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Midnight in Paris (情迷午夜巴黎) - 對的時間 對的人
巴黎文化歷史源遠流長, 曾經孕育多少經典著作, 曾經啟發多少文人雅士
作為創作靈感之都, 一道小河, 一座宮殿, 一草一木, 都歷經多少黃金歲月
雨中散步的浪漫, 舊馬車穿梭城鎮的詩意, 構想成一幅幅難忘的定格
旅居巴黎的偉大美國作家, 總是對巴黎一往情深
Ernest Hemingway 海明威曾說過,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來自的美國名詩人 Gertrude Stein 同視法國首都為自己家鄉
"America is my country, but Paris is my hometown."
還有 Stein 定性為迷失的一代 Lost Generation,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作者 F. Scott Fitzgerald 在這地攀上事業生涯的高峰;
西班牙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 如導演 Luis Buñuel, 畫家 Salvador Dalí 又曾留下生活的足跡
Cole Porter 首本名曲《Let's Do It》, 正是首度公演在名為《Paris》的百老匯音樂劇
難怪當代美國大師 Woody Allen, 都情迷於 "La Ville-Lumière" 的醉人風光
拍下《Midnight in Paris》, 遊巴塞隆拿後再取景歐洲的第二部曲
如明信片的拍下熱門景點的定鏡, 法籍居美音樂人呈獻爵士風情的結他弦聲
這是 Woody Allen 看巴黎的視角, 旅客身份作出發點, 帶領觀眾戲院內精神觀光
一趟心靈出走, 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貫徹作者 Whatever Works 的生活哲學
不論是鬱鬱不得志的封閉才子, 或是愛炫耀品味高尚的偽學者,
都無不對巴黎風景著迷而雅興大發, 只是後者看到的是讓自己高談闊論的平台
前者則深入城市的文化歷史起源, 追溯一個永恆不滅的黃金時代
這不是懷舊 (nostalgia), 沒有親身經歷過的, 又怎能有懷念追憶之情?
Nostalgia 希臘原文是νόστος, 代表 "回家" 及 "痛楚"
每當翻起相簿, 想起逝去的美好歲月, 卻回不到最初重新開始,
眼看世代變遷而慨嘆新世界不如往事, 是一種浪漫主義的情懷
不過 Woody Allen 通過鏡頭告訴觀眾的, 不是一堂歷史課, 亦不旨在高舉復古旗幟
導演在片首已通過 Paul 的評論, 間接嘲諷了開口閉口談懷舊的學者
最後亦開宗明義的透過主角感悟, 拒絕宣揚 "今時不同往日" 的負面思想
影片所探討的主題, 在一開首已清楚的說明
"你面前所愛的, 只是幻象" Inez 對 Gil 的瘋狂著迷不以為然
生於美國, 向現實低頭, 只好不情願的創作娛樂喜劇劇本
作家的生活總是孤單而不為人所明白, 現代社會總沒法具有意義的存活價值
這亦是 Gil 引用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之故
每一個時代, 最好的藝術家總是不為當代人所接受, 到過去了才能廣受世俗歡迎
每一個時代, 最好的藝術家總是滿腦子瘋狂的構思, 陶醉及堅持於自我建構的國度
生不逢時, 時不與我, 因此逃避現實, 躲進幻想的繽紛世界
只因讀過某人的著作而深感共鳴, 才會認定那作者應會了解自己的內心想法
然而, 終日沉浸在美好的幻覺, 倒不如樂觀的想像真實生活會遇上一個真正懂得自己的對象
即使現世充斥著個人鄙視的 "偽知識份子", 或勢利拜金的庸脂俗粉
又或是祟尚戰爭的頑固愚民, 又或是踐踏文學的電影工業
與其繼續嘮叨批評, 不如南柯一夢, 醒來再上路
幻化美夢的最佳場景, 莫過於保育不遺餘力的法國巴黎, 還保留著舊年代的古式古香
戲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巴黎文化的讚頌, 徹頭徹尾的書寫一部巴黎情詩
背景選曲 Si tu vois ma mère 來自曾經小住巴黎的美國音樂家 Sidney Bechet,
導遊角色由法國現任第一夫人 Carla Bruni 擔演
法國影后 Marion Cotillard 在匠心獨運的掌鏡及妙筆下, 成了一代不朽芳華
完場時良久不散的餘韻, 彷如真的經歷了那一場狂想,
燈光一開, 回到了當下的香港城市, 細味著影片的一點一滴
大銀幕的威力正在於此, 大導演的氣氛營造, 行雲流水的文筆只此一家
延伸閱讀:
見證新一代傳奇巨星的誕生 - Marion Cotillard 瑪莉安. 歌迪雅
Midnight in Paris (情迷午夜巴黎) - Owen Wilson 影壇路的醒覺重生?
