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天與地》(When Heaven Burns) - 從平凡好人的生活觀點出發 (二)



又再想起 《無言者》的歌詞
「長路裏, 我獨行看車過; 夜已深, 地鐵中我默然」
置身於言論空間遭受打壓極端化的政治大氣候自是合適
在個人主義盛行, 家長填鴨式教育觀的家庭單位中亦突顯無盡的空虛與無力

「假裝對話, 寧莫說話」
是控訴, 是對現世的不滿
其實也是呼求, 也是在吶喊, 為何不打開彼此的心門
為何互相壓抑, 互相指責, 真正學會去愛, 就先建立自己的同理心
從對方的立場思想, 從對方的角度感受
也許會發現, 原來活在同一屋簷下的大家, 是如此接近, 如斯共通
共享著同一片天空, 同呼吸一樣的空氣, 擁有著同一份堅持, 抱持著同一種歉疚
了解不一定達致認同的共識, 但至少是伸出友善情願的一雙手,
去嘗試建立, 維繫及修補, 一直珍而重之的親情, 友情及愛情



女兒談戀愛了, 母親憤怒莫名
她們其實暗自為將快失明的一家之主擔心
Ronnie 努力演好模範父親的形象, 想一切維持現狀, 假裝沒有健康問題的存在
企圖粉飾表面, 如同將塵埃污垢掃進梳化底下
但愈扮得完美, 情緒愈是沒有表露, 愈容易因小事亂發脾氣, 愈容易因小瑕疵而失卻分寸

Katie 哭著離開了, 沒有錢包, 只能漫無目的街上流連
孤苦無助, 無依無靠
身邊經過百萬人, 卻無一明白自身處境
想找人傾訴無門, 哭出的眼淚誰會擦拭?
最後找到了 Yan 姐姐, 大氣電波, 如同網絡媒介,
彷彿正是無 "家" 可歸, 得不到親密接觸的愛, 而不期然去轉投情感的代替品

舊區嘅街道比較狹窄,
樓宇屋簷嘅規格大細不同,加埋冷氣機,仲有伸出街嘅各種招牌,
令同一場大雨响大角咀呢度落落嚟,所發出嚟嘅聲音都好唔同,
就好似好多人唔同嘅腳步聲,
有行得快嘅,有行得慢嘅
對前景充滿希望嘅步伐,對前路感到茫茫嘅步伐
有老人家嘅,有後生仔嘅

當你對比起中環嘅雨聲,
你自然會覺得我哋呢個城市,
本來處處都係大角咀嘅呢種舊區,本來處處都應該係咁多姿多彩
但係响我錄呢度聲嘅時候,
有一位露宿者至話,雨聲已經同以前覺得好唔同
係因為多咗好多大型嘅豪宅 ?高架公路 ?定係屏風大廈造成嘅死氣沉沉 ?

總之雨聲就變得越來越似中環,
就好似做人要保持番自我越嚟越難一樣
唔好覺得奇怪, 點解我會有興趣去聽一個露宿者對雨聲嘅睇法
只可能係因為無人願意同一個露宿街頭嘅人傾偈啫
要棲身街頭嘅滋味,我唔識去想像
但我願意去聽佢哋嘅故事。

因為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佢哋想同人分享嘅說話,
喺街上面嘅你,我知道你明白我嘅意思嘅,係唔係 ?


中環價值早已成為香港社會的核心
圍繞著這一個核心的, 本理應是多姿多采燦爛繽紛
然而, 當核心變成一個無底漩渦,
不幸地, 四處的顏色, 周圍的特色都無可避免地捲進
然後, 慢慢被逼融和在核心內, 給吞噬蠶食

再容納不了不同的風格, 再接受不了不同的聲音
所有人所聽到的雨聲, 都只是得一種
這正延伸到最後的城市和諧論, 一百人都只可有同一種說法

Ronnie 的家庭溝通問題,
在於沒有好好為對方設想, 在於有人沒有去主動聆聽, 有人不肯去真正分享
最信任的家人都尚且有一刻的疏離與懷疑, 何況是社會有的各種階層?

