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Nowhere Boy (約翰連儂 不羈前傳) - 有了音樂, 才有了情感與靈魂



John Lennon, 一個不朽的音樂傳奇, 是什麼帶領他走上這條成名路?
除了肥皂劇情節的糾纏不清親情瓜葛之外, 就是鮮明搶耳的五十年代嬉皮搖滾樂

事實上背景樂曲的選用壓倒性的搶去姨姨媽媽內心戲的風頭
不能說是喧賓奪主, 正好說明 "音樂" 在這個天才年少輕狂歲月時的份量
接觸到早期 Beatles 的玩樂風格,
爽朗的結他與五弦琴聲, 搶耳 Grooving 的 節奏, 年輕戀愛的題材
開場即來一首醒神的 "Wild One" , 喚醒少年的 John Lennon 去上學去胡鬧
貓王的 "Shake, Rattle & Roll" 作為John Lennon 模仿偶像造型唱腔的故事的襯托
全片在歌聲奏起之時都保持熱鬧輕快, 特別在於播放派對舞曲及台上樂隊表演時段
靜默之時, 則以鋼琴單音配樂營造沉鬱氣氛, 尤突出在呈現夢境的零碎記憶

經典名曲的運用大多用於描述 John Lennon 與周邊人事的關係變化
藉著他在聽什麼歌, 去表達當下其想法及感情
與母親具有性暗示的曖昧挑逗, 來自 Screamin' Jay Hawkins 的 I Put A Spell On You
在逐個成員加入的介紹中,
先在 Maggie May 的趣怪旋律與歌詞中確立了 John Lennon 公開演唱的初步
然後在 Movin and Goovin 中認識到 Paul McCartney 的才能
再到 Raunchy 聽到了 George Harrison, 各展所長, 自由發揮

片中最有意境的歌影配搭有三場
在初與親母重逢, 高興的在黑池暢玩, 是 Dickie Valentine 的 "Mr. Sandman"
對於 Julia, 兒子是她的 Dream, 相反亦然, 相互造就了夢想的實現
當中小號的隨意穿插, 最能帶出內心的跳躍與自由, 無須言語地說出彼此有多相愛
高潮一幕的反差來自 In Spite Of All The Danger (錄音時間亦與現實相符)
歌詞中的綿綿情意, 還有提及到危險的存在, 吶喊的歌聲中隱現劇情的悲傷
人生縱有轉折無奈, 最後也不要緊, 至少留下了一份永恆不變的愛
結束時為全片首度出現真正屬於 John Lennon 的聲音及創作
"Mother" 一字總結了電影題旨, 亦結合文本與詞意,
歌頌兩個影響 John Lennon 至深的女人, 縱使尾段的字幕交代不夠完整有力
但有一曲經典補完, 一句 I Never Had You 已可掀動心靈

更有趣是電影名字本身, Nowhere Man 標誌著 Beatles 告別情歌, 踏上殿堂級的階段
而 Nowhere Boy 則是返璞歸真, 講述著 John Lennon 仍然是膚淺反叛, 缺乏關愛的時刻
歌曲在結他編曲上為 John Lennon 帶來音樂的衝撃
成長的疑惑, 家庭的缺陷為他注入生活靈感
多元化的音樂類型, 出色的演員陣容
都總算為這個平常淡然的前傳添上色彩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劉子千《唸你》- 純粹商業操作, 還是父親真情獻禮?



一首《唸你》, 超過一百萬人次的網路點擊量,
《感動》一舉撃敗同期推出新專輯的蕭敬騰及盧廣仲登上台灣銷量榜冠軍, 香港唱片榜亦列十大
劉子千的一曲成名路, 是神奇的巧合, 還是用心的計算?

聽畢全張專輯, 濃厚的懷舊氣息, 每一首歌都走七十年代的老曲路線
歌是好聽, 唱是紮實, 編曲流麗, 旋律優美
只是碟內歌曲的唱腔, 都是一貫的四平八穩
若然派上《綠色大地》《冬港》等作品, 也許不能得到媒體半點注視
但就是一首《唸你》就夠了, 足以引起網民熱切討論
從其他歌曲表現來看, 他是刻意唱成這樣子
《百萬大歌星》的現場演繹, 從《唸你》到《黑色幽默》的轉變, 絕對顯現出其實力
事實上要把《唸你》唱得像直白唸詩的方式, 硬繃繃的逐個字吐出來
看他在節目中的肉緊, 才明白要合音要真音, 可原來不是容易的
若要他自然的唱, 可能還較輕鬆一點

再聽劉子千的訪問, 原來他不諳中文, 亦不諱言是照父親的意思去唱去錄音
劉家昌擔上全碟的音樂監製, 沒理由會不熟悉其歌唱風格
亦不可能不清楚基本的歌唱技巧, 還說要一個月時間去設計MV情節
到底是否早已預料兒子要靠此唱腔突出爆紅?
MV 又是簡單得不斷重覆在餐桌上唱歌示愛, 女主角裝出感動的表情
歌曲本身又是特地不斷重覆在副歌幾句之上
若不是劉家昌真心相信這曲的演繹方式必須如此 "老氣",
就該是一次度身訂造的逆向宣傳吧!

