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在中東北非的革命亂局, 或是日本近日的大地震
事態發展的迅速, 讓人措手不及, 其突發性及嚴重性催生了很多即時反應
在沒有充份證據或未深入了解真實情況就作出批評或基於人云亦云而作出結論
現在的世代資訊流通, 亦造就了每人不同版本的詮釋,
需要智慧去判斷是非對錯, 亦要過濾消息, 選擇可靠的管道去看報導分析
目前有三種普遍理論近日愈加流行, 需要正視,
及反思為何現今社會充斥著這麼多質素參差的言論
先說陰謀論,
茉莉花革命帶來一片爭取民主的浪潮, 民眾上街爭取應有權利
從本質上這個行為理應得到外間和應, 對於世界步向民主化的道路是一個大突破
奈何總有人把革命連繫到暴力行為, 又對政權之後誰來掌政顯示擔憂
沒錯, 若然軍方不肯下放權力, 統治霸權只是易主而沒有推翻背後制度
有部分人更暗示一旦解放成功, 伊斯蘭教勢力將會興起, 是次策劃有幕後勢力支撐
更有指美國為幕後黑手, 為了爭奪第三世界天然資源云云
資訊雖多雖亂, 但總需有基本歷史知識去印證種種可能性
對於宗教戰爭,世界一向展示高度關注, 不同派系希望借勢而起
這時就需要依靠當地人民素質與分辨對錯的能力
但若然對他們決意把獨裁者推下台, 讓新政上台的決心都視而不見
或看成另一邪惡動機, 或遭強國利用等等, 通過想像而沒有實據的話,
很容易落入是非不分的圈套之中
尤其局部傳媒在報導上, 採用手法將引導讀者的思想方向, 而令其不自知
美國攻打Iraq的反恐戰, 不就是基於空想的陰謀論嗎?
末世論的盛行則讓人陷入恐慌
沒因由的廣發謠言, 如輻射雨會降臨香港等
危言聳聽的程度已經到達失控
沒錯, 四處出現反常自然現象, 天災頻繁讓人防不勝防
人類需要時刻驚醒, 但不是胡亂發表沒有根據的傳聞
自然警號濫發, 社會過份擔憂, 讓全城陷於絕望愁緒, 有任何意義嗎?
不斷反覆播放讓人不安的畫面, 鏡頭拍完再補, 有助人民了解更多嗎?
此一刻, 死難者需要祝福, 事實是沉重的
不是要說太多無補於事的安慰說話, 但也不是要把事態渲染,
在未清楚來龍去脈之前就妄下定調, 指出其影響有多重大, 周邊有多不可靠
面對沒有必要的恫嚇, 我們要倚靠多一點科學常識去一一澄清
最後的報應論, 則是人性的陰暗面表露無遺
四川大地震之時, 捐助物資金額第二高的國家正是日本
如今日本的地震更強烈, 竟有超過二百萬人在百度帖上 "熱烈慶賀" ?
國與國間的民族仇恨, 與活生生的性命, 到底哪樣更重要?
同樣, 上帝懲罰審判之聲亦是不絕於耳
沒錯, 說的可能是真的, 但有需要在這關鍵之時再為受傷的民眾增一道傷口嗎?
尤其是教會牧師的身分所說的話, 合乎耶穌的真理, 聖經的原則嗎?
那跟菲律賓人質事件發生後, 有人留言說抵死, 有何分別?
我們要去論斷人, 指他們犯罪必遭天譴, 還是要伸出援手, 讓災民感受到人間有愛?
