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Rise



Selina Kyle / Batman: Mistletoe can be deadly if you eat it.
Bruce Wayne / Catwoman: But a kiss can be even deadlier if you mean it.

Batman Returns (1992)



Deh-Shay, Deh-Shay, Bah Sah Rah. Bah Sah Rah.
既是 Bruce Wayne 再次披起蝙蝠戰衣的再戰風雲
也是 Bruce 再次重返如蝙蝠洞的監獄, 再次在忍者大師的苦行路上重拾恐懼與力量
於 Gotham City 是起義, 於 Batman 是重新振作,
於 Robin 是第一次受到認同與重視, 英雄崛起, 為勢孤力弱的貧苦大眾而戰

太多噱頭概念 太少人文深度
太多戲劇元素 太少角色塑造
談夜神起義, 不得不與再戰風雲相提並論, 致敬與呼應的段落貫穿全片,
Christopher Nolan 所選的漫畫改編本來就是《The Dark Knight Returns》
而沒有添布頓對貓女與蝙蝠的情感貫注, 也就失去了本篇結局的圓滿意義,
那份共鳴本就建基於二十年前的光影世界, 正如銀幕前響起羅賓名字之所以如此親切,
完全來自童年的美好回憶, 路蘭的功勞實為忠實還原, 縱使這樣已是難能可貴

蝙蝠俠再戰風雲, 說是啟發我夢工場的無限可能性也不為過
歌德式的美術佈景, 仰角低光的攝影風格,
光怪陸離的人物造型, 詭異諧趣的對白設計
時隔二十周年, 仍是可一不可再的經典

同樣的下水道, 同樣的悲劇背景
再生池的閃回片段, 是為了經營轉折而犠牲情感鋪墊
但添布頓則開宗明義, 鉅細無遺寫孤兒的出生與下水道企鵝作伴的孤苦
短短的開場, 深深的情意, 觀眾的同情目光, 就落在小小企鵝嬰孩身上

同樣強調公開真相的題旨,
Harvey Dent Day 固然是建制精英一場大騙局的標誌
將企鵝人親民化英雄化卻是更有心計智慧的公關宣傳

同樣的孤兒身世, 同樣的封閉感情
夜神起義, 其實是四個孤苦無依的可憐人故事
Bruce Wayne 失去雙親, 有 John Blake 理解並尊為榜樣
Talia 先喪母後喪父, 有 Bane 不離不棄相依扶持
舊版本寫得更深刻, 不止情懷的連繫, 還有對社會邊緣人的關注
企鵝人高調爭取大眾認同, 只因其異類身份, 還有蝙蝠還有貓,
一眾動物符號, 非人非正常的象徵, 因而不被接納, 唯有自我保護, 以致自我欺騙
只是不能表現真性情, 與放肆釋放本來的瘋狂, 兩大極端的矛盾, 互相爭戰, 永不止息

添布頓作品的空白,
就在於沒有了 Harvey Dent 成 Two-Face 的一章, 少了雙重性格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但在於蝙蝠俠系列的脈絡來看, 缺少了羅賓, 就是少了正常人的角度去伸張正義
路蘭填補了縫隙, 雖稍嫌填得太飽滿, 反而扼殺了想像空間
但在描繪羅賓形象的艱巨任務上, Rise 此最後一筆確值得鼓掌讚賞

當然, 還要回到那個晚上, 最重要的一場戲, 舞會.
對終極奸角的暗示, 就在於兩部作品都安排蝙蝠俠遇上貓女之前先看到幕後主腦
Max Shreck 操縱企鵝人, Talia 則指使 Bane
至於那對愛恨交纏又天造地設的戀人
明明相愛, 卻又站於宿命的對立
抱緊的相親只是一時, 通向的是永遠分離的遺憾
雙重身份, 沒有一個是真正的自由, 沒有一面不需要代價
瘋狂的兩性極端, 一吻之後要面對最殘忍的真相