Nostalgia is denial - denial of the painful present——《Midnight in Paris 情迷午夜巴黎》
流動的饗宴 - 目錄
What Is The Lost Generation?
Poetry analysis: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by T.S. Eliot
陳奐仁與歐陽靖 - 留守幕後沒大出息, 一躍台前人氣急升
當了紅歌手背後的 Invisible Man 多年, 張學友是開始, 陳奕迅是成名伯樂
陳冠希《香港地》 成為首支打入叱吒十大的自家創作
爵士樂大碟《Raw Jazz》是獨唱起步, 之後亮相《超級巨聲》評審走進公仔箱主流
《買一送一》的合作說唱成為銷量冠軍, 於是推出第三張來個正式自我介紹
《誰是陳奐仁》見證了出道十三年的起跌, 以歌聲讓聽眾重新認識這個熟悉的名字
美國回流香港, 本地樂迷只知其風光不知其墮落
Rap Battle 勝出的第一位華人, 一舉成名再打入 Billboard
卻在轉換唱片公司後經歷了2005-2007的事業低潮
終於一曲《ABC》開展了其香港新一頁, 自此 Featuring, 廣告, 電影, 劇集不斷
短短三年已在娛樂圈不同範疇得到賞識認同, 新碟《回香靖》延續個人心聲更許下紅館願
陳奐仁從幕後到偶爾亮聲數句, 到現在擁有由唱至作都全面solo的個人大碟
歐陽靖從台前 Rap到現在的全能藝人, 全方位發展, 演藝細胞及寫廣告歌的能力逐步彰顯
《誰是陳奐仁》與《回香靖》是二人共同心血《買一送一》後分家的新專輯
質素的高下立見, 可聽出兩者目前的路向轉變都是市場及樂評所喜見的
說的當然是陳奐仁的音樂位置愈走愈前, 歐陽靖的娛樂事業愈拓愈闊的事實
無疑《李小龍》為陳奐仁帶來了最佳新演員的涵頭
但這位新加坡鬼才若不專注作曲演唱實太浪費
演唱的功力實在為多年苦練的成果
不止Rap得起勁合節奏, 在澎湃快歌與抒情慢歌都駕馭自如
特別是那聲音的力度, 一份獨特的感染力值得出現在更多精彩作品之內
堅持全碟只有自己的親力親為, 高度自主的參與, 專輯選曲的精心詳列
亦見他對鼓聲編曲的重視, 但應有的輕柔結他間奏還是不時貫穿
音樂性的滿足, 在《誰是陳奐仁》徹底陶醉進去專屬陳奐仁的世界裏頭
《買一送一》中的曲目再演, 或是《沒時間後悔》轉成全首獨唱
沒有了 Rap 部分更見連貫性, 更有狠勁
《誰是陳奐仁》聽樂器配製, 聽歌聲穿透力
《回香靖》則當然需將欣賞點調節到填詞部分
只是 Rap 本質著重即興創作,
也許 MC Jin 能贏得 Battle, 也是因為其臨場發揮的應變力
可在有限時間內創作主題內容, 還可保持節奏感
只是製作專輯有充分的時間空間, 若出品仍是跟即場沒大分別, 耐聽性就出大問題
在《買一送一》有陳奐仁唱副歌分擔,
不需碟內首首填得滿滿, 又可偶爾填寫一兩句烘托氣氛, 輕易成為其華語專輯的代表作
但離開了陳奐仁, 每一首都是單調如數白欖的聲音, 就讓碟內少了生氣
歐陽靖的活力當然能挽救, 但內涵的空泛, 副歌的重覆就少不免惹來沉悶的批評
每早巴士上聽著歐陽靖於 AXA 安盛的廣告歌, 依然是重覆又重覆的三幅被
這一種 Rap 實太易煩厭, 特別在用於無意義的洗腦功能之上
廣東話的 Rap 亦完全給英語比下去
只需比較他寫給奧巴馬總統及曾蔭權特首的兩曲
同樣是不斷唱回同一句, 效果竟是差天共地
不過這種重覆性有利於廣告宣傳, 看不少人已因其歌牢記了 "安盛" 這個新名字了
MC Jin 對於易上口的標語向有一手, 應該再作嘗試, 說不定能創作更多經典呢,
成功例子可見其維他檸檬茶的主題曲, 與電影《Bella》(美麗人生) 的宣傳推介歌
另外, 難得找到對演戲的喜愛, 也可多加發展
《打擂台》《潛行狙擊》都是佳作, 都有不俗表現
與其發紅館夢, MC Jin 還是應視拍到千萬票房大作為更實際的目標?
