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Inception (潛行凶間) - 堅守信念與了解真相的角力



Don't you wan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
Or become an old man, filled with regret, waiting to die alone?

Saito, Inception (2010)

延續Christopher Nolan從Memento凶心人開始就探討的母題:
我們追求的, 到底是殘酷現實, 還是虛假歡愉?
改變的只是當日在香港籌集近五百萬美金拍成獨立影片
現在卻在荷里活炙手可熱, 動輒一億六千萬, 打造科幻特技大製作

向來路蘭兄弟筆下人物都處於 面對現實 與 欺騙隱瞞 的兩難取捨
前者意味著生命沒有了希望, 存在沒有了目的;
後者則是自欺欺人, 活在自己假想理想的格局之中
而主角們最後都會選擇後者
失憶症患者如是, 魔術師的目標觀眾如是, 蝙蝠俠亦為其城市市民選擇了欺瞞
影片也提供了解釋, 一如Christopher Nolan的人生觀:
Positive emotion trumps negative emotion every time.
正能量每次都撃倒負面情緒, 是人類潛意識的心理防護機制, 免得承受不住而崩潰

因為信念應得到回報, 所以Cobb在情在理需要回到兒女身旁
主角需要堅定這個結局意念, 放下唯一可判別真相的工具, 奔向令他快樂的泉源
不管這是否真實, 他的感受才最重要
就如片中所言, 潛意識愈鑽深層, 人就愈重視感性, 理性逐漸失去警醒作用
這不止身為專家的主角明白,
幕後主謀 - 導演(同時身兼編劇)更清楚, 也懂得觀眾多想看到感動重逢的一幕
這才可成就故事文本的起承轉合, 讓繃緊情緒得到舒援
所以導演也放心不言明真實與否, 當下的投入感才是首要考慮
離開大銀幕畫面時, 彷如南柯一夢; 戲中情節像是一次夢境經歷
電影的威力, 莫過於此

在主題表達上, 如要說明現實與幻象的取捨,
把最後一幕當作夢境分析是最似Nolan的意願
但戲中硃絲馬跡實在難以組織得出合理解釋, 就容讓這一點含糊性存在吧
解讀太多也會損害科幻及發夢題材本來擁有的無窮想像力



一個兒時希望拍成的劇本, 在團隊合作下得以完成, 而且在票房口碑上都標誌著突破
拍攝過程到最後成品, 已經是一趟成功的尋夢, 將意念潛植於觀眾腦海中吧

影片把現實跟夢的界線模糊化,
單在拍攝一場街頭追逐, 你能清楚知道誰在追趕Cobb嗎? 動機又是什麼?
夢中的我們不也是突然遭到危險而逃跑, 在過程中才慢慢建構自己逃避的東西嗎?
當逃到窄巷時, 鏡頭向著中心推近, 形成兩邊牆壁好像在縮窄,
Cobb像給壓住的超現實場面, 又是否你我曾夢見的古怪景象?
攝影風格亦是偏向朦朧, 看不清周圍, 同樣營造夢的感覺

劇本上的指明是夢境的提示不少
有如一班人要在指定地方睡覺, 使他們能給叫醒, 不致困在美夢中
一句簡單的反問, "你怎知道不是現實成為了他們的夢境", 又再讓人墮進迷思
同樣Mal的推論有可能成立嗎? Cobb回憶中看到的酒店, 二人是在對面傾談
那為何警察們會把Cobb當成主要疑犯? 就算動機成立, 他的不在場證據也是相當明顯?
那可能是酒店大廈的結構也是摺起了的呢? 就像整個馬路摺攏, 跟地面垂直或平行而置一樣?

以上談及的是可能性, 純粹的跟隨情節推進, 故事發生在現實當中也是合理推斷
但電影的神奇之處就在此, 與夢境的特性完全結合



戲如魔法 [Prestige 死亡魔法], 戲如回憶 [Memento 凶心人]
可以刻意操控, 也可自然寫實, 電影片段只是碎片拼圖,
透過視覺或音響上的線索逐步追尋, 但也沒可能完全整合,
因為剪接就已把一些畫面刪去, 如同夢境的接駁有時不在情理之內

夢是如此不規則, 跳躍不斷, 畫面總在中間突然出現, 沒有 "到達" 的記憶
剪接跟隨夢境的隨意, 一開場已是主角在水中, 毫不知道怎樣會身在水中
多場establishing shot都是無緣無故的在畫面中, 場景已設置好, 角色已埋好位
觀眾沒能看到主角怎樣由一個佈置轉眼到另一個
蒙太奇本就如夢境, 夢怎樣開始是不清晰的,
同樣電影正式開始的時序, 到底哪一秒鐘是故事的開始?
到最後一秒我們也不可掌握到夢境是否已結束, 電影完結亦不表示戲中主角的故事不會繼續
只是我們已從光影世界中醒過來, 繼續我們的人生罷了

