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大藍湖 (Big Blue Lake) - 流水記憶淡淡過後



鏡像, 濃妝, 戲劇台詞, 一個人在陌生的場地排練著別個地方的語言
組成開場畫面的符號, 都是虛幻偽裝, 不是最真實的自己
電視機內播放著太平清醮, 她感受到的觸動, 已不復在當下
因此要再尋找, 這個過程叫作 "喚醒", 也就是全片貫穿的主題 - 喚醒

喚醒自我, 要誠實的面向過去
每人心事不盡相同, 收藏保護本我的方式也不一樣
有人選擇了欺騙, 有人選擇了逃避,
最後都是通向修補情感的連繫, 重覓失落的大藍湖

初戀的缺撼, 出走的任性, 都是個人創傷的一角
只是經歷過沒有選擇之下忘記一切, 才顯得本來真實記憶的可貴
回到家中後卸下行裝, 與母親面對面的對話竟變得冰冷空洞
眼神中沒有了親情, 簡單拍膊代表著親切慰問的動作竟是生硬而重覆
忘記了身邊人, 只能活於回憶之內, 也許都是生命階段殘酷的過渡之一

習慣於重覆的舉止, 每早練太極, 拍膊頭打招呼
是安穩常態的表現, 也許源於渴望身邊所有都不要變的安全感需要
生活模式的簡化, 人一旦認老了, 逐漸要返璞歸真, 腦海中現實中都想回到當初
對人與事停留在既有認知, 再也追不上時代洪流的發展
不想也不能再適應變遷, 老人痴呆也好, 腦退化也好, 或許都是社會向前進的必然副產品
電影喚醒的, 不止是母女十年間失落的關係, 更重要是我們對受遺忘受遺棄老一代的關注



仿似流水的記憶, 鏡頭下朦朧的大藍湖, 正好代表再見的 Puppy Love
仿紀錄片的特寫, 則有老街坊的聚首, 眉飛色舞的談往事
可是電影談記憶, 也談 "演戲" , 很多身份與感情是透過重演而確立
攝影機的記錄, 旁人的口述, 本應是歷史的憑據,
可是攝影功能不一定在於反映真相, 人腦海中能記下的也未必盡可靠
片中對村民口中的描述, 是即興創作, 還是訪問答案?
當畫面從尋常臉孔切換到覃恩美所飾的母親之後, 方知鏡頭前的真偽難辨
人更是難以捉摸, 心中記得的可以說謊, 忘記了又無法道明事實
像麗儀所講的一位婆婆, 描繪的只是其所想, 與身邊所看到的已全不脗合
這是片中隱含保育文化的訊息
真實美景逝去後, 剩下的只有前人所言, 只有會殘舊的相片
太平清醮若只在電視框架中看到簡介, 也不會有現場的感染力

今年香港影壇已有三部獨立作品, 慨嘆美好景觀的逐步消逝
《1+1》以影像悼菜園村, 《不設房》引用《英雄本色》Mark哥經典對白,
感慨 "香港咁靚, 一下子就無晒" 的悲哀
《大藍湖》則一如二手市場東主所言, 每一物件都有其專屬故事
每個人的經歷, 點滴匯聚成珍貴的集體回憶
只是《大》片不同之處, 在抒發情懷之外, 亦不忘樂觀基調
既談保留歷史與發展未來既有著衝突, 卻仍能歌頌景物雖變, 人情依舊的精神

喚醒的價值, 還有平淡的美好
電影常用固定的長鏡頭, 去呈現靜止如水的心境,
還有緩慢的步調掌控, 是休閒無憂的生活節奏
這可表達體貼老人家步伐的遷就, 也可是個人理想的嚮往
以情懷氣氛代替長篇對話, 一場吃麵戲的數分鐘靜默, 營造出十年心結在沉默中消弭的動人場面
男女主角間的互動亦是淡淡然的小情小趣, 唯一一場激情戲份諷刺的以尷尬與不知如何應對告終
最後一鏡的家人知己相伴, 本土文化 (太平清醮) 的親近, 已無聲寄託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唐寧首次在大銀幕擔正, 以個人魅力將戲份從頭帶到尾,
還要演出演員的多面性, 頗考功力, 表情變化也未夠豐富
覃恩美則最初似未進入狀態, 實是故事要求情感克制的需要
到後期的話劇說故事, 就充分表現其純真感性, 前後對比之大可見難度之高
中段剪甲到翌日早餐, 在認得與忘卻之間, 拿捏出病者的情緒與角色的從容
唐寧也在對手演得精彩的引導下, 在那幕場口交出了使人難忘, 細膩的感情表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