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無聲吶喊 - 通俗戲劇的情感 全民動員的力量



電影最高的境界, 莫過於離開了大銀幕, 燈光全亮後,
它撼動人心的力量能蔓延到真實世界, 改變社會的現象, 為人的生命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
光州學校的真人真事, 孔枝泳的小說, 再化成黃東赫的電影
深深嵌進了570萬國民, 包括總統李明博在內, 南韓十分之一人口的心窩中
判決得以推翻, 案件得以重審, 固然是還受害人一個公道
但最重要, 還是改善了政策
《社會福祉事業修正法》確保了社福機構須公開透明, 有嚴謹獨立的監管方式
《性侵害修正法》廢除公溯期, 加重任職社福機構的違法者之刑罰
侵犯未滿13歲小童的最高可判終身監禁, 犯事者終身不得回復從事社會福祉等
長遠的法律保障, 在制度內為各弱勢少數提供保護, 正是不幸之後的撥亂反正

電影的勝利, 意味著南韓民族的開明進步
南韓的影視作品一向貫徹「沉重」, 「悲傷」, 「鬱悶」的風格
能結合其藝術成就與政治議題, 早已在多部經典的兩韓矛盾電影中有了軌跡
而連結到民生層面, 則是奉俊昊作為先驅
《殺人回憶》《骨肉同謀》早已寫實展現該地警方的草率與貪污問題
只是從批判走到執行改革的一步, 更見其民主力量發揮了作用
愈來愈多反省社會問題的良心創作, 愈見整個國家在向前推進,
更尊重民意, 同時更著重法治
縱使本來司法制度仍是落後, 但有肯受傳媒提醒, 受市民鞭策的政府, 才會有繼續完善的動力

說回影片本身,《無聲吶喊》為何有團結國民的力量, 讓公義之聲在全國伸張?
正在於編導描繪出受害者三種完整的面向, 使得面對性侵的個案得有全面的代表
正在於編導將觀眾設於男教師的旁觀視角, 使得我們跟隨主角去代入而更有共鳴
正在於編導正邪分明的將一眾奸角臉譜化, 使得表面敬虔的一眾教職員真目示人

無聲吶喊 - 少數的融入與自主



處於這世界這社會, 沒有天生的完美, 反見處處的缺陷
少數的群體總在掙扎求存, 融入主流既是難以適應, 自成一角又會被邊緣化
尤其是教育下一代的爭議, 融合後未必有資源特別照顧其需要, 獨立後則怕機構太自主欠缺管理

視障, 聽障, 智障, 自閉, 讀寫障礙, 過度活躍...
與正常學生一起上課縱使避免了標籤, 卻影響了學習進度, 教學效率,
課室秩序管理變得困難, 教師也未具針對性的能力與方向去指導每一個學生
香港, 正屬於這一個例子, 近十年積極推行「融合教育」.
自2001年歧視條例的修訂, 主流學校必須取錄殘障學生及為他們提供適切設施及課程, 否則違法.
一間學校中的學生背景多元化了, 看似是理想的合一,
但若配套資源不足, 有更多需要的學生得不到關注,
近日就有報告指出, 大多教師都欠缺照顧殘障學生進度的水平

獨立一座專屬學校, 沒有校內的歧視欺凌了吧, 能專心在公平的環境下成長吧?
現實卻告訴我們不然, 只是將來總要投身社會, 總不能一輩子留在熟悉習慣的空間
獨立的校舍, 隔離了正常的環境, 社會中的人看不到也聽不見, 又何來關注?
而給予學校機構高度的辦學自由, 將管理這一群人的權利與責任直接外判, 更有潛在風險
這類機構通常會是慈善團體的名義, 或是教會背景,
正正是非弁利, 反而讓政府保障辦學的充足福利, 恆常的報告及監察不夠嚴謹
而入讀此等學校的學生及其家庭, 都未必有充分保護自己的能力
因而, 不同地方都出現了風化案或虐待個案,
自2005年起, 台灣南部某特殊學校共發生高達128宗性侵犯, 性騷擾的案件, 目前仍在調查階段
而南韓亦同樣有一所光州聽障學校, 在2005年亦有一宗現時已轟動全國的性侵案