坦白而言, 沒有了《唸你》, 也許不會接觸到劉子千的音樂
對於具有音樂觸覺及才華的歌者, 要這樣唱這樣拍MV, 也實需很大的勇氣膽識
如今人成名了, 劉子千在幕前總表現得謙遜誠懇
這樣一個正直而有唱功的實力唱將, 樣子還算可走偶像派,
到底其歌唱事業之後可走多遠呢?

這一次 "突破" 算是讓人認識了其名字, 但總不能一直走這個路線吧
沒有了新鮮感, 注目度就會很快下降
何況真的能唱, 就該唱回自己最合適演繹的音樂吧
《感動》一碟確具耐聽性, 他的歌聲亦平實動人
只是這種懷舊老歌, 多唱就會淪為老套沉悶
還望劉子千可走出父親的影子,
希望他能正式建立自己風格, 闖出華語樂壇的新天地

Copie Conforme (似是有緣人) - 真亦假時假亦真



開場是封閉的牆, 落幕是開放的窗, 伴隨教堂的鐘聲,
James 與 Elle 似乎各自找到了解放心靈的出口, 可是一趟救贖旅程的終結
在局外人的觀眾看來, 鐘聲更像是警醒, 從南柯好夢中回到現實,
彷彿電影院中燈開了, 也要抽身離開那個疑幻似真的光影世界
彷彿進入戲院時是幽閉, 回歸真實時是開明

電影的本質, 原就是現實生活的複製品
地下室的封閉漆黑, 如同電影院的設計
James 一進來時亦有觸動, 只是 Elle 一語道破其贗品真貌後
就改為提議出外走走, 場景從封閉走向開揚, 鏡頭轉向兩旁種滿樹的康莊大道
電影的功能就來了一記還原與批判
在投入鏡頭背後虛假的 "真實重構" 之時, 會先受其感動
但電影內容再吸引, 都不是 「原創」 作品, 還不及外邊實地經歷一遍更具啟發性

「原創」定義在於欣賞者的主觀投射, 因著某作品的特性而引發的個人思考及感悟
沒有一種作品, 不是從現實的感情臨摹過來的, 原創就活在我們當中
如小孩子不怕著涼的隨心所欲, 如妻子愛聽丈夫的口吃情話
真實身份關係不重要, 過程中抒發的情感是如實反映內心, 就可打動觀眾
是一對真夫妻? 還是萍水相逢的路過人? 放在博物館還是放在郊外家中?
這正是電影的魔力所在

不在乎是否自己真實的創作, 而是在乎其創作賦予觀眾的意義, 為觀賞者帶來的主觀感受
這個感受之所以是原創, 正是每人看待同一事物的不同心態, 因而有了獨特性, 有了解讀的趣味
小孩子初看大銀幕, 就像兒子看廣場雕像,
不知道戲中的情節是模仿的, 就會相信眼前看到的影像是真實存在,
相信呈現的故事, 投入共鳴, 為角色的生死緊張, 如同兒子把複製的像當真一般愛不釋手
電影的虛構, 反映生活的實況, 從而像鏡子反射人的喜怒哀樂, 捕捉人的情緒變化
多個場口中, 男女主角都在鏡頭中心對著鏡子, 影像中呈現的人物特寫, 正好直視觀眾
當下觀眾的反應, 就是「原創」的精粹, 就是角色的鏡子
劇情上的 "表演" 是否引起看的人的聯想, 是否感同身受, 是否有過類似經歷?

Abbas Kiarostami 闊別十年再踏足劇情片領域, 攝影剪接的技法功力依舊
一場車上對談的戲份, 就已表達了兩性的人生處世, 個性心理的歧異
利用攝影角度去捕捉周邊建築物的倒影, 從而在視覺上拉闊了男女主角的距離
節奏掌控上, 前段對白交流的急促, 正映照出後期的慢條斯理
時間在進入小鎮後的流動放緩了, 讓開首的急趕氣氛過渡轉換
吵架後的冷靜等待, 無言以對的場口增多, 都帶出了情緒的蘊釀, 情感的深厚

《花樣年華》中的周慕雲與蘇麗珍藉角色扮演, 模擬外遇情境, 最後戲假情真
《似是有緣人》則假借對方為破碎了關係的另一半, 從而釋放無從宣洩的怨懟, 悔疚與激情
文本中的救贖意味, 可能是男方虧欠女方的補償, 也可是女方對男方的寬恕諒解
開場時的遲到沒有藉口, 最後要留下來, 似乎還未算遲, 結局是否留下了一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