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住不舒適, 食不招積, 這就是林宥嘉的《美妙生活》嗎?



從封套設計, 到專輯製作概念, 表面邁向《美妙生活》的歌頌,
實則卻是陳奕迅年前《不想放手》的反諷延續
開篇引旨的熱鬧跳動, 完結時的自由飛躍, 都只是在唱反話
內涵中呈現的菜色, 是寂寞失落想念不滿的負面大熔爐
苦悶的音樂氛圍, 高頻的呼喊釋放,
前者低調後者爆發, 梅花間竹, 不按牌章的放在專輯中
期盼在壓抑與宣洩掙扎的過程之中, 能重新看出生活的美好

《自然醒》很搖滾, 很能叫醒熟睡的靈魂
樂器愈交集, 愈見樓上樓下噪音的打擾
旋律很優美, 節拍很爽勁, 鼓聲敲得很響,
"睡得像小孩" 的喉嚨喊聲很純粹的直呼表達情感
生活細節的不滿足, 對比出愛侶相伴的重要性, 原來又是一闕獨身之歌

更為狂放的嘩叫, 來自《紀念品》的一件件垃圾拋棄
兩首都是居住空間的失意, 聯想到愛情的盼望與失去
鼓放在主位, 首段音樂就是插線打鼓的拍子跳動
直入副歌的澎湃傾瀉, 吶喊埋怨的仍是私人回憶
不斷重覆 "我" 的同音字樣, 一如詞意表示, 搶耳過後似乎還欠了點什麼
最後還是不作結的Loop, 彷彿一直丟卻丟不完
火候調得不夠盡, 變化也未到豐富多彩

緊接《不換》的堅持與熱血, 最為簡單, 最為直接
要跳夠玩夠, 要搖滾的生活態度, 這曲就是記號,
最正統的曲風演繹, 卻與全碟內容顯得最抽離, 見於最不生活化的入詞手法

悲情氾濫, 絕望籠罩
人心的空虛, 靈魂的空白
林宥嘉的歌聲, 總在獨自一人, 夜幕低垂的情感發揮出極致
一聽已有失落的共鳴, 《想自由》開題時很有黑暗角落的獨特角色
第一段副歌過後, 回到Ballad的數拍鼓聲, 就俗套了
歌詞亦由每人心中欠缺的一塊, 又換成沒有愛人那般單調的埋怨

慨嘆的狀態, 營造雨中獨步漆黑夜晚的畫面感,
小號吹奏, 口哨演繹, 丁丁聲響, 意境深邃
陳小霞與林宥嘉的合作, 在《美妙生活》提煉出一種超然的境界
《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晚安》的淡然輕唱, 情懷卻濃烈苦澀
一個人一個人, 沒有人沒有人, 唱出無奈, 沒有存在感的大環境
最能表達出美妙生活的相對面, 這兩首定是點題之作

《晚安》的詞就是一首對生活感悟的詩,
當中動詞名詞的轉換使用, 層次提升了, 本已是不平凡, 現在更宏大更壯觀
"天空" 白著夜晚, 化為 天 "空" 白著夜晚, 空就是倒空, 淘空的意義
"月亮" 在你心坎, 轉成 月 "亮" 在你心坎, 亮就有了點燃的作用
"夢想"去的地方, 也是 "夢" 想去的地方, 主觀的走自己理想, 還是隨意地跟著潛意識走?
"晚安"靜靜地安躺, 同樣 "晚"安靜靜地安躺, 可以是一句臨睡前的話, 又能形容 "晚" 的形態
歌者分拆二字的唱, 立意之深, 用心之極

悲傷心情, 在《擁有》《早開的晚霞》《想念》一路順著走入低谷
哽咽之後, 有欲哭無淚, 跟著是追憶的無盡愁緒
一首比一首慘痛, 歌者的聲音與情緒, 主導了曲詞走向
樂器編得再輕再沒所謂, 都蓋不住那抽泣滴血的感覺
偏偏沒有歇斯底里, 卻更感受到無從表達, 沒有出路的悲愴

《美妙生活》圍繞情路的兜轉太多太重覆, 沒有廣闊的生活路圖
曲風的過渡轉變也顯得強烈突然,
前一秒還在感慨一個人與沒有人,
那困窘還在滲透, 剎那間已大鳴大放的拋棄紀念品

林宥嘉的個人特色愈來愈鮮明, 唱腔咬字也沒有以前的不清齒音
只是, 還年輕, 說生活不夠陳奕迅的成熟沉穩
來到第三張專輯, 還沒有到涉及大生活素材的野心與胸襟
上一張總算開通了林宥嘉的五官, 屬於個人世界的投射
出到外面的生活體驗, 就未免過份沉淪於無病呻吟, 局限於自我的眼光

還在 "看見什麼吃什麼" , 有好曲就放進去
演繹是到位了, 但自身的態度還沒有清晰輪廓
生活的搖滾可以在吃早餐, 生活的靡爛可以在飲酒
現在又有快餐, 又有深夜吃宵夜, 更多的是一人慢慢品嘗的西餐
每一首獨立成章都見亮點, 拼湊一碟反而拖沓納悶
以林宥嘉的才能水平, 不怕他吃得多消化不來, 只怕他吃得不夠廣
吃的次序層次也應分清, 不然味道太早混合就會失真
個人喜歡的, 會是吃多一點迷幻藥, 落少一點洋蔥調味的林宥嘉


