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韓寒. 艾未未. 讓子彈飛

藝術, 通過文字, 影像或行為去展示, 去反映社會面貌, 去表達人文精神
對於一個極權專政的社會, 藝術往往走在最前線, 成為抗爭的象徵符號
沒有集會, 沒有結社, 只有街頭的表演, 網絡的發佈, 影院的放映
可引起一點市民關注與共鳴, 卻難達到對憲制對人權的深度反思

寫下洋洋千字博客的韓寒, "擋中央" 與 "草泥馬" 的艾未未, 拍出《讓子彈飛》的姜文
都在擅長的領域上表達了不滿與憤慨, 都是嘲弄的形式, 都是與百姓對話的淺易比喻
有評論, 但盡是擦邊球的, 不是直對核心批判的
也許這已是不可多得的貢獻, 一點一滴撒下真正國民教育的種子
就如《讓子彈飛》中的子彈, 要飛一會兒才撃中目標, 再去等待不知何時到來的願景

韓寒所積累接近五百萬的博客瀏覽人次,《讓子彈飛》的五億票房, 到底有否顯示其影響力?
相比艾未未在國際社會得到的肯定,
韓寒與姜文所傳遞給群眾的訊息, 又是否更直接有效?
只是, 再多幾篇 "獨裁者沒有內政", 再多幾段 "弄假成真搶槍逼供" 的情節
都沒法讓人民勇敢上街演一場苿莉花革命
反若劉曉波倡議的零八憲章能在國內廣傳, 能得到討論空間, 會有多少人和應支持?
內地維權律師在有限的條件下, 為農民, 為受不公欺壓的平民發聲
若能得到全國性廣泛報導, 又會讓多少人挺身而出捍衛真相?

與其停留在讀過韓寒, 看過《讓子彈飛》的層次,
就一如以往, 生活照舊, 中國還怎樣去循序漸進?
封閉只會造就無知, 若身在自由空間都不去珍惜了解真相的機會, 口號終究只會成空話
《讓子彈飛》的比喻關鍵正在於, 沒有人先去發出第一道子彈, 怎能飛起來?
每個市民其實都可以拿起槍, 槍枝早已安放在廣場地上,
不肯作第一人, 又不肯作響應的第二人,
空有先鋒空有武器, 最終還是要看活在當下的人的素質與意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