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天與地》(When Heaven Burns) - 從平凡好人的生活觀點出發 (三)



在適當的時候要堅持, 在合宜的時候要放下
公義真理要延續, 要捍衛, 要平反; 恩怨情仇則要化解, 寬恕, 體諒

當一個頂天立地的好人, 不代表不能當有處事為人智慧的聰明人
但人若愈聰明, 在真道上卻絆倒而泥足深陷, 那還不如思想簡單, 純真地無知下去了

年少有何好? 就在於朋友
因為他們不會計較, 不會記仇, 不會暗算
互相玩耍, 互相爭競, 不亦樂乎

人大了, 城府深了
逐漸欠了真誠, 逐漸多了試探
多了工作纏身, 少了聚首嬉戲
慢慢的, 關係會變質
不自覺, 感情會變淡

方向不一致, 理想不一樣
分歧多了, 衝突多了
想法多了, 謊言多了
為了一起無紛爭, 想盡辦法粉飾太平
希望找回共同話題, 卻又只是一廂情願
這豈止是 Ronnie 的經歷, 也許, 成長就是要付這樣的代價



Ronnie 作為鼓佬黑仔爭權奪利的磨心
他以良知作是非判斷的天平, 被逼捲入了漩渦, 卻仍然選擇相信二者的為人仍一如最初
他不蠢, 他明明能猜到朋友的動機與手段, 卻依然一次又一次赴湯蹈火, 甘於受騙
直至跟三人完成 "年少無知" 的創作, 紅油痛快寫出心中所想, 然後無聲的各自離去
無奈, 失望... Ronnie 終於懷疑是否一切改變了, 早已不能再回頭
是否不應再相信赤子之心的良善, 是否應該順從世界, 跟隨社會俗世的價值觀沉淪渡過餘生
屈服於名利場的黑暗, 還是忠於自我活出光明?

音樂節本已取消, 但人民原來不甘心
不甘心為何獨立的精神, 逐漸吞滅於香港這個表面五光十色, 內裏已乾涸枯萎的城市中
於是站出來, 於是要發聲, 於是 Rock & Roll 得以在台上發光發熱

年少無知, 多麼的熱血, 曾經這樣無悔的生存過, 曾經一起尋夢過, 盡情的愛過, 燃燒過
Ronnie 再一次與隊友在台上演出, 舊日年輕的自己, 彷彿也復活過來
是默契又好, 還是命運微妙的安排也好
在台上的自我肯定, 救贖了他們
就算節奏有不合, 都已經是成功的表現
Ronnie 想通了, 之前都是 Yan 的鼓勵, 但這趟是出自自身的感悟

每一個人都有想佢自己做既事
而每一件事, 都一定有佢既理由
而呢D理由, 你唔可能要到身邊每一個朋友都要接受
如果因為人地既期待, 加上自己要交代
到頭來, 就算你維繫到D朋友係身邊, 你一樣都會無左自己

係台上面, 我肯定大家可以搵番自己
果晚我地合拍, 係默契, 亦都係好彩
就算我地夾唔齊個 BEAT, 我都唔會覺得係台上面任何一個人係失敗
我會學識點樣尊重佢地, 亦都希望佢地識得尊重我係法庭講既野
我無為難, 你放心


朋友, 就是不會永遠的讓人失望
總會有一刻, 能感到朋友的扶持
總會有一天, 可明白朋友的勸勉
總會有一個, 能在有需要的時候, 安慰你, 鼓勵你, 支持你
無言的擁抱, 無聲的為你嘆息, 為你祈禱, 為你代求

做人有得, 就總會有失
但友情不會計較, 友情受得起任何考驗
一天是弟兄姊妹, 一輩子都會是, 直到永永遠遠

人生中一定有一個人必然的堅持
旁人未必能理解, 他人未必會認同
但至少, 真正的朋友會聽你的傾訴, 會體察你的需要, 會尊重你的決定
不會因著路途選擇的不同而離棄你
不會因著喜好理想的差異而排斥你

能完全不介意別人的看法, 徹底為自己所堅持的而活, 緊守宗旨
信任, 始終是畢生要做的功課, 讀書也讀不完的大學問

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天與地》(When Heaven Burns) - 從平凡好人的生活觀點出發 (二)



