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看 Immortals 3D (天魔戰神) 三大宏觀場面調度



每一年都總有一部男性荷爾蒙主導的大電影
沒有故事, 沒有演員, 只有血肉模糊的拼個你死我活
當 2009年《G.I. Joe》純粹還原兒時玩人物公仔的動作設計;
當 2010年《The Expendables》是幕幕拳頭肉搏, 場場槍戰爆破;
今年則是《Immortals》 (天魔戰神) 重新打造古希臘神話的神魔大亂鬥
找來了印度視覺系大導演 Tarsem 掌鏡
融合 3D CGI 特技 及 真實場景道具, 每一幕都呈現古希臘的神秘奇詭
片中三項重點場景調度, 充分示範了如何利用立體技術去炮製官能刺激與獨特的視覺美學

一. 畫面切換



在場景過渡中, Tarsem 的視覺把戲在於自然地淡出原來的定鏡描寫,
再逐格跳轉到另一幕攝影定格, 不留痕跡, 更讓觀眾看到淡入淡出的細緻變化
如士兵的血流化成廣闊川河, 士兵面具轉為泊岸戰船
很巧妙的利用了心理學常用的一幅圖畫, 兩面意思的構圖

在敵軍陣營與我方基地的交替時, 雙方同時提起鐵修斯的名字
一邊鏡頭向右移動而另一方向左, 如同對奕的地理陣勢
到高潮戲一場, 眾神下凡大戰泰坦, 同時鐵修斯與亞波里安在內院決鬥
兩場血肉緊纏的視點互換, 己方中刀後又見另一邊敵方佔優,
節奏的緊湊, 大戰的跳接將氣氛推上高峰


二. 鏡頭運動



幕幕驚險的懸崖峭壁, 在廣鏡下如盡覽天下的氣勢
Tarsem 更特意先作環境的特寫, 再逐步把鏡頭拉遠去拍全景
自然能展現浩大的場面, 宏觀的以立體特技去突顯前後高低的層次
像開首描繪農民生活時, 突然高處看到警鐘敲響, 再後傾看到險要地勢全貌一幕
又像封印泰坦的立方盒, 往後就見四巨石像的守護

此外, 電影常用先仰角後抑角的處理手法, 去表達戲中神聖的儀式
如四位女先知在鐵鏈緊鎖中圍著禱告, 更為壯觀的則有天神在地上登場
先以低角度拍攝其降臨的力量氣場
再來高空鳥瞰鏡頭去描述其高高在上的位置, 然後就是一陣風的急速下墮
不論是大槌掀海嘯, 還是全體金裝現身, 都帶來視覺音效上的震撼


三. 美術設計



《300》採用的泛金黃色作顏色上的主調, 突顯天神的尊貴與輝煌
選用懸崖則強調死亡的危險性與地勢的浩瀚宏偉;
看到山腰空地的軍營, 彷彿嵌進崖壁中的農民住所, 就能理解敵軍實力的優勢;
主觀鏡頭拍攝窄小的迷宮通道, 如同置身死亡機關中沒路可逃;
天庭的白石級, 囚禁泰坦的方塊, 月光直照的公牛像等,
每一個設計都是精心雕琢的藝術品, 都具想像力的切合虛構神話的史前年代

當然還有傳說中的神箭, 在 3D 技術下展現遠處開弓射向敵人 "穿越" 的動作
有四箭同發的慢鏡, 亦有一箭直插牆門的快感
而全片最為人難忘的 "道具" 則是主角 Henry Cahill 的六塊腹肌
是力的體現, 也是動感的美學
其古銅膚色的性感與肌肉的紮實, 為其英雄事蹟倍增看點



延伸閱讀:
Immortals: The Set Visit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天地系列第三回 - 十八年的樂與怒



年度最期待的 "推薦劇" , 一等再等已延遲了兩年推出
編審周旭明繼《金枝慾孽》後最滿意的劇本
一個浪漫的故事, 不再純粹的兄弟恩怨情仇
而是十八年前後的人性墮落與心態變遷
極具爭議性的題材作引旨, 未開播先震撼

