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不速之約》(Men with no shadows) - 談人物塑造的立體性, 演員選角的說服力



一向都擅長拍攝小品製作的潘嘉德, 再一次確立其金牌監製的地位,
在固定模式玩出驚喜, 還能熟悉主流觀眾的喜好, 安排不同演員在合適角色中展現演技
這一次找來的演員組合, 為一定的收視保證, 更是徹底切合角色需要, 看得自在舒服

歐陽震華, 林峰與楊怡, 三位微妙互動的化學作用是本劇亮點
尤其多次立場轉變, 邰峰熱烈追求芳芳, Dr.O的暗戀,
到Dr.O, 芳芳先後與魔鬼交易的忐忑, 瞞騙對方的位置對換
就是不同的戲劇火花, 才使重覆對家人的不捨, 對生死的論調不致落入悶場連連
足夠的演技發揮空間, 充份時間去立體化男女主角的內心矛盾
歐陽震華與楊怡擔演的凡人, 在死神無處不在的狀況下, 成功演出一份焦慮的心理狀態

還有這個 "三角關係" 的核心始終是林峰所飾的 "魔鬼"
前段鋪墊 "需要學習做人", 因而冷漠及木無表情;
後來開始理解背後重擔, 開始見出人性化的另一面
林峰需要把一個刻意隱藏情感, 裝作若無其事的角色演活
其唸對白的節奏韻律故作平板, 眼睛亦是明顯的空洞無神
相信是其近三年 (繼《溏心風暴》後) 表現最精彩的嘗試

特別是林峰跟楊怡的對戲真是百看不厭
他們在無線劇集一向緣淺, 就算是有愛情開始都通常沒好下場
初出道的《流金歲月》, 《大唐雙龍傳》如是
同是潘嘉德監製的《再生緣》連同場演出都少
最後等到去年《談情說案》才開花結果, 偏偏是一部不知所謂的作品
來到《不速之約》初段的談情戲份, 更覺二人一起的合襯
到之後關係的變化, 芳芳對邰峰的每次哀求及暗地埋怨,
對手戲每一場都有不同設計, 讓楊怡演出對未出生的孩兒逐次加深的感情
下一次希望監製再慎重考慮, 林峰與楊怡的情侶檔配搭, 比起與歐陽震華合演的效果會更佳
亦希望有更出色的背景故事承托, 不要浪費二人同場的機會

說到演員部分, 這部劇集可算是全方位都照顧到
一部劇集的紮實, 除了故事要寫得說得出色, 最要緊的必然是演出陣容
年青少艾馬賽的口音雖不純正, 卻自然的把單純小妹妹的心態演得討好
黃智雯定為明日之星, 每劇都是客串綠葉卻都能感染觀眾
周家怡的進步終為監製所見, 得來戲份的提升,
不需要多寫其暗戀江東健的情節, 一場碼頭吐心聲的哭戲就到位了
更值讚賞的必數光芒四射的一眾老戲骨,
看到陳國邦演歇力當好兒子, 等待時機的忍耐與深沉;
又看到馮素波演繹的委屈無奈, 低聲下氣背後的愛與犠牲;
同時看得見白彪在討好兩邊的身不由己及失卻男子氣慨;
還有《巴不得爸爸》的成功延續下來姜大衛, 黃淑儀, 魯振順的合作

剛好劇集到了一半, 十集過去,
之後的故事發展還相當值得期待, 正等待一眾好戲之人演技爆發的場口

說唱人生

人人的成長, 都經歷過不同的階段
每次變遷帶來更新的體驗
從前風光過, 玩樂過的好友不復在身旁
路一走遠了, 偶爾回首, 總感慨萬千
回到當天, 重新經歷過, 再去感受以前的美麗
時間永遠停在最歡樂的一刻, 不再流動, 那會多完美

在無數無數個旅程, 每每認識更多不同的人
遇到更大的挫敗, 更深的刺傷時, 才驚覺今天的人與事, 根本不值一提

每人都希望得到最好的環境
然而, 既已經歷過最好, 也還憾悔什麼呢?
得到過, 就是過去了也永留心中
尚且, 未嘗試過也不知道將來會否有更好的機會

過去, 現在與未來, 一直繞著人生的最大課題而走
只要記著,
不可能控制環境怎樣改變, 但對環境的反應感受, 是在你手
不可能操控身邊的人的性格, 也不能令所有人跟隨你的原則而行
但是, 每一個都可以選擇受與不受其他人的影響, 都可以選擇如何堅守自我的人生路