從科幻角度觀賞, 本片卻有很多不能修補的基本缺陷
既然夢境超脫, 難以抽取局部代整體,
嘗試以既定規則作夢境限制, 讓電影的視野沒法走得更自由奔放
導演一向重視科學邏輯, 然而潛意識世界的定律死板得沒法發揮更多創意
沒有了天馬行空的夢, 只有現實也可出現的火車軌及槍戰,
當然更能混亂觀眾思維, 當時當刻孰真孰假,
但把所有規例直白說出, 不但扼殺創作與再想像空間, 也予人自圓其說之感

定潛規則, 若能一貫到底也能證實劇本心思縝密
但若一時套用一時失效, 說服力就大大削減
首先, 若然一層一層深入夢境, 時間流動是之前的十二倍
那為何音樂歌聲不會以十二倍慢速進入下一層呢? 如是者, 怎樣計算同步?
其次, 第一層的車輛翻側, 導致第二層失去地心吸力, 那第三層為何又完全不受第二層影響?
雨景是尿急欲望的投射, 那雪景的出現又代表什麼呢?

導演手法在展現宏大概念上有膽識, 交代人物發展亦有條理,
有時過份嚴謹, 太多交代反而削弱了夢幻感
但最大問題始終是導演塑造了一個新的空間, 卻沒有好好填滿內裏的細節
介紹天橋鏡子的畫面無疑震撼, 但不能實際應用在故事上就會變成炫耀視效
夢境建構的有趣之點在於其迷宮的設計, 但觀眾未能看清每層地圖的環境及道具佈置
只能看到大概景觀及其外殼, 不夠深入細緻讓它失卻一份可作探究的實感



不過很多人忽略了 潛行凶間 的一項大貢獻, 是荷里活工業擅用的模式,
但在現今特技盛行, 立體為主的時代欠缺的: star-making process
Christopher Nolan 原意本就是拍一部有新包裝的特務片
一身開創潮流的專業西服打扮, 彷彿打企業戰的職業特工隊
戲中的渡邊謙, Tom Hardy, Joseph Gordon-Levitt, 還有最重要的Leonardo Dicarpio,
集合老中青三代都市型男標誌, 影片的英雄形象及造型塑造應記一功
女主角方面, Marion Cotillard的詭異冷艷, Ellen Page的年輕活力, 同樣成功針對不同市場
幾可保證, 在之後回顧影片歷史, 會驚訝這麼多影壇大明星聚合在這部電影上,
同樣, 巨星魅力是大銀幕體驗的珍貴部分, 可遇不可求

最後要盛讚技術團隊的認真, 各方成就可臻完美
美術構圖富現代感亦不失未來的科幻色彩
Hans Zimmer的配樂更是把觀眾帶進夢境又往返現實的關鍵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The Kids Are All Right (非單親關係) -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Marriage is hard.
Just two people slogging through the shit,
year after year, getting older, changing.

It's a fucking marathon, okay?
So, sometimes, you know, you're together for so long, that you just...
You stop seeing the other person.
You just see weird projections of your own junk.

Sometimes you hurt the ones you love the most.

Jules, The Kids Are All Right (2010)

耀眼但溫柔的陽光灑向康莊大道,
甫開首MGMT的The Youth帶我們認識已到達長大新階段的Joni
曲風清新而對未來充滿好奇與希望
好友們開放地談及性, 這是一個新的世代, 也是一個美好的進程
亦喻意著這個故事中的現代家庭有一份新氣象,
The Kids Are All Right 這個名字亦暗示了舊有家庭價值未有因時代演進而給取締

鏡頭的開揚, 音樂的悠然讓影片的氣氛保持輕鬆暢快
劇本對白的紮實跟戲劇節奏的流暢, 讓電影生活化, 寫實得像日常經歷, 有生命力有幽默感
四位核心家庭成員加上一位外來者構成的關係有趣好玩,
難得是五個人物描寫立體, 各自有內心煩惱, 各自有性格突出或缺陷,
各有立場但最終出發點依然是彼此相愛