到底是幕後製作所指的公司內部鬥爭, 是故事慢熱另類怕收視口碑同告失守如前作
還是傳媒渲染的打壓非親生仔女 (據稱林保怡佘詩曼角色相當搶戲易成大熱)?
現終可一看作分曉

很久沒有看過 TVB 具誠意有製作的宣傳短片
各款介紹人物的預告片都與一首 Beyond 經典搖滾歌曲對應
劇情同是四子組樂隊, 然後一宗意外剩下三人, 似是有心鋪排的比喻
樂與怒除了代表青春熱血, 還有理想的追尋, 原則的堅持
一個好友倒下後, 彷彿整個世界觀價值觀的崩解倒塌
良知的責備到泯滅到遺忘, 還有救贖回頭的可能嗎?

--

一旦背叛自己 將沒有回頭餘地
播放著《灰色軌跡》, 陳豪的角色就是沉溺壓抑
帶著罪疚的懲罰自己, 以追求名利麻醉當初夢想
誓言只愛音樂, 最後墮落在金錢美色的深淵, 走上不歸絕路

--

用善良偽裝自己, 終究露出猙獰面目
最毛骨悚然的, 往往是表裏不一, 謙謙君子底下潛藏失控的魔鬼
靈魂已彌留在十八年前的山上, 剩下疲累的背影, 腐臭的皮囊
《歲月無聲》不堪回首, 當年的豪言壯語, 如今實現竟成一句不知所謂

--

當初追逐同一個夢, 今日統統變成惡夢
歌詞雖是縱有創傷不退避, 現在卻是痛苦記憶全然洗去
諷刺的是, 明明失憶的是自己, 偏偏是身邊記著悲劇的人都忘卻以往誓約
要親手寫上每段得失, 就要先重拾段段陰暗往事, 不再猶豫的找回隱於心底良久的故事

--

以前熟悉的好朋友, 到今時今日會變成一個曾經熟悉的陌生人
很唏噓的慨嘆, 如果還有那份熱忱, 如果發生過的不曾發生...
殘酷的被逼成熟, 置身成人世界追隨成年人的遊戲規則
誰會再相約闖蕩? 只有淡忘天真, 只有薄情輕義, 沒有結果, 只有痛楚

《天與地》, 《天地男兒》《天地豪情》系列的第三部曲
When Heaven Burns, 年輕時身處的夢幻天國, 早已不復再
延續戚其義在《創世紀》後的恆常不變命題
繼續留在煉獄人間自我折磨, 還是可以放下執著, 悔悟得救?

陳氏情歌之 「新娘結婚了, 新郎不是我」

「那些年」中的一幕高潮戲, 正好與陳奕迅歌中演繹過來人的心情相呼照
也許是歌者的親身經歷, 在流行曲中唱出的共鳴,
是唏噓的, 是無奈的; 也是悲憤的, 也是激動的
隨著年歲漸長, 又沉澱到滄桑的, 老練的, 一段曾經滄海的揪心遺憾

1998年, 婚禮的祝福



參加那場漫天喜慶的宴會之時, 沒有唱出的心底話
壓抑的慢慢訴說著過去美好的故事, 然後爆發到未曾意料到的情節
「我的請帖是你的喜帖」, 一邊微笑, 一邊心碎
一張紙條成為了無數過去愛情的句號, 還要將送出去收不回的愛化成祝福

--

2005年, 阿牛



雷頌德的曲更大路更狠, 爽直的聲嘶力竭
一頭蠻牛的橫衝直撞, 一口氣吐出數十字連音的暴烈傾瀉,
沒有抖音震音長音, 就這樣沒有修飾的發洩
一路唱到底的永遠不回頭, 戲劇性的情節只活於想像中

--

2011年, 張氏情歌



又來到最初的起點, 相識相戀到爭吵分開
懷念逝去, 回想遺憾,
嫁的是姓張姓蘇姓歐陽都不再攸關, 取決的是簽了那張紙
已成陌生人, 已成局外人, 已是情路一位過客
放不下也總需放手, 唯有一走了之, 拔足狂奔, 躲於自我世界盡情呼喊
再沒有人聽得見, 再沒有那個她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