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The King's Speech (皇上無話兒) - 跨越階級障礙與成長恐懼





Lionel Logue: Why should I waste my time listening to you?
King George VI: Because I have a voice!

The King's Speech (2010)


曾幾何時, 在大銀幕下觀賞大電影是多麼震撼的感官體驗
觀看火車駛過, 聆聽鬼魅低吟,
廣闊鏡頭捕捉萬里長沙,
或是低鏡頭昂首望向冠冕堂皇的華麗宮殿, 神聖牌匾

電影的表達形式, 與舞台劇, 電視劇有著明顯的界線
舞台劇跟電影一樣可利用特定道具作劇情鋪排及主題說明,
但更重視臨場發揮, 因可就觀眾反應調整表演
電影則有獨特一套與觀眾溝通的語言,
就是鏡頭的運用, 拍攝的角度, 及後期剪接以掌控節奏

電視劇則同樣可多角度拍攝, 卻更重視故事情節中的戲劇衝突,
因為電視機一般與觀眾距離較近, 畫面闊度亦未能提供足夠空間
廠景佈局使用較多, 亦較容易把焦點聚在演員身上, 大量近鏡讓演技發揮
可於戲院放映的電影, 有較佳機會呈現外景風貌,
利用周邊實景環境配合演員發揮, 達致導演表達的意念, 通常會稱之為 "場景調度"
不是需要高成本大特技, 起碼也要有基本 "場景調度" 的電影感吧

若然電影只靠簡單道具, 樸素佈景, 單一視角, 平鋪直敘去說故事
那為何要在戲院上畫, 在那個莊嚴漆黑的環境欣賞藝術呢?
特別是皇家大族, 世界大戰的題材, 廣闊視角下只能容下演員表現?
"皇上無話兒" 跟一部電視電影有何分別呢?



影片內容談語言障礙, 然而影片表達形式上已是一種語言障礙
是電影語言的失效, 導演只是集中指導演員,
鏡頭對準每位演員的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
背景播放著古典幽雅的宮廷配樂
無疑電影也可由演員撐起半邊天,
但場景簡約得接近如同缺席, 每一場都彷彿是看著演員在舞台唸對白
外景在任何情節, 任何地點下都是一致的灰暗朦朧,
只看到近鏡主角的細緻演繹, 背景永遠看不清
突出了演技的爆發, 讓觀眾高度集中於台詞及主角的情緒

一部電影可從燈光, 遠近交替, 場景轉換等技術層面上呈現更豐富更低調更有質感的構圖
這些方面在"皇上無話兒"全然欠缺

導演技巧不是徹底欠奉的,
至少開場時的米高峰, 演說前的悉心預備, 口腔清潔等 都說明了電影與公開演講有直接關係
懂得選擇貝多芬作音樂, 更讓耳聾的音樂家反映出國王口吃的難處與克服的偉大
隨著影片發展, 鏡頭前國王與治療師對坐的距離,
在每次見面時都比前縮短, 代表了二人的友情演進
在出外交談時, 國王則保持站在前面, 治療師在後, 突顯對外時兩人地位的差距
只是室內景的拍攝近得連外觀及房間結構都看不出, 室外景又只是得一兩個鏡頭較清晰
電影實在顯得沒有動感, 沒有實感

劇本上用心營造了友情的演進跨越階級界限,
對於口吃或身體有所缺陷的人有激勵作用,
然而與歷史不太脗合, 像國王口吃問題早在登基前解決
戲劇性亦沒有太大起伏, 像一場理應起歷史關鍵作用的演說寫得還是輕輕數筆
描述個人跨越障礙的勝利 多於 鼓動全民打一場正義之戰, 感染力不強
更重要是 為了平民化主角, 要使觀眾投入共鳴,
對於國王如何關心政局, 當前危務他有何實質想法及貢獻, 幾乎隻字不提
那如何可感覺到最後演說的歷史重量?
登基儀式的那場教堂準備戲份, 轉折來得突兀
兩人的對峙及化解都相當急促, 還來不及感受到其高潮已完結, 浪費了有爆炸力的演出



只是一部電影的成敗, 不只在於執導編劇, 還有整體演員可把影片質素提升
The King's Speech 最大的貢獻就在於把演員的潛質發揮極致
Michael Gambon 的佐治五世, 嚴厲教子時有皇室威嚴, 痴呆彌留時又可憐虛弱
Guy Pearce的大衛兄長, 演活了對王位與愛人的掙扎, 愛父親卻又厭惡傳統禮教的叛逆卻真誠
Timothy Spall 的丘吉爾更是形神俱似, 還有一份滑稽

