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三看《There Will Be Blood》(黑金風雲) 的啟示



看過《There Will Be Blood》, 總難忘記三場重點場口, 讓本片一直在影迷間廣泛談論
從最初的困惑不解, 到第二次, 第三次, 慢慢感受到 Daniel Day Lewis 演技的出采之處
首離戲院之際, 是難以下嚥的苦澀,
畢竟主題的徹底黑暗不是本人所抱持的人生觀
極端負面的角色推進, 貪婪, 欺騙與拒絕貫穿主調
對白愈加尖銳, 營造出觀眾聽到也覺難受的不安感

很難得還會再給予機會去欣賞, 嘗試接受電影世界中的人性醜陋表露無遺
雖然人世間確充滿仇恨掠奪, 黑色的石油正好作為誘發人瘋狂因子的象徵
但始終未能認同其歇斯底里, 不是寫得出立體的奸角就是反映現實
Daniel 在好幾場公眾場合都盡現霸道一面, 然而難說服這樣的個性可達致成功與財富
雖然名人大多有強烈的 Self-ego, 但如 Daniel 一樣的人, 不妥協的自我
怎樣可成功收購油井, 建立關係, 成為一代油業大亨?

導演兼編劇 Paul Thomas Anderson 愛塑造異於平常的人物, 性格往往獨特偏鋒
當然自有觀眾對這個窮小子奮鬥史有共鳴, 贏了財富輸了感情的 "大國民" 式套路
只是 Kane 的專橫是建基於事業上的成功
然而 Daniel 在未完全擴展雄圖大業之前, 已像失心瘋的走火入魔
是因為兒子, 是因為兄弟, 還是因為小鎮的信仰背景?
轉折的鋪陳通過詭異脫軌的配樂完成, 那仍是一趟不完全的靈魂墮落旅程

三段具爭議性的情節, 首先是海中暢泳後殺死了 Henry
深邃的大海盛載著失落與孤寂, 是全片最有 Blood 意指的符號
在演出上是強裝堅壯的面孔, 口中訴說著兒時往事, 心中醞釀著被騙及失去唯一親人的憤怒
劇本一直強調 Daniel 對別人干涉自己家庭關係的不滿, 亦充滿對周邊人的不信任
當得知自己重視家庭, 竟成為受攻擊的弱點, 就會在內在精神信念一下崩潰
先是兒子的送走使他暗自發狂, 後到所謂弟弟都只是謊言
就在行為上都明目張膽的, 通過暴力展露內心深層的恐懼

後兩部分是互作對比, 亦是最引起話題的 "資本主義 VS 宗教信仰" 情節
先是 Eli 為 Daniel 洗禮, 影像上呈現的是 Eli 站著而 Daniel 下跪
突顯了 Daniel 為其野心的委曲求全, 亦直接在台詞及畫面上指出 Eli 是勝利的一個
當中 Daniel 最難突破的關口正是 I abandoned my son!
他不重視自己名聲, 反正在餐桌上為兒子都可餐布蓋面, 都可在競爭對手前不顧儀態
然而, 他對兒子的緊張, 竟成了人口中的罪惡
他亦沒法子承認, 自己愧對最愛的人, 曾經做了沒能挽回的錯事而失去了親兒的緊密聯繫
再也不可以直接溝通的心結, 延伸到兒子長大後的關係破裂

受洗時的 "I am a sinner" 宣言, 與最後一場 "I am a false prophet" 高喊,
同樣使人坐立不安, 這兩次的相互強逼, 要對方面對人生的唯一靠依
還有奶昔比喻, 更顯 Daniel 的氣焰, 與這次最後對決中, Eli的徹底挫敗
有指最後在保齡球道發生的, 都是主人翁的超現實想像
在腦海中的復仇, 最為完美; 若為現實, 則會彼此都落得永遠困於罪中的下場
如何看待兩人所代表的黑暗力量, 是真實還是幻想?
正如觀眾對《Magnolia》(人生交叉剔) 中青蛙雨的看法, 就是看的人所抱持之信念了

今日重看 Eli 的狂妄, 終場的軟弱,
想起基督信仰的派系之分
原教旨主義要極端起來, 在教堂中的激進說話可真驚心
相信上帝, 感受聖靈, 卻不要忘記真正的使命, 仍在於人間傳遞信望愛的訊息
沒有了接納包容, 在教堂中如何虔誠屬靈, 都只是誤導群眾的假先知而已

拍過四部享譽國際的劇情長片, Paul Thomas Anderson 肯定已是當代美國影壇大師之一
《There Will Be Blood》在普世觀眾看來, 是其最佳作品
仍未能輕下定論, 但本片的解讀空間, 決非只有坊間的資本主義與基督教義的批判
反而 Daniel Day Lewis 的演出重點, 全在其兒子與弟弟身上
貪婪金錢使人腐化的論調當能立足, 但背後會否有更全面的理由, 而非單一直述的顯而易見?
Eli 的角色往往未能看穿心中所謀所想, 是真心相信還是假意利用?
是否真正有信仰但用錯了地方?
是否真正曾經傳過道卻在路途中受罪迷惑?
趕鬼的疾呼是來自上帝抑或魔鬼?

