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Source Code (危機解密) 與 Moon (月劫餘生) 的身份互通母題
一個孤單的男主角, 兩個迴異又共通的身份, 同樣局限封閉的空間
活在分離肉體內, 卻分享同一個回憶經歷, 這是 Moon (月劫餘生)
活在同一軀殼中, 卻帶著不一樣相貌性格, 這是 Source Code (危機解密)
身軀前者壞死在太空船, 後者緊鎖在空軍基地
存在主義, 身份辯證, 在生死關頭都沒有意義
就如 "我和殭屍有個約會2" 中, 況天佑死了, 況國華以他的名義永遠活著
在二人道別的一瞬, 彷彿就感應到對方的個體, 交換了靈魂, 或是二者合而為一
因此Moon的結局, 以一個相同模樣的角色替代了觀眾關心的主角去延續故事
Source Code 由始至終都是以替身角度出發,
以自我的心思意念, 與別人的外在結合,
意識可活著, 可進入 (access), 但只限八分鐘, 不過誰知道八分鐘不可決定永恆?
只是Moon還需要靠 physical 上的逃亡, 這一次是意識的自由奔走
Duncan Jones 兩部科幻電影確立了其作者論調
意念劇本先行之外, 還終於證明了他對人物燃燒生命的關心高於科學邏輯的論證
最後一次進入火車的情節, 不是英雄式拯救世界而完場
"誰是炸彈狂徒?" 命題不及 "最後一秒想做的事" 重要
燃燒生命也不在乎一定要槍林彈雨下犠牲, 而只是在風和日麗的一天好好享受人生
回想起Moon中Sam的單純心願, 他只希望看到 "女兒",
正如現在的 "Sean" 希望撥一通可能從沒有撥過的電話,
再吻那是真人卻不一定是有血有肉的 Christina 一次,
那不在乎是否出自 "自己" 的愛, 甚至不在乎那感情, 那體驗是否真實
這只是單單證明其在這個地方, 實實在在的存活過而已
更深遠的當然是科幻題材必備的人文反思 (很多 "偽科幻片"早已忘記的元素)
仍然是人類對異類的 "非人化" 處理
非我族類, 總是有掌權人士, 為保商業/軍事利益, 進行不人道的計劃
Moon的場景在月球, 因此沒法得悉太空船的運作情況,
後來的親身說法才讓真相曝光;
Source Code避免一面倒的批評, 讓當權一方說話, 其目的有所重大意義,
亦不忘展示人情共鳴, 執行者與命令者有多處磨擦矛盾
導演的小品格局亦成為記號
Moon 中的反復動作, 到了Source Code 成為重覆又重覆的回憶碎片
在觀影感受上猶如看了一部短篇小說
沒有憾動思維, 卻可細嘗品味
末段的情感都是其電影的亮點
男主角都是一人上路, 但導演從來沒有如傳統拍攝般, 突出其獨行的寂寞
反而處處有伴相隨, 機械也好, 虛擬影像也好, 或Source Code最後望到的鏡像也好
都是溫暖可溝通的, 都具有人性的喜怒哀樂, 與主角共存同感
Source Code影片中最後的八分鐘, 延伸到兩種不同的科學理論
亦可解讀為那一直強調 Source Code 的概念
畫面的一幕幕定格, 本可是完美的結束
卻再多行八分鐘, 是意識上的幻想? 還是新宇宙的誕生?
每個生命個體的存活方式都不應受到人為操控
他們都有權去選擇, 他們都有權去愛人
不可活於欺騙假象, 卻要心存樂觀盼望
這就是兩片的殊途同歸, 亦是編導的良好願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