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蝙蝠俠影 不敗之謎 - 《The Dark Knight Rises》
添布頓為黑夜騎士注入了大銀幕的第一生命
光怪陸離的城市, 孤僻卑憐的大英雄小歹角
有瘋狂浮誇, 邊說笑邊殺人的小丑,
有妖艷狂野, 一時正邪難分的貓女,
有童真幻想, 脾氣差被奚落的企鵝,
當然更有性格最陰暗, 雙重身份生活的蝙蝠俠
Gotham City, 象徵著罪惡, 也是超級英雄誕生之地
到了 Christopher Nolan 之手, 進入廿一世紀資訊科技的年代
一切要尋根究底, 寫實主義的風格將漫畫化天馬行空的世界, 徹底顛覆
武器出處要解釋, 招式運用要合乎邏輯
還原基本步, 交代俠影背景, 打造更有血有肉的蝙蝠俠, 是第一步;
正派紮根了, 到最大反派登場, 宿敵小丑有了更殘酷更使人心寒畏懼的形象;
正反一一鮮明確立, Christopher Nolan 的版本在影評影迷心中更勝原裝經典
只是, 何以再有超越, 何以來個滿意的總結?
先論重塑 "反英雄", 左右搖擺不定的貓女俠,
Anne Hathaway 美麗, 有身材, 有魅力, 與蝙蝠俠合拍合襯
但, 她的角色欠缺了貓女的特色, Michelle Pfeiffer 的演繹始終太傳奇
徹底改變其反叛路線, 造型連鞭子都沒有, 現在的貓女只是鼠偷之流, 個性流於薄弱
"再戰風雲" 的火花太精彩, 讓新版都忍不住重現一次舞會調侃, 情調卻是天淵之別
跟著是新奸角的氣派, 與其威脅性, 領導場面的能力
即使沒有 Heath Ledger 前集的淋漓盡致, Tom Hardy 在面具之後始終氣勢稍欠
化了妝仍可有表情演戲, 厚厚的呼吸儀器則完全阻隔了 Bane 的發揮
既看不出手下為何對他死心塌地, 末段的轉折更讓這佔據全片近半篇幅的角色變得無力
The Dark Knight 註定是 Christopher Nolan 的創作高峰
而如何起義, 都注定第三部曲必然遜色
在剪接結構上, 角色互動上, 完美的黑夜之神使新一輯黯淡無光
前半的拖沓與不斷出場退場的新角色, 對照後半的緊湊與流暢的角色互動形成強烈對比
劇情自蝙蝠俠遇上 Bane 後才開始有了整合, 張力才得以拓展
Marion Cotillard, Joseph Gordon Levitt 兩大人物刻劃在關鍵高潮才發揮了作用,
才得使忠心粉絲心滿意足, 才好好動人的圓滿的為系列畫上一個暫時的句號
IMAX, 是優勢也是敗筆
攝影壯闊浩瀚, 卻炫耀過多城市夜空的鏡頭, 一旦重覆, 就顯得枯燥乏味
然而, 打出蝙蝠俠的名號, 還有貓女, 還有更多討忠實擁躉的小把戲,
就足以牽動情意結, 其為大時代定義的史詩氣魄亦續使人驚歎拍掌
延伸閱讀:
The Dark Knight (蝙蝠俠 黑夜之神) - 超級英雄電影新典範
When the Dark Knight meets the Game Theory
蝙蝠俠的光影歷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