貓女一走, 就走了二十年
當年的舞曲寄願另一個人生, 另一個時空, 如今願望成真
富家子巧遇女神偷, 他家道中落, 她亂世求生
古典舞曲喻意死亡的來襲, 哀愁憂怨
風暴來臨之時, 一切財富名聲都隨之消散
這一次的吻別, 就只為了永遠的重聚, 幸福無憾
Rise, 其實是蝙蝠俠情路修成正果, 貓女名正言順重新上路的終局


延伸閱讀:
蝙蝠俠 與 貓女郎 The Bat & the Cat
蝙蝠俠 與 羅賓 Batman & Robin
蝙蝠俠影 不敗之謎 - 《The Dark Knight Rises》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Diva



不是天后, 而是歌姬.
麥曦茵的劇本意圖, 早已開宗明義
她的鏡頭, 向來不旨在理性批判, 亦不直接貫注戲劇力量
要呈現. 踏實無華的走入角色的生命, 讓角色的自我決定故事軌跡
因此, 主人翁的生命力主宰作品的生死
《烈日當空》的青春熱力光明刺眼, 《華麗之後》則甘於平庸從俗模糊失焦

無法不先從商業角度出發, 因杜汶澤的監製角色剛好在《低俗喜劇》亮相
不禁懷疑《華麗之後》就是那個內地注資的作品, 因此不倫不類的加入了胡歌與內地取景
而有創意有識見要拍阿爾蓋達的, 就會是麥曦茵.
諷刺的是, 全片最具「麥曦茵」特色的段落, 竟是描述這盲人角色的心路歷程之時
水中的人影, 如置身於無盡的藍色深海中, 微弱的日光照進, 勾劃出追尋夢想與迷失方向的版圖

也許在開脫, 也許是事實
天后氣質無從在 J 身上散發
一開唱已是失聲時, 一認識已設定在走下坡的一剎
選中容祖兒, 最利便的原因當然是英皇公司在電影資源的支持
但更重要是, 容祖兒與這個被操控如機械人/發聲公仔的角色太相像
到底是先有人物與故事設計, 再找演員貼合
還是先有容祖兒, 電影配套全為她度身訂造?

麥曦茵走訪過容祖兒的演唱會, 拍下過珍貴的紀錄片段
她對這位「天后」的了解, 不容置疑
她對電影語言的掌握, 更早在第一部長片已證明
於是, 最終成品水平的低落, 確使人洩氣
為何命題只甘於在「一個只懂唱歌的女孩」身上圍繞?
深明麥曦茵對這題材的執著鍾愛
只是樂壇的形象就真的這樣單薄, 如斯的枯躁, 沒有半點拓展延伸的空間?

又引起更多的想像
若呈現的不是容祖兒, 那可能性可會更廣更遠?
若生於梅艷芳當紅的時代, 也許除了同樣沒有愛情的困局之外, 還有其他種種?
比如, 與當時得令天皇巨星的交流?
更好的素材, 也許是敢於發聲, 為六四獻唱, 為民主貢獻, 出於社會性的影響力
還有母親的隔膜, 幼年的窮況, 導演應會對此有表達在大銀幕上的興趣吧

梅艷芳若有時代鴻溝的距離, 不妨起用鄭秀文吧?
為迎合市場而形象百變, 化妝造型一度引領潮流, 最後竟將音樂事業熔進信仰之中
愛情長跑的磨折, 離離合合的緋聞, 抑鬱避世後得救信主, 夠傳奇夠 Diva 了吧?