每一天, 每一晚, 都可以是再次開始, 重新出發的時刻
在乎能否抓緊機會, 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 再一次擁抱已忘記的另一個自己

兩首說唱之歌, 題目只有一個, 就是每一個人所走的路, 艱辛而唏噓

--

細路哥II - 林海峰



旁白來自小克漫畫《Serious Series》

某一年一班剛剛考完會考嘅同學約埋一齊唱K,
流行曲唱到一半嘅時候,
其中一位朋友問咗隔離嗰位一個問題:
「喂!你估吓二十年後嘅今日我哋會變成一個咩人呢?」

二十年後…可能已經變成一個西裝骨骨嘅中環人,
手帶勞力士,銀包有好多張信用卡,
放工嘅時候就一齊響酒吧度,
一邊望住個煙灰盅,一邊就望住隔離檯嗰個女仔,睇吓佢條裙會幾時走光。

二十年後…大概終於會買左嗰部好想擁有嘅汽車,但係仲有二十幾期要供。

二十年喇…應該轉過好多份工,
識做嘅嘢越來越多,但係同時發覺學識越來越少。
響嗰個時間,間唔中可能會去吓gym,但係做嚟做去都係減唔到個肚腩。

當然二十年嚟你間唔中都會諗起一段一路都未能放低嘅感情,
女朋友越來越多,但係愛嘅越來越少。

(細路哥 你得到什麼 你失去什麼 你知道 what u are looking for)


大概響嗰個時候可能會有身邊嘅親人離開,
而響嗰陣時你會有好多講唔出口嘅遺憾,
同時間你發現原來人生已經過咗一大半。

同年終於結婚喇,
用咗半生嘅積蓄俾左一層樓嘅首期,有車位有泳池有會所,
娛樂越來越多但係快樂越來越少。

兩年後,可能會離婚,
回復單身之後嘅一個晚上一個人響床上面,
揸住個搖控不停咁轉台,食咗兩粒安眠藥,
跟住點起支薄荷煙然後流咗一滴自親人離世之後嘅眼淚。

突然之間你又諗起,響二十年前,你係一個咩人…
喺嗰一晚,一大班同學約埋出嚟唱K唱到天光,
仲記得喺嗰朝返到屋企嘅時候,
打開門響張檯面見到有一碗屋企人留低既湯,碗湯已經凍左嘞。

(細路哥 你得到什麼 你失去什麼 你知道 what u are looking for)

--

粒粒皆辛苦 - 農夫



再兜個圈 再轉個彎 天天有難度
再經過起跌高到低 先知粒粒亦都
再兜個圈 再轉個彎 幾千里長路
結婚戒指 變出世紙 先知粒粒亦辛苦

第一次擘大眼睇個世界嗰時
Daddy媽咪話做人唔容易
第一次學行跌左唔止一次
學123去到學ABC
啲考試每次都臨急至溫書
啲同學每個都曾經暗戀Missy
嗰時仲未知粒粒皆辛苦係一回乜嘢事

再兜個圈 再轉個彎 天天有難度
結婚戒指 變出世紙 先知粒粒亦辛苦

嗰晚 放榜前一晚 三點三十分都未訓
聽日有三分定係有十分
淨係知道有不同嘅學歷 有不同嘅人生 諗
攬住個枕頭 諗
揸住呢個分數 點樣面對老豆
即刻捐入被竇 冚 大被冚過頭
原來諗得多過頭
十九轉眼變左廿九
髮線開始向後 準備三十出頭

浮浮沉沉九年嚟冇份工做得長久
尋尋覓覓九年嘅女朋友終於分手
好多新朋友 喺街頭重遇舊朋友 唔知點樣問候
收到新朋友嘅喜訊
轉個頭 收到舊朋友嘅死訊
人生無常從來唔係幾信
一啖一啖酒灌落心頭
聽朝又八點九
一步一步走嘅一個一個年頭
為左走去盡頭
一粒一粒都係辛苦嘅 嗰日終於接受