先從Joni說起, 故事始於她, 也終於她, 新鮮及燦爛在等待她的人生
這是離家住宿的最後一個夏天, 沒有大難題, 沒有背負成人責任
追尋父親只為建立新關係, 追求更多未遇過的組合
浪漫想像還有騎電單車, 長大的歷程就是如此這般, 看來平淡, 回味時又別有一番滋味
Mia Wasikowska 把她演得可愛活潑, 既有擔心父母問題的成熟, 又有期待新生活的憧憬

最後一幕的不捨念掛讓這個姐姐的獨立聰慧形象增添一份感性
尤其是劇本細節的安排, 她一方面不希望事事靠父母幫忙,
只是家人短暫離開, 又怕他們真的不在身旁
青春時獨有的忐忑, 未踏入成人世界的純真,
她不特別, 像每位平凡女孩, 亦在尋常家庭長大, 所以自然就會alright的了

Laser, 劇情的引發點, 尋找生父給誤會性向, 先惹來家庭會議小插曲
這個來自"父母"的擔心, 跟所有爸爸媽媽關心兒子青春期的改變一樣
而男孩在這個家只有一位, 缺少了父親形象下的成長會否有所欠缺呢?
在跟生父學習做人處事之時, 又在家中對著兩位母親的喋喋不休, 這會影響正常發展嗎?
Josh Hutcherson的演繹又是惹人可愛, 家中一對小寶貝把簡單家庭生活變得開心悅目
生娘不及養娘大, 對家中 "嚴父" 的偶然反叛, 終也會給愛融化
畢竟他也循規蹈矩, 沒有任何學壞, 良好教育, 真摯感情培養之下的孩子一定會alright的



縱使片名指向Kids, 實際問題全在於大人身上
正常的是下一代, 家長卻很擔心自己的生活方式會否影響親人, 又怕不能堅持活出自己而受壓
婚姻是長久維持的關係, 一生一世的相對總會有漣漪, 視乎你如何著緊家庭的完整性
如果不相愛, 一男一女, 丈夫與妻子也不能擔保兒女不受影響
Jules的心聲很發人深省, 與Nic的一柔一剛, 到底可走多遠呢?
沒人知道, 至少孩子們很好, 就足夠了吧
Annette Bening女兒身卻是一家之主,
硬朗死板, 左不准右不許的嚴厲眼神下又釋出關懷善意
忍淚扮堅強, 冤屈不外訴的強人掙扎, 低調地將角色發展的立體多面性盡現觀眾前
Julianne Moore有鬱悶有思遷之意, 家庭責任彷彿不在她方
任性不自控的罪惡感, 與難以抗拒的女性吸引力都同在她溫柔語氣中散發出

生父Paul本是局外人, 沒有負擔, 自由生活的浪人突然遇上一個可安定的家庭
他帶來的建設還是破壞呢?
傳統智慧認為父愛必然需要存在, 他確為孩子們帶來歡樂, 但這是否一個家的成員呢?
Mark Ruffalo把吊兒郎當的態度, 和對每個人的過份熱情關愛,
演得很有激情, 又很能表現出不屬家庭圈子的個性
他代表著新衝撃, 象徵每個家都會出現的潛在裂痕
一個家, 總會有一個要持守住的共同秘密, 他恰巧地成為家庭關係轉化的突襲點
是對是錯? 一團糟又是誰的責任?

劇本對每一角色都有同情的切入點, 不偏心, 不狠責, 就是人性弱點一定在
家人作用就是體諒壞的地方, 鼓勵好的地方呢
難得一個原創的現代美國家庭描繪,
多段對白設計能讓人捧腹大笑的原因,
就是人人都能找到共鳴, 在父母孩子身份中尋覓到自己的影子

拍攝手法平易近人, 在城市風光背後有微妙的感情暗湧, 但從不誇飾
音樂與畫面切換一如在現實生活般自然流動, 不刻意跳接, 不刻意淡出,
就讓演員與對白主導, 專注深入角色內心掙扎,
另外兩段床上關係亦對比出 性 與 愛的分野
夫妻間是平淡閃過的, 含蓄而沒有激情, 偶爾有影帶作調劑;
情人間沒有愛的野性則原始的呻吟出來, 赤祼的大力的以激烈影像呈現

最出色的一場, 亦最有家庭衝突的一場發生在晚餐飯桌
選擇桌上共聚, 作為秘密識穿的爆發點, 代表著家庭危機
開首的聲效變得模糊難聚焦, 就是觀眾有如跟Nic一同在現場感到不安全
那份心不在焉的焦慮, 在攝影周圍失去重點, Nic閃爍眼神望向妻子的茫然感表達出來