但樂觀的去面對, 先開放自己的心, 先願意放下心防城府, 讓別人樂於進入
總比等待別人改進, 強逼他人附和, 批評他人冷漠, 來得積極有意義
因為葉梓恩, 因為一晚的冷靜, Ronnie一家歸於和好, 這就是坦誠的果效

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天與地》(When Heaven Burns) - 從平凡好人的生活觀點出發 (一)



常說戚其義的劇集偏鋒, 角色內心沉重陰暗
背負食人重罪, 身在不公社會, 緊逼的生活空間使活著的人透不過氣
《天與地》真正為人稱頌的實是追想往日純真夢想的浪漫,
鼓佬, 從壓抑到釋放到掙扎對錯,
黑仔, 自暴自棄到拾回音樂熱情,
剛好演出正反兩面, 戲劇衝突的張力固然引人注目
但他們是天平的兩個極端, 作為平衡緩衝的正是夾心人 Ronnie

當一個普通的好人, 往往從良心出發, 事事為他人著想, 那就自然沒有難忘之處
只是每日奔波勞碌的上班族, 都只是正常城市人一個
不一定偏激要爭取什麼公義, 不一定狡詐要博得什麼成就
平平淡淡, 可以享家庭樂, 可以好友共聚乾杯, 美滿生活便是如此簡單

所以, 失憶的鄭振軒, 才更見得平常大家會遇到的煩惱
女兒交友, 健康危機, 人際溝通等處境, 媚媚道來一句句精警台詞, 生活化得更為貼身
大道理可能老生常談, 救贖, 真相, 夢想等大議題需要申明
然而, 待人處事的小哲學同樣是構成每天喜怒哀樂的一大元素
時時關心大世界議題, 為政治發聲, 為文化捍衛,
有時都需要在個人的角落, 回味溫馨趣事, 洗滌脆弱心靈



青春的詩總會老.
Ronnie 的故事開始於酒吧的重遇.
關於怎樣適應現實中無可奈何的改變.
也關於如何重新建立所重視珍惜的關係.

最初認識 Ronnie 這個角色時, 就是朋友大過天的義氣性格
千方百計為了重新點起舊日情誼, 讓已經遠離逝去的青春靈魂再次甦醒
"年少無知" 的樂章, 三個大男人的共同死穴, 家明未完成的創作
Ronnie 之所以記起那段遺忘的音符,
之所以能再次讓友情重現真實, 而非冰封在遙遠不可及的美好回憶
源於他們的心之所在 - 葉梓恩的電台讀白


細個既時候, 外婆好鍾意帶我搭電車,
響佢口中, 由西環去到鵝頸橋, 之後轉上英皇道, 又或者嚟到筲箕灣
沿途既一切, 都唔係我所見嘅野
響佢口中本來既海皮邊, 我只見到大廈
所謂嘅榕樹大路, 除咗招牌, 我一塊樹葉都見唔到
呢個城市會唔會變得太快?
當年我地既疑問, 到我地嘅下一代, 會唔會又再出現呢?

慶幸嘅係, 呢種咁獨特嘅 "叮叮" 聲, 始終無變
我記得我外婆話佢最鍾意望住架叮叮, 駛到去總站
見到佢調轉頭, 換個路牌, 就可以重新開行
所以, 我好記得佢話過,
一班叮叮嘅總站, 其實係另一班叮叮嘅起點, 同做人無咩分別


周邊的人與事, 都在變; 就連自己的心, 所持守的價值觀, 都無可避免再變
樹難留, 路已改, 不過人生之中, 總會有一種聲音不曾變改, 依舊守候
獨特的 "叮叮" 聲音, 對於 Ronnie, 鼓佬及黑仔, 是其搖滾的音樂
對於你, 對於我, 還有沒有自己專屬的角落, 任外邊風吹雨打都不會動搖?

