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宇宙間的命運, 生命中的奇蹟



奇蹟, 就是往往認定為不可能的, 最後都發生了
奇蹟, 就是包尾大幡的棒球隊, 竟然贏得世界冠軍
奇蹟, 就是一部嚴重超支, 成本高達三億五千萬的續集電影, 終於計劃完成再上大銀幕
奇蹟, 就是相隔十年的系列, 原來親和力依然, 懷舊的時代氣息與種族融和的人情味仍如此動人

《Men in Black 3》(黑超特警組3) 在幾經波折的製作災難中, 還兼具娛樂大眾與討好擁躉功能
戲裏戲外, 都是冥冥之中的主宰, 浩瀚宇宙中的生活小奇蹟
視覺效果上, 多場高空跳躍的畫面因立體技術而具備彷如親歷其境的震撼;
情感共鳴上, 離別愁緒幾乎滲透每一場 J 與 K 的交流互動中
全片就如一份回憶錄, 一場光榮的告別禮
電影啟示了觀眾, 奇蹟的發生, 其實也源於個人的堅持
是 K 付小費的堅持, 是 Griffin 樂觀信念的堅持
是 J 對 K 的感激之恩及拍檔之情的堅持, 也是導演 Barry Sonnenfeld 對系列主題精神的堅持



童話書從成長中, 難免要學會失望
然而, 勇敢尋覓過, 無悔直衝過, 何嘗不是一種奇蹟?

生命要向前流動, 子彈火車一開駛, 一切就改變了
這正是最近的距離, 面對最難跨過的關口, 最好的時機
能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礙, 能接受無法改變的現實
不論你是否真心主動去選擇世界, 你都無可避免捲進 "世界" 這一趟渾水
"世界" 總有蓋過 "自己" 的一天, 到那一刻, 成人就會說, 你已長大成人了

然而, 擁抱世界, 不等於埋沒理想, 隨從社會的俗世觀念
愛世界活著的人, 關心家人, 照顧朋友, 互相扶持, 互相幫助
不只埋首個人的封閉空間, 由心去為他人著想, 由心去為自己的未來方向奮鬥
因此 "Indie" (獨立) 才代表還須努力之意呢!

難怪弟弟不諳其字義了, 他單純的心, 本就沒有任何計算
媽媽流淚, 他心中知道, 卻不明言, 繼續以自家玩笑逗她歡喜;
爸爸頹廢, 他頭腦明白, 選擇跟隨, 還悄悄為他夢想守望打氣;
哥哥的願望, 他衷心支持, 甚至為此拋棄了本來想當超人的想法
妥善照顧自己不需大人擔心, 默默承受父母離異的孤獨而不埋怨,
他更早看穿全局, 走出父母吵罵聲中, 自成一角的自由自在
這也是成為 "Indie" 的一種方式與途徑, 相較哥哥的執著還要成熟

每個小朋友都有不同的願望, 有的一早落空, 有的還在爭取
只是在尋求的過程中, 各有頓悟, 人生總是有奇妙又意想不到的安排
他以為自己喜歡圖書館老師, 原來轉角別處有另一個同樣可愛迷人;
她以為自己一心只想當演員, 直至演出別人家人時才明瞭情感需要;
他以為當棒球巨星是畢生夢, 其實身邊寵愛在身旁才讓他日夜牽掛;
她生活簡單只求有陀螺可玩, 卻因著遷就朋友步伐而想跑得快一點;
也許原因不盡相同, 也許背後更多感受難以述說
一切一切卻原是早早註定, 交匯點就在等待你我經過

現實生活, 就不如電影世界的藍天白雲嗎?
《奇蹟》沒有施展魔法神蹟, 讓小孩得嘗所願
鹿兒島上的火山, 灰燼仍舊會掉下來
只因電影中相信的, 現實都可以發生
全片最具奇蹟性的,
就在老人遠看女孩進屋叫婆婆的一剎
就在七個小朋友在未可預料, 沒有計算的情況下, 看到火車交匯的一幕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Michael Stuhlbarg - 一看難忘的靈魂人物



美國實力演技派的新發現!
《A Serious Man》(非常戇男離奇失婚) 的中年教授
《Hugo》(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 的電影學者
《Men in Black 3》(黑超特警組3) 的外星好人
三套不同風格, 不同觀眾群取向, 不同角色需求的作品, 都讓他成為大銀幕上的靈魂與光芒
演出向來不計較出場多少, 真正經典難忘的表演, 往往是在關鍵性的一幕情節
掌握得宜, 情感精準, 就可讓觀眾牢記於心, 這正是 Michael Stuhlbarg 的拿手把戲

有大智慧, 有大學問, 有大能力, 都在大導演掌舵下, 別具偶像演員沒有的吸引力
三部角色都屬於智者的類型, 卻又走出一貫保守沉穩的框框
高安兄弟鏡下的他, 臉上往往充滿疑惑, 整個世界與生命規律, 於他是個必須追尋的大問號;
史高西斯為他撰寫的角色, 是對小朋友有忍耐愛心, 對老人家尊敬, 對喜歡的東西充滿激情;
Sonnenfeld 的近鏡, 則捕捉了他的神經質, 無定向, 對未來既存嘆息又有盼望的矛盾

