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Diva



不是天后, 而是歌姬.
麥曦茵的劇本意圖, 早已開宗明義
她的鏡頭, 向來不旨在理性批判, 亦不直接貫注戲劇力量
要呈現. 踏實無華的走入角色的生命, 讓角色的自我決定故事軌跡
因此, 主人翁的生命力主宰作品的生死
《烈日當空》的青春熱力光明刺眼, 《華麗之後》則甘於平庸從俗模糊失焦

無法不先從商業角度出發, 因杜汶澤的監製角色剛好在《低俗喜劇》亮相
不禁懷疑《華麗之後》就是那個內地注資的作品, 因此不倫不類的加入了胡歌與內地取景
而有創意有識見要拍阿爾蓋達的, 就會是麥曦茵.
諷刺的是, 全片最具「麥曦茵」特色的段落, 竟是描述這盲人角色的心路歷程之時
水中的人影, 如置身於無盡的藍色深海中, 微弱的日光照進, 勾劃出追尋夢想與迷失方向的版圖

也許在開脫, 也許是事實
天后氣質無從在 J 身上散發
一開唱已是失聲時, 一認識已設定在走下坡的一剎
選中容祖兒, 最利便的原因當然是英皇公司在電影資源的支持
但更重要是, 容祖兒與這個被操控如機械人/發聲公仔的角色太相像
到底是先有人物與故事設計, 再找演員貼合
還是先有容祖兒, 電影配套全為她度身訂造?

麥曦茵走訪過容祖兒的演唱會, 拍下過珍貴的紀錄片段
她對這位「天后」的了解, 不容置疑
她對電影語言的掌握, 更早在第一部長片已證明
於是, 最終成品水平的低落, 確使人洩氣
為何命題只甘於在「一個只懂唱歌的女孩」身上圍繞?
深明麥曦茵對這題材的執著鍾愛
只是樂壇的形象就真的這樣單薄, 如斯的枯躁, 沒有半點拓展延伸的空間?

又引起更多的想像
若呈現的不是容祖兒, 那可能性可會更廣更遠?
若生於梅艷芳當紅的時代, 也許除了同樣沒有愛情的困局之外, 還有其他種種?
比如, 與當時得令天皇巨星的交流?
更好的素材, 也許是敢於發聲, 為六四獻唱, 為民主貢獻, 出於社會性的影響力
還有母親的隔膜, 幼年的窮況, 導演應會對此有表達在大銀幕上的興趣吧

梅艷芳若有時代鴻溝的距離, 不妨起用鄭秀文吧?
為迎合市場而形象百變, 化妝造型一度引領潮流, 最後竟將音樂事業熔進信仰之中
愛情長跑的磨折, 離離合合的緋聞, 抑鬱避世後得救信主, 夠傳奇夠 Diva 了吧?

鄭秀文跌宕太激烈, 不宜小品風格的話, 還有感性烈女楊千嬅呢
合作過春嬌一角, 應拿捏到楊千嬅的演技可塑性
她每一首情歌, 都見證情路的變遷, 戀愛世界精彩斑斕
親自監製大碟選曲, 音樂前衛又能獨立小眾, Paco 這位金牌經理人同可作靈感借鑒

以上每一位, 故事性都有更大發揮空間, 至少主角個性不至於單調含糊
真正具有天后風采, 當需要歷練, 當經過沉澱
但麥曦茵都沒有考慮, 而選取了容祖兒
沒錯, 這印證了從一開始她想的是唱歌機器的歌姬而已, 不是獨當一面的天后
可說成作者創作的堅持, 我卻以為是其視野的局限

歌姬的故事, 若說得好, 其實也能換到掌聲
但既豁出去寫娛圈血淚, 一幕都不讓傳媒狗仔隊出場, 就顯得不全面
尤其要談的是當代, 尤其要寫的是容祖兒
既然要寫不惜犠牲一切換來成功卻失去自由, 何不引入整容等爭議素材, 增強劇力?
噢, 對了, 忘了, 英皇資金, 總要有所顧忌...
但既然寫邵氏投資的《我愛香港開心萬歲》劇本也能記下「買起TVB」此等豪情壯語
怎又在這部小歌星電影中退縮含蓄起來?

電影的開場分鏡無疑最有野心
簡單一場搶戰衣的戲, 暗示了歌手背後的打壓
膠裙, 可意指抹黑的新聞, 也可代表年尾頒獎禮的獎座
似假還真的煲水謠言, 在首十分鐘玩得淋漓盡致
只可惜,短暫的亮光無以為繼
正如五光十色的主流音樂圈子, 內心空空如也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美滿回憶 華麗絕色【小經典】



少女憧憬過童話的美好, 在蛻變之後領悟了, 親身體驗了每次跌碰的苦樂
在失望與痛苦中, 她渡過了, 突然迎來了幸福, 成親了, 開展了新一篇章
美麗的新娘, 又演變成動人的母親, 親愛的托利斯出生了, 繼續精彩人生

Minor Classic. 小經典
一打開, 是無盡的思念, 無窮的感激, 無限的欣慰
一輯背影, 在深紫光色之下, 映照小城的萬家燈火
真正的歌后風采, 盡在現場萬千觀眾的感動回響中

既是低調的心頭好, 小經典當然以小調登場,
含蓄的中樂, 一同步進音樂盒的童話世界, 回首小往事, 覓尋小情懷
遙望得不到的, 是唏噓
感恩已擁有的, 是甜蜜
兩種感覺的交錯混和, 就是《一個人的童話》中「一個人」與「童話」的不協調
編曲與演繹跟當年自我激勵的境界, 不可同日而語