鄭秀文跌宕太激烈, 不宜小品風格的話, 還有感性烈女楊千嬅呢
合作過春嬌一角, 應拿捏到楊千嬅的演技可塑性
她每一首情歌, 都見證情路的變遷, 戀愛世界精彩斑斕
親自監製大碟選曲, 音樂前衛又能獨立小眾, Paco 這位金牌經理人同可作靈感借鑒

以上每一位, 故事性都有更大發揮空間, 至少主角個性不至於單調含糊
真正具有天后風采, 當需要歷練, 當經過沉澱
但麥曦茵都沒有考慮, 而選取了容祖兒
沒錯, 這印證了從一開始她想的是唱歌機器的歌姬而已, 不是獨當一面的天后
可說成作者創作的堅持, 我卻以為是其視野的局限

歌姬的故事, 若說得好, 其實也能換到掌聲
但既豁出去寫娛圈血淚, 一幕都不讓傳媒狗仔隊出場, 就顯得不全面
尤其要談的是當代, 尤其要寫的是容祖兒
既然要寫不惜犠牲一切換來成功卻失去自由, 何不引入整容等爭議素材, 增強劇力?
噢, 對了, 忘了, 英皇資金, 總要有所顧忌...
但既然寫邵氏投資的《我愛香港開心萬歲》劇本也能記下「買起TVB」此等豪情壯語
怎又在這部小歌星電影中退縮含蓄起來?

電影的開場分鏡無疑最有野心
簡單一場搶戰衣的戲, 暗示了歌手背後的打壓
膠裙, 可意指抹黑的新聞, 也可代表年尾頒獎禮的獎座
似假還真的煲水謠言, 在首十分鐘玩得淋漓盡致
只可惜,短暫的亮光無以為繼
正如五光十色的主流音樂圈子, 內心空空如也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美滿回憶 華麗絕色【小經典】



少女憧憬過童話的美好, 在蛻變之後領悟了, 親身體驗了每次跌碰的苦樂
在失望與痛苦中, 她渡過了, 突然迎來了幸福, 成親了, 開展了新一篇章
美麗的新娘, 又演變成動人的母親, 親愛的托利斯出生了, 繼續精彩人生

Minor Classic. 小經典
一打開, 是無盡的思念, 無窮的感激, 無限的欣慰
一輯背影, 在深紫光色之下, 映照小城的萬家燈火
真正的歌后風采, 盡在現場萬千觀眾的感動回響中

既是低調的心頭好, 小經典當然以小調登場,
含蓄的中樂, 一同步進音樂盒的童話世界, 回首小往事, 覓尋小情懷
遙望得不到的, 是唏噓
感恩已擁有的, 是甜蜜
兩種感覺的交錯混和, 就是《一個人的童話》中「一個人」與「童話」的不協調
編曲與演繹跟當年自我激勵的境界, 不可同日而語

沒錯, 就是境界.
幸福的楊千嬅, 看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前方不再是漫長可怕的等待, 而是上岸安頓的享受
她此際才終究領會, 童話書中最後一頁, 大團圓結局的感覺
她當下才頓悟明白, 童話書中歷險經歷, 原來都是為最後的愛情結晶階段而預備
因此, 沒有路是冤枉的, 沒有一個時候的心態, 應被忽略藏於心底
每一首用心唱的歌, 都見證著她走過的時代, 有發生過的感情

只有現在的視野, 才可開有一場音樂會, 不需要街知巷聞的大熱主打曲
因為楊千嬅對音樂的愛惜, 對樂迷的真誠, 才使得被遺忘的不致被遺忘
聽她的歌, 看她的音樂會, 欣賞她的現場演繹
從來都是像在聽故人的分享, 在進入一個很動聽的故事, 或是殘酷現實的童話
而 Minor Classics, 也許是期待已久的結局後記, 亦是歌者所言的正式. 圓滿.

萬紫千紅已過, 別去花樣年華
有如火鳳凰的脫俗, 天后的光環, 要經歷過沉澱一會後出發才能最明亮
All About Love 演唱會時期是聲音狀態的回復, 卻是音樂風格的低谷
這段談談情, 聚聚舊的時間, 看似使事業停滯, 卻原來是養精蓄銳再作戰的最佳預備
光芒萬丈, 只因有愛的滋潤.
楊千嬅的音樂路, 向來都是 All About Love, 有愛就不一樣.

打成一片的親民, 平易近人的可愛
雍容華貴盡是虛空, 赤腳真誠才可長存
楊千嬅, 香港樂壇的民間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