至於陳奐仁, 則希望聽到更多其個人獨唱的作品
為他人作嫁衣裳, 怎也不及我手唱我心般直接貼心呢?
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 (爆女大格鬥) - 戀愛 Game Over 後如何 Continue?
對既定類型有深刻理解, 然後顛覆, 煣合, 再開創全新的獨特風格
Edgar Wright 可能是當代最擅長結合不同媒介特色的導演
改編自漫畫化的 Graphic Novel, 化成大銀幕中的 8-bit 音樂及打機畫面
一部青春愛情喜劇, 卻同時帶來音樂劇的場景過渡及特技英雄片的視覺享受
《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對任天堂遊戲機時代的高度致敬
是電影界從來未見, 亦不見得在可見未來有電影人再仿效而發揚光大
作為一個年代的記號, 全片最驚喜的把戲在於環球電影公司片頭的惡搞
久違了的親切感, 只有在 Gameboy 世界長大的一代會認定其經典地位
任天堂的紅白機是遊戲機全球普及的始祖, 在科技急劇發展的十數年內已給無形取代
歷史上短暫的風光使本片更自成一格
將電玩標記化成電影語言, 在以往從未見過如斯忠實的呈現,
在可見將來, 亦都沒有新一代電影人會再去花心力還原任天堂時期的遊戲面貌
Opening Credits 的一場戲亦是震撼難忘, 在演奏音樂一起, 鏡頭馬上拉開後移
爽勁結他鼓聲中, 看到幕後介紹的畫面美術, 背景有鮮明搶眼的顏色,
有代表音樂的閃電樣式, 還有復歸八十年代感覺的字體
有推進故事的小線索 (如數字, "X"), 又有心情抒發的符號 (如愛心的心形, 哈哈笑等)
這一段簡潔精彩而不用任何獨白的設計, 原來是因 Quentin Tarantino 的提議而生
實要感謝大導演對觀眾喜好 (尤其針對美國當地) 的認識
因他覺得開首密集的角色介紹難以消化, 是故提出加入一段純音樂開場
去中和片首的步調, 好讓觀眾可放鬆, 投入影片氣氛, 更為電影餘下段落的美學運用作定調
一系列為戀愛而戰的視覺盛宴, 可謂集百家之大成
第一場大格鬥, 靈感來源正是印度 Bollywood 著名的歌舞動作
第二場決戰荷里活動作巨星, 出處顯而易見,
有趣的是其超能力是 Lucas Lee 的替身分身,
而飾演他們的演員正是飾演 Lucas 的 Chris Evans 的替身
一幕踢穿了紐約布景板, 後面實是多倫多實景, 又幽了荷里活電影經常在後者取景扮前者一默
然後選用了前 "超人" Brandon Routh 作第三位邪惡男友
發光的眼睛還有幕後神秘聯盟, 甚有超級英雄或外星人大戰的影子
用刀的中國女孩帶有東方武俠色彩, 又像 "Kill Bill" 東洋殺手的變奏
畢竟原作面世於2004年, 人物造型及情節橋段借鑑昆頓新作亦有可能
Edgar Wright 都一一豐富了角色個性, 賦予了一幕又一幕華麗又好玩的特技場面
英國導演初到荷里活執起導筒, 堅持起用清一色美國演員班底
為的是要更貼近美國文化, 將 "血與雪糕" 二部曲的紳士幽默拋開
在拍攝手法上, 簽署式的快速剪接與本片的夢境現實穿梭情節異常配合
上一秒在你一言我一語, 機鋒對白相對; 下一秒馬上奸角現身, 進入遊戲畫面天馬行空
然而, 在對白內容上, 還是低調的英式笑話, 沒有粗鄙低俗的美式地道
粗口是偶有出現, 但聰明的過濾換得較大觀眾層面的 PG-13 rating (適合十三歲以上人士觀看)
沒得見一般美國青春片常見的人物對話, 一概卡通化的小朋友導向
讓沒有打鬥, 專注談情的戲份顯得相當清純, 是好是壞則看欣賞方向
好是笑料更有內涵, 會心微笑多於瘋狂大笑, 壞可是目標觀眾群未必能有共鳴
只是電影最大敗筆, 實是導演本來的強項 - 對類型的熟悉度
喜愛動作片的 Edgar Wright, 即使以特效拍攝打鬥戲, 也拍出燦爛奪目的畫面
在講愛情成長路, 放下過去情感負擔的主題,
仍能通過 "Game Over", 力量增強升level 等比喻帶出
