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重拍續集前傳拍不完, 但2011年絕對是電影系列第五輯豐收的一年
《X-Men》回到原點探討第一代變種人的恩怨, 換來《First Class》的掌聲如雷;
《Fast and Furious》(狂野時速) 系列捨棄了 Furious, 徹底轉型至"奪寶"動作片;
《Planet of the Apes》(猿人爭霸戰) 以猿的成長為故事核心, 憑藉嶄新特技突破而橫掃票房;
《Final Destination》(死神來了)來到第五集竟能重上軌道, 回歸首兩輯的劇情為主, 死法為次
先談 Marvel 漫畫改編的這群變種人團隊,
在 Bryan Singer 主理下的《X-Men》, 都是不容於世的邊緣人
社會的不理解造成仇視與恐懼, 變種人間各有異能及心理缺陷
選擇抵抗逼害的仇敵 (人類) , 或是堅守道德原則, 不挑動戰爭的高尚情操?
議題帶來的劇力到到第三集 Brett Ratner 已大大減輕, 狼人外傳更是與主線徹底割裂
Bryan Singer 的回歸擔任監製, Matthew Vaughn 的操刀, 帶領觀眾回到初始時代
冷戰的歷史背景, 造就兩派變種人的崛起
Professor X 與 Magneto 的友誼與敵對立場, 本來就是整個系列的題旨
當中所探討的可以是宗教, 種族, 或是性取向的平等
沒有絕對的正義, 只有必然的孤寂無奈, 及永遠希望得到認同, 得到愛的人類本性
《First Class》(異能第一戰) 還造就了荷里活一顆新星 Michael Fassbender
早在歐洲影壇嶄露頭角, 2011年正式走入最主流最前線的美國市場, 前途無可限量
談原作的野心, 《Planet of the Apes》(猿人爭霸戰) 曾是影壇最具前瞻性的科幻大作
人類與猿人的主奴易位, 追求解放自由, 是否必然經過漫長的抗爭?
聰明的生物, 難道總不能跟具同樣智慧的另一群, 去和平共處嗎?
可惜的是其後時間線愈拍愈亂, 原有的政治性逐步淡化
到了 Tim Burton 的版本, 更是徹底商業, 扼殺原有設定的反思空間
2011年新晉導演 Rupert Wyatt 將故事焦點放在地球首個猿人領袖的蛻變過程
系列中首次跟猿人的想法與感情如此接近, 把觀眾的同理心帶到 Ceasar 身上
看到人類的無情虐待, 正面與原作地位倒轉的情節作對比
縱然沒有太多哲思辯論過程, 劇本卻動之以情, 使觀眾在情感上得到共鳴
當然, 作為系列第五部, 《腥凶革命》的最大革命在於首度使用 CGI 的猩猩而非靠道具化妝
特技有突破, 追逐場面更流暢, 在銀幕觀賞時更能體驗故事的真實性與可行性
Andy Serkis 亦再一次發揮演技, 在 Motion Capture 技術幫助下演得 Ceasar 七情上面
告訴全球電影人, 特技不是取代演員, 而可以是輔助演員更自如演繹不同角色
而論及系列質素, 《Final Destination》(死神來了) 的命運則與《X-Men》相近
2000年原創的故事概念, 到了今日已成陳腔濫調的方程式
預知死亡, 然後挑戰死神的規則, 可以引申出有趣的哲學討論
首兩輯的角色還在認真面對, 絞盡腦汁去與看不見的 "命運 / 死神" 較勁
日常中看到的不尋常意外, 是否冥冥中早有安排?
就是生活中經常害怕會出事的場面或道具, 如打樁機聲, 地上鐵釘, 尖銳刺針等等
這個系列最讓人期待的, 正是死亡的突如其來, 正是死亡的無從計算
愈想謀算, 愈擔驚受怕, 首兩輯還是有引人入勝的劇情主軸, 似有還無的解謎線索
到了第三與四輯, 已真淪為血腥肉慾的賣弄, 尤其《死神4來了》的3D綽頭
然而, 《死神5來了》的回歸竟具驚喜, 讓支持者有了繼續追看的理由
"Everything has an answer" 又回來了, 在兩集的停頓後總算有了新頭鍺
不止是規則的更新, 人物的神秘面紗亦隨著結尾提示, 使觀眾有了全新想像
首集強調的黑影與烈風, 重現於新作鏡頭內, 氣氛營造終於重上高峰
至於 3D的 "突出" 視效雖然有官能刺激, 卻仍有提升震撼力的空間
頭兩輯與之後兩輯的水平落差, 在2011年挽回了, 可惜不知能否再延續了
至於《Fast and Furious》, 能走到第五輯已是奇蹟
更難得是電影居然愈拍愈好, 到今年的《Fast Five》可算系列最佳
精彩在於兄弟情義的建立, 還有飛車動作場口的紮實刺激
劇本上下過苦功, 終能將九唔搭八的第三輯扯回主線, 又重整敘事時序
整個故事脈絡總算成形, 仿傚《Ocean's》系列般, 專業, 型格與幽默感共存
刪減了往日累贅沉悶的比賽環節才是大刀闊斧的好榜樣 (一如片名)
集合 Vin Diesel, Paul Walker 與 The Rock 三大型男同場鬥智鬥力鬥車
故事模式的陳舊可以原諒, 場面調度的分鏡功力則是導演 Justin Lin 的功勞
但始終能寫出不犯駁的情節, 眾人物角色能走在一起而沒有突兀
編劇 Chris Morgan 才是拯救系列, 推上年度票房鉅獻的寶座之功臣
還有那聰明的 Ending Credit Teaser, 比 Marvel 的超級英雄宣傳片更為吸引呢
雖然系列長拍長賣, 到第五輯依然歷久常新
但眾多荷里活工業成品都要 reboot 再 reboot, 續集再續集
展示了大銀幕出品 "連續劇化" 的現象
哈利波特已成全球史上最賣座系列, 而 Marvel 的 復仇者 又準備得如火如荼
更見各大電影公司要將 "十集長劇" 拍攝模式搬到電影中
像《First Class》根本就更合適拍成一年一季的大劇
當中妖后的變節, 磁力王與 X教授的合作到決裂, 根本可以慢慢推展
以 X-men 的人物角色, 絕對不難拓展, 在電視劇集中亦能得到更深刻的人性刻劃
而《Fast and Furious》《Final Destination》則更見其單元劇風格
前者大可一集一任務, 後者更是不停更新死法而已
這些系列電影的存在價值, 當然也不比什麼《Iron Man》《Captain America》為低
至少它們看起來都更有原創性, 更有心思去構思橋段, 多於硬銷品牌呢
延伸閱讀:
《X-men》系列回顧 - 融入社群, 獨斷獨行, 還是排除異己?
