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三看《There Will Be Blood》(黑金風雲) 的啟示



看過《There Will Be Blood》, 總難忘記三場重點場口, 讓本片一直在影迷間廣泛談論
從最初的困惑不解, 到第二次, 第三次, 慢慢感受到 Daniel Day Lewis 演技的出采之處
首離戲院之際, 是難以下嚥的苦澀,
畢竟主題的徹底黑暗不是本人所抱持的人生觀
極端負面的角色推進, 貪婪, 欺騙與拒絕貫穿主調
對白愈加尖銳, 營造出觀眾聽到也覺難受的不安感

很難得還會再給予機會去欣賞, 嘗試接受電影世界中的人性醜陋表露無遺
雖然人世間確充滿仇恨掠奪, 黑色的石油正好作為誘發人瘋狂因子的象徵
但始終未能認同其歇斯底里, 不是寫得出立體的奸角就是反映現實
Daniel 在好幾場公眾場合都盡現霸道一面, 然而難說服這樣的個性可達致成功與財富
雖然名人大多有強烈的 Self-ego, 但如 Daniel 一樣的人, 不妥協的自我
怎樣可成功收購油井, 建立關係, 成為一代油業大亨?

導演兼編劇 Paul Thomas Anderson 愛塑造異於平常的人物, 性格往往獨特偏鋒
當然自有觀眾對這個窮小子奮鬥史有共鳴, 贏了財富輸了感情的 "大國民" 式套路
只是 Kane 的專橫是建基於事業上的成功
然而 Daniel 在未完全擴展雄圖大業之前, 已像失心瘋的走火入魔
是因為兒子, 是因為兄弟, 還是因為小鎮的信仰背景?
轉折的鋪陳通過詭異脫軌的配樂完成, 那仍是一趟不完全的靈魂墮落旅程

三段具爭議性的情節, 首先是海中暢泳後殺死了 Henry
深邃的大海盛載著失落與孤寂, 是全片最有 Blood 意指的符號
在演出上是強裝堅壯的面孔, 口中訴說著兒時往事, 心中醞釀著被騙及失去唯一親人的憤怒
劇本一直強調 Daniel 對別人干涉自己家庭關係的不滿, 亦充滿對周邊人的不信任
當得知自己重視家庭, 竟成為受攻擊的弱點, 就會在內在精神信念一下崩潰
先是兒子的送走使他暗自發狂, 後到所謂弟弟都只是謊言
就在行為上都明目張膽的, 通過暴力展露內心深層的恐懼

後兩部分是互作對比, 亦是最引起話題的 "資本主義 VS 宗教信仰" 情節
先是 Eli 為 Daniel 洗禮, 影像上呈現的是 Eli 站著而 Daniel 下跪
突顯了 Daniel 為其野心的委曲求全, 亦直接在台詞及畫面上指出 Eli 是勝利的一個
當中 Daniel 最難突破的關口正是 I abandoned my son!
他不重視自己名聲, 反正在餐桌上為兒子都可餐布蓋面, 都可在競爭對手前不顧儀態
然而, 他對兒子的緊張, 竟成了人口中的罪惡
他亦沒法子承認, 自己愧對最愛的人, 曾經做了沒能挽回的錯事而失去了親兒的緊密聯繫
再也不可以直接溝通的心結, 延伸到兒子長大後的關係破裂

受洗時的 "I am a sinner" 宣言, 與最後一場 "I am a false prophet" 高喊,
同樣使人坐立不安, 這兩次的相互強逼, 要對方面對人生的唯一靠依
還有奶昔比喻, 更顯 Daniel 的氣焰, 與這次最後對決中, Eli的徹底挫敗
有指最後在保齡球道發生的, 都是主人翁的超現實想像
在腦海中的復仇, 最為完美; 若為現實, 則會彼此都落得永遠困於罪中的下場
如何看待兩人所代表的黑暗力量, 是真實還是幻想?
正如觀眾對《Magnolia》(人生交叉剔) 中青蛙雨的看法, 就是看的人所抱持之信念了

今日重看 Eli 的狂妄, 終場的軟弱,
想起基督信仰的派系之分
原教旨主義要極端起來, 在教堂中的激進說話可真驚心
相信上帝, 感受聖靈, 卻不要忘記真正的使命, 仍在於人間傳遞信望愛的訊息
沒有了接納包容, 在教堂中如何虔誠屬靈, 都只是誤導群眾的假先知而已

拍過四部享譽國際的劇情長片, Paul Thomas Anderson 肯定已是當代美國影壇大師之一
《There Will Be Blood》在普世觀眾看來, 是其最佳作品
仍未能輕下定論, 但本片的解讀空間, 決非只有坊間的資本主義與基督教義的批判
反而 Daniel Day Lewis 的演出重點, 全在其兒子與弟弟身上
貪婪金錢使人腐化的論調當能立足, 但背後會否有更全面的理由, 而非單一直述的顯而易見?
Eli 的角色往往未能看穿心中所謀所想, 是真心相信還是假意利用?
是否真正有信仰但用錯了地方?
是否真正曾經傳過道卻在路途中受罪迷惑?
趕鬼的疾呼是來自上帝抑或魔鬼?

曾拍過《Magnolia》(人生交叉剔) , 《Punch-Drunk Love》(私戀失調),
兩片同時入選 The Arts & Faith 選出的一百部傑出電影
Paul Thomas Anderson 可謂談救贖, 論神蹟之能手
從這角度去分析《There Will Be Blood》中對迷信與宗教操控的反思
更可看出電影針對的目標群眾, 挑戰他們對既有信仰的思考
而這個既有信仰, 不止是宗教, 不止是拜金主義
更是去問, 到底人的生命經歷, 所倚靠的是什麼?
Daniel 與 Eli, 都是對自己的信仰極端沉迷, 最後為之反噬
不禁再問, 人性之所以脆弱, 人性之所以醜惡, 到底為的是什麼?

延伸閱讀:
The Arts and Faith Top 100 Film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