曾拍過《Magnolia》(人生交叉剔) , 《Punch-Drunk Love》(私戀失調),
兩片同時入選 The Arts & Faith 選出的一百部傑出電影
Paul Thomas Anderson 可謂談救贖, 論神蹟之能手
從這角度去分析《There Will Be Blood》中對迷信與宗教操控的反思
更可看出電影針對的目標群眾, 挑戰他們對既有信仰的思考
而這個既有信仰, 不止是宗教, 不止是拜金主義
更是去問, 到底人的生命經歷, 所倚靠的是什麼?
Daniel 與 Eli, 都是對自己的信仰極端沉迷, 最後為之反噬
不禁再問, 人性之所以脆弱, 人性之所以醜惡, 到底為的是什麼?

延伸閱讀:
The Arts and Faith Top 100 Films

合一. 同在

常說騷靈樂曲, 是信仰在音樂媒介上的最佳演繹伙伴
只因其風格的隨意輕鬆, 同時又講求默契配搭
張敬軒的 "騷靈情歌" 第一句就賦予定義 : 愛似藍調遇節奏

緊扣的節奏以外, Ray Charles 還注入了福音樂曲的元素, 混合成為騷靈讚頌上帝之歌
講求聖靈的充滿同在, 就如歌者自然搖擺的肢體動作, 陶醉投入在靈性交流之中
講求信徒的同感一靈, 就如即興演奏的樂器編排, 主音與和聲交替對唱的融和
開首常現的拍掌呼喊, 就如崇拜前夕的歡迎上帝同在儀式, 是讚美, 也是呼求

Why me Lord?
What have I ever done?
To deserve even one
Of the blessings I've known
Jesus, my soul's in Your hand

一位為靈魂音樂之父, 一位為鄉謠王子
合聲獻呈無盡感恩與不止息的禱告
同樣傳奇的一生起跌, 同樣得到天賜奇才,
同樣學懂信靠基督, 發揮在不同音樂風格中, 開拓傳道與認罪悔改的永恆價值




Why Me Lord - Ray Charles, Johnny Cash

--

Through My Joy And My Sorrow
In The Promise Of Another Tomorrow
I'll Never Let You Part
For You're Always In My Heart.

流行音樂教父 Michael Jackson 在信仰尋問上較為含蓄
不是正面直接的仰望父神, 而是入世關懷的為地上人民祝福
We Are The World 是普世大同的渴慕, 是馬丁路德金引用的以賽亞書經文延伸
Will You Be There 則是更深入的內心對話與思考, 最後還是信望愛的大主題




Will You Be There - Michael Jackson

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潛行狙擊》優秀劇本, 一流演出, 年度正劇之選



香港電影電視劇的重頭戲一向專屬警匪題材, 臥底橋段更因《無間道》聞名於世
《無間道》引入了雙臥底作新創作方向, 延伸到《Laughing Gor之變節》的 "臥臥底" 概念
作為近年無線劇集最有話題性的人物, Laughing Gor 轉戰大銀幕再返回公仔箱
《潛行狙擊》保持緊湊的電影感, 同時發揮劇集多角色多支線的優勢
成功打造演技與劇力為全年之冠的戲勢

"臥底" 題目一直在香港警匪類型片種佔上一個具代表性的地位
影評人把香港獨有的 "臥底" 現象, 解讀為香港人雙重身分的焦慮
黑白界線模糊, 註定迷失方向, 走向末路悲劇, 是一個殖民地管治過渡回歸中國人自治的過程
主題曲歌詞亦點明題旨, "誰人像我日夜也可以橫跨", 亦是王晶劇本下所描繪的黑白森林
翁子光曾評論過, 本地的警匪片對 "藍色" 調子可謂情有獨鍾
單是今年的《竊聽風雲2》, 在絕望的復仇主線上, 仍然是一片蔚藍明亮的天空
更經典的當數《無間道》的天台戲對決, 來到《潛行狙擊》, 就在辣薑口中親口說出
臥底獨有的 "藍色" 格調, 在於他們既非純白的正氣, 卻又擺脫不掉日積月累的染黑
辣薑的悲劇, 終於在臨死前與鞏Sir再一次真誠剖白, 得到鬆一口氣的光榮告別式
整套劇集乘接系列建立下來的宿命色彩, 在大結局中從辣薑的角色中展現
倒反是理應最英雄浪漫的 Laughing Sir, 末段竟突然大義凜然的婆媽自白
報仇的那團火只是來自結不了果的愛情, 反而削弱了本應在 Laughing 身上演繹出的滄桑無奈