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猿人爭霸戰 腥凶革命) - 暑期娛樂特技片王
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李治廷 《Everything》出淤泥而不染
首張專輯《今天開始》(2009年十大專輯: 第六位) 一鳴驚人, 曲風清新爽朗, 創作簡約自然
兩年後的《Everything》依然鋒芒未減, 沒有受到音樂廠牌 A-music 的惡俗沾污
慢工出細貨, 李治廷在偶像派面孔之下, 音樂風格上續見潛在無窮的可塑性
出道三年內瞬間萬千寵愛在一身, 電影廣告密集加身,
老闆黎明要銳意將當年登上天王位的方程式複製於李治廷身上
可悲是現今香港樂壇死寂, 不聽廣東新曲是王道
2005年打後的樂壇新人再沒能得到注目
李治廷的外表及曝光度, 竟都未能讓他在歌影兩棲站穩陣腳
加上 A-music 實在予人先天負面的形象,
嚇人的專輯封套更使理應口碑轟傳的第一張大碟淪為坊間笑柄
可幸是一出道遇上了《歲月神偷》的叫好叫座
拍了四部具份量的電影, 雖未算人氣急升, 至少已入屋為普羅聽眾留下印象
影迷會懂一曲《Echoes of the Rainbow》
TVB fans 會留意到跟巨聲林欣彤合唱的《I Love Hong Kong》
廣告洗腦效應下亦出了一首《速度對比》
但則不要奢望陳套的美心廣告中幾聲背景樂可帶紅《尼古拉》了
大眾對其認識, 也就止於此了
只是用心聽過《今天開始》跟《Everything》, 定會明白此子的才華還沒有全然盡露
上一次有浪人遊子的主題, 今次都是簡簡單單
沒有過多繁複樂器作結構, 大多一種樂器作主調, 如一支結他作編奏
偏向英倫流行曲的旋律, 滲透舊日經典的參考致敬
其音色與演繹技巧都自然不修飾, 聽出心曠神怡的感覺
可駕馭輕盈的爵士, 如《Just the Way You Are》;
可大鳴大放鼓聲助興, 如《鵝毛》;
還有典型廣東主流的《奇蹟等不到》, 抒情窩心, 浪漫情深
突破當然在於《速度對比》, 原來深情慢歌與輕快旅行歌之外,
李治廷還能玩電子舞曲, 爽快醒神
對於不同語言的演唱, 更是得心應手
《誰能代替》沒有野心去經營大格局, 簡單的旋律與唱法已有早期王力宏或胡彥斌的影子
同時不失個人風格, 他的聲音辯識度與自家創作的簽署記號相當鮮明
《Still》基本上已達一般外國流行曲的製作規格, 沒有半點咬字的造作
專輯內的曲風能做到多元化不重覆, 同時又緊貼商業主流的模式,
更難得是可掌握聽眾的情緒, 保持舒服興散, 是專輯連貫一致性的成功
也許很可惜, 以李治廷的外形及實力, 理應在現今的高度不止僅是樂壇一席位
不斷作無關歌唱事業的宣傳, 致使出道至今的現場表演廖廖可數
除了聽眾沒能認識到他的音樂外, 更嚴重削弱了歌者現今現場演繹的穩定性
可幸的或是, 至少他還有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去思考, 去找尋作歌的靈感
因為懂得作曲編曲, 所以少了唱片公司亂選曲的制肘
原創清新的曲風, 流暢完整的調性演繹
《Everything》聽到的, 還是兩年前赤子之心, 樂觀陽光的李治廷
只是還留在 A-music 兩至三年, 下張專輯就不知是何等光景了?
推介: You Are My Everything, Still, 鵝毛, 速度對比
延伸閱讀:
2009年我的十大專輯 : 第六位 《今天開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