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劇情片 投名狀 (寰亞電影有限公司、摩根&陳影業有限公司、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最佳創作短片 跳格子 (姜秀瓊、台北藝術大學、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最佳紀錄片 沿江而上(EyeSteelFilm、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
最佳導演 陳可辛 <<投名狀>>
最佳男主角 張涵予 <<集結號>>
最佳女主角 劉美君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最佳男配角 馬如龍 <<海角七號>>
最佳女配角 梅芳 <<囧男孩>>
最佳新演員 姜聖民 <<跳格子>>
最佳原著劇本 蔡宗翰、林書宇 <<九降風>>
最佳改編劇本 劉恒 <<集結號>>
最佳攝影
鄭兆強 <<文雀>>
最佳視覺效果
吳炫輝、鄒志盛、郭惠玲 <<投名狀>>
最佳美術設計
趙思豪 <<停車>>
最佳造型設計
黃育男、康俊偉 <<花吃了那女孩>>
最佳動作設計
李忠志 <<保持通話>>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呂聖斐、駱集益 <<海角七號>>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國境之南
« 海角七號 »
詞:嚴云農 曲:曾志豪 唱:范逸臣
最佳剪輯
邱志偉 <<保持通話>>
最佳音效
Steve Burgess <<深海尋人>>(謎屍)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
海角七號
果子電影有限公司、阿榮企業有限公司、台北影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停車
甜蜜生活製作有限公司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魏德聖
終身成就獎
常楓
特別貢獻獎
黃仁
-----------------------------------------------------
投名狀完成了大滿貫, 當年甜蜜蜜的遺憾終於彌補了
港台兩地最高榮譽的最佳電影及導演合共四項都落在陳可辛手上
若然得獎那部叫 <<甜蜜蜜>>, 真的很實至名歸
若然兩地競爭對手沒有 <<神探>> 與 <<海角七號>>
身為影壇領軍人物的陳可辛又該贏得光彩, 他真像奧斯卡愛將 Clint Eastwood呢
不是影片質素問題, 陳可辛的導技早已給觀眾肯定
魏德聖只是小小剛冒起的新人而已
然而最佳電影到底該衡量什麼? 標準應定在那裡?
當年哪一部是真正的好電影, 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同樣說話己在香港電影金像獎已說過
香港用獎項認同了中港合拍片的trend, 認同了目標走向內地市場的方向
然後將本土風味濃厚的神探全然ignore
這一次來到了台灣, 適逢海角七號正未能通過內地送檢而如期公映
投名狀在一致看淡下奪得最後大獎
在台式本土電影抬頭的一年, 一部中港合拍電影為金馬最推崇的戲
一部不論票房或口碑都只是不過不失, 沒有任何突破紀錄, 沒有排山倒海一面倒的口碑
什至在根本意義上欠缺陽光正面的訊息, 這樣的倚靠大明星高成本確立票房的電影
金馬獎就是要反其道而行, 告訴我們專業評審在革命性一年推介就是這一類電影嗎?
陳雲林訪台時都有表示看過海角七號, 已說明海角七號的時代意義
也許證明海角七號比投名狀更值最佳影片需要時間的考量
十年後, 你問每一個人, 記得海角七號還是投名狀, 就知道哪一部才稱得上最佳
最佳電影不只要質量上取勝, 還要具備社會影響力凝聚力, 可提醒或象徵某一年代
海角七號有著不可忽視的歷史責任, 偏偏無法得到金馬垂青
難為整晚的不停吹捧國片的氣氛, 獎項結果原來和大方向徹底背道而馳
還說什麼拍片難處嘛, 籌集不到資金嘛, 現在就是鼓吹資金多才是更好電影呢
說實話, 頒投名狀確是政治正確一點, 日後再 "緊密" 合作也比較易嘛
是的, 不否認, 我完全看不起中港混種電影, 靠攏內地而放棄自我的影片
拍得多好都不應受到鼓勵, 當台灣觀眾開始醒覺自家電影的美好時
你還要人家回頭看那些充大製作, 彷荷里活的所謂戰爭史詩時
不禁慨嘆頒獎禮的倒退, 一如其愈加簡陋的製作水平般
金馬技術獎結果一向出人意表, 不需多談
反而劉美君成影后及九降風得最佳劇本都為全晚僅有的亮點
海角七號表演項目其實準備不充裕, 發揮未到最佳
只是 "無樂不作" 確動聽, 多想這首得最佳原創歌曲呢~
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