推介: 晚安, 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 自然醒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生活隨記

站在車站前的寂靜一刻,
四周環境的紛亂漆黑, 上演了一幕幕貼近卻遙遠的生活場景
前方的行人路, 他騎著單車, 左搖右擺不定, 一直駛向我的方向,
他與我的擦身而過, 讓我看到他的衣衫襤褸, 頭髮蓬鬆, 眼神恍惚
不知道是否醉酒, 不知道是否濫藥, 更可能這就是他每天的樣子,
每日重覆的步伐, 在駛呀駛, 漸漸身影遠去

視線沿著他一邊掃, 迎來的是一個中年男人, 手抱籃球, 拖著一個赤膊的小男孩
還有另一個男孩也一路跟著前行, 就像是三父子剛運動後回家的情形
他們經過車站時, "父親" 就在細心指導 "兒子" 在球場上走位拍球等技術
有說有笑的慢慢朝著單車漢的相反方向走

吵耳的聲音把我目光放回馬路上
閃個不停的藍紅光漸強, 救護車來臨只是一瞬間的短暫
我在窄小玻璃窗的相隔看到了醫護人員, 卻看不見傷者病患

之後出現的, 是嘈雜喧鬧的人聲, 笑聲, 尖叫聲
貌似是一堆中年好友, 他們也停了在車站
她叫他們不用陪伴了, 先行回家吧
擾攘一輪之後, 就剩下她獨身一人
車, 此時終於到站了

世界的寬闊廣大, 使人無力招架
身邊發生的瑣碎小事, 有時更見社會的需要
四個小段落, 四個不同的家庭單位
各有各的生活, 然後偶然在街頭上撞見過, 卻不曾認得
各自各的煩惱, 各自各的喜樂,
每分每秒所有生活的點滴細節, 都構成一張張別具意義的風景畫

這一夜, 恰巧來到了母校門前
正位於十架冠冕的四座學校之中
感動不已, 很有立刻進去祝福熟悉老師們的衝動,
當然這個時分, 他們都已下班吧

明天就是校慶四十周年的開放日
回去會是怎樣的光景?
聽說又建新校舍, 據聞又請新老師
也許其實, 只是懷念一下, 只是感傷一下
只需問一句, 還好嗎? 已是心滿意足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LOST 我最喜愛的集數 第四位: The Brig

轉眼已一年, 一下子打開了回憶之門, 情感湧流一發不可收拾
每個角色如同生命中的缺陷, 如何修補, 如何救贖, 如何放下, 如何繼續
人生必經的課題, 動人的思念, 苦澀的情懷
曾經愛得茶飯不思, 很多的曾經都蘊藏於經典的LOST當中




第四位: The Brig (Season 3, Episode 19, Locke-centric)

一開始認識 Sawyer, 從騙子背景了解到童年的心理陰影
他原來不叫作 Sawyer, 仇恨心卻蒙蔽了理智良知
來到島上, 一步一步的尋回迷失良久的真我
就在放開懷抱之際, 命運安排最大的心結, 等待一生的時刻降臨於他身上

一開始認識 Locke, 從上校背景了解到奇蹟誕生的喜悅,
Flashback 逐漸深入描寫他的父子關係, 身心創傷無處可治
來到島上, 一步一步的得到未曾感受的希望
就在接受使命之前, 命運安排最好的禮物, 釋放一切的時刻降臨於他身上

Sawyer 在初墜機時的離群獨處, 自私狂妄, 過渡成領導群眾, 關懷體貼
Locke 走得更遠, 聽從島上指引, 與原居民同住
兩人的生命軌跡, 在這一集之前, 沒有重要的交疊
卻原來他倆的遇上, 是早已命定, 密不可分的關係

觀眾一直關心 The Man From Tallahassee 之後,
John Locke 打開了 Magic Box, 衍生的戲劇矛盾要如何解決
一等就等了五集, Locke的歷程缺席正好造就本集的副線鋪排
Ben 與 John 的權力爭鬥, Richard 的中介角色, The Others 的內部分歧
到底 John Locke 是否傳說中的領袖?
試驗的成敗, 直接導向了結局最後三集的走向
這一段閃回, 成為第三季劇情尾段高潮迭起, 一氣呵成的第一道引旨

LOST 是科幻懸疑劇, 更是人物心理劇
前者製造謎團, 要以智慧觀察拆解
後者培養情緒, 要以心思感受共鳴
本集提供的答案, 既能意想不到的給觀眾驚喜, 又能結合兩者特性, 滿足理性感性上的刺激
連續劇最好看的地方, 就是角色間的聯繫
既有角色再出場, 先接回戲軌, 後增加人物間的情感連接
The Brig 可成完美示範, 更是三位演員劇中最亮眼表演之一
屬於 Josh Holloway, James "Sawyer" Ford 的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