不管是融合還是獨立, 少數的聲音都總是遭受忽略, 得不到最合適的生存空間
他們表達的渠道有限, 代表他們發言的亦多沒有政治權力去爭取權益
Silenced, 被消失的聲音, 沒人去留心聽他們的心聲
無聲的吶喊, 無門的求告, 聽障只是冰山一角, 它代表著所有備受壓逼, 有冤難伸的苦主
兩種教育態度都仍不斷革新, 尋求更完善的方案,
只是偏見的既定立場從難改變, 屬於少數的, 要學懂如何自處, 無聲, 不一定只有啞忍一個出路

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麻木的世代 (偽)道德的香港



習以為常, 是一件相當恐怖的事情.
當你看慣了不正常, 慢慢的, 荒謬在你眼中才是常態
遊行口號不會有落實的可能, 正常不過
遊行數字必然會被警方淡化, 預期之內

遊行爭取權益, 示威表達訴求, 彷彿自2003年一役已成港人生活的一部分
控訴漸漸失去了與政府溝通的功能, 而成為了單向一次性的發洩
上過街, 流過汗, 只是一場表演
自豪於和平理性, 然後喧鬧過後回到現實低頭面對
多少萬人也好, 都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 甚至最後連提也不提

可以看出, 官方的言論愈來愈不在乎
因為上街歸上街, 港人早已被看穿, 單是衝破欄杆毀壞海報已不得民心, 還能威脅得到什麼程度?
現今原來連罷課這種溫和反抗也不接受, 還不肆無忌憚視民意如無物嗎?
任意演繹民眾的聲音,
要求梁振英下台在政府口中是對舊政府不滿
要求撤回國民教育就變成支持推行國民教育
報紙封面的相片是反對國民教育的人群手勢, 標題竟是指為家長反對罷課
只是, 政府打官腔固然惹人憤怒, 身為普通市民的, 都推波助瀾, 助紂為虐, 才使人痛心

守法守規, 最重要不影響香港的核心 - 中環價值.
中環價值是什麼? 就是商業利益掛帥
就是連颱風都要退避三舍, 要待香港收市四點過後才可落實懸掛的確實時間
但我懷疑, 所謂的中環價值, 都早已逐步歪曲, 卻因已成習慣而無人察覺無人為意
從追求經濟效率, 變成只看短線利益, 只看自己目前得到的;
從避免資源浪費, 形成祈求不勞而獲, 小小代價都不願付出
就是連阻塞交通線只三個小時, 都要投訴都要斥責阻人搵食,
卻不知也不理會, 正在發聲的, 是在為香港往後的數十年頭
就是連拉布這制度內的戰術都不容許, 連少數的權利都要扼殺
就是連暫時罷課去抗衡影響往後一代又一代的洗腦課程都不肯

口說可以大義凜然, 實際卻寧退讓求保守 
也許這真是追求民主的香港人的主流態度
難怪民主黨多年內的偏安, 都仍有一定的票倉
別以為叫過梁振英下台就有多偉大, 別想著打著漂亮民主口號就有多貢獻
別希冀就算在這裡寫過什麼自以為義的文章, 就能置身事外
香港的淪陷, 我們都會在這裡一起見證的

四年一度的立法會選舉又來了, 這一次一人可投兩票了
進步了吧? 有了超級的名義應是進化了起碼一級吧?
且看這邊廂泛民尚在協商參選名單, 那邊廂建制派老早就部署好, 中聯辦的選舉機器已準備就緒
多位中資背景的候選人早在功能組別佔了山頭, 無人競爭就自動當選
中銀的吳亮星當選金融界, 中旅的姚思榮出戰旅遊界
退選人數亦為歷屆之最, 怎能不使人聯想到此為梁營爭取立會議席之舉?
民主派票源還是四分五裂, 工聯會民建聯卻是協調配票, 要重演四年前賽果甚至更壓倒又有何難?

話說回頭, 即使愈來愈少人對遊行有希望, 還是要到街上走一趟
沒有選票的代表, 就只有繼續身體力行;
票也還是要繼續投, 既然是艱難, 手上微薄的權利就更需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