在這一點, 單有科學知識和歷史智慧都不能反駁,
世界需要的是憐憫人的良心, 正是聖經中所提倡的同心信念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True Grit 新舊對照

《獨眼龍雙鎗殲四虎》與《離奇復仇事件》, 分別拍於1969年及2010年
同樣改編自Charles Portis的小說, 前者緊跟情節發展, 後者著重精神面貌
高安兄弟為影迷送上一份舊日西部風情, 又帶出自身宗教價值觀, 成績令人鼓舞
正視死亡, 尊重生命
新版的電影世界在調子上較舊版灰暗
亦為小女孩沿途經歷死亡而成長的經歷完整刻劃出來
開首觀看死刑的場面是兩部俱有, 同樣標誌著女孩初次踏進成人社會
死亡在她過往只是聖經中代表處罰的名字, 現在則是有初步形象
舊版再次寫她直視死亡, 已要數到最後數分鐘看到某主要角色在地上時,
鏡頭再特寫她的神情, 就此讓她明白到生命不只是書上的正邪二分般簡單
罪的工價乃是死, 但義人其實都難逃死神之手
舊版的刻劃就此打住,
對女孩面對外間社會, 其中一個最大的成長關口 - 死亡, 作出了首尾呼應
而新版卻是貫穿全片
開場畫面已是父親的屍體, 代表生命的失喪是電影的重點
強化了與棺材同睡的細節, 對死亡的未知恐懼在旅程未開始已出現
跟Rooster Corburn一起歷險時, 高安兄弟設計了一個簽署式的鏡頭
在畫面正中央慢慢步近至鏡頭焦點放到吊掛在樹枝上的屍體
這同時說出了兩個意思, 一個當然是對死亡的描寫,
可以突如其來的出現, 捕捉了視線且震動了心窩,
潛台詞是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
不論犯事或行善, 死去的還是有他的重量
這亦在執行死刑時的小段落轉變, 看出高安兄弟的觀察入微
印第安人給矮化為低級的犯罪民族, 在過往西部片給禠奪了發言權
高安兄弟給他們機會發聲之餘, 還不忘諷刺傳統電影的做法
這也是在微小處顯示出他們對生命的重視
少女的經歷就在一幕幕回望鏡頭展開, 每離開一處, 遺下的生命就是她長大的憑據
到最後 她對馬匹的回首, 更是她明白到為自己犠牲的價值有多高, 她要伸張正義的代價
原版的馬, 連一格定鏡畫面都得不到, 牠的死去沒有提及, 沒有尊嚴
新版就捕捉那最後一瞬, 讓女孩親身見證, 不迥避死亡永別才能真正長大成人
因此, 高安兄弟筆下的西部世界直接拍攝暴力, 斬手指, 毒蛇咬等鏡頭全都清楚交代
目的就是要讓主角與觀眾理解, 這不是一場鬧著玩的歷險, 一切都是有血有肉

隨機決定命運, 豈能盡如人意
凡事豈能盡如人意, 這一句對白在兩個版本都通過Corburn宣之於口
原版故事中的改動, 也為了這哲理服務
1969年的三人行從沒有經歷信念動搖, 從沒有各走各路,
最後的合作剿滅敵人, 顯得很理所當然;
新版卻安排了他們到達了目的地, 卻遍尋兇徒未獲而氣餒,
從而各散東西之後, 才讓那宿命的相遇發生
於是LaBoeuf的救助顯得驚喜, 是意料不到的
隨機性還可見於期待的落空, 危機的突發
明明看到蹤跡, 以為是同伴, 竟是不知何處閃出的牙醫
明明敵人將快落網, 卻又有人現身, 無意破壞
結局的構思亦見得高安兄弟對於 "豈能盡如人意" 主旨的執著
眼看大仇得報, 命運卻又開了另一玩笑
以為正義彰顯, 魔鬼卻在暗角做手腳
舊版的蛇洞意外在加強戲劇性以外, 就沒有為全片主題定下什麼方向

宗教上的公義, 金錢上的代價