又再想起 《無言者》的歌詞
「長路裏, 我獨行看車過; 夜已深, 地鐵中我默然」
置身於言論空間遭受打壓極端化的政治大氣候自是合適
在個人主義盛行, 家長填鴨式教育觀的家庭單位中亦突顯無盡的空虛與無力

「假裝對話, 寧莫說話」
是控訴, 是對現世的不滿
其實也是呼求, 也是在吶喊, 為何不打開彼此的心門
為何互相壓抑, 互相指責, 真正學會去愛, 就先建立自己的同理心
從對方的立場思想, 從對方的角度感受
也許會發現, 原來活在同一屋簷下的大家, 是如此接近, 如斯共通
共享著同一片天空, 同呼吸一樣的空氣, 擁有著同一份堅持, 抱持著同一種歉疚
了解不一定達致認同的共識, 但至少是伸出友善情願的一雙手,
去嘗試建立, 維繫及修補, 一直珍而重之的親情, 友情及愛情



女兒談戀愛了, 母親憤怒莫名
她們其實暗自為將快失明的一家之主擔心
Ronnie 努力演好模範父親的形象, 想一切維持現狀, 假裝沒有健康問題的存在
企圖粉飾表面, 如同將塵埃污垢掃進梳化底下
但愈扮得完美, 情緒愈是沒有表露, 愈容易因小事亂發脾氣, 愈容易因小瑕疵而失卻分寸

Katie 哭著離開了, 沒有錢包, 只能漫無目的街上流連
孤苦無助, 無依無靠
身邊經過百萬人, 卻無一明白自身處境
想找人傾訴無門, 哭出的眼淚誰會擦拭?
最後找到了 Yan 姐姐, 大氣電波, 如同網絡媒介,
彷彿正是無 "家" 可歸, 得不到親密接觸的愛, 而不期然去轉投情感的代替品

舊區嘅街道比較狹窄,
樓宇屋簷嘅規格大細不同,加埋冷氣機,仲有伸出街嘅各種招牌,
令同一場大雨响大角咀呢度落落嚟,所發出嚟嘅聲音都好唔同,
就好似好多人唔同嘅腳步聲,
有行得快嘅,有行得慢嘅
對前景充滿希望嘅步伐,對前路感到茫茫嘅步伐
有老人家嘅,有後生仔嘅

當你對比起中環嘅雨聲,
你自然會覺得我哋呢個城市,
本來處處都係大角咀嘅呢種舊區,本來處處都應該係咁多姿多彩
但係响我錄呢度聲嘅時候,
有一位露宿者至話,雨聲已經同以前覺得好唔同
係因為多咗好多大型嘅豪宅 ?高架公路 ?定係屏風大廈造成嘅死氣沉沉 ?

總之雨聲就變得越來越似中環,
就好似做人要保持番自我越嚟越難一樣
唔好覺得奇怪, 點解我會有興趣去聽一個露宿者對雨聲嘅睇法
只可能係因為無人願意同一個露宿街頭嘅人傾偈啫
要棲身街頭嘅滋味,我唔識去想像
但我願意去聽佢哋嘅故事。

因為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佢哋想同人分享嘅說話,
喺街上面嘅你,我知道你明白我嘅意思嘅,係唔係 ?


中環價值早已成為香港社會的核心
圍繞著這一個核心的, 本理應是多姿多采燦爛繽紛
然而, 當核心變成一個無底漩渦,
不幸地, 四處的顏色, 周圍的特色都無可避免地捲進
然後, 慢慢被逼融和在核心內, 給吞噬蠶食

再容納不了不同的風格, 再接受不了不同的聲音
所有人所聽到的雨聲, 都只是得一種
這正延伸到最後的城市和諧論, 一百人都只可有同一種說法

Ronnie 的家庭溝通問題,
在於沒有好好為對方設想, 在於有人沒有去主動聆聽, 有人不肯去真正分享
最信任的家人都尚且有一刻的疏離與懷疑, 何況是社會有的各種階層?

但樂觀的去面對, 先開放自己的心, 先願意放下心防城府, 讓別人樂於進入
總比等待別人改進, 強逼他人附和, 批評他人冷漠, 來得積極有意義
因為葉梓恩, 因為一晚的冷靜, Ronnie一家歸於和好, 這就是坦誠的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