種「溶」在愛人一吻的軟綿綿,
則更叫歌者讓樂迷「想入非非」, 沒錯, 這就是久違的「想入非非」, 當年鄭融驚喜之一
亦為專輯定下了 "回春" 的溫暖舒服主題

不再與情郎雙劍合璧, 與不同音樂人合作更見火花
鄭融是香港少數能同時駕馭快中慢三板作品的歌手
多元化的曲風嘗試, 反而模糊了定位, 以致音樂上總難再走前
是次選曲大刀闊斧, 春夏系列集中主理輕快類型, 偶放抒情曲作調劑,
旋律一致的平實淡然, 沒有呼天搶地, 就連聲音演繹都輕柔和順起來,
突顯鄭融聲音, 原來是這麼清純響亮
一聽全碟, 就感到《K 歌之后》那些混音拆聲, 編來也是多餘
直接簡單如《掃掃你》就自然掃進心窩

愛情與事業一起「重新出發」, 就如側田的《四季》
一開篇已聽出典型側田式情歌曲式, Johnny Yim的鼓聲也是主流大路式處理
平凡的旋律, 若是側田主唱, 將可能予人 "又是倒模" 之感
只是 Stephanie 與《四季》的曲編就是相當合襯,
正如四季時節, 驟眼一年, 再過又一年, 平淡卻承受得住時間的重量

最有《東京百貨》《借》的大熱影子, 必然歸於《成就感》
鄭融對歌詞的詮釋很有想法, 每一段副歌重覆的歌詞都唱出不同感覺
層次的遞進全靠其音色表達, 最後那種吸引前的停頓, 最能聽出控制自如的感情
不會油膩煽情, 卻有一份戚戚然
葉肇中的曲編很易上口, 流行傳唱性高但又不至於 "口水歌" 般廉價
另一首情歌《別怕傷害我》卻再悅耳都難蓋掩其濫竽充數的不存在感

G.E.M 的加入作曲團隊, 再一次證明鄭融演繹反覆吟唱, 高低音起伏不大的歌曲之能力
面對副歌的綿密歌詞, 近似音調, 她都能注入活力希望的積極精神
而不是一般情況可能出現的死氣沉沉,
Mother Earth 的背景音樂又是典型莊冬昕喜好的喧囂繁雜, 愈繽紛愈顯世界陷落的諷刺

《大大話》與《K 歌之后》互相緊接,
出色的曲風過渡與詞意串連, 讓獨立成曲時的突兀化為兩首轉季入夏的醒神之作
提醒樂迷的炎夏感覺, 撒下年尾秋冬系列的伏筆
《K 歌之后》是《大大話》中亂唱K的反面例子
口語化, 語意不明等等 MK 形象全在一曲展現
聲效與樂器突出多於人聲的風格, 是在《Beat Beat》時期確立的舞曲定型

編曲簡化了, 聲音純淨了, 回歸樸實總是美好的, 就像污染嚴重的大地重回生氣
音樂路向的妙手回春, 多得大膽選用班底, 陳台證是失敗的招攬, 卻有更多精彩的新發現
既然莊冬昕都可退出專輯的主舞台, 下回請在填詞一欄注入更多新血吧
寫過馬路, 寫過借還, 連健康教育都納過為素材
陳少琪在鄭融身上找到的生活靈感已愈見貧乏

當聽過《K 歌之后》如何受到災難性劣詞破壞後, 當聽到全碟一致平庸無關痛癢的題材塞詞後
《自來水》的出現, 等同久旱逢甘露的難能可貴
可知道一聽到《自來水》首段, 已立刻要看看填詞人一欄
藍奕邦, 難怪! 水可喻作人身慾望, 也可比擬心靈所需, 自來水的意象更是聯想萬千
縱使 "侍奉自己" 讓人記起二缺一中的蔡卓妍
王菀之的曲, 藍奕邦的詞, 仍是只應天上有的組合, 好歌果真可遇不可求!

推介: 自來水

延伸閱讀:
鄭融 <<23>> 太多無謂情歌拖低質素

LOST 我最喜愛的集數 第五位: Deus Ex Machina

曾經最愛的電視系列, 每一集每一場劇情每一位人物都記得清楚
一年過去了, 第五六季的滑落讓人不禁回味最初的美好
就在五月二十三日, 這命運選定, 本劇結束的紀念日子前
再寫回未完成的最後, 最具感染力, 最有創造力的五集吧



第五位: Deus Ex Machina (Season 1, Episode 19, Locke-centric)

招牌式的幻想夢境, 繼續提示島嶼的神秘迷離
新疑團的組成, Boone 與 Locke 先遇上機會, 而意外告終
Jack 與 Sawyer 的配眼鏡小笑話, 劇本元素本已很豐富
只是這些那些, 都又在鋪墊 John Locke 的爆發點,
那場意外造就了本劇第一個高潮, 亦把 Locke 帶到與其他生還者對立的邊緣

Deus Ex Machina 是常用於戲劇誇大化的元素
在 LOST 閃回片段中, 一直溫馨的父子情急轉直下
最後十分鐘的大逆轉,
在島中本是熱幟期待可與外通訊
在島外本是美好想像父親健康後與子共享天倫
出人意表的轉折就發生了, 亦是經典配樂 Locke'd Out Again 的誕生

John Locke 在第一季的人物設定與發展是全劇角色最豐富最突破
Terry O'Quinn 迎來了演藝事業最具代表性的時刻
他也把這個憤怒而愚蠢的光頭漢子演出了憾動人的情緒深度
島內島外的心情連結之強烈, 弦樂的遞進層次亦有助把兩條故事線拉在一起
同樣盲目追隨, 同樣失卻靠依, 同樣感到遭受背叛, 欺騙與無助
拍打座駕與艙門的對比, 不同的是, 在島上的今次, 有了回應
一道曙光直射向 John Locke 身上, 從此他看到了希望
看畢第二季結局後, 更覺這道光芒的可貴
命運帶領 John Locke 走的道路, 孤獨而無人明白
他可得人同情憐憫, 然而這感覺正是他鄙視的
Don't Tell me what I can't do 就完整說明了他頑固的生活哲學

本集最刺入心坎的台詞
"I've done everything you've wanted me to do, so why did you do this?"
遇到災難後常常問及的不解疑惑, 埋怨責難
通過 John Locke 的怒火, 崩潰的發狂, 絕望的眼神, 深深打動每一位用心去追尋答案的你我

第一季最動人的時刻



延伸閱讀:
LOST : 我最喜愛的集數 (season 1 - season 4 小總結)