結局看似團圓, 陽光明媚, 又新一段路, 只是人生未走完, 下一步該怎樣再同行?
有聚有散的時刻, 哪一些人會烙下更深的回憶, 哪一些就是與你更親近的人

開首片名打出前的"The Youth" , MGMT的音樂有一份不確定性, 同時有一份前行的好奇心

We could learn to make it together,
together together together together together...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127 Hours (127小時) - 自由意志與天意命運的結合共存




Everything is... just comes together. It's me. I chose this. I chose all this.
This rock... this rock has been waiting for me my entire life.
It's entire life, ever since it was a bit of meteorite a million, billion years ago. In space.
It's been waiting, to come here. Right, right here. I've been moving towards it my entire life. The minute I was born, every breath that I've taken,
every action has been leading me to this crack on the out surface.

Aron Ralston, 127 Hours (2010)


Aron Ralston在困於石頭下127小時後, 仍然能奇蹟生還, 是什麼原因?
A. 他是超人 He is a superman.
B. 他很幸運 He is lucky.
C. 他是騙子 He cheated.
D. 這是命運 It's written.

每天繁華都市中人來人往, 有人在工作, 有人在比賽,
在你活著的某一時某一刻,
可能在遠方正有人等待你的救援, 可能正有你的家人遇上最艱難的決擇掙扎
那一分, 那一秒, 對於你與我, 可能微不足道, 卻對一些人是改變命運的一瞬
如果你沒有把握分寸, 沒有好好愛惜身邊人, 你如何確保下一秒會來臨到你的生命當中?
把自己的路途放在自己手中, 我闖我路獨立獨行也許精彩,
但到了盡頭, 你最關心的, 又會是什麼呢?
能幫助你燃燒生命力的, 又會是什麼呢?
與世隔絕, 抗拒溝通, 又有什麼益處呢?

開場短短三分鐘, 畫面分割三格已道出主旨
左方是人類是生活在群體之中, 日常與人有緊密接觸,
陌生人平常擦過也不會為意, 正好呼應了主角之後危難時會記起萍水相逢的女伴
右方是比賽勝利, 就是人爭勝進取的動力,
也說明了每人人生在不同時刻之中, 都會有值得紀念的片段和人性勝利的一刻

佔據中間屏幕是主角Aron Ralston,
故事上已經寫下不少伏筆, 一開始主角家中沒有聽電話錄音, 及後有多次追悔重溫
在櫃中拿不到瑞士軍刀, 這在全片有極度關鍵的作用,
因此導演特別重覆數次, 強調他沒有帶此工具出門, 證明其在主題表達上相當重要

如何短時間內拍出他對大自然的仰慕與熱情呢?
書中指他受到Into the Wild的Chris McCandless啟發, 而希望把追求野外冒險的精神傳承
導演就利用數碼相機拍攝其行車場面, 配合強勁節拍的配樂, 營造年輕人的動感活力
之後到達猶他州的山河美景後,
攝影機的高飽和度及自然色燈光的強烈昏黃, 塑造了一個似真如假的郊外景觀
除了感受到充足陽光, 富大自然氣息外, 亦為後段童話化處理血肉情節留下氣氛鋪墊
於是, 在首十分鐘, 沒有任何人物互動下, 在攝影剪接配樂選曲已定下基調



而為了讓觀眾入戲,
在觀眾聆聽高能量歌曲之時, 實則故事亦安排了主角在聽歌
在觀眾看到通過數碼相機拍攝的鏡頭時, 故事亦是安排主角展出他的相機在拍攝
使戲肉未發生前, 我們已與角色有同步感受, 我們在思主角所思, 看與聽也站在他角度上
為縮短角色與戲院內觀看者距離
拍攝角度多用主觀鏡頭, 直接拍下水壺內的水湧進口中,
本是平常不過的模擬真實喝水動作, 卻已留下之後同一角度, 觀眾反應全然不同的伏線

此後遇到了兩位迷路旅人, 主觀鏡頭加深我們正在體驗Aron Ralston當時經歷的印象
高空躍下後主角望上去, 此時就拍一個高空鏡頭, 定著慢慢等待女角跳下來
跟著水花湧上鏡頭前, 加上聲效與歡呼聲, 炮製出一種現場感, 就像置身當地跳下水中的震撼
這在劇情推進和拍攝手法上都為後來的戲劇性預備,
在氣氛上先來個小的官能刺激, 然後節奏調慢, 緩衝觀眾狀態, 再在最後十五分鐘推上高峰

