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第一類型危險》(L'enfer des armes) - 極致極端的暴力經典



電影人的憤怒盡情在《第一類型危險》中釋放奔馳
反社會, 反建制, 虛無主義, 恐怖主義
六七暴動的後遺及反思, 盡現結局亂槍掃射中的一連串黑白新聞片內
影像記錄下來的震撼, 沒法忘懷
這一段瘋狂歷史, 是濺出去的血, 擋也擋不住

經歷過到處都是土製菠蘿的恐慌, 徐克鏡頭下的香港是失焦的, 是不可靠的
一開場的災難與捐血新聞營造出沒有未來的氣氛, 緊接跳躍不定的剪接彌漫著不安感
血腥的虐貓虐鼠虐人場景, 突出社會危機隨時爆發的動盪
當人心極度慌亂到一個程度, 就會作出令人懼怕的毀滅性行為
這也是末段墳場槍戰的驚心動魄之處
面對敵人無處可逃, 無路可避的困局, 還要內閧的意外亂殺自己人,
又是最後一場狂笑亂槍掃射的隱喻

香港的上一代對待年輕人, 就如羅烈演的警察把林珍奇主演的奀豬既打且鬧
沒有半點信任, 又沒花時間理解, 更用手扣把人困在家中隔絕, 間接送了這一代上死路
至於新的一代, 應是未來社會的主人翁, 卻感覺不到自身存在感
無知與衝動, 將潛藏的陰暗暴力推高至不可挽回的地步
今時今日重新修復本片, 推出導演足本版
是一個對當代社會, 衝突不滿已達臨界點的警號嗎?
我們的未來, 是舉目屍骸的街道, 是沒有出路的墳墓嗎?

香港新浪潮的最重要作品之一, 大膽的原創概念, 前衛的鏡頭思維,
同樣是年輕放任, 同樣對抗僵化制度,
同樣是夏日炎炎的躁動, 同樣是光天化日的蔚藍
1980年的《第》片是兄長的虐打, 上司的施壓來自 "政治部" 的干預
2008年的《烈日當空》是父親的暴力, 教育的失效, 社會的荒謬反智
前者狂放, 後者寫實; 前者的對抗是社會層面, 後者的挑戰只是個人反叛
徐克二十八年前的處理手法更為激烈殘暴, 像要摧毀一切才罷休
麥曦茵則對社會問題有更深入的描繪, 表達更含蓄, 以無聊抵抗無聊而已
兩者結尾亦是一暗一明, 《第一類型危險》絕望得四面都是象徵死亡
《烈日當空》則始終有著造物主的陽光燦爛照耀

林珍奇, 車保羅, 龍天生, 區瑞強, 四位演員有幸參與見證了這樣一部傑出的作品
四個角色的"友情", 鏡頭下廣闊的天空, 這曾是他們觸手可踫的未來
一如《烈》的七個大男孩在天台分飯盒的情景, 都是一去不返, 追悔莫及
諷刺的是在選曲風格上的反差, 與電影基調背道而馳, 營造了奇詭的效果, 唏噓的情感
《烈》的 "Poor U" 為自我靈魂的正邪兩體對話, 更貼近《第》的精神失控
《第》的 "帶著夢飛翔" 則是心中的理想願景, 反而像《烈》片主角最後尋求到的盼望



延伸閱讀:
<< 烈日當空 >> 新世代年青人的殘酷寫照

六月黑色電影節 - 法國X香港



黑色電影, 常見人生處世沒有存在意義的人物, 對社會大氣候有心無力
遊蕩街頭, 邊緣化的, 不是絕望與死亡的氣息, 就是罪疚與寂寞的感覺
情路多坎坷, 獨行的孤身上路, 總會遇到同路人, 成為惺惺相惜的兄弟情
偶爾慵懶的爵士樂調, 昏暗光線中, 黑白燈光反差下的陰影
嘈雜喧鬧的背景聲音, 滂沱大雨下, 角色情緒激烈澎湃釋放

早期美國的偵探片中, 初次接觸到黑色電影
這不能稱作某一片種類型, 更貼切是一種主觀感受, 一種浪漫情懷
《Double Indemnity》是黑白片時期的代表作, 最突出為內心獨白的空虛感
80年代盛行的 Tech-noir,
如《Terminator》(未來戰士) , 《Blade Runner》(2020), 就是本人至愛
科幻題材, 跟憂鬱的漆黑, 沒有未來的不確定性, 起了微妙的化學作用
開啟了認識黑色電影的道路, 在Noir發源地的出品, 發掘探索其特色主題

本屆電影節聚焦在法國發酵的黑色元素, 對人物的心理煎熬大量捕捉落墨
從致敬末路英雄的《龍虎風雲》開始, 到完全與黑色脫軌的《第一類型危險》作結,
兩部地道港產片之間, 有三部當代法國電影, 四部經典大師級作品
一整個六月, 沉醉在法國寫實陰暗的罪惡世界中,
如何在社會描繪, 情懷抒發, 文本脈絡與影像風格上與香港作連結
《Boarding Gate》(登機門) 是兩大城市離異色彩的結合
前半段的輕緩長鏡, 對比後半段的快速剪接, 充分體現文化差異及表達方式的距離

電影節觀賞作品一覽:
《龍虎風雲》
《第一類型危險》
《De battre mon coeur s'est arrêté》(我心遺忘的節奏)
《Le couperet》(求職攞你命)
《Boarding Gate》(登機門)
《Que la bête meure》(禽獸該死)
《Police Python 357》(左輪357)
《Le Trou》(洞)
《Le cercle rouge》(劫寶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