LOST 我最喜愛的集數 (season 1 - 4 小總結) - 續[2]

LOST 我最喜愛的集數 (season 1 - 4 小總結) - 續[3]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乘著光影旅行》(Let the Wind Carry Me) - 鏡頭過濾後的光影現實



隨風擺動, 結果早在面前, 靜候有心人去察看, 去捕捉
隨意輕散, 闖蕩浪跡, 感恩一切所賜的挑戰, 遺忘背後擁有的安定
每一格菲林都是回憶, 每一束光線都是希望
每一段路軌都是經歷, 每一場旅程都是風光

李屏賓的光影世界, 如此燦爛精彩, 如此夢幻寫實
未曾見過這麼風趣的候大導, 認真的追求重現真實, 堅持暗淡光線中反映出時代的本來面貌
後來二人衝擊的火花, 朋友夥伴般同行同步, 舉手投足充滿惺惺相惜的情誼
又喜聽到這麼謙遜的姜文, 嚴謹的拍攝原定景色, 不常與一眾演員幕後打交道
後來二人交流的體會, 讓姜文拍出《太陽照常升起》的主題, 一場雪景盡現自然之美
舒淇在他掌鏡下自由走位, 奔放得使人心醉;
林嘉欣在車廂定鏡中的動人, 與張曼玉遺憾落淚的高角度拍下, 構成一幅幅難忘的觀影時光

導演從虛無設計結構, 攝影理解後作出解構化為實在影像;
演員在幕前走動, 代入角色情緒再發揮演繹, 攝影在幕後配合, 利用道具環境營造燈光舞台
向來躲在那塊紅布之後, 帳幕一開就隱身於菲林鏡頭,
李屏賓一向在觀察, 在烘托, 沒人注視, 卻又不可或缺
如同藍膠袋, 好像爆米花, 身在其場景調度的密林中默默貢獻
那暗自加入的濾鏡, 那關懷別人的品性, 逐漸化為了他的拍攝風格

沒有手握大旗的指揮, 只有耐心真誠的教導
有問必答, 有矛盾必討論, 分享理念, 為人付出
領袖的魅力, 就是如此,
不需多說就自有追隨者, 不會介意誰來當主角
當然亦抱持個人價值觀, 當然亦具備專業技術
因為有技巧, 因為熟悉現場佈局, 所以可放膽實驗更多, 所以可流露自身理念更多
信任天地創造, 有雨拍雨, 自然能要風則來風
信任自然而然, 鏡頭位置自由擺動, 流暢得如同呼吸節奏, 不需刻意掌控已臻理想境界



沒有理想不需代價, 想家之人偏不回家
媽媽獨住在台, 看著冷冰的獎座, 卻沒能好好進入兒子內心
沒有坐下細談的機會, 回家猶如路過;
兒子與母留美, 看著遙遠的頒獎, 卻只可一怒關掉疏離父親的影像
鏡頭前縱沒有控訴, 卻可想像家人間關係的稀薄
人在故鄉更像浪子過客
幾段火車片段的交接, 橫越十數年十數部名片的拍攝, 彷彿從沒有停止流動過
人一直在走, 李屏賓在住的是中途站, 不是家的感覺
旅人心中盡是無奈慨歎, 為電影為夢想去追求完美, 卻總容不下停下來的心

一個人的作品可反射其內心深處,
《花樣年華》的遺憾, 《紅氣球》的流離, 《援膠女郎》的孤寂
還有他掌鏡下最常表達的 "時光飛逝, 人事全非", 都是攝影師記下的心聲嗎?
電影世界中, 攝影機的鏡頭就是上帝之眼, 以全知姿態拍下真相與流露情感
李屏賓看透不少主角的生命, 然而這一趟紀錄, 自己首次當上主角去回顧人生
有沒有未給看穿的情感依絆? 有沒有未言盡的甘與苦?
與友好暢飲的兩場很豁達, 與拍檔共事的主線貫穿很振奮
然而對於家庭的關顧, 對於母親的想念, 最私密的情懷,
那候孝賢最愛的一份真實動人, 那份血肉, 近乎常人的平凡悲哀,
似有若無, 若隱若現, 他留下的一段自白, 鏡頭下只有背影, 沒有直視的眼神
這個故事, 是否還有另一面沒有拍出來呢?
不要緊, 紀錄片中對於他的光影生命寫得很透徹
只是希望在個半小時內能與他建立起的情感橋樑, 小影迷總是意猶未盡的想得到更多...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Chacun son cinéma《給康城的情書》- 曾留下追憶裡的情景, 好比一場電光幻影



康城影展, 孕育了多少電影大師的舞台, 造就了多少藝術交流的平台
三十六位現代國際大導演聚首, 為他們的成名地六十周年獻禮,
以 "自己的戲院", "自己的電影" 奉上三十四篇深情的自白

電影文化從來不止於文本上, 不終於膠卷中
"看" 電影的過程中, 有當地觀眾的互動, 有社會環境的背景, 也有個人潛藏的回憶
有的在戶外露天, 有的在室內小屋; 有的與鄰舍靠近, 有的在遙遠鄉郊;
有的在漆黑深夜, 有的在陽光正午; 有的是獨個寂靜, 有的是聯群熱鬧
有的在觀影前買街頭小食, 有的在觀影前辛勤工作
短片中一次又一次的拍上放映膠片的投影機運作過程
那輪兒在轉呀轉, 光與影就現身在前頭的大銀幕,
遙不可及的故事就這樣, 進入觀眾眼中, 投入觀眾心裏,
然後在每一個生命中延續美好的光影回憶

有些時候, 電影反映一段歷史, 傳遞普世不滅的價值
Wim Wenders 的 "War in Peace",
就通過剛果河村民看戰爭片中的炮轟屠殺, 闡述經過多年戰火摧殘後的一瞬和平, 得來之不易
Amos Gitai 的 "Le Dibbouk de Haifa",
亦在1936年的戲院一直過渡到到現今的觀影時刻,
觀眾對影片的撼動力從未改變, 外邊世界的戰爭亦從未停止過
Manoel de Oliveira 的 "Rencontre unique"
亦以黑白默劇, 黑色幽默的形式, 講述了蘇聯領袖 Nikita Khrushchev 與 教宗的隔膜與共通

