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The Artist (星光夢裏人) - 文字對話與畫面結構的視覺把戲



沒有聲音, 只有不止息的悅耳主題音樂在迴盪
沒有顏色, 美術細節特技效果就不再容易細閱
觀眾的感官神經盡聚焦在畫面呈現的豐富視覺盛宴中,
以道具運用, 走位移動及肢體動作為主要舞廳, 演員的魅力得以不需定格仍能盡情流露

正反位置的對比

開幕的戲中戲, 觀眾反應與演員投射即來了個幕前幕後的交替剪接
前方掌聲如雷, 後邊滿意自豪,
是電影人的作品讓觀眾開懷, 然後觀眾報以鼓勵又使電影人得振奮,
一幕簡單的畫面解構, 彼此互動共生的關係不言而語

這邊廂無聲電影成為夕陽工業, 那邊廂有聲畫戲徐徐拾級而上
George Valentin 與 Peppy Miller 正處於工業過渡期的交匯點
他沮喪低頭, 她朝氣抬頭, 他向下來, 她向上升
彼此梯間位置從男尊女卑逐漸轉為相反方向,
男主角位處下風, 卻因其讓位而造就女主角身在上位
又一幕簡單的畫面解構, 人物關係, 背景交替已盡在不言中

戲如人生的視覺比喻

影城輪換不停的片名, 每每對照當事人的心境
"The Lonely Star" 是在 Valentin 事業失意, 情路挫折之時出現
"The Guardian Angel" 則是 Peppy 默默在背後照顧 Valentin 的寫照
戲中最後一部拍攝完成的默片 "Tears of Love"
結局中的沉墜沙礫就反映現實中 Valentin 陷進破產無法翻身

全片首句台詞正來自戲中電影的 "I won't talk! I won't say a word!"
平常被捕受折磨英雄的典型台詞, 竟點出全片面對形態轉變的核心命題
不止是主題, 也是在開首確立影片風格
其後 Valentin 夫妻的衝突亦巧妙地沿用 "說話 / 不說話" 的矛盾
增添觀影樂趣之餘, 同時得以交代劇情, 亦側寫了主角也許不善辭令或不懂溝通之道的品性

新舊科技的衝擊與較量

第一場. 審訊室內受困的人, 鏡子反射出敵人面目, 牆上的身影, 三重層次都攝於鏡頭內
然後, 鏡頭再拉遠, 播放菲林的框架出現, 再慢慢延伸到正在享受電影的大眾
大熒幕前的觀眾席, 觀眾席前的大熒幕, 直線視點構成三層視覺
影像疊合的三維空間感, 不就是現今立體影院所追求的境界嗎?
黑白片中的陰影打光就輕易達到了

然而, 本片懷舊不守舊, 懷疑創新但仍勇於突破
從無聲到有聲的光影歷史, 在想當年中何其震撼? 一場夢魘就充分表達了
杯碰桌子的鏗鏘音效, 突然劃破了漆黑影院中鋪墊已久的沉默
那輕輕一觸的驚喜, 對身處洪流中人是莫名恐懼, 導演就與觀眾貼身投入其感受當中

最後又一轉型又一致敬, 舞步飛揚一躍跳至歌舞盛行的年代
不變難追上萬變, 但久變過後, 返璞歸真反又成新潮
復古與摩登, 懷舊或跟風, 星光夢裏精彩過就何需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