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Trilogy of trinity

Father, Son and the holy Spirit
Faith, Hope and the unconditional Love
Road, Truth and the eternal Life

We are on the way to Heaven.
We are on the path to Hell.
All the in-betweens are on Earth.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方大同 《15》- 可以是無奈 可以是無比精彩



從《未來》打開一片淺藍色的天空, 到《橙月》的浪漫秋葉落霞之色,
這一次的《15》, 再次回到骨子裏的騷靈黑色, 卻不是孤身隻影的沉鬱, 而是具爆發力的型格
以strings開始, 以strings作結, 貫穿全碟卻是一手爽朗澎湃的結他, 密集激昂的鼓聲

《Gotta Make a Change》的弦樂把格局擴大, 然後結他彈奏與聲音演繹都刻意壓沉
背景音樂卻是Upbeat的搶拍向前進, 配合著 Whole wide world at war 的主題
結他聲, 與後來的數拍聲, 和加入Keyboard的演奏, 樂器間分階段性的各自突出一節
在副歌後的Bridging, 則回到大同一貫帶Soul感覺的ad-lib,
The world is yours 與 gotta make a change 明顯如同兩首歌的內容與編曲拉在一起

鼓的位置再推前, 略帶沙啞的聲線帶來了搖滾的《曇花》
結他如同控訴, 激烈而且每段都主導旋律音色, 很粗糙很Dark, 很復古很Blues
獨有大同風格的英文Rap又進入了黑人騷靈的Gospel
Fade-out 一段結他的自由獨奏, 把開首的憤怒無奈逐步降溫
突出"爸爸走了, 媽媽不棄小孩" 是全個故事的精要, 在於放在副歌最後一句
電結他的收結與聲音效果的刻意調節, 成為了全首歌的靈魂

過渡到《張永成》的武打擂台, 結他的急促彈奏跟歌詞的形容同步平行
如同一邊打, 一邊彈的氣勢, 電影畫面的動感在編曲中建立, 聽得血脈沸騰
Ghost-style的一段說唱, 又是個人風格的展現, 這種不協調把格鬥氣氛沖淡了
又是主角想家的念頭發作, 影響拳勢嗎?
三首強勁節拍隨意暴走的Blue-Rock, 都在過門注入了Soul的Hip-hop色彩
是方大同在開創新音樂路外, 卻始終難忍看家本領, 把簽署式的音樂風格放進嗎?

創作靈感早可從方大同專輯多元的音樂元素聽出來
一如歌者所言, 作曲與編曲比起歌唱與填詞更能透露其心聲
《因為你》顯得無關重要, 甚至一聽即忘, 那女播音的聲音更見突兀多餘
跟著又是類近的《情勝策略》, 有趣又是聽著在開心數拍的曲式
更像在《橙月》會找到的簡單悅耳, 概念性亦會更強
《無菇朋友》旋律更為主流, 口琴的編曲更有回到舊時的純情天真
歌曲談著不變的友情, 不逝的友情, 聽來輕鬆舒服,
最後一下完場的搞怪更強化 "老友鬼鬼" 的玩野感覺

徐佳瑩與方大同在星光大道的 "四人遊" 盡顯合聲的威力
兩人一起在現場Soul, ad-lib, 真是歌者樂迷一大享受
只是副歌聚焦女聲表現, 曲式亦不是迂迴曲折的黑暗沉鬱類型
《自以為》更像是主流KTV的曲調,
結他彈出的是鄉郊民謠, 合唱的卻是情侶間耍花槍,
最好的徐佳瑩, 不是談情少女或撒嬌公主吧, 氣聲的她其實才更吸引

4人, 3人, 數到《二人遊》, 音樂一響起已知其反覆沉醉的魔力
接近走調的音色, 如同踩鋼線的關係
沒有歌聲時, 任由結他主導情感, 音符的起落聽來反常, 卻又蘊藏想再聽下去的衝動
旋律的古怪不合, 懶洋洋的讓人不捨放下