有些時候, 電影是情感沉醉的私人角落, 回顧自我成長的道路
Claude Lelouch的 "Cinéma de Boulevard" 感人至深
旁白的一步步推進, 了解電影植根於導演的生命脈絡
開首戲院的遇上, 造就大導生命的誕生, 銀幕內的情侶看著銀幕內的情侶
想像著第三層, 現實中的導演夫婦在看其製成品, 更是完美
王家衛的 "I Travelled 9000 km To Give It To You"
相比之下就顯得不夠真誠, 又一段曖昧朦朧的詩意,
片名如暗示地道城市與夢想之都間的距離, 昏暗的燈光下聽著阿倫狄龍的對白
獨個躲於戲院一旁, 呼吸著, 享受著那份電影帶來的浪漫

有些時候, 電影就有服務觀眾的功能, 以娛樂大眾為本
Gus Van Sant 的 "First Kiss", 讓戲外的人物走進戲內的角色
正好比喻為好電影能使觀眾投入其中, 與虛構的創作能有心思的連結共鳴
David Lynch 的 "Absurda", 更是導演深明觀眾的喜好與預期
懸疑的橋段, 誇張外露的場景設計, 懾人的音效, 離奇的視覺佈置
都使觀眾的情緒給操縱在電影之中, 對mise-en-scene的致敬

有些時候, 電影就直接與觀眾心靈對話, 是互相愛慕的情侶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中的 "Anna" 就經歷了一場完整的情緒起伏
步出戲院的擁抱是其情感的釋放, 身份的揭示就表達出電影的廣泛認受性
Abbas Kiarostami 的 "Where is my Romeo?" 亦超越年齡層的打動戲院椅上的Juliet
每人的背景個性都不一樣, 卻在同一個經典的故事情節中分享了共同的渴望

有些時候, 電影是天真樸素的情懷, 也是得來不易的
陳凱歌的 "Zhanxiou Village",
小孩子努力騎單車發電的身影, 彷彿與投放中的片段相映成趣
坐在石級上不肯走的, 是導演的童年投射嗎?
是小時候的貧窮, 單純與熱誠, 也是電影所賦予人心的力量
最後一幕, 象徵了不論環境時代的變遷, 愛電影之心的不死
類比擔當開場的 Raymond Depardon, 同樣在艱難的處境下, 聚首一群電影愛好

有些時候, 電影就是導演作主作王, 片場的主管總裁
北野武的 "One Fine Day" , 開頭, 中間與結尾部分沿用同一段配樂
導演充當躲在戲院後的工作人員, 喻意鮮明
中段爆破的加插, 後段對白的諷刺, 導演想給觀眾看什麼, 觀眾就看到什麼
Michael Cimino的 "No Translation Needed" 控制剪接權
天大明星名氣一概不顧, 話之其憤怒不滿, 自己眼中看為漂亮冷酷便成事

有些時候, 電影更可以天馬行空, 盡情離經叛道
一如 Elia Suleiman的 "Irtebak" 錯亂剪接的荒誕離奇,
神父的出場, 及最後導演的出走, 莫名奇妙而毫無邏輯
蔡明亮的 "It's A Dream" 更把電影與夢幻劃上等號
逝世祖母的嫵媚任憑想像, 白髮母親與年輕父親一同陪自己看戲, 巧成詭異的 "四代同堂"

30多位揚威康城的導演齊來慶賀第60屆康城影展.


對現今影迷的批評與勉勵, 對當代的慨歎, 對經典的懷念, 亦盡收大師的鏡頭之內
談到觀眾的質素與修養, 各導處理手法不一
Atom Egoyan的 "Artaud Double Bill" 偏向責備與警告
在盜錄氾濫, 觀影不集中而經常手機大開, 短訊來往的大勢下, 上戲院的神聖已盪然無存
換來銀幕最後一鏡的空白, 只有"死亡" 一字的出路
Roman Polanski 以有趣轉折去嘲諷觀眾對情慾片及其支持者的標籤
賣弄胴體向來予人低人一等之感, 大導就勸解各位切勿帶備有色眼鏡, 免遭笑話
Lars Von Trier 拍回最擅長的直接血腥, 語不驚人誓不休
以虛構情節宣洩不滿, 誓要看罷的觀眾緊記, 戲院不是高談闊論的地方
都是 Coen Brothers 心地最良善, 循循善誘主流觀眾欣賞另類小品
扭轉對主流的既定標籤外, 又肯定了歐洲外語片的優質製作

至於借經典來抒懷電影情意
當數Theodoros Angelopoulos 最直截了當
片名開宗明義 "Trois Minutes", 就用盡三分鐘道盡心聲
開場是 Marcello Mastroianni 的電影海報, 內容則借女主角口中對白代進導演角色
對台前的愛郎 (即銀幕前的電影) 示愛, 影像就如自己的鏡子, 反射出內心的真實
8 1/2 的致敬 還有 Andrey Konchalovskiy 的 "Dans le Noir" , 海報與配樂皆一一登場
Raoul Ruiz 在劇情結構, 剪接拼貼上臨摹 Jean-Luc Godard;
Dardenne 兄弟亦採用了 Bresson 的配樂烘托角色的情緒變化
候孝賢則更進一步, 不單單向 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秋水伊人, 1964) 致敬
還通過戲院內的空無一人, 歎息無人回看舊經典的無奈, 長鏡頭的威力盡現無聲靜止的一幕

預感到影院末日的, 侯孝賢之後就是 David Cronenberg
Autobiocam 象徵新世代對舊文化的漠不關心, 冰冷得缺乏人情味
大影院的力量縮窄成一小廁所的特寫, 是老派電影語言的消聲恐懼
Ken Loach 的 "現在的戲院都沒好戲看" 宣言則隱約流露於愛踢球多於進戲院的父子中
對於電影一向對女性形象的剝削, Jane Campion 以 Lady Bug 形容之, 辛辣而到位
Nanni Moretti 則還是長駐戲院, 大談每個年代的代表作,
與兒子共享天倫的段落, 突顯對未來的影視工業, 總常抱持著樂觀期待

更多更多散碎的段落, 展現各地文化的差異, 闡述的都是同一顆熱幟的心
更多更多, 高深莫測, 不知所云, 完整的故事卻裝不下細膩的內涵
真正的大師, 三分鐘都可看出主題, 拍出風格
如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對邊緣人物的關注,
如 Ken Loach 對英國社區小眾的人文關懷;
如候孝賢的長鏡頭; 如David Lynch的迷離詭秘...