沒錯, 就是境界.
幸福的楊千嬅, 看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前方不再是漫長可怕的等待, 而是上岸安頓的享受
她此際才終究領會, 童話書中最後一頁, 大團圓結局的感覺
她當下才頓悟明白, 童話書中歷險經歷, 原來都是為最後的愛情結晶階段而預備
因此, 沒有路是冤枉的, 沒有一個時候的心態, 應被忽略藏於心底
每一首用心唱的歌, 都見證著她走過的時代, 有發生過的感情

只有現在的視野, 才可開有一場音樂會, 不需要街知巷聞的大熱主打曲
因為楊千嬅對音樂的愛惜, 對樂迷的真誠, 才使得被遺忘的不致被遺忘
聽她的歌, 看她的音樂會, 欣賞她的現場演繹
從來都是像在聽故人的分享, 在進入一個很動聽的故事, 或是殘酷現實的童話
而 Minor Classics, 也許是期待已久的結局後記, 亦是歌者所言的正式. 圓滿.

萬紫千紅已過, 別去花樣年華
有如火鳳凰的脫俗, 天后的光環, 要經歷過沉澱一會後出發才能最明亮
All About Love 演唱會時期是聲音狀態的回復, 卻是音樂風格的低谷
這段談談情, 聚聚舊的時間, 看似使事業停滯, 卻原來是養精蓄銳再作戰的最佳預備
光芒萬丈, 只因有愛的滋潤.
楊千嬅的音樂路, 向來都是 All About Love, 有愛就不一樣.

打成一片的親民, 平易近人的可愛
雍容華貴盡是虛空, 赤腳真誠才可長存
楊千嬅, 香港樂壇的民間傳奇.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港女本色 烈女魅力【春嬌】



余春嬌.
港女代言人, 世界上無數姊弟戀的其中一位,
譜出愛歌, 開花結果.
沒什麼特別, 卻又幸運的被選中成為大銀幕的代表
戲內戲外都一致指向了這份擁抱不肯定的幸福, 那猶疑而又興奮的神緒
對志明的選擇, 是不顧一切拋開世俗的放開懷抱, 又帶一份《飛女正傳》的剛烈

《志明與春嬌》劇本的奧妙之處, 正在於對角色若即若離的隱約處理
明明近距離觀察過其生活的形態, 但在跟男主角一同捕捉其眼神表情時, 卻又摸不著, 猜不透
她到底要的是可持續發展的安定, 還是亡命豁出去的刺激? 還是童話般希冀擁有全部?

也許, 那一個早已拋棄的煙蒂, 成為日後陰魂不散的習慣, 愛得錯愛得徹底的潛在證據
受了傷害, 於是學會喬裝, 懂得了安全感的名詞, 懂得了不信任的用處
於是選擇了穩定, 打算沒有火花平平淡淡渡過餘生, 不再找那命中註定卻失落難尋的愛情

也許不, 她其實每一段感情都全情投入的, 不止為了人云亦云的婚姻現實
而是如同所有愛戀一樣, 曾經轟烈的燃燒愛火, 卻在年月中揮霍耗盡, 被現實埋葬
於是無奈的接受, 卻又暗中不甘不忿, 期待真正的白馬王子到來拯救枯竭的心靈

也許都是吧.
也許, 在第一次為了男友學吸煙之後, 就註定走向她窮盡餘生去愛的對象
那是志明的生命軌跡, 也是其初戀的記號, 熟悉的氣味
在春嬌點起那根煙, 應了那次約會時, 她找回那初戀的年輕感覺吧

填滿了心房的空虛, 卻又害怕坦露自我後的拒絕與挫敗
被長不大的男孩所牽引, 又為其年輕所帶來的危險性所憂慮
志明不是白馬王子, 原想的抒發寂寥更非要付託終生對象
就算是漫春天一行, 可能只是豁出去一夜情緣的浪漫想像

離開既有的生活, 是一種莫名的勇氣
難得的率性任意, 是賭博也是為自身幸福自由作決定的, 一份自主的肯定
直到床邊聽到他的認真, 心頭安定過來
卻又因電話轉台而心生恐懼, 是欠缺自信, 還是本能性的心理防護?

春嬌的近鏡帶觀眾看到她的情緒表現, 卻是投入在志明的不解心境
這份神秘感, 想要但又不知有何阻礙的關卡, 正在構成曖昧的趣味
而楊千嬅一路入行的身份與形象, 配以當時熱燙的緋聞, 又組成另一些有趣想像

這些那些心理掙扎, 都不是三言兩語言不及義的閒聊可表達
是藏於眼內的疑惑, 是舉手投足的失措, 是情感流露的暗示
屬於留白的藝術.

說出口會顯得老套婆媽, 留在心才見深思熟慮
表面上滿不在乎, 實質卻是感慨嘆息, 心頭思緒難以言表
當志明說出要跟她一起遊車買煙之時, 主角不知道, 觀眾則看清了
背對的春嬌在想笑與想哭之間, 偽裝心硬憤怒, 然後忍俊不禁
眉頭放鬆了的微笑, 正是心防卸下之時

楊千嬅演活了從不確定到認定的重新戀愛階段
從放鬆跟隨志明四處遊走, 到猶疑關係變化, 到決斷與志明確立情意
又再轉到不信任或是發小脾氣的耍情緒, 再到最後明白了開始了的釋懷興奮
在只有一段小訪問闡述情史的背景下, 以個人魅力與本色演繹牽動著觀眾的思潮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