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Never Let Me Go (愛. 別讓我走) - 追不回的光陰
這是一篇理應蘊藏情感共鳴的深沉故事
畢竟我們的生命都只是一點一滴的給社會消耗,
拼命想爭取多一點的時間, 與最愛的人渡過
卻總是無能為力, 抓緊的愈多, 剩下的時光愈少
無奈的接受命運擺弄, 隨風而去
奈何, 任何起伏情緒, 或生命力, 也都不能在這百多分鐘找到?
這是一套本來充滿文藝氣息的藝術作品
英式的語調, 優雅的氣質, 唯美的構圖, 寂寥的配樂,
看起來天衣無縫, 接合後卻支離破碎
詩意的框架已構成, 但靈魂在哪裡?
這是一個潛在人文批判反思的科幻概念
對社會既定觀念, 對洗腦式思想灌輸, 對燃燒生命的本質, 絕對容許深入獨到的思考
問題卻沒有拋出, 答案在對白一字一句像唸書般讀出來
題材的架構已命定, 但解讀空間呢?
不論是理性探討, 或是感性描繪, 兩種方向都可賦予作品極大的震撼力
電影卻徹底的抽離割裂, 在劇本演員的高水平下, 更顯得導演一席的懸空
作為科幻格局, 設定含糊不清, 世界觀難以確立, 一個基本完整的機制都欠奉
Donor的背景由來? 對受捐贈者的風險? 現實世界如何測定其身分?
若要單憑情感進入電影世界, 也跡近不可能
三角關係的描寫接近空白, 情感拉鋸沒大因由,
事實上, 在明知時日無多的情況下, 還真會逃避曖昧, 蹉跎歲月至此?
致命傷更在於, 時空橫跨十數年, 卻完全沒有浮現時光飛逝的感覺
過去已成回憶, 向前流走的光陰形態, 只出現在字幕提示下
緩慢的節奏經營不到戲劇張力, 同樣也失去了對舊日美好的追念情懷
整篇作品就不斷穿插在零碎的海邊, 碼頭, 草地, 日照片段中
對死亡的直觀, 也給拍屍體鏡頭之後立刻轉到陽光的攝影削弱了
說真的, 單就個別運鏡而言, 片中畫面可作一幅幅美麗的明信片
然而真的很想問剪接部門是否全程睡著了還是high大了
真愛的結合就在接吻鏡頭後中止, 當上Carer的歷練輕輕帶過
(事實全套電影的劇情都是 "按快進掣" 式略過, 影片長度不知揮霍到何處)
跟著播放兩次仿經典歌曲就當作點明主題,
還要兩次都沒有徹底走進主角心情, 就給硬生中斷
氣氛營造接近零, 澎湃激情固然沒有, 連淡然哀愁也沒有
影像沒有一場能準確捕捉到主角的矛盾或掙扎
最後那段顯然從小說照搬的台詞, 再加一段結語,
唯恐觀眾不明其意, 連比喻的想像空間也扼殺了
演員的落力是肯定的, 尤其年輕一代的特質不能忽略
Andrew Garfield 的嘶喊是亮點,
可惜小孩時期的他, 那場呼喊戲份沒有得到更流暢的指導, 對比突出減輕了;
Carey Mulligan 在 An Education 少女失樂園之後,
又再選拍華麗外殼內, 膚淺乏味的偽文藝作, 只能說對其品味已開始有所質疑
Keira Knightley 則仍然局限在固有發揮, 可能是片中唯一演得比童年更差的一位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