最後, 給予康城的情書, 實在只有兩封:
Youssef Chahine 感謝康城的提攜, 從無名小卒直至台上奪獎, 激勵了一眾尋夢者;
Walter Salles 的讚詞, 遠至 400 Blows 的肯定, 近至 Gilles Jacob 的點名提及
充滿熱情活力, 不忘戲謔自娛, 如可放在一開首作爆笑簡介將更有力量
Chacun son cinéma, To Each His Own Cinema, 質素也許有所高下, 情懷卻是一致
全都是電影院的場景拍攝, 全都是身為觀眾的心情寫照
在每位導演的履歷表中, 這三分鐘一定微不足道
在康城的歷史下, 本片在其六十大壽已留下一道深情的記號

高安兄弟的 "World Cinema" , 因當年沒有趕及在康城選映, 亦沒能在國際版影碟面世
特此記載此短片:

第二十二屆台灣金曲獎提名名單

本屆金曲獎照舊有亮點, 有失望, 有遺珠

周杰倫, 王力宏, 莫文蔚成為三大龍頭
從專輯, 歌曲到歌手演繹再到幕後班底的提名無一遺漏
集台灣巨星於一身的, 向寶島歌王洪一峰致敬專集《戀花》亦得到不同項目的肯定
新人韋禮安亦在金曲獎舞台一鳴驚人奪下六項提名
男女歌手若能頒出 齊秦X萬芳 的創舉, 更顯金曲獎的經典代表性
若是林俊傑X何韻詩, 則是娛樂性與話題性的勝利吧

先數亮點:

1. 戀花 入圍年度最佳專輯與歌曲
2. 何韻詩首張國語專輯即獲歌后提名
3. 本人心中的2010年度最佳MV - 死定了/自由發揮 順利入選
4. 謝金燕果然入選台語女歌手, 嗶嗶嗶愛你辣的實力表現!
5. Hebe 單飛後的四項提名, 實至名歸!
6. 《野狼125》以清新爽朗的生活民謠姿態, 入圍組合, 台語專輯 兩大獎!

失望之處:

1. 男歌手提名保守而其專輯都不是該歌手的突破之作, 都是高峰已過
林俊傑也許得益於 "論資排輩" 而得獎, 勝之不武, 如果入選大碟是《第二天堂》的他就好了

2. 三大女歌手遭受評審遺忘, 徐佳瑩沒得青睞, 魏如萱排躋在外, 許哲珮又給消聲


今屆沒有非勝不可的堅持, 也沒有特別瘋狂的熱愛
以上提及的專輯/曲目, 卻都有值得肯定的需要

盼望《戀花》得到最佳專輯, 為金曲獎賦予更美好的意義
送上一曲《愛常常喜樂》, 紀念台語一百年, 跨代巨星的寶島音樂交流







--

完全提名名單如下:

■ 最佳年度歌曲獎
戀花《戀花》/ 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超人不會飛《跨時代》/杰威爾音樂有限公司
完美孤獨《寶貝》/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重傷《眼淚流回去》/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給自己的歌《南[下]專線》/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當時欲嫁《當時欲嫁》/阿爾發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你不知道的事《十八般武藝》/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 最佳國語專輯獎
月光/顏社企業有限公司
戀花/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跨時代/杰威爾音樂有限公司
寶貝/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韋禮安首張同名全創作專輯/福茂唱片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To Hebe/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十八般武藝/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 最佳台語專輯獎
黃妃 相思聲聲/無非文化有限公司
王彩樺-有唱有保庇/喜歡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當時欲嫁/阿爾發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眾神護臺灣/大吉祥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野狼125/角頭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最佳客語專輯獎
戴士堯/夢想‧愛/喜瑪拉雅音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天頂介月光/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獨1無2 反串客/吉聲影視音有限公司

■ 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
Suming舒米恩首張個人創作專輯/彎的音樂有限公司
美麗心民謠 出發/參拾柒度製作有限公司
Miling ' an 米靈岸/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很久沒有敬我了你/角頭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百年排灣 風華再現 排灣族頭目林廣財專輯/飛魚雲豹音樂工團

■ 最佳音樂錄影帶獎
無論如何都愛你《無論如何都愛妳(啟程正式盤)》/金牌大風音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導演:陳聖元Zippo Chen)
寂寞寂寞就好《To Hebe》/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導演:徐筠軒)
Mr. Sandman造夢先生《CONFUSION IN THE MIND OF EDC》/種子音樂有限公司(導演:楊龍澄)
美人計《Myself》/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導演:CHA EUN TAEK)
死定了《自由發揮 首張同名專輯》/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導演:自由發揮)

【個人獎】
■ 最佳作曲人獎
洪敬堯、洪一峰、UEHARA GENTO/戀花《戀花》/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焦安溥/我想妳要走了《艋舺電影原聲帶》/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美妙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周杰倫/煙花易冷《跨時代》/杰威爾音樂有限公司
莫文蔚/完美孤獨《寶貝》/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李宗盛@縱貫線/給自己的歌《南[下]專線》/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韋禮安/有沒有《韋禮安首張同名全創作專輯》/福茂唱片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 最佳作詞人獎
吳青峯/十年一刻《十年一刻 Once in a life time》/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方文山/煙花易冷《跨時代》/杰威爾音樂有限公司
李焯雄/艾美麗 愛美麗《寶貝》/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姚若龍/她往月亮走《我們不要傷心了》/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李宗盛@縱貫線/給自己的歌《南[下]專線》/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 最佳編曲人獎
洪敬堯/寶島青春夢《戀花》/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蔡科俊Again/免費教學錄影帶《跨時代》/杰威爾音樂有限公司
縱貫線SUPER BAND/給自己的歌《南[下]專線》/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鍾興民/美好歲月《Glory Days美好歲月》/果核有限公司
董事長樂團/仙拼仙《眾神護臺灣》/大吉祥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 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林揮斌、Suming/Suming舒米恩首張個人創作專輯/彎的音樂有限公司
洪敬堯/戀花/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周杰倫/跨時代/杰威爾音樂有限公司
張亞東/寶貝/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黃韻玲、鍾興民/Glory Days美好歲月/果核有限公司
陳子鴻、江蕙/當時欲嫁/阿爾發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齊秦、史大維/美麗境界/虹之美夢成真藝人經紀股份有限公司

■ 最佳單曲製作人獎
陳建騏/懼高症《極限》/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英師父、何韻詩/詩與胡說《無名詩》/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林暐哲/十年一刻《十年一刻 Once in a life time》/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嚴爵、朱敬然Andrew Chu/愛就是咖哩《謝謝你的美好》/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王治平/LOVE !《To Hebe》/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 最佳國語男歌手獎
周杰倫/跨時代/杰威爾音樂有限公司
韋禮安/韋禮安首張同名全創作專輯/福茂唱片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林俊傑/她說/海蝶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王力宏/十八般武藝/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齊秦/美麗境界/虹之美夢成真藝人經紀股份有限公司

