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時代的鴻溝

「80後」, 「90後」, 港童, 港女...
說到這些詞彙, 會聯想到什麼?
現今的社會習慣要分類, 什麼都要歸納統稱, 然後配以相關特性
理想主義, 上街文化的代表?
沒有經歷, 沒有捱過, 縱壞的一代?
稍有不滿就諸多投訴, 不求實際無上進心的年輕人?

標籤從何而來?
眼看剛畢業的大學生總給傳媒寫成 "好高騖遠"
面試態度不認真, 上班處事能力低, 總要求更高薪金卻無考慮自身付出?
這一套價值觀又是從何時建立起來?

經常以過來人身分 "勉勵", 卻有沒有想過目前職級向上的流動性是否仍像以前
師徒制的名存實亡, 新來的沒有經驗, 沒有系統化的教育訓練
上司級的不教不放, 上下層的知識才幹沒有流通的承傳, 如何接軌?

幸運的, 有工作, 肯努力, 日夜加班, 升職加薪就能追上中產, 改善生活嗎?
有多少人能追得上通脹或樓市呢?

說進修, 說培訓, 在金錢上與時間上的成本負擔又是否如二三十年前般沒變?
現在有的是機會, 要學習一定有門路
卻正正是課程多了, 價值就低了
一如升大學, 在艱辛考試下爭取到的僅餘學位, 才有證明實力的意義
有錢就可攻讀碩士博士, 沒有工作底子又有何競爭力可言?

年輕一代的描繪定型, 傳媒渲染得不遺餘力
敢於推行社會運動的, 就批評成反叛無前途
流於朝九晚五打工的, 就框死在原位無晉升
這樣的社會, 有向前推進的空間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