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的互動遊戲節目 "撳錢" 已引起熱潮
很多市民每晚按著遙控器答八條問題, 爭取十萬獎金
節目內容不是重點,
重要是電視從此多了一種可能性, 不再單向, 而觀眾可直接參與在內
童年時看過有趣的故事書, 可以自己為主角選擇不同路向,
有時轉去較後頁數遇到怪獸, 有時則突然Game Over等
1997年TVB的人生交叉點已有現場觀眾選擇未來故事走向的環節
在互動電視的年代, 不知又可否為近年沉悶的劇集情節帶來一些突破?
TVB其實也有多個版本結局的往例
如果觀眾可在電視機前有多個選擇,
那就可以出現同一晚上各人看到的不盡相同, 人物經歷不就會多樣化得多嗎?
還有, 電視向來局限性在於不能更改的時間表
即使發展了多個電視台, 你仍不能在特定時間看想看的節目, 要錄影也要選定時間
互動了, 就可以一開電視, 同一個台, 有一堆節目讓你選擇, 要看哪一個都隨時可以
看一會不滿意亦不需轉台就能看下一個節目
就像坐飛機時選擇電影一樣, 方便!
當然商業機構重視利潤多於創意
互動電視可作為大平台, 放大版的電腦, 讓家庭遙控購物, 在電視前試衣穿鞋嗎?
日用品或雜物等又多一個方便的交易平台, 電視台又可從中賺取貨品宣傳費 [電視上架費?]
更可發展速遞服務呢!
撳錢絕對只是第一炮, 互動的應用實在多呢, 電視平面作為超級市場, 商機無窮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零團費與強逼購物的綑綁式銷售
香港旅遊業在惡待內地遊客的醜聞上已不是第一次
"零團費" 為何會一直纏繞不休, 政府希望推出政策打撃又為何總是徒勞無功呢?
零團費安排在內地一早已是普遍,
自從2003年自由行措施一推出, 本港旅行社已有零團費旅行團,
吸引大量內地遊客報名, 但因團費遠低於市價, 收取團費不足以應付辦團成本,
旅行社便紛紛與店鋪合作 (或是自行經營的商店), 安排旅客在特定地點購物, 以賺取佣金
導遊也是沒有底薪, 靠佣金決定收入多少
在本港活躍的旅行社大約有一百多間,
除了數間較大, 有名牌質素保證的旅行社外, 剩下的有一半主要靠零團費旅行團維持收入來源
超過一百間同類型的服務提供, 在不停下調價格的情況下只會形成惡性競爭
於是旅行社需要節省成本, 導遊薪金變佣金,
旅行團的行程亦只會重點購物, 食與住的質素隨著零團費盛行亦變得參差
零團費在買家角度看無疑是吸引的,
付出低於市價的成本, 換得高於所值的旅遊服務,
在報名時即使加上在港消費最低限額的註明, 也不會減低其需求
畢竟是來港時的事, 抱著先報名再看看到時怎樣吧的心態, 在作決定時未必會認真考慮過購物問題
在旅行社角度也是有利的, 有客源, 同時可開拓購物的生意, 或收取佣金,
最重要還是保持競爭優勢, 不輸同行才可繼續發展
因為這行業資訊流通, 競爭急劇, 目標顧客對價格敏感度亦高, 所以不跟隨其惡性循環難以生存
當然若果不出事, 不出現強逼購物, 這可能給視為互惠互利, 帶動商機而非惡性循環吧
只是導遊收入與遊客購物金額直接成正比, 而旅客花費又低於預期,
兩者又是能直接溝通的, 自然出現不少磨擦及衝突吧
事實是發生了事故, 政府又遲遲不立例, 傳媒一窩蜂針對香港旅遊業及導遊質素批評
對情況又有否客觀, 全面及公道地呈現給公眾
不是得一個阿珍, 態度惡劣的也不止導遊
買賣市場中, 難道就是習慣性地要把責任歸向供應者嗎?
便宜的旅費, 本就配上購物額的條件, 市場機制就是要公平買賣
難道世界上就有免費午餐, 來港任吃任住嗎?
假設條款是已知的, 那參加了旅行團而不守約定的是哪一方?