《Over》從題目歌詞到鼓編入題, 都輕易聯想到《It's Over Now》
誘人女聲平衡靈魂音樂中男聲的乾涸寡悶, 不是指方大同的聲音特質不佳
而是這一次方大同正想拋開 "獨個在角落吟唱" 或 "輕聲溫柔談情" 的音樂形象
樂器的豐富, 拍子的頻繁, 延續到《Take Me》中不斷向上衝的樂觀積極
重覆又重覆的Loop, 層次逐步遞進, 至最後得到了 "這就是我的未來" 的完滿休止

極具信心與氣勢的宣言之後, 回歸質樸清新的《好不容易》
作為出道至今最平滑流暢的旋律, 《好不容易》具備著經典大歌的風範
對於方大同的音樂, 所有主題都離不開 "愛" 一個字
重覆上數次的 "好不容易" , 突顯兩人遇上再相愛的難能可貴,
最後才吐出 "愛到你" 那三個字,
副歌連綿三字的結構易上口易入耳, 歌詞意義易記卻不易實踐

隨和中的動人, 平凡中的不平凡, 更見方大同作曲的功架
尤在全碟都是以激昂為主調, 結尾的美好幸福大團圓, 緩和了
Rock過熱血過之後, 再返到當初起步的 Strings,
優美亮麗, 細水長流, 多想它永不止息的迥盪

《玩樂》《椰殼》一度讓人擔心方大同轉走商業, 失去方向
《因為你》的平庸, 更可能印證為方大同的創作困局
幸好, 方大同始終還是那愛獨特編曲, 關心世界大同的音樂人
《15》在轉變中保留自家本色, 題材與曲風都涉獵了更廣泛的素材
結他與鼓聲的熱鬧過後, 為方大同藍橙兩色以外, 再增一層深厚的黑色


推介: 曇花, 二人遊, 好不容易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Scream 4 (奪命狂呼4) - 後現代解構再解構的經典重生



爽快! 暢快! 痛快!
十年的等待, 為的就是觀察廿一世紀的新世代, 為恐怖片帶來了怎樣的新思維新潮流
作為Scary Movie (搞乜鬼奪命雜作) 的始祖, 奪命狂呼把近十年的屠殺片檢視一遍
由《Saw》(恐懼鬥室) 到 重拍系列如《Halloween》(月光光心慌慌) 等
嘲弄諷刺, 批判評論, 反轉恐怖製作的潛規則, 再結論出現代類型的新方向

1996年的經典首集, 開場是吵耳的尖叫聲與電話聲混合, 展開了第一幕的電話鏡頭,
開始了 Ghostface 先 "聲" 奪 "人"的傳奇
十五年過後, 第四輯以一式一樣的鏡頭設置重拍了第一幕
如同好久不見的老朋友一般, 集體回憶讓影迷們的在戲院中同步大笑
電話的調侃, 房間的佈置, 畫面的拍攝, 親切感投入感是昔日積累的情意結

而其中最令人期待的回歸莫過於 "奪命狂呼" 系列的招牌名菜 -
在未出片名前的開場是最震撼的, 首輯的 Drew Barrymore 帶來了她從影最佳的十二分鐘
第四集短促幼稚的殺害, 演員的造作業餘, 一度令觀眾訝異於導演的馬虎;
然而電影標題一出, 才知是扭橋把戲, 瞬間把新作重新定調
猶如《Inception》(潛行凶間) 的夢中夢變奏,
只是編導理解其荒誕, 深諳設計橋段之爛, 反過來自嘲, 幽自己一默
參考舊作劇本, 加入時代元素, 然後自我評價或推翻,
片名出現前的短短十分鐘, 鋪墊了整整111分鐘的格局

名義上是第四集, 實質意義上更像重拍
對白充滿重拍片的影評, "重拍" 成為劇本中的高潮重點
亦是十年來荷里活不斷自我複製的寫照, Remake 已成主流
猛鬼街, 活死人凶間, 血洗情人節... 成功方程式一炒再炒
還向亞洲取經, 午夜凶鈴, 咒怨, 見鬼等一樣掀起翻拍潮
奪命狂呼沿用原作導演編劇, 先把自己創作的經典系列寫入文本中
以模擬首作殺人模式的情節, 作為 "重拍" 的基礎
同時延續主角的人生經歷, 作為 "續集" 的主線

