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兩次主場優勢, 從聯賽, 鬥到西班牙盃, 再到歐聯戰場
目前各有一勝, 一次言和
只是剛過去的一場歐聯首回合, 已不是純技術上的較量
三張紅牌, 雙方爭拗衝突不斷
皇馬一方的9-0-1 防守模式, 採用三防中策略抵擋對方狂攻
防守性粗野攔截貫穿全場,
巴塞的全攻型陣勢, 漂亮組織輕巧技術欲攻破對方大門
屢遭打斷節奏, 因而詐跌掩面, 博取球證吹罰
進更衣室前的互相纏鬥只是前奏
下半場開始才更見火藥味
宿敵的較量, 有時真不能君子之爭
尤其在摩連奴領軍下的皇馬, 挑釁性與消極守勢 常惹爭議
同樣在哥迪奧拿麾下的巴塞, 插水演技亦向受詬病
這一場賽事, 完全曝露了雙方的陰暗面
也讓兩隊具有頂尖球員的強隊, 踢了一場沒有風範, 沒有氣勢的四強戰
亦扼殺了下一場次回合成為經典對決的機會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哪裡會是我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 簡單的四個字, 於我而言是莫大的意義
哪裡可以尋找, 哪裡可以安躺?
這個世代, 一切都如幻影, 所有都是虛無
香格里拉 - 魏如萱
天國快降臨, 我們都已來到這一站, 排隊踏上永生的火車
在末世前高呼, 孩子啊, 我們要喜樂, 我們要感恩
瞎子已得見光明, 但哪班列車還沒有開出
軌道上的漫長等待, 出口明明已能預見, 道路明明已經鋪好...
O Children -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
宇宙恆河的流星, 好像永遠通向同一處的起源
輕柔的結他聲, 身處雲淡風馨的天國
悠揚的鳥鳴聲, 心在舒服和平的樂土
Acoustic中的詩意, 暗處神傷卻又慢慢平伏
When My Thoughts Drift to You...
Infinite Arms - Band of Horses
哪裡可以尋找, 哪裡可以安躺?
這個世代, 一切都如幻影, 所有都是虛無
香格里拉 - 魏如萱
天國快降臨, 我們都已來到這一站, 排隊踏上永生的火車
在末世前高呼, 孩子啊, 我們要喜樂, 我們要感恩
瞎子已得見光明, 但哪班列車還沒有開出
軌道上的漫長等待, 出口明明已能預見, 道路明明已經鋪好...
O Children -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
宇宙恆河的流星, 好像永遠通向同一處的起源
輕柔的結他聲, 身處雲淡風馨的天國
悠揚的鳥鳴聲, 心在舒服和平的樂土
Acoustic中的詩意, 暗處神傷卻又慢慢平伏
When My Thoughts Drift to You...
Infinite Arms - Band of Horses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Hanna (殺神少女-漢娜) - 格林童話下的殺戮藝術

藝術.
一門親身體驗的學問
講求完美主義, 專業精神
一點不偏差, 不多不少的恰到好處
電影取鏡如是, 殺人奪命如是
童話.
格林兄弟原作勾勒出的社會面貌
超凡的佈置, 離奇的故事
人性的醜惡, 世界的現實
充滿血腥殘暴, 主張惡有惡報
第一個鏡頭, 雪地中的密林.
環境的冰冷肅殺, 動作上的原始獵殺
象徵天真無邪, 純樸的少女帶著弓箭, 射中了那遠處的鹿
場景調度利用道具與蒙太奇定下主題
攝影剪接的清脆利落, 如同明信片的精緻, 是影片以拍攝技巧表達殺人與藝術的共通性
背景美學上的超現實, 如同世外桃源的幻境, 是影片第一個 "童話故事" 的線索
藝術不活在課本的語言,
每幕精準的訓練, 每次排好的對白,
都是電影的藝術, 都是Hanna自小學習的技能
童話不活在書集的插畫,
Hanna窗外看到冰冷的世界, 想像走到真實社會的美好
對應困在王宮的公主, 或房內的灰姑娘等希冀覓尋屬世的真愛
約定相見的小屋印記, 就是童話故事的團圓結局