踩界的挑戰法規原則, 兩邊的絕對權力都沒能限制, 於是《潛》亦嘗試刻劃臥底的底線
一直游刃有餘的 Laughing, 經過愈陷愈深的辣薑對比, 更見其企硬的正義感
只是結局又再強行轉折, 先要其突然不能下手放過跛Co, 後更突轉筆鋒
塑造 Laughing 成不顧法律守則, 誓要手刃跛 Co 的怒漢,
這一段明顯參照《通天幹探》的情節, 與前二十九集所看到的實在格格不入
縱然突出了重情重義的性格, 卻浪費了辛苦建立的 "堅定立場, 不屈不撓" 形象
而先心軟放走跛 Co, 後來狠心一槍撃斃, 整個橋段來得刻意而欠缺說服力

主題重心雖未能握準, 結局本在辣薑下場寫得精彩, 到最後半小時卻急轉直下, 未臻完美
但強大的演出陣容, 前段有火有力的故事鋪排, 還是今年具份量的大製作中之典範
贏得觀眾歡心的, 是每一個人物的多面立體, 沒有徹底的邪惡, 性格真實不刻板
談過辣薑的身份矛盾, 劇本逐步揭開他與鞏Sir 師徒卻敵對的關係
他在黑幫中每一舉動的動機都充滿心計, 對跛Co的半信半疑, 對Laughing的嫉妒畏懼
前半部的冷靜沉著, 對照出後來的暴烈狂放, 黃智賢把辣薑演得淋漓盡致

除了辣薑的咆哮寫得有力外, 狗頭 Sir 的墮落亦是鋪排得驚喜重重
事實上, 狗頭一直在本劇擔起不太起眼的副線, 與阿檬的感情線緩慢發展
拒愛先讓觀眾感疑惑, 留下伏線後再在莫一烈事件中爆發成劇集最高的高潮位
郭政鴻與黃智雯的對戲火花, 在後來海邊的真情流露, 整段經歷是沒曾意料的深刻
還要在後期細心經營阿檬與立青的曖昧, 又是一大新鮮故事走向

早期的 CIB 訓練, 到中後段的遭遇峰迴路轉, 卻只佔《潛》不足五分之一
可見編導把多豐富的故事放進三十集內, 層次之多是過去港劇罕見
杰少兩兄弟的重創與變節, 阿檬忘卻過去陰影又險遇害等, 每場重點戲都只是前菜鋪墊
每一分場都有一小轉折, 到臨完一集前又來一吊癮位;
在事情發生後再倒帶經過, 在表面騙局後還原真相, 都是相當出色的說故事技巧
其格局與角色互動的張力, 幾可媲美《Alias》(特務A) 的變化

當《點解阿Sir係阿Sir》的戲劇主軸只在本劇為嵐姨與 鞏Sir 的恩怨前奏;
當《學警》系列的訓練新人主線只在本劇首數集略過;
還未提及到 Aidan 好友吸毒, 威利與莫一烈的一眾黑幫權鬥, 就能意會到其賞析空間何其寬闊
至於兩條主要愛情線, 都是點綴多於讓觀眾投入感受而已
只是若《潛行狙擊》可發展成美劇模式的季度系列,
說不定 Laughing 跟 Jodie 的微妙關係可演變得如 Sydney 跟 Vaughn 般經典的,
真可惜編導已親手扼殺其可能性;
Michael 與 Paris 關係就更 twisted, 更為有趣, 大多場口不是親密纏綿, 就是吵鬧打架
愛深得相互倚靠, 為對方出賣自己, 突顯奸角的深情一面, 掌控觀眾對兩人又愛又恨的情緒

最後當然要高度推舉演員的表現
劉松仁老戲骨的魅力, 江美儀剪短髮的造型與演黑幫老大之女的突破
謝天華如同度身訂造, 再演其成名代表角色得心應手
黃宗澤今年三套劇三種個性都能突出, 跛Co的狠勁型格與重情本性都演得平衡
徐子珊在戲份有限下演出具有感染力, 數場內心戲與獨白都動人至深
還要大力推介黃智賢, 黃智雯, 郭政鴻平穩紮實的演技,
一眾業餘歌手在監製調教下都各有發揮, 自然不浮誇
反而跨國犯罪集團的幾位主腦就較不真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