只是在平衡兩者份量, 即視聽娛樂性與主題啟發性的過程, 忽略了影片外表中最強調的打機元素
沒錯, 每贏一場大戰, 金幣數量都會以千位增加; 沒錯, 角色登場時有了簡短的能量值介紹
然而在戰鬥中的勝負形勢才是重點, 看到主角的HP劇跌至零又反彈才是高潮
若只看到火花激盪, 鼓聲琴音幻化成獸, 卻不清晰得知兩者的實力差距
未能知道主角有何隱藏技必殺技, 未能得知如何得到新武器新寶藏
觀眾沒有即時參與玩的機會, 就會顯得脫離而未會關心主角死活了
縱然途中得見其取分時刻, 卻未有斬將闖關的刺激快感, 那這只是一個不太會上癮的遊戲了
Edgar Wright是戲劇節奏調控的高手, 卻未必是爆機能手, 才在遊戲部分失卻內涵
電影嘗試把愛情故事推進作為每場格鬥的轉換, 等於歌舞片的音樂場口填補了劇情對白
只是每當有新的敵人出現, 彷彿沒能見其能力有所提升, 這就有違遊戲設計的本質
每多殺一個更有更多金幣, 意味著仇敵更強更難應付
相對於故事文本, 就是理應與女主角有更深的感情, 或有更難癒合的傷口
但在背景交代缺席下, 七個都是倒模一樣, 重覆上演格鬥就失卻戲劇力量
一路到最後打老大打隱藏人物, 方能窺見影片的真正重心, 及遊戲的真義
跟麥曦茵的《前度》說出同一主題:
To remember, to let go and then move on.
大方承認過去的存在, 為錯事說句誠懇的對不起, 就一切事過境遷, 不再纏繞在心
畢竟是幻想的故事, 主角總該得到註定擁有的幸福
遊戲機一開始就設定了主角深愛誰人, 目標是哪一個
因此不管二人愛得轟烈的背後成因, 不顧身邊他人所受的傷害犠牲
這也是現實的愛情嗎? 愛得這樣的自私而純粹
Michael Cera 似乎演得太多同類角色了, 定性在一定套路對演員發展不是好事
何況本片獨挑大樑卻不能有效發揮對白給予的笑料, 鋒芒慘遭邪惡前度們蓋過了
女角方面也是配角抬頭, Anna Kendrick 的妹妹角色當然又美麗又好演技
只是焦點必是 Ellen Wong 飾演的 Knives,
少女的溫柔脆弱, 追星的瘋狂沉迷, 失戀的憤怒強悍, 最後一場 Duel Combo 看得人拍掌叫好!
延伸閱讀:
Scott Pilgrim 官方主頁
東方莘莘學子的悲歌 - 《3 Idiots》到《小孩不笨》
看到印度的《3 Idiots》如何看待功利的填鴨式教育,
自然想到香港的《烈日當空》, 青春活力, 卻又沉重無奈
亞洲的另一端新加坡亦曾拍過一部具反思性的作品
家庭父母和孩子的相處, 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相處,
一層又一層不可割裂的關係, 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太重要了
《小孩不笨》, 教導每一位大人如何對待孩子的一課
家, 不是只給人睡覺的地方, 是一家人去分擔喜與樂, 悲與憂的地方
當Tom說出那一句 "我不回去, 那不是我的家"
這一個家, 破碎得沒法彌補
互不理解, 源於不去主動了解
互不溝通, 源於不肯用心聆聽
Tom修好父親的電腦, 送去他公司, 他爸爸竟然責罵他拿去玩的時候
Jerry想問有沒有空去看他的表演, 遭到冷漠的對待
沒法對話, 說同一種語言有何用
活於一起, 卻只活在自己的世界
五百塊, 為的是買下爸爸一小時的時間
何時才會覺醒相處的真諦?
貼近下一代, 說他們會說的, 嘗試打破固有模式
最重要的, 還是以身作則, 用自身證明家庭的愛
太愛你, 卻太不懂愛你
守在道德高地, 用高高在上的口吻, 遠遠不及一個擁抱, 一句真誠的我愛你
然後心中的裂痕風乾, 誤會化解, 成就完整的家
學校, 不是強權欺壓的地方, 更不是壓榨自由的監獄
不同的老師, 不同的班房, 待遇天堂與地獄
爛蘋果, 可以將爛的地方切走
要是整個扔掉了, 蘋果就沒有了
學校, 就是要給一個改過的機會年青人
將好的那邊發揚光大
凡事兩邊看, 處事時有稱讚有處罰
鼓勵多一點, 看人的優點, 新一代不是依然美麗嗎?