Mattie Ross 不論在小說, 1969年版本, 或2010年版本, 都是以良善基督徒形象示人
1969年Henry Hathaway就通過賣馬之人去評定她要當一個Good Christian
而新版開首五分鐘就引用箴言, 又安排女主角的禱告提及先知以西結
這兩部分不止確立了Mattie Ross的身份, 更預先講述了她的為人處事
以西結書上主要說, 先知身份要勸惡人離開惡道, 與她及後游說四虎自首的段落相合
基督教義就在情節上由她引發的人物角力彰顯,
亦因此洞中蛇, 同樣化作象徵, 是魔鬼力量的代表,
蛇出現在開槍之後, 可視為純潔不再存在, 屬靈保護的失效
結局亦是聖經中
"假若你的一隻手使你犯罪,砍掉它!你身體殘廢而能進入永生,
比有兩隻手而下地獄,到那不滅的火裡去好得多。" 的比喻實現
同時, 她亦據理力爭, 在新版中開展了更漫長的反覆對話, 談判還價
交易隨處可見, 馬匹, 追捕罪犯, 人質威脅, 突顯了片首的意旨
世界上只有上帝的恩典是無價, 舊版的簡化童話化從而在2010年給清洗淨盡
可以說舊版的Mattie Ross, 似是未經世面的天真無知
新的那位女孩, 卻是道理分明的活潑善辯

True Grit 定義
看過John Wayne帶上眼罩在萬里陽光下馳騁英姿的影迷, 無不仰慕這位銀幕鐵漢的魅力
Rooster的英雄形象不需花筆墨鋪墊, 已經非常突出
他亦是受人景仰的True Grit, 義助女孩, 還以一敵四, 鋒芒難擋
然而, 小說中所真正意指的True Grit英雄好漢應是誰呢?
新版還原了人物視點, 以Mattie Ross 第一身出發, 已馬上把重心放回女孩的位置
動機亦加強定義, 不是只為奪回父親應得之物,
如1969年的一開首就是父親與女兒的對話, 讓那支槍成為注目點
這一次, 是清晰的講明, 要把兇手帶到法庭上受審判的, 可見主角的正義觀
路途中要協助調解衝突, 堅定不放棄的精神從最初到最後,
原版則是一直的三人同心, 沒有意氣用事的射粟米餅, 沒有心灰意冷的埋怨退縮
女孩的True Grit, 就沒有現在高安兄弟的描繪, 如斯鮮明, 是義人的代表
語言. 氣氛. 場景
畢竟西部風光不復當初, 高安兄弟抱著懷念追憶的心態拍
在向古典取經, 婉約又有唏噓感的配樂, 加上結局是讓人遺憾
Henry Hathaway 則是刺激歷險為主, 音樂要明快激昂, 讓人快意
一段勇闖數百里為救一命的場面, 已見兩者著重處不同
急速衝前與浪漫詩意的強烈對比, 正見風格迴異
語言上1969年的對白設計淺白通俗, 不同於新版的詩意洋溢
舊式語言phrasing提醒觀眾電影回到的久遠年代, 又是另一高安兄弟堅持的文學特色
趣味上顯然後者更有心思智慧, 營造出女孩的機警及討人喜愛
場景則各顯所長, 只是Roger Deakins的攝影取景較貼近小說形容的地理環境
最後, 想說說演員
Hailee Steinfeld 不但在年紀上更貼近原著的純樸
她所表現出的 "義" 不是 Kim Darby 所能比擬的
在1969年所看到的Mattie Ross 一定不會是 勇者無懼, 膽壯如獅子呢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陳奕迅 《Stranger Under My Skin》大時代的世界觀

每一首歌都有背後的故事
每一個故事都有背後的歷史與意義
陳奕迅是一直抱持這份信念的歌手,
他從不原地踏步, 一直在找尋歌曲新的可能性