■ 最佳台語男歌手獎
吳勇濱/愛唱歌的人/華特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黃文星/天地/金牌大風音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洪榮宏/上愛的人/華特大旗影音科技有限公司
王識賢/玄武英雄/乾坤影視傳播有限公司
翁立友/不能講的秘密/豪記影視唱片有限公司

■ 最佳國語女歌手獎
何韻詩/無名詩/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A-Lin/寂寞不痛/愛貝克思股份有限公司
莫文蔚/寶貝/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萬芳/我們不要傷心了/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林凡/眼淚流回去/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 最佳台語女歌手獎
黃妃/黃妃 相思聲聲/無非文化有限公司
李愛綺/李愛綺 戀愛路100號/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秀蘭瑪雅/寄付/華特大旗影音科技有限公司
謝金燕/愛你辣/乾坤影視傳播有限公司
孫淑媚/痴情歌/乾坤影視傳播有限公司

■ 最佳客語歌手獎
戴士堯/戴士堯/夢想‧愛/喜瑪拉雅音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邱金燕/燕子介歌聲/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欒克勇/獨1無2 反串客/吉聲影視音有限公司

■ 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
Suming/Suming舒米恩首張個人創作專輯/彎的音樂有限公司
芮斯/Miling ' an 米靈岸/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林廣財/百年排灣 風華再現 排灣族頭目林廣財專輯/飛魚雲豹音樂工團

■ 最佳樂團獎
回聲樂團(吳柏蒼、慕春佑、黃冠文、邱文彥) /空氣 VIRGIN AIR/聯歡有限公司
io(陳逸年、陳思翰、簡瑞松、潘國笙) /就算今天贏了 明天又會如何?/艾歐音樂有限公司
MONKEY PILOT(王湯尼、王昱人、陳自強、余光燿、楊聲錚) /MY GUITAR/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MATZKA(Matzka、Sakinu阿輝、Mavaliw阿勝、Nanwan阿修) /MATZKA/有凰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草莓救星(吳曉萱、吳穎然、王鈞毅、楊育瑋、呂海棻、侯啟泰) /羽毛河 Feather River/風和日麗唱片行
董事長樂團(吳永吉、杜文祥、林大鈞、林俊民) /眾神護臺灣/大吉祥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 最佳演唱組合獎
棉花糖(小球、聖哲 ) /再見王子/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神木與瞳(賴銘偉、黃美珍) /守護者/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大嘴巴(愛紗、懷秋、MC40、DJ宗華) /万凸3/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S.H.E(S.H.E) /SHERO前衛時尚版/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湯姆與哈克(湯姆與哈克) /野狼125/角頭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最佳新人獎
io/就算今天贏了 明天又會如何?/艾歐音樂有限公司
郁可唯/藍短褲/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嚴爵/謝謝你的美好/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韋禮安/韋禮安首張同名全創作專輯/福茂唱片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MATZKA/MATZKA/有凰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獎】
■ 最佳專輯獎
紀華麟.踢踏手 Tap Dancing Hands/異視界數位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無限融合黨TIMELESS FUSION PARTY/威幅音樂有限公司
日安。波斯菊 Bonjour , COSMOS/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第36個故事電影原聲音樂大碟她的改變/積木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霍世潔爵士胡情驚豔首張個人演奏專輯/豆菜芽子音樂工作室

【個人獎】
■ 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紀華麟/紀華麟.踢踏手 Tap Dancing Hands/異視界數位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呂聖斐、董舜文/無限融合黨TIMELESS FUSION PARTY/威幅音樂有限公司
張永智/陪月亮散步 Stroll with the Moon/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雷光夏、侯志堅/第36個故事電影原聲音樂大碟她的改變/積木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吳金黛/綠色方舟 Green Ark/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 最佳作曲人獎
呂聖斐/Timeless Fusion Party 無限融合黨歌《無限融合黨TIMELESS FUSION PARTY》/威幅音樂有限公司
董運昌/日安 波斯菊《日安。波斯菊 Bonjour , COSMOS》/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董運昌/微笑的風《日安。波斯菊 Bonjour , COSMOS》/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侯志堅/這就是城市《第36個故事電影原聲音樂大碟她的改變》/積木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雷光夏/朵兒咖啡館(序曲)《第36個故事電影原聲音樂大碟她的改變》/積木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技術類】-個人獎
■ 最佳專輯包裝獎
劉悅德/Kiss Your Eyes/前衛花園股份有限公司
謝富琇/十年一刻 Once in a life time/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陳政守/在一起/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羅文岑/大地書房-林生祥/大大樹音樂圖像有限公司
聶永真/To Hebe/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蕭青陽/眾神護臺灣/大吉祥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全球最著名電影節開幕 - 第64屆康城影展

Cannes Film Festival 2011
(11 May - 22 May)

五部最期待的首映作品:



Opening film
康城影展 開幕電影

Midnight in Paris
Director: Woody Allen

New York, Manhattan 為成名老家
出走倫敦三部曲後, 順帶到 Barcelona 一遊
金牌編劇活地亞倫的妙筆, 到巴黎又會激盪起怎樣的火花?

--



Opening film of "Un Certain Regard"
一種關注單元 開幕電影

Restless《無法安寧》
Director: Gus Van Sant

Gus Van Sant 已成美國當代獨立電影人代表,
Last Days, Elephant 早已確立其影展常客地位
Good Will Hunting, Milk 又能討好奧斯卡評審及主流觀眾
今回返璞歸真, 捕捉兩小無猜的愛情面貌, 卻又外加了一隻日本軍魂...

--



The Tree of Life
Director: Terrence Malick


這一套劇情長片, 真的猶像等了一生這麼長,
原創史詩鉅作, 導演既是詩人亦是魔法師, 預告片中的每一鏡都是完美

--




Melancholia《憂鬱症》
Director: Lars Von Trier


在抑鬱症期間拍了極端爭議性的 Antichrist 後
瑞典大導Lars Von Trier今趟更具野心, 更撲朔迷離
是一個人的末日, 還是一個世界的陷落?

--


La Piel Que Habito (The Skin I Live In)
Director: Pedro Almodóvar


西班牙大師出手, 女性魅力在艾慕杜華鏡頭下總表露無遺
名為 The Skin I Live In , 風格會是怎樣的大膽出位?