"資源 放錯地方就是垃圾
垃圾 放對地方就是資源"
不要讓孩子一生絕望, 要讓孩子成為有用的人
一正一負, 一喜一悲, 正是小孩不笨系列帶出的訊息
《一生絕望》
曲:羅俊霖 詞:梁智強 唱:洪俊揚
我們肆無忌憚 我們成群結黨
我們目無尊長 對什麼事都不滿
看著我們的成長 只會製造麻煩
我們就是一無是處你又能怎樣
我們dont give a damn 那看不起的眼光
我們什麼都不是 我們什麼都不管
我們之間為什麼會漸漸地沒有語言
我們之間有道牆
學校老師束手無策 父母臭罵我們不會想
這個社會的標準已經超出了我們這年紀的有限想象
只認定會讀書 就一定是好孩子的榜樣
別以為看不起我們 就告訴自己比人家強
有多少人關心我們為何會走錯迷失方向
又有誰會 替我們想想蘋果為何變爛
其實我們也曾努力要爭取所有人的稱讚
撫心自問你們究竟給了我們多少希望
淚水已經流乾,前途也很渺茫
迷失的靈魂,我們應該怎麼辦
懲罰我們就是堂皇的協助成長
然後讓我們一生絕望
有些人幸運天生沒有戰場
我們一出世就是自己孤軍作戰
站在十字路口的風雨中吶喊
不要讓我們一生絕望
--
《有用的人》
曲:李毅 / 梁智強 詞:梁智強 唱:陳國榮
誰不希望自己是聰明的人
誰不希望什麼都能一百分
誰能希望自己又呆又傻又愚蠢
誰會願意聽到你真的好笨
有些事情就是這樣的殘忍
有些道路沒有直通那扇門
有些遊戲結果不一定要獲勝
有些收穫不在終點只在過程
我們不會心灰意冷
我們會給自己掌聲
我不是你想像的笨
我也有我自己的門
其實你不是不能
只是你肯不肯
給自己多一個機會
因為我們都是有用的人
有些事情就是這樣的殘忍
有些道路沒有直通那扇門
有些遊戲結果不一定要獲勝
有些收穫不在終點只在過程
我們不會心灰意冷
我們會給自己掌聲
我不是你想像的笨
我也有我自己的門
其實你不是不能
只是你肯不肯
給自己多一個機會
因為我們都是有用的人
我們不會心灰意冷
我們會給自己掌聲
我不是你想像的笨
我也有我自己的門
其實你不是不能
只是你肯不肯
給自己多一個機會
因為我們都是有用的人
給自己多一個機會
因為我們都是有用的人
延伸閱讀:
3 Idiots (作死不離三兄弟) - 人生的三大目標: 夢想, 友誼, 愛情
<< 烈日當空 >> 新世代年青人的殘酷寫照
說唱教育制度
當下時勢, 自當祈求紅雨黑雨, 八號風暴
道出普遍學生哥心聲, 共鳴位大家一起會心微笑
上堂hea下搵野食, 落堂球場俾晒力
A班定E班, 精英班標籤令大家厭倦了吧
求學不是求分數, 從來只係不切實際既政府空想
讀書唔係求知識, 而係求一張成績單, 甚至只係求得老媽子歡心
學海無涯 - 農夫
--
那一年的中文讀本, 將進酒的樂觀放任
無情地塞進腦內, 死記硬背, 狼吞虎嚥
填鴨式教育填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狀元
填出了一個又一個大學生
悲哀的是, 在寫這篇文字的,
如今在嘲弄諷刺的, 如今在歎息悔疚的, 也從那個制度倒模而成
李白 - 朱凌凌
道出普遍學生哥心聲, 共鳴位大家一起會心微笑
上堂hea下搵野食, 落堂球場俾晒力
A班定E班, 精英班標籤令大家厭倦了吧
求學不是求分數, 從來只係不切實際既政府空想
讀書唔係求知識, 而係求一張成績單, 甚至只係求得老媽子歡心
學海無涯 - 農夫
--
那一年的中文讀本, 將進酒的樂觀放任
無情地塞進腦內, 死記硬背, 狼吞虎嚥
填鴨式教育填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狀元
填出了一個又一個大學生
悲哀的是, 在寫這篇文字的,
如今在嘲弄諷刺的, 如今在歎息悔疚的, 也從那個制度倒模而成
李白 - 朱凌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