--



先談最愛的近代經典, Coen Brothers 從影代表作 《A Serious Man》
劇本結構與場景調度固臻完美之境, 擔綱帶領整部電影的心情起伏則需歸功於主角 Larry
Michael Stuhlbarg 雖是演出教授, 但因應導演慣常對角色塑造的顛覆
他為 Larry 經營了懦弱怕事, 又堅持真理的兩面個性
於家庭, 工作, 健康, 信仰等各個範疇都徘徊在不能接受與無可奈何之間
黑板上寫滿確實數字的方程式, 與紛亂無序無答案沒出口的人生巧成對照
這份落差, 就通過演員的表情定格描繪出來, 初領銜主演即見其功力, 既可笑又可嘆
每一場俱有驚喜發揮, 人生如夢境之荒謬, 落在 Michael Stuhlbarg 的表情上成為寫實夢魘
悲劇演成喜劇, 發愁引人失笑, 如此能耐非一般荷里活演員能及

--



每部好電影都總有一個核心角色, 都總有令人有無限想像或反思的鏡頭
《雨果》愛電影向昔日 Fantasy 經典致敬, 然而那份熱情, 那種近乎偏執的狂迷
不在蒼老的 George Melies身上, 戲中他的電影夢已到盡頭, 剩下的是美好回憶重演;
也不在標題人物 Hugo 眼內, 他由始至終都只在躲在鐘後的旁觀者, 親身歷險的感受一直從缺
直至到圖書館打開了那一本 The Invention of Dreams, 一頁又一頁如魔法的揭開
彷彿故事在這一刻正式開始, 迎來 Stuhlbarg 演出的書籍作者 Rene Tabard
那段童年回顧, 就如導演自白其深愛夢工場, 最原始的一刻感動, 觀眾都透過其聲音接收到了
Rene Tabard 雖只出場廖廖數次, 卻才是全片關鍵的鑰匙, 帶出了主題, 豐富了情懷
他拜門造訪遇見 George 的一場, 無言感激已勝千言萬語

--



同樣的不是主角戲份, 卻是至關重要, 推動故事的角色
而為劇本服務之餘, 演員的最大貢獻還是情感上的牽引
具親和力的外型, 一眼就可看出 Griffin 就是 Michael Stuhlbarg
還是 Michael Stuhlbarg 一在鏡頭前演出, 就馬上自動投身異類外星人?

誠然, Will Smith 巨星風采的個人表演, Josh Brolin 模仿 Tommy Lee Jones 的出奇神似
系列長存懷舊的一老一少, 一黑一白配搭的人情味及化學作用, 都是《黑超特警組3》的亮點

然而, 擔起了最難忘的一場畫面, 說出最具哲思的台詞
竟是來自Griffin 背後所代表的概率決定論,
鏡頭前的那一個小天地, 超越宇宙芎蒼, 跨過時間空間
在主流娛樂大片目睹這一幕, Griffin的感言, 帶憂慮悲傷的眼神, 卻寄語無限的樂觀希望
這是大銀幕的奇妙, 屬於電影的奇蹟.

尼希米記 - 重修城牆的使命

以色列曾是一個風光的王國, 萬民跪拜君王, 萬國前來進貢
耶和華的聖殿在耶路撒冷, 金碧輝煌, 無與倫比.
然而, 以色列王開始離棄上帝, 祭司行惡事, 百姓犯十誡

耶路撒冷, 曾經的尊貴, 曾經的榮耀, 在以色列歷代中一個又一個的墮落中消逝
直至巴比倫的揮軍征討
城牆被毀, 城門被燒, 一片破落荒涼
人民被擄, 神殿被廢, 無盡苦難凌辱

一切看似無可挽回的絕望, 一切看似不能逢生的死城, 還有復回的指望嗎?
盼望, 源於神不曾離棄.
只因上帝的一個承諾, 與摩西立下的誓約.

但你們若歸向我,謹守遵行我的誡命,你們被趕散的人雖在天涯,我也必從那裏將他們招聚回來,帶到我所選擇立為我名的居所。 (尼希米記 1:9)

在這黑暗的世代, 誰人願意回應呢?
巴比倫王的統治下, 有一位以色列人
他得蒙神的恩典, 他決心要重返本來的城市, 重修耶路撒冷的城牆
他求上帝記念施恩, 又在向王請求前先向上帝默禱
尼希米, 忠於上帝的僕人, 認罪悔改, 對神的全然信靠
得王支持, 得人擁護, 從而展開了重建計劃, 重新召聚信徒

然而, 這是上帝的呼召, 還是凡人的夢想?
是尼希米的禱告得蒙應允, 一步一步因著祈禱信靠而得著
還是上帝預定的計劃得以通過尼希米的手落實?
這是一次帶領, 美好的安排, 還是一個回應, 對尼希米信實的鼓勵?
不管如何, 常常的默禱, 全然的信靠, 使得城牆52天內得以建成

歷史如何定功過?
牆是建成了, 誡命再次立下
又能遵守多少個年頭?
後來演變成心硬的法利賽人, 又是誰可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