--

延伸分享:
Festival de Cannes 2011

抄歌疑雲

It's my life - Bon Jovi



--

Closer - Travis



--

The End - Simple Plan



--

Such Great Heights - The Postal Service




一首相似, 副歌旋律可以是巧合相撞
每一張專輯, 都有疑似抄襲問題, 就不是個別例子
樂迷請張開耳朵細聽以上四首歌,
再去聽 Mr. 出道至今的名作 《Mr. Tam》《感動》《黑色狂迷》 及新派台作品《零時起哄》
然後再作定奪, 一次比一次的猖狂實令人忍無可忍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Trilogy of trinity

Father, Son and the holy Spirit
Faith, Hope and the unconditional Love
Road, Truth and the eternal Life

We are on the way to Heaven.
We are on the path to Hell.
All the in-betweens are on Earth.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方大同 《15》- 可以是無奈 可以是無比精彩



從《未來》打開一片淺藍色的天空, 到《橙月》的浪漫秋葉落霞之色,
這一次的《15》, 再次回到骨子裏的騷靈黑色, 卻不是孤身隻影的沉鬱, 而是具爆發力的型格
以strings開始, 以strings作結, 貫穿全碟卻是一手爽朗澎湃的結他, 密集激昂的鼓聲

《Gotta Make a Change》的弦樂把格局擴大, 然後結他彈奏與聲音演繹都刻意壓沉
背景音樂卻是Upbeat的搶拍向前進, 配合著 Whole wide world at war 的主題
結他聲, 與後來的數拍聲, 和加入Keyboard的演奏, 樂器間分階段性的各自突出一節
在副歌後的Bridging, 則回到大同一貫帶Soul感覺的ad-lib,
The world is yours 與 gotta make a change 明顯如同兩首歌的內容與編曲拉在一起

鼓的位置再推前, 略帶沙啞的聲線帶來了搖滾的《曇花》
結他如同控訴, 激烈而且每段都主導旋律音色, 很粗糙很Dark, 很復古很Blues
獨有大同風格的英文Rap又進入了黑人騷靈的Gospel
Fade-out 一段結他的自由獨奏, 把開首的憤怒無奈逐步降溫
突出"爸爸走了, 媽媽不棄小孩" 是全個故事的精要, 在於放在副歌最後一句
電結他的收結與聲音效果的刻意調節, 成為了全首歌的靈魂

過渡到《張永成》的武打擂台, 結他的急促彈奏跟歌詞的形容同步平行
如同一邊打, 一邊彈的氣勢, 電影畫面的動感在編曲中建立, 聽得血脈沸騰
Ghost-style的一段說唱, 又是個人風格的展現, 這種不協調把格鬥氣氛沖淡了
又是主角想家的念頭發作, 影響拳勢嗎?
三首強勁節拍隨意暴走的Blue-Rock, 都在過門注入了Soul的Hip-hop色彩
是方大同在開創新音樂路外, 卻始終難忍看家本領, 把簽署式的音樂風格放進嗎?

創作靈感早可從方大同專輯多元的音樂元素聽出來
一如歌者所言, 作曲與編曲比起歌唱與填詞更能透露其心聲
《因為你》顯得無關重要, 甚至一聽即忘, 那女播音的聲音更見突兀多餘
跟著又是類近的《情勝策略》, 有趣又是聽著在開心數拍的曲式
更像在《橙月》會找到的簡單悅耳, 概念性亦會更強
《無菇朋友》旋律更為主流, 口琴的編曲更有回到舊時的純情天真
歌曲談著不變的友情, 不逝的友情, 聽來輕鬆舒服,
最後一下完場的搞怪更強化 "老友鬼鬼" 的玩野感覺

徐佳瑩與方大同在星光大道的 "四人遊" 盡顯合聲的威力
兩人一起在現場Soul, ad-lib, 真是歌者樂迷一大享受
只是副歌聚焦女聲表現, 曲式亦不是迂迴曲折的黑暗沉鬱類型
《自以為》更像是主流KTV的曲調,
結他彈出的是鄉郊民謠, 合唱的卻是情侶間耍花槍,
最好的徐佳瑩, 不是談情少女或撒嬌公主吧, 氣聲的她其實才更吸引

4人, 3人, 數到《二人遊》, 音樂一響起已知其反覆沉醉的魔力
接近走調的音色, 如同踩鋼線的關係
沒有歌聲時, 任由結他主導情感, 音符的起落聽來反常, 卻又蘊藏想再聽下去的衝動
旋律的古怪不合, 懶洋洋的讓人不捨放下

《Over》從題目歌詞到鼓編入題, 都輕易聯想到《It's Over Now》
誘人女聲平衡靈魂音樂中男聲的乾涸寡悶, 不是指方大同的聲音特質不佳
而是這一次方大同正想拋開 "獨個在角落吟唱" 或 "輕聲溫柔談情" 的音樂形象
樂器的豐富, 拍子的頻繁, 延續到《Take Me》中不斷向上衝的樂觀積極
重覆又重覆的Loop, 層次逐步遞進, 至最後得到了 "這就是我的未來" 的完滿休止

極具信心與氣勢的宣言之後, 回歸質樸清新的《好不容易》
作為出道至今最平滑流暢的旋律, 《好不容易》具備著經典大歌的風範
對於方大同的音樂, 所有主題都離不開 "愛" 一個字
重覆上數次的 "好不容易" , 突顯兩人遇上再相愛的難能可貴,
最後才吐出 "愛到你" 那三個字,
副歌連綿三字的結構易上口易入耳, 歌詞意義易記卻不易實踐

隨和中的動人, 平凡中的不平凡, 更見方大同作曲的功架
尤在全碟都是以激昂為主調, 結尾的美好幸福大團圓, 緩和了
Rock過熱血過之後, 再返到當初起步的 Strings,
優美亮麗, 細水長流, 多想它永不止息的迥盪

《玩樂》《椰殼》一度讓人擔心方大同轉走商業, 失去方向
《因為你》的平庸, 更可能印證為方大同的創作困局
幸好, 方大同始終還是那愛獨特編曲, 關心世界大同的音樂人
《15》在轉變中保留自家本色, 題材與曲風都涉獵了更廣泛的素材
結他與鼓聲的熱鬧過後, 為方大同藍橙兩色以外, 再增一層深厚的黑色


推介: 曇花, 二人遊, 好不容易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Scream 4 (奪命狂呼4) - 後現代解構再解構的經典重生