場景調度的似曾相識 (在主角背後跟拍, 然後突然轉身拍主角近鏡, 再轉至無人的周圍環境)
情節構思的高度重覆 (Kirby 以為電話中說的衣櫃正在房間面前, 實則殺手在說真話但沒說全部)
奪命狂呼內的角色, 都是與你我無異, 熟悉類型電影的 cliché,
因而拍攝手法及對白互動, 都在向已有的電影致敬, 又借其細節作玩味的改動
對於Scream 死忠的支持者, 統統都在預計之內



回應新一代的Slasher genre, 氣氛為次, 血腥為首
《奪命狂呼》來到2011年, 依舊散發著舊片的味道, 就是靠老牌導演Wes Craven的堅持
死亡的特寫鏡頭已明顯增多, 出 "血" 程度已為四套之首
卻依然不會重視內臟爆裂等慘況, 主要靠攝影與剪接去營造危機感
逐步推進的氣氛鋪墊似是不合時宜, 受慣血濺滿地的年輕觀眾應早官能麻痺
喝慣《Piranha》(變種食人魚倉) 大灑的盬花血水, Scream 4 無疑顯得清淡

Ghostface 的刀下亡魂, 再怎樣可怖都不會刻意或非必要的突出死相 (近鏡特寫)
不像《Final Destination》(死神來了) 早已習慣賣弄新奇款式的血肉模糊,
三個主角間, 相處已久的感情, 亦使觀眾同情具共鳴, 關心其存活而非其死法
新星的演出也能讓觀眾投入關心,
Jill 當新 Sydney 的心理掙扎, 影痴Charlie 的插科打諢, Kirby 的無辜恐懼等
不像《Saw》(恐懼鬥室) 中的角色, 沒有血肉, 數分鐘鏡頭便殘酷地給撕碎
手搖鏡頭的主觀拍攝, 用作空幌, 僅為鋪設下一場殺人場景的工具
不像《Paranormal Activity》(午夜靈異錄像) 全程直撃, 空談誤導, 悶場過多而帶不起高潮
以影像作下最有力的 "影評", 電影語言一場傳統對新興的隔空對話

只是所有戲謔, 一切前題, 沒有那直白的真相揭盅, 都是徒然
1996年的兇手自白真相, 是經典老片對一代人價值觀的影響
2011年的版本, 間接指出了近十年恐怖片市場帶來的, 只有一片空白
現今的一代, 不靠別人拍片去滿足自己, 而是自己自拍再自娛自樂
新世紀再出不到一部流傳百年的名作可倣效,
空虛, 平凡, 沒有存在感, 是現代的代名詞, 亦是片中所說的 "後現代" 氛圍
Ghostface 的形象, 是當代賦予的意義塑造的,
那一代的人是怎樣, 戴起面具的殺手就是怎樣
與其說是 "New Decade, New Rules", 倒不如直言 "New Decade, No Rules"
沒有原因的行兇, 沒有規則的殺戮,
不計道德不說感情, 想當就去當, Ghostface 所形容的, 就是我們現今身處的社會

上一代的悲劇淪為下一代的笑話
新世代反想經歷以前的慘痛, 響往前輩所說的傳奇經歷
十數年前的風浪起跌, 常給 "引用" "點名", 新人活在舊人影子下
沒有閱歷的, 沒有突破的, 倒等待著一個 "模仿" 的機會, 一個 "破舊立新" 的時刻
前人所警惕迥避的, 正是後人渴想得到的, 反諷意味呼之欲出

也許感嘆新不如舊, 重拍總不及原作
奪命狂呼4 的製作人深明箇中道理, 更身體力行以片中結局證明
最後一鏡的特寫, 是時代的虛無, 也象徵恐怖電影的青黃不接, 王朝沒落
但單就本片水平而言, 則可欣喜的狂呼一聲: 大師回歸!

奪命狂呼系列 - 最經典的12分鐘Op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