過左兩年突然結左婚
朋友問做乜咁笨要做老襯
可能只係想搵個人一世一齊瞓
又或者係為咗賺筆人情去旅行
老婆話要盡責任 要秘密做人
好想問自己一問 俾唔俾BB出生
做左幾十年人好似苦多過甘

又要搵銀 又要忟癐 又冇幾多嘢值多開心
轉頭父母過身 朋友移民
以前落酒吧一班人
今日啲啤酒自己飲
飲到醉薰薰 涼風陣陣
幾辛苦都行咗大半個人生

終於 知道 (粒粒皆辛苦)
終於 知道 (粒粒皆辛苦)
終於知道 終於知道

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Midnight in Paris (情迷午夜巴黎) - Owen Wilson 影壇路的醒覺重生?



還沒趕及思路搭上 Woody Allen 劇本上的文化思潮, 只好繼續寫其選角的慧眼心思
Marion Cotillard 為 Woody Allen 帶來的 Adriana 的設計靈感當然是狂想成真
只是擔任凡夫俗子的 Owen Wilson 同樣是別有用心,
影評人大多談論 Owen Wilson 為新一代 Woody Allen 代言人
既不為大導演長期擁躉, 也無謂人云亦云,
倒反愈看愈想則感到《Midnight in Paris》(情迷午夜巴黎) 中的 Gil
可算是 Owen Wilson 的夫子自道

"I can't think of a movie I wish I'd acted in, but there are movies I wish I'd written."

by Owen Wilson

大多觀眾都認識大銀幕中的浮誇笑匠 Owen Wilson,
卻很少人留意到此子初出道實為編劇, 與其恩師 Wes Anderson 一同出道
自此平步青雲後的代價, 就是演戲的時間遠遠多於寫作的時候
Owen Wilson 其實不止一次在專訪中提及自己的真正理想是在於編寫部分
可惜1996年至今十五年, 只曾完成四部電影劇本
2001年之後更是專注演藝, 路線更愈傾向主流
由與成龍合作的《Shanghai Noon》(贖金之王), 《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等,
到與 Ben Stiller 合演賣座的一系列如《Starsky & Hutch》(孖咇勇探) 等,
再到榮獲金草莓提名的《Wedding Crashers》(冒牌伴郎生擒姊妹團)
縱使仍與 Wes Anderson 合作無間, 但當初主力獨立製作的個性形象已徹底給荷里活轉化

Woody Allen 在刻劃對白與細節特別易引起影迷聯想
片名與主線橋段已教人想起 Owen Wilson 曾演過的《Night at the Museum》(翻生侏羅館)
兩作對比下更見巴黎的文藝氣息, 及美國荷里活的低俗趣味
戲中還直接借主角之口, 對寫無腦喜劇又有人看完笑完即忘的現象幽了一默
Rachel McAdams 又是未婚妻的不二之選, 延續了《Wedding Crashers》的失敗情緣
他們與 Paul 的關係, 與準外父的關係,
又不期然巧合的跟《Meet the Parents》(非常外父揀女婿) 串連
當年(1997)的 Owen Wilson 就正是演 Michael Sheen 今趟的 "Pseudo Intellectual" 角色了

鏡頭前一臉天真開心的笑容, 想不到現實生活中竟來個雙料自殺
沒能深明其輕生原因, 很大程度源於其抑鬱症,
2007年獲救開始不再長期佔據傳媒鎂光燈的焦點
最高調的宣傳與訪問, 就是來自與美國當代大導 Woody Allen 合作的這一部

也許這就是 Woody Allen 選中他的原因, 就在於其自身在商業與藝術間的來回掙扎
因此 Owen Wilson 的演出, 在掌握喜劇節奏外,
那些定格, 茫然空洞的眼神, 就像其角色折射出真個性的本質
也許作家都多愁善感, 也許編劇家都天生追求浪漫, 也許就是生來伴隨的憂鬱愁緒
戲中對荷里活的辛辣嘲諷, 彷彿就是 Owen Wilson 對過去履歷的推倒重來
故事的走向, 就更像是 Owen Wilson 的重獲新生了
最後結局, 可會代表此後他會回復自我, 不再 "荷里活工業化" 嗎?


延伸閱讀:
2007年 奧雲韋遜雙料自殺

Interview after Owen Wilson's suicide attempt
‘The Butterscotch Stal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