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Diva



不是天后, 而是歌姬.
麥曦茵的劇本意圖, 早已開宗明義
她的鏡頭, 向來不旨在理性批判, 亦不直接貫注戲劇力量
要呈現. 踏實無華的走入角色的生命, 讓角色的自我決定故事軌跡
因此, 主人翁的生命力主宰作品的生死
《烈日當空》的青春熱力光明刺眼, 《華麗之後》則甘於平庸從俗模糊失焦

無法不先從商業角度出發, 因杜汶澤的監製角色剛好在《低俗喜劇》亮相
不禁懷疑《華麗之後》就是那個內地注資的作品, 因此不倫不類的加入了胡歌與內地取景
而有創意有識見要拍阿爾蓋達的, 就會是麥曦茵.
諷刺的是, 全片最具「麥曦茵」特色的段落, 竟是描述這盲人角色的心路歷程之時
水中的人影, 如置身於無盡的藍色深海中, 微弱的日光照進, 勾劃出追尋夢想與迷失方向的版圖

也許在開脫, 也許是事實
天后氣質無從在 J 身上散發
一開唱已是失聲時, 一認識已設定在走下坡的一剎
選中容祖兒, 最利便的原因當然是英皇公司在電影資源的支持
但更重要是, 容祖兒與這個被操控如機械人/發聲公仔的角色太相像
到底是先有人物與故事設計, 再找演員貼合
還是先有容祖兒, 電影配套全為她度身訂造?

麥曦茵走訪過容祖兒的演唱會, 拍下過珍貴的紀錄片段
她對這位「天后」的了解, 不容置疑
她對電影語言的掌握, 更早在第一部長片已證明
於是, 最終成品水平的低落, 確使人洩氣
為何命題只甘於在「一個只懂唱歌的女孩」身上圍繞?
深明麥曦茵對這題材的執著鍾愛
只是樂壇的形象就真的這樣單薄, 如斯的枯躁, 沒有半點拓展延伸的空間?

又引起更多的想像
若呈現的不是容祖兒, 那可能性可會更廣更遠?
若生於梅艷芳當紅的時代, 也許除了同樣沒有愛情的困局之外, 還有其他種種?
比如, 與當時得令天皇巨星的交流?
更好的素材, 也許是敢於發聲, 為六四獻唱, 為民主貢獻, 出於社會性的影響力
還有母親的隔膜, 幼年的窮況, 導演應會對此有表達在大銀幕上的興趣吧

梅艷芳若有時代鴻溝的距離, 不妨起用鄭秀文吧?
為迎合市場而形象百變, 化妝造型一度引領潮流, 最後竟將音樂事業熔進信仰之中
愛情長跑的磨折, 離離合合的緋聞, 抑鬱避世後得救信主, 夠傳奇夠 Diva 了吧?

鄭秀文跌宕太激烈, 不宜小品風格的話, 還有感性烈女楊千嬅呢
合作過春嬌一角, 應拿捏到楊千嬅的演技可塑性
她每一首情歌, 都見證情路的變遷, 戀愛世界精彩斑斕
親自監製大碟選曲, 音樂前衛又能獨立小眾, Paco 這位金牌經理人同可作靈感借鑒

以上每一位, 故事性都有更大發揮空間, 至少主角個性不至於單調含糊
真正具有天后風采, 當需要歷練, 當經過沉澱
但麥曦茵都沒有考慮, 而選取了容祖兒
沒錯, 這印證了從一開始她想的是唱歌機器的歌姬而已, 不是獨當一面的天后
可說成作者創作的堅持, 我卻以為是其視野的局限

歌姬的故事, 若說得好, 其實也能換到掌聲
但既豁出去寫娛圈血淚, 一幕都不讓傳媒狗仔隊出場, 就顯得不全面
尤其要談的是當代, 尤其要寫的是容祖兒
既然要寫不惜犠牲一切換來成功卻失去自由, 何不引入整容等爭議素材, 增強劇力?
噢, 對了, 忘了, 英皇資金, 總要有所顧忌...
但既然寫邵氏投資的《我愛香港開心萬歲》劇本也能記下「買起TVB」此等豪情壯語
怎又在這部小歌星電影中退縮含蓄起來?

電影的開場分鏡無疑最有野心
簡單一場搶戰衣的戲, 暗示了歌手背後的打壓
膠裙, 可意指抹黑的新聞, 也可代表年尾頒獎禮的獎座
似假還真的煲水謠言, 在首十分鐘玩得淋漓盡致
只可惜,短暫的亮光無以為繼
正如五光十色的主流音樂圈子, 內心空空如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