爽快! 暢快! 痛快!
十年的等待, 為的就是觀察廿一世紀的新世代, 為恐怖片帶來了怎樣的新思維新潮流
作為Scary Movie (搞乜鬼奪命雜作) 的始祖, 奪命狂呼把近十年的屠殺片檢視一遍
由《Saw》(恐懼鬥室) 到 重拍系列如《Halloween》(月光光心慌慌) 等
嘲弄諷刺, 批判評論, 反轉恐怖製作的潛規則, 再結論出現代類型的新方向

1996年的經典首集, 開場是吵耳的尖叫聲與電話聲混合, 展開了第一幕的電話鏡頭,
開始了 Ghostface 先 "聲" 奪 "人"的傳奇
十五年過後, 第四輯以一式一樣的鏡頭設置重拍了第一幕
如同好久不見的老朋友一般, 集體回憶讓影迷們的在戲院中同步大笑
電話的調侃, 房間的佈置, 畫面的拍攝, 親切感投入感是昔日積累的情意結

而其中最令人期待的回歸莫過於 "奪命狂呼" 系列的招牌名菜 -
在未出片名前的開場是最震撼的, 首輯的 Drew Barrymore 帶來了她從影最佳的十二分鐘
第四集短促幼稚的殺害, 演員的造作業餘, 一度令觀眾訝異於導演的馬虎;
然而電影標題一出, 才知是扭橋把戲, 瞬間把新作重新定調
猶如《Inception》(潛行凶間) 的夢中夢變奏,
只是編導理解其荒誕, 深諳設計橋段之爛, 反過來自嘲, 幽自己一默
參考舊作劇本, 加入時代元素, 然後自我評價或推翻,
片名出現前的短短十分鐘, 鋪墊了整整111分鐘的格局

名義上是第四集, 實質意義上更像重拍
對白充滿重拍片的影評, "重拍" 成為劇本中的高潮重點
亦是十年來荷里活不斷自我複製的寫照, Remake 已成主流
猛鬼街, 活死人凶間, 血洗情人節... 成功方程式一炒再炒
還向亞洲取經, 午夜凶鈴, 咒怨, 見鬼等一樣掀起翻拍潮
奪命狂呼沿用原作導演編劇, 先把自己創作的經典系列寫入文本中
以模擬首作殺人模式的情節, 作為 "重拍" 的基礎
同時延續主角的人生經歷, 作為 "續集" 的主線

場景調度的似曾相識 (在主角背後跟拍, 然後突然轉身拍主角近鏡, 再轉至無人的周圍環境)
情節構思的高度重覆 (Kirby 以為電話中說的衣櫃正在房間面前, 實則殺手在說真話但沒說全部)
奪命狂呼內的角色, 都是與你我無異, 熟悉類型電影的 cliché,
因而拍攝手法及對白互動, 都在向已有的電影致敬, 又借其細節作玩味的改動
對於Scream 死忠的支持者, 統統都在預計之內



回應新一代的Slasher genre, 氣氛為次, 血腥為首
《奪命狂呼》來到2011年, 依舊散發著舊片的味道, 就是靠老牌導演Wes Craven的堅持
死亡的特寫鏡頭已明顯增多, 出 "血" 程度已為四套之首
卻依然不會重視內臟爆裂等慘況, 主要靠攝影與剪接去營造危機感
逐步推進的氣氛鋪墊似是不合時宜, 受慣血濺滿地的年輕觀眾應早官能麻痺
喝慣《Piranha》(變種食人魚倉) 大灑的盬花血水, Scream 4 無疑顯得清淡

Ghostface 的刀下亡魂, 再怎樣可怖都不會刻意或非必要的突出死相 (近鏡特寫)
不像《Final Destination》(死神來了) 早已習慣賣弄新奇款式的血肉模糊,
三個主角間, 相處已久的感情, 亦使觀眾同情具共鳴, 關心其存活而非其死法
新星的演出也能讓觀眾投入關心,
Jill 當新 Sydney 的心理掙扎, 影痴Charlie 的插科打諢, Kirby 的無辜恐懼等
不像《Saw》(恐懼鬥室) 中的角色, 沒有血肉, 數分鐘鏡頭便殘酷地給撕碎
手搖鏡頭的主觀拍攝, 用作空幌, 僅為鋪設下一場殺人場景的工具
不像《Paranormal Activity》(午夜靈異錄像) 全程直撃, 空談誤導, 悶場過多而帶不起高潮
以影像作下最有力的 "影評", 電影語言一場傳統對新興的隔空對話

只是所有戲謔, 一切前題, 沒有那直白的真相揭盅, 都是徒然
1996年的兇手自白真相, 是經典老片對一代人價值觀的影響
2011年的版本, 間接指出了近十年恐怖片市場帶來的, 只有一片空白
現今的一代, 不靠別人拍片去滿足自己, 而是自己自拍再自娛自樂
新世紀再出不到一部流傳百年的名作可倣效,
空虛, 平凡, 沒有存在感, 是現代的代名詞, 亦是片中所說的 "後現代" 氛圍
Ghostface 的形象, 是當代賦予的意義塑造的,
那一代的人是怎樣, 戴起面具的殺手就是怎樣
與其說是 "New Decade, New Rules", 倒不如直言 "New Decade, No Rules"
沒有原因的行兇, 沒有規則的殺戮,
不計道德不說感情, 想當就去當, Ghostface 所形容的, 就是我們現今身處的社會

上一代的悲劇淪為下一代的笑話
新世代反想經歷以前的慘痛, 響往前輩所說的傳奇經歷
十數年前的風浪起跌, 常給 "引用" "點名", 新人活在舊人影子下
沒有閱歷的, 沒有突破的, 倒等待著一個 "模仿" 的機會, 一個 "破舊立新" 的時刻
前人所警惕迥避的, 正是後人渴想得到的, 反諷意味呼之欲出

也許感嘆新不如舊, 重拍總不及原作
奪命狂呼4 的製作人深明箇中道理, 更身體力行以片中結局證明
最後一鏡的特寫, 是時代的虛無, 也象徵恐怖電影的青黃不接, 王朝沒落
但單就本片水平而言, 則可欣喜的狂呼一聲: 大師回歸!