當然, 最重要的三位演員, 實在各自交出了代表作
Geoffrey Rush 一向好戲, 在深入的角色描寫及密集的近鏡捕捉下自然情感豐富
多句諷刺笑話在他口中顯得份外睿智,
正宗蠢材說得輕描淡寫, 妻子早回家時在房內的緊張畏縮, 喜劇感十足
Helena Bonham Carter 在演慣神經質戲路後, 默默支持丈夫的賢妻良母顯得相當驚喜
極有新鮮感的良善一面, 對丈夫的一心一意, 鼓勵勸導及打情罵悄都很討好
然而, 全片一定是Colin Firth的個人表演
口吃者深沉的心理創傷以致外露的發音不準都很有說服力
有時擺出帝王架勢, 有時猶像小孩發脾氣, 承擔重責的決心, 又希望保存兄弟情誼
每一場都是其表演舞台, 肯定了Colin Firth在影壇的地位

片中正宗的英國氣質不但在演員造型及說話語氣上找到,
亦有貝多芬的優美旋律迥蕩, 很有帝王之家的感覺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The Social Network (社交網絡) - 偏執與孤寂, 冷漠與疏離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obsessed and being motivated.

Mark Zuckerberg, The Social Network (2010)


社交網絡的氛圍及節奏從一開首就在嘈雜的人聲, 急速的對話中展開
就在第一個畫面未出現前,
在人來人往, 各自各精彩的背景下已開始了男主角及前女友的一連串機關槍式對白
簡潔具效率的交代了整個故事框架,
全片主題就圍繞在
Erica對Zuckerberg的批評態度, 直接成為主角的行事動機 (導火線)
Final Club的爭拗引申成為後期另一段對Mark重要的關係決裂的劇情伏筆
爭取群體的認同, 即得到心儀女孩及社會地位, 則是電影定調的命題, 全覆蓋在短短五分鐘的劇本內
這開場不但強調了本片風格將以 對話 及 溝通為主, 更決定了往後115分鐘的急促節奏



自此影片步伐就不曾停下, 直到最後一鏡才靜止坐下,
在冰冷的電腦前企圖"重新整理"一段失落的關係, 是片首與片尾的循環呼應,
一開始時是平常人聚會的地方, 四周充滿人群, 男主角是對著最愛的女孩說話
最後卻剩下空剩一人的商業大廈辦公室, 沒有任何一人, 男主角對著電腦無言的等待
Erica指責Zuckerberg不得人歡心是因他是Ass-hole
而最後的女孩則指出他只是trying too hard to be an ass-hole;
Erica曾向Zuckerberg說過
We should just be friends, have no intention of being friends with you!
他最後亦只能呆等對方的friend confirmation...

David Fincher 要告訴我們的, 到底是網絡時代的來臨, 讓我們變得更空虛,
還是人心本就寂寞, 互聯網發展只是讓問題浮上平台?
一如Erica所言, 重心根本不在他是不是computer nerd, 而是他的行為與態度
說到底還是一個問題: 人性的偏執 Obsession



偏執是人植根於心深處的的本性, 強行地堅持追求一種固定思想,
永不肯放手, 永不會罷休, 而且會成為意念上的牽絆, 帶點完美主義的味道
偏執往往引導人走向自我摧毀的道路, 亦是David Fincher一貫的主題

1995年的七宗罪(Se7en)
高智慧罪犯要追求樂土的潔淨, 要把七宗罪的犯人獻祭, 最後要完成儀式,
為了神創造的完美世界而獻上沾染原罪的自己, 實為偏執導致的扭曲思想

1999年的博撃會(Fight Club)
極端哲學去得更盡, 偏執地反秩序反系統, 最終造成外在內在的徹底崩潰

2007年的殺謎藏(Zodiac)
尋兇本為公義, 查明真相, 怎料線索紊亂, 幹探記者紛紛迷失在案件謎團當中
更放棄家庭事業, 只為追求一個窮畢生力氣都無法得到的答案

來到2010年, 告別了舊世代犯罪殺人, 以暴力追求完美的社會,
來到新世紀卻是更迷惘, 商業掛帥, 廣告行銷大行其道,
追求金錢與虛榮, 更重要還有型格與效率,
後兩者主導了當代人思想,
亦解釋了Social Network壓縮對話時間 [劇本162頁拍成120分鐘影片],
專心經營人物形象的拍法 [大量表情close-up, 還加上名門望族的攣生兄弟突出形象的重要性]

片中Mark Zuckerberg所偏執的不盡錯誤,
他執迷於與眾不同, 沉醉於出類拔萃,
因此他的熱情化為動力, 他