不但要聽, 還要思考, 還要研究
從中國漢書典故到西班牙浪漫古典,
從引用Beatles Hey Jude的歌詞到專輯主題及將旋律暗中存放另一單曲內,
再到編排樂器奏曲營造出大自然化學物的形態,
陳奕迅是次要挑戰樂迷的追本溯源之心,
這一次曲風上橫跨了不同國度不同時代,
歌詞同樣具社會意義, 版圖的宏大要蘊含生死, 記憶, 覺悟等沉重題材
《Stranger Under My Skin》可算是歌者至今向經典致敬的作品示範
先聲奪人的六月飛霜, 出自後<<漢書 - 劉瑜傳>>的伸冤比喻,
上天也見世界不公平, 下霜慰鄒衍冤憤之聲
搖滾激烈, 控訴拾級而上, 鼓聲節拍及後段刻意突出沙聲效果
陳奕迅高喊什麼是正常, 什麼是真相
歌者擔當的是先知角色, 解構異象意思
六月飛霜不只是現今極端反常自然現象的象徵, 亦更是荒謬社會價值觀的明喻暗諷
點題作Stranger Under My Skin在英語獨白中展開
Beatles 的 Hey Jude 同樣運用了She, Love, Under My Skin三個詞彙
熟悉歌曲背景自能明白Those Things 所指的不只是男女間的愛情
選用的西班牙古典 Romance d'Amour 是盪氣迥腸的情感傾瀉
但這浪漫曲充滿感嘆, 充滿遺憾, 連綿的純琴音暗示了故事是屬於過去的史詩悲劇
一如藍色生死戀中男女主角背後的負擔, 一如歌曲開首的雨聲海聲
表面皮膚覆蓋住的, 只是一個陌生人的軀殼, 不是自己
過去的陰影傷痕只是隱藏起來, 崩潰在靈魂最深處的才是真我
聲嘶力竭, 沉鬱哀鳴後, 唯有豁達開朗
面對人生的最終站, 迎接活著多好, 不求人之後的忠誠態度
尾段的背景編曲遙距呼應了Hey Jude
在這個天災人禍橫行, 負面情緒充斥的社會中, 這歌更顯其正氣勵志的大歌氣勢
林若寧在林夕與周耀輝大師當前, 竟仍可寫出宏觀的格局
在兩首直接道出現實真相的絕望中, 找回一點樂觀的希冀
批判荒謬, 正視過去, 放下死亡後, 大徹大悟的品嘗甜苦參半的人生
淡淡然的鋼琴, 沒有大鳴大放的演繹,
平板的旋律, 沒有大起大伏的層次遞進
中樂起了懷舊作用, 黃偉文亦配合的交出一份文學性較重的詞
苦瓜就是味道不太刺激, 但又留下澀的After-taste讓人回味
作為一種醒覺, 慢慢超脫亦讓樂迷在三首情感震撼的大作後稍作緩衝
沼氣中毒其實是在密閉空間下形成的缺氧狀態
編曲的嘈吵壓逼正正要仿傚這種思想混亂, 大腦閉塞的氛圍
陳奕迅已經開始害怕聽者不明其意, 特意留下線索讓大家去找答案
"不需要呼吸也不用死" 或是 "禁錮我吧" 都是很清晰的畫面描繪
沼氣同時是易燃氣體, 因此可以炸爆;
同時它也是難以排走, 因此生吞你開心腸胃會膩
喻意其實呼之欲出, 也在講人類的劣根性, 也在講世界的集體中毒
最後的My Private Christmas Song,
舒服的爵士樂作結, 歌詞繼續與Stranger Under My Skin連合
國語部分則在兩首合唱中找到亮點
《樂園》完成了世界歷史音樂版圖, Disco與Hip-hop共冶一爐, 豐富又瘋狂
《因為愛情》將可以細水長流, 不止因為世紀合唱, 而是因為愛情本就是永恆的一生一世
簡單, 質樸, 歷練後的滿足, 愛情二字的讚美歌頌, 作為宏大世界觀之後的結束, 餘音裊裊
推介: Stranger Under My Skin, 因為愛情, 六月飛霜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