奪命狂呼系列 - 最經典的12分鐘Opening:
歷代志上 4:10
雅 比 斯 求 告 以 色 列 的   神 說 、
甚 願 你 賜 福 與 我 、 擴 張 我 的 境 界 、
常 與 我 同 在 、 保 佑 我 不 遭 患 難 、 不 受 艱 苦 .  
神 就 應 允 他 所 求 的 。

--

世界哪一個地方, 有了光就有了希望
到了每一個領域,
為傳揚福音也好, 為服務人群也好, 為歷練人生也好, 為增長智慧也好
就讓神去擴闊人的視野, 放眼到更遠的國度, 更遠的未來
沿途只要有上帝的同在,
當地的患難, 途上的艱苦, 也就因此離去, 不再歸來,
只要大膽祈求, 就可得聽應允

Saint Saens - Le Cygne (The Swan)

默然不語的她, 悠然自得的活在世界一角,
在小小的湖水上安好的, 寂靜的, 平和的, 輕柔的
以舞蹈的優美姿態, 去堅持自我的生活方式
活著的每一秒, 都是如斯美麗

來自 Le carnaval des animaux (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Saint Saens 1886年的演奏曲目, 屬於天鵝的第十三篇

Thor (雷神奇俠) - 看 Natalie Portman 不需要3D




要說到雷神奇俠最大的亮點, 莫過於黑天鵝下凡, 影后當花瓶
影片第一幕鏡頭不是雷霆鐵鎚, 不是雷神, 而是 Natalie Portman 演出的科學家 Jane Foster
視覺特效不突出, 3D 只是收費昂貴的綽頭
故事格局像單元劇或莎翁改編上千萬次的古老構思
大概編導都理解到, 要一直吸引觀眾去看電影, 還是要靠演員本身的特質
Robert Downey Jr. 的 Iron Man 選角成功後,
Marvel 開始明白 Casting 對觀眾反應及票房成績起莫大作用
加上其漫畫名氣吸引到大明星的參演,
於是 "Avengers" 系列的伏線前篇都成為了荷里活大明星匯聚點
這一次, 光芒閃耀之最, 肯定是Natalie Portman

善良, 純真, 會害怕未知的, 會希冀未來的
有願景有魄力的一個科學家, Natalie Portman 認真經營細節上的小動作
讓偶爾的微笑, 突然的嚇怕, 窩心的感動, 微小的表情變化豐富了角色的表現
難怪其角色只是行行企企, 鏡頭都一直拍著她呢
第一鏡到最後一鏡都是由她帶起, 科研的理想在最後化為真愛的追尋
如果Spiderman 的 Mary Jane 是超級英雄電影之中最有影響力的女主角
Thor 的 Jane Foster 肯定是歷來看過英雄背後的佳人, 最強的一個
基於Natalie Portman, 沒有發展過的感情線也變得理所當然
Thor在逛地球一轉後的性格轉變, 也有了說服力
誰說看特技大片, 不能讓女主角擔大旗呢
比起變形金剛中的Megan Fox, Natalie Portman更有存在感, 更有銀幕魅力呢

選對演員, 可讓影片增加更多可看性娛樂性
有觀眾可能會著迷於 Chris Hemsworth 的身形
有影迷可能會驚喜於 Anthony Hopkins 的壓場客串, 還要演王者Odin
有影評人可能會關心 Tom Hiddleston 的演出,
因他之後可會在Steven Spielberg大導演的War Horse中擔正
而事實上他也演活了 Loki, 一出生已是悲劇人物
活在兄長的陰影下, 與父親既愛又恨的連結,
矛盾的身世更讓他可能一心要成全自己作大奸角
希望把憎恨聚焦他一人身上
可惜, 再落力的演繹也難在本片看到其演技層次
只因劇情兩邊走, 欠缺內心刻劃的戲份, 劇本也很卡通化漫畫化
沒有需要解讀太多, 亦相信其商業大片路線沒有走"深度化人性化"的意圖
還有甜美又好笑的Kat Dennings, 嚴肅又好玩的Stellan Skarsgård
為本片注入活力生氣的功臣

電影文本本身真沒談論空間
銀河, 彩虹橋等場景, 欠缺宏大清晰的景觀
場景調度流於昏暗混亂, 3D 幾乎破壞了所有動作場面的觀感
相比起 Iron Man 2 的 "廣告雜誌",
Thor 由始至終都集中在北歐神話的主線,
沒有硬銷Stark Industries Logo之類的 Easter Egg
[註: Hawkeye (Jeremy Renner 飾) 的登場有經過設計的心思]
招牌的片尾數秒, 顯然讓死忠粉絲興奮滿足
Marvel 作為投資者, 自以商業利益為重
周邊產品銷售比影片品質更重要,
市場價值為上, 所以強調人物形象, 揼本請名演員擔綱, 為的是那些Figures的銷量
明白的, 所以導演只為工匠, 要看出什麼主旨什麼大道理? 揀錯戲罷了!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WikiLeaks and Facebook

提高資訊透明度, 強調公眾知情權
WikiLeaks 維基解密走進政府機關, 商業機構的內部,
發佈文件, 整合檔案, 再配合分析評論, 於各大報章公開所有第一手資料
原則一向為 Full Disclosure, 不論事情的大小好壞, 發佈後亦不會刪除
維基解密的運作, 在於其技術人員, 其聯絡傳媒, 只有局限的團隊人員可發揮作用
人民處於的是被動接收的位置

同樣以公開透明形式發佈不同類型的新消息
用戶親自更新, 為確定的第一手資訊
Facebook的龐大資料庫由用家提供, 任何人都可以隨意進入瀏覽
社交網絡固然成為迅速團結民眾的工具,
每人都可以作主動發起人, 能具效率的同時在不同議題號召人群
人民處於的是積極互動的位置

前者而言, 新聞的搜集披露是由下而上的, 目的旨在把潛在的機密揭露出來
後者來說, 新聞則是從群眾而來的, 功能只僅僅在於局限的目標團體組織間傳播,
當其私人資料及訊息能給情報機關截取使用, 就是政府反過來要在網絡間找人民的秘密
不更切合 "維基解密" 所被指控的 Information terrorism 本義嗎?

Wikileaks 取得資料的來源及手段值得討論,
把一些應公開但隱藏的檔案找出來, 予以正式發佈,
但在Full Disclosure的原則下, 電郵地址, 私人通訊都應放出給公眾嗎?
Facebook 卻是大眾把一切帶上網絡, 公諸同好與人分享
但在不能刪除, 不能阻止他人窺探的情況下, 這樣的私隱還能受到保護嗎?

--

WikiLeaks 維基解密創辦人 對 Facebook, Google 等新興社交工具的看法

Julian Assange: Ignorance is our biggest enemy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