界線含糊, 購物條款沒有法律保障, 才是其致命原因
香港奉行自由市場, 沒有價格管制, 也沒有tie-in服務的規管 [對呀, 旅遊+購物本就是綑綁式銷售]
導遊可以自僱或外判形式帶團,
內地負責報名及轉介的旅行社亦會先扣起旅客交付的費用
分帳沒有任何劃一的明確安排,
也因兩地溝通及政策問題,
香港政府也不能介入內地的經營模式, 只能通過深圳當局加強監控,
於是香港實只是旁觀者身份, 沒法針對問題核心所在解決事件,
成立再多部門也無補於事面
本地香港人開設的旅行社, 要面臨內地旅行社的競爭威脅,
不得不跟隨對方的策略調整, 於是我認為謝偉俊有其道理,
問題不一定在於旅行社,
政府及傳媒採取預設立場, 認定是己方問題, 欠缺與內地當局談論的勇氣
只是一味反映, 被動的等待結果
然後將責任全推向出事的旅行社及導遊, 完全無視背後因由
謝偉俊懂得如何爭取傳媒焦點, 製造話題
但他背後為旅行社為導遊的動機是值得高官深思,
亦值得傳媒再反思是否應再一面倒傾斜一方去報導
有需求才有供應
要杜絕零團費, 不能單靠立法, 一樣有地下市場
要規管也先要把價目計算清楚
哪間收費多少, 如何扣減, 不可隨便增減轉介渠道
更重要是要給消費者一個訊息, 零團費要訂清條款,
若然購買這項服務, 就要先計算來港購物金額,
這也是消費者的責任和權益, 去知道報團的性質, 服務的範圍, 需付的費用
消費者亦理應知道行程, 知道綑綁式銷售的內容
本地旅行社與內地旅行社更應有公平的合約作分帳
政府就應在此發揮作用, 為旅行社爭取合理報酬, 而不是一味負面打擊
一切寫明就不能抵賴, 屆時旅行社及旅客自會為自身利益盤算, 又何需政府干涉介入?
"零團費" 為何會一直纏繞不休, 政府希望推出政策打撃又為何總是徒勞無功呢?
零團費安排在內地一早已是普遍,
自從2003年自由行措施一推出, 本港旅行社已有零團費旅行團,
吸引大量內地遊客報名, 但因團費遠低於市價, 收取團費不足以應付辦團成本,
旅行社便紛紛與店鋪合作 (或是自行經營的商店), 安排旅客在特定地點購物, 以賺取佣金
導遊也是沒有底薪, 靠佣金決定收入多少
在本港活躍的旅行社大約有一百多間,
除了數間較大, 有名牌質素保證的旅行社外, 剩下的有一半主要靠零團費旅行團維持收入來源
超過一百間同類型的服務提供, 在不停下調價格的情況下只會形成惡性競爭
於是旅行社需要節省成本, 導遊薪金變佣金,
旅行團的行程亦只會重點購物, 食與住的質素隨著零團費盛行亦變得參差
零團費在買家角度看無疑是吸引的,
付出低於市價的成本, 換得高於所值的旅遊服務,
在報名時即使加上在港消費最低限額的註明, 也不會減低其需求
畢竟是來港時的事, 抱著先報名再看看到時怎樣吧的心態, 在作決定時未必會認真考慮過購物問題
在旅行社角度也是有利的, 有客源, 同時可開拓購物的生意, 或收取佣金,
最重要還是保持競爭優勢, 不輸同行才可繼續發展
因為這行業資訊流通, 競爭急劇, 目標顧客對價格敏感度亦高, 所以不跟隨其惡性循環難以生存
當然若果不出事, 不出現強逼購物, 這可能給視為互惠互利, 帶動商機而非惡性循環吧
只是導遊收入與遊客購物金額直接成正比, 而旅客花費又低於預期,
兩者又是能直接溝通的, 自然出現不少磨擦及衝突吧
事實是發生了事故, 政府又遲遲不立例, 傳媒一窩蜂針對香港旅遊業及導遊質素批評
對情況又有否客觀, 全面及公道地呈現給公眾
不是得一個阿珍, 態度惡劣的也不止導遊
買賣市場中, 難道就是習慣性地要把責任歸向供應者嗎?
便宜的旅費, 本就配上購物額的條件, 市場機制就是要公平買賣
難道世界上就有免費午餐, 來港任吃任住嗎?
假設條款是已知的, 那參加了旅行團而不守約定的是哪一方?
界線含糊, 購物條款沒有法律保障, 才是其致命原因
香港奉行自由市場, 沒有價格管制, 也沒有tie-in服務的規管 [對呀, 旅遊+購物本就是綑綁式銷售]
導遊可以自僱或外判形式帶團,
內地負責報名及轉介的旅行社亦會先扣起旅客交付的費用
分帳沒有任何劃一的明確安排,
也因兩地溝通及政策問題,
香港政府也不能介入內地的經營模式, 只能通過深圳當局加強監控,
於是香港實只是旁觀者身份, 沒法針對問題核心所在解決事件,
成立再多部門也無補於事面
本地香港人開設的旅行社, 要面臨內地旅行社的競爭威脅,
不得不跟隨對方的策略調整, 於是我認為謝偉俊有其道理,
問題不一定在於旅行社,
政府及傳媒採取預設立場, 認定是己方問題, 欠缺與內地當局談論的勇氣
只是一味反映, 被動的等待結果
然後將責任全推向出事的旅行社及導遊, 完全無視背後因由
謝偉俊懂得如何爭取傳媒焦點, 製造話題
但他背後為旅行社為導遊的動機是值得高官深思,
亦值得傳媒再反思是否應再一面倒傾斜一方去報導
有需求才有供應
要杜絕零團費, 不能單靠立法, 一樣有地下市場
要規管也先要把價目計算清楚
哪間收費多少, 如何扣減, 不可隨便增減轉介渠道
更重要是要給消費者一個訊息, 零團費要訂清條款,
若然購買這項服務, 就要先計算來港購物金額,
這也是消費者的責任和權益, 去知道報團的性質, 服務的範圍, 需付的費用
消費者亦理應知道行程, 知道綑綁式銷售的內容
本地旅行社與內地旅行社更應有公平的合約作分帳
政府就應在此發揮作用, 為旅行社爭取合理報酬, 而不是一味負面打擊
一切寫明就不能抵賴, 屆時旅行社及旅客自會為自身利益盤算, 又何需政府干涉介入?