一班車到了終站, 另一班又開始行駛
生命的道路, 到底是一條直線, 還是不斷循環?
有時, 一直在同一方向走, 走到累, 走到盡頭
也許是時候轉個彎, 走回頭, 重新認識看過的風景, 反而會找到新的路線

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宇宙間的命運, 生命中的奇蹟



奇蹟, 就是往往認定為不可能的, 最後都發生了
奇蹟, 就是包尾大幡的棒球隊, 竟然贏得世界冠軍
奇蹟, 就是一部嚴重超支, 成本高達三億五千萬的續集電影, 終於計劃完成再上大銀幕
奇蹟, 就是相隔十年的系列, 原來親和力依然, 懷舊的時代氣息與種族融和的人情味仍如此動人

《Men in Black 3》(黑超特警組3) 在幾經波折的製作災難中, 還兼具娛樂大眾與討好擁躉功能
戲裏戲外, 都是冥冥之中的主宰, 浩瀚宇宙中的生活小奇蹟
視覺效果上, 多場高空跳躍的畫面因立體技術而具備彷如親歷其境的震撼;
情感共鳴上, 離別愁緒幾乎滲透每一場 J 與 K 的交流互動中
全片就如一份回憶錄, 一場光榮的告別禮
電影啟示了觀眾, 奇蹟的發生, 其實也源於個人的堅持
是 K 付小費的堅持, 是 Griffin 樂觀信念的堅持
是 J 對 K 的感激之恩及拍檔之情的堅持, 也是導演 Barry Sonnenfeld 對系列主題精神的堅持



童話書從成長中, 難免要學會失望
然而, 勇敢尋覓過, 無悔直衝過, 何嘗不是一種奇蹟?

生命要向前流動, 子彈火車一開駛, 一切就改變了
這正是最近的距離, 面對最難跨過的關口, 最好的時機
能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礙, 能接受無法改變的現實
不論你是否真心主動去選擇世界, 你都無可避免捲進 "世界" 這一趟渾水
"世界" 總有蓋過 "自己" 的一天, 到那一刻, 成人就會說, 你已長大成人了

然而, 擁抱世界, 不等於埋沒理想, 隨從社會的俗世觀念
愛世界活著的人, 關心家人, 照顧朋友, 互相扶持, 互相幫助
不只埋首個人的封閉空間, 由心去為他人著想, 由心去為自己的未來方向奮鬥
因此 "Indie" (獨立) 才代表還須努力之意呢!

難怪弟弟不諳其字義了, 他單純的心, 本就沒有任何計算
媽媽流淚, 他心中知道, 卻不明言, 繼續以自家玩笑逗她歡喜;
爸爸頹廢, 他頭腦明白, 選擇跟隨, 還悄悄為他夢想守望打氣;
哥哥的願望, 他衷心支持, 甚至為此拋棄了本來想當超人的想法
妥善照顧自己不需大人擔心, 默默承受父母離異的孤獨而不埋怨,
他更早看穿全局, 走出父母吵罵聲中, 自成一角的自由自在
這也是成為 "Indie" 的一種方式與途徑, 相較哥哥的執著還要成熟

每個小朋友都有不同的願望, 有的一早落空, 有的還在爭取
只是在尋求的過程中, 各有頓悟, 人生總是有奇妙又意想不到的安排
他以為自己喜歡圖書館老師, 原來轉角別處有另一個同樣可愛迷人;
她以為自己一心只想當演員, 直至演出別人家人時才明瞭情感需要;
他以為當棒球巨星是畢生夢, 其實身邊寵愛在身旁才讓他日夜牽掛;
她生活簡單只求有陀螺可玩, 卻因著遷就朋友步伐而想跑得快一點;
也許原因不盡相同, 也許背後更多感受難以述說
一切一切卻原是早早註定, 交匯點就在等待你我經過

現實生活, 就不如電影世界的藍天白雲嗎?
《奇蹟》沒有施展魔法神蹟, 讓小孩得嘗所願
鹿兒島上的火山, 灰燼仍舊會掉下來
只因電影中相信的, 現實都可以發生
全片最具奇蹟性的,
就在老人遠看女孩進屋叫婆婆的一剎
就在七個小朋友在未可預料, 沒有計算的情況下, 看到火車交匯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