按下紅色掣, 故事書頁正式掀開
之前都屬 Once Upon A Time 的序言
現在是正式告別, 小女孩要長大成人, 獨自作戰
Hanna,
風格上還原童話的本來面貌, 不掩藏暴力, 不迴避死亡
文本上延續童話的寓言格局, 從殺手復仇比喻小孩成長
離開父母, 適應世界新事物的困難,
面對社會的殘忍逼害, 同時體驗與人相處得到的愛和分享
一時間連場動作, 表演專業的長期苦練的身手
一時間輕緩文藝, 展現細膩的羨慕友伴的情感
倒背不同語言台詞, 是殺手的專業;
吞吐簡易問候話語, 是女孩的清純
聆聽民族聲樂, 去感受藝術;
逃避危險追殺, 去成全童話
Chemical Brothers 主理的配樂最能表達到電影的雙軌並置
主題樂 Hanna's Theme 一開始的音樂盒滴答聲, 一聲聲的Dreams
很夢幻的公主憧憬, 進入了仙境的歡樂氣氛
直轉入 Escape 700, 畫面上的光暗反差,
鼓聲此起彼落, 是逃亡的喘氣節奏, 也是跑跳的高速步伐
還有 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 的選用
經典曲調在激烈的打鬥中響起, 彷彿回憶起Fritz Lang的M, 殺人犯的哼唱
格林老家中的德國大師級電影音樂, 遁入藝術指涉的祟高境界
每格菲林的動感, 每個定格的詩意,
電影的專業, 藝術的堅持, 就像是 Hanna 的性格設定, 完美極致
Joe Wright 的簽署式鏡頭,
承繼 Atonement 愛誘罪的那個跟拍人物視點, 來個180度旋轉的手法
在Erik隧道迎戰特工伏擊一幕重現

片首殺鹿及埋身博鬥的兩項情節, 在角色行為中提供人物性格的多面解讀
沒有直穿心臟, 是可憐獵物的延長痛苦, 還是可惜自己的命中失準?
殺, 是她生存的初始目的, 也是她擺脫命運的手段
畫面近鏡在Hanna, 慢慢拉後遠處, 出現了Erik
鏡頭的配置, 如同父女戲中的定位
Hanna行動, Erik觀察,
她彷彿孤單一人在雪地, 他原來暗中掌控一切
他與她交手, 她實力上可把他撃倒, 實際上卻是他壓倒她
誰比誰更有殺手本性呢?
他們之間的關係, 又是否父女情般簡單?
童話不能避免正邪對決, 參照格林兄弟對奸角下場的處理
最後一鏡的 "沒中心臟" 呼應, 又為Hanna的內心想法增多一重複雜性
是對獵物的責任? 是對惡人的報復?
是本性使然? 是同情心使然?

(Spoiler Alert)
橋段的心思縝密得充滿問號
在細心留意細節後, 別有一番體會
觀眾一直墮進Erik很愛護Hanna, Marissa只想除去Hanna的思想誤區
故事卻從來沒有說明交代
只靠一段碎小的回憶, 來支撐二人的情感牽連
很多 "真相" 都是從 Marissa 得知
若然她也不是可靠說真話的一個呢?
若然Joe Wright真想類比殺人與藝術的話
Hanna 與 Erik 其實更像實驗品與實驗家的關係
Erik 鋪排一大段任務, 目的只為測試實驗的成功
若然Joe Wright真想模擬原裝童話的話
格林兄弟的原設, 害白雪公主的是其生母
嫉妒女兒美容, 搶去自己丈夫, 因而心生殺念
套用在 Marissa 身上,
她燒毀檔案, 會否就是為了掩蓋這個真相?
她對Hanna的情緒, 亦會更合情合理了
三位頂級演員, 可稱巨星的壓台感
Saoirse Ronan 由頭帶到尾, 讓觀眾同悲同喜,
緊張得屏息靜氣, 全賴她的演技, 可集純情與殘酷在一身
Eric Bana 就是有能力拯救垃圾劇本的演員
再沒有發揮的角色, 都能演得入木三分
這一次, 就使沒有內心戲, 沒有掙扎位的Erik角色有血肉, 有同情感及代入感
Cate Blanchett 在澳洲地位已達國寶級
邪惡女神般的魅力, 樣版得如白雪公主中的毒後母,
可去愛, 可去恨, 可去害怕的奸角,
在短小篇幅中營造出立體多面的性格, 卻又具備說服力與霸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