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撳錢 (農夫) VS Billionaire (Travie McCoy feat. Bruno Mars)
農夫的全新派台單曲 "撳錢" 是為NOW主持全新節目的同名主題曲
在娛樂圈本來就很難只專注發展音樂, 農夫要多元化嘗試, 有他們的理由
互動遊戲有創意有話題性, 當主持也是商業決定, 與眾同樂齊齊賺錢,
只是這次的 "撳錢" 實在有不少值得討論的地方
向來宣傳曲都給人馬虎的感覺, 配合節目內容而沒有意義
加上Kai, 隨便的片頭更令人很難把歌曲認真看待
怎料 "撳錢" 卻是有玩味性的, 而且因著NOW的緣故更有聯想
內容寫實有共鳴, 同時好玩過癮, 正是一向農夫說唱特色
在歌詞中反諷自己台老闆是相當絕核抵死,
NOW播出之時亦會刪剪該段
只是仍難免有"倒自己米"之嫌,
整段派錢派不盡, 送錢上電視, 都是有直接指向對象
但也不及最後一段辛辣
"想勸你放棄咪再玩啲咁嘅遊戲
點知你 everybody says Make money money make money money money"
再沒有比這更說明農夫對金錢數字的態度
奇怪的是, C君有份負責幕後音樂製作,
而他跟DJ Tommy都一定聽過去年大熱的Billionaire
不論選材及節拍底, "撳錢"都輕易讓人跟 Billionaire連結起來
一直強調原創的農夫為何會犯下這種錯誤?
尤其Billionaire是2010年的作品, Youtube點撃率還超過了七千萬?
Travie Mccoy唱的是:
I’ll be playing basketball with the President
Dunking on his delegates
Then I’ll compliment him on his political etiquette
同樣, 農夫也有 "日頭 約特首 去我屋企 打 Golf"
I see my name in shining lights
A different city every night
更跟 "將呢個城市配上我姓氏" 如出一轍
在音樂跟歌詞上都有高度重疊, 實很難相信農夫沒有從這首歌擷取靈感
明白到"撳錢"比Billionaire 單純追求富有的主題, 多了一層反思
但若然農夫不只想創作口號歌宣傳曲給其新節目,
原創性還應是音樂元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奉上兩首歌曲, 相似與否, 請自行判斷:
在娛樂圈本來就很難只專注發展音樂, 農夫要多元化嘗試, 有他們的理由
互動遊戲有創意有話題性, 當主持也是商業決定, 與眾同樂齊齊賺錢,
只是這次的 "撳錢" 實在有不少值得討論的地方
向來宣傳曲都給人馬虎的感覺, 配合節目內容而沒有意義
加上Kai, 隨便的片頭更令人很難把歌曲認真看待
怎料 "撳錢" 卻是有玩味性的, 而且因著NOW的緣故更有聯想
內容寫實有共鳴, 同時好玩過癮, 正是一向農夫說唱特色
在歌詞中反諷自己台老闆是相當絕核抵死,
NOW播出之時亦會刪剪該段
只是仍難免有"倒自己米"之嫌,
整段派錢派不盡, 送錢上電視, 都是有直接指向對象
但也不及最後一段辛辣
"想勸你放棄咪再玩啲咁嘅遊戲
點知你 everybody says Make money money make money money money"
再沒有比這更說明農夫對金錢數字的態度
奇怪的是, C君有份負責幕後音樂製作,
而他跟DJ Tommy都一定聽過去年大熱的Billionaire
不論選材及節拍底, "撳錢"都輕易讓人跟 Billionaire連結起來
一直強調原創的農夫為何會犯下這種錯誤?
尤其Billionaire是2010年的作品, Youtube點撃率還超過了七千萬?
Travie Mccoy唱的是:
I’ll be playing basketball with the President
Dunking on his delegates
Then I’ll compliment him on his political etiquette
同樣, 農夫也有 "日頭 約特首 去我屋企 打 Golf"
I see my name in shining lights
A different city every night
更跟 "將呢個城市配上我姓氏" 如出一轍
在音樂跟歌詞上都有高度重疊, 實很難相信農夫沒有從這首歌擷取靈感
明白到"撳錢"比Billionaire 單純追求富有的主題, 多了一層反思
但若然農夫不只想創作口號歌宣傳曲給其新節目,
原創性還應是音樂元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奉上兩首歌曲, 相似與否, 請自行判斷: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