跟著才出現127 Hours的點題, 主線正式開始
首先就有個呼天不應叫地不聞的拉開鏡頭,
從主角出發一直拉遠, 拉到整個畫面的風光, 卻見不到主角身影



之後就談到了用刀自救,
沒有瑞士軍刀在電影到底有什麼重要性? 就是單單為了嘲諷中國劣貨的笑話?
試想想主角如一開始已能用刀磨斷自己手臂, 那他生還成數會有多高?
以片中或書中描述, 單靠主角生命力能支撐到救援人員到來嗎?
在石中逗留僅十數小時, 血液仍然相當流通, 最大可能其實會是失血而死
主角後悔自己沒有事先檢查好工具, 諷刺的是若然他一開始就斷臂, 死亡的機會反而更高

導演通過這小情節, 以及主角後來的獨白領悟, 帶出他一向拍片的訊息:
這是不可改變的命運, 預先已編寫好; 但這不代表人類的意志選擇沒有帶來任何改變
相反這是人一生長久建立的性格, 待人處事, 取決了他之後的路途
"一百萬零一夜"是善良真誠終會得到命運招手享受成果
"127小時"就是傲慢終要付出代價, 然而上天又在出人意表的地方救他一命

另一導演標記就是 "從絕望中找到希望" 的主題
生命力要發揮小宇宙, 不在於自怨自艾, 而是積極樂觀審視過去, 再展望將來
入夜後的寒冷, 讓Aron更珍惜短暫的陽光滲透
太陽本是造物主的禮物, 卻總要在長久黑暗的恐懼之後, 才會知道幸福得來非必然
太陽象徵了光芒, 象徵了溫暖, 在片中回憶更象徵了久違親情的愛護
與父親一起欣賞日出, 就是開心窩心, 能在困難時想起而繼續撐下去的動力
Danny Boyle 拍陽光向來拿手,
當年Sunshine在大銀幕下的威力如同親身看到大太陽在面前
今日伸出腳趾感受燦爛光線的洗滌同樣神聖動人

幻覺則是導演成名作 "迷幻列車" 的把戲, 更把植入式廣告玩出創意
在極端口渴時, 畫面一直衝向遠處車上的能量飲品
在希望舒服坐下時, 想到女伴的約定, 心中就飆出Scooby Doo的大型標誌

而三場拯救自己的幻象亦各有意義
第一個是自己化身超人, 仍是一己之力, 第二次是想像上蒼打救,
然而, 單靠人心, 單靠神力, 都不能事事順利,
就是要在自己人生軌跡中, 尋覓到命定的道路, 才可把潛在的生命力爆發
亦是最終導演寄語的 向著標竿直跑,
第三場幻象, 預言了他的未來, 也是成就了他的未來

在孤獨無助下的困境自娛自樂自嘲, 想放棄時要發洩最後一趟的性慾,
長長鬍子的形象, 自大懶醒的傻氣, 定義了占士法蘭高從影的經典演出
不止是從影生涯的突破, 更是同年代年輕演員的最佳演繹
難得導演信任他可擔演獨腳戲, 在局限的空間下盡情運用面部的抽搐表情
卻又毫不造作, 更能賺得同情, 令人對James Franco徹底改觀
[Milk, Pineapple Express 其實也演得精彩]
其中一場自己主持自己回應自己做反應, 就讓他賺得了奧斯卡主持人的機會

談及本片, 一定要論及讓多位觀眾當場暈倒的那一段
音效的刺耳怪調, 畫面的視覺衝撃, 鏡頭的跳躍搖晃, 足以譽為影史上"Legendary Scene"之一
如果導演不是徹底忠於個人風格, 在高潮一幕穩定鏡頭, 專心捕捉男主角的痛苦
讓畫面更真實, 更讓觀眾深深體會當時決定開動的困難, 決定繼續下去的瘋狂,
那將更驚天動地, 更為完美
真人真事最後卻童話化交代, 那段音樂及畫面剪接都像身處天國般的超現實

Closing時用回分割畫面,
依然生活於人群當中,
依然有燃燒生命之時
依然有自我挑戰之時,
但目的已不再相同, 最後一鏡多了一個生活時刻, 對你與我都至關重要的一刻
活在當下, 珍惜每一秒, 一開首的問題, 你想到了答案沒有?

Danny Boyle 以大師級技巧, 拍攝了登山遠足宣傳片或政府硬銷手段, 最想傳達的老生常談
要講顯淺道理, 入心入肺, 還是需要智慧及心思的

預言未來, 命運與自我, 同樣同心創造新的將來, 宏大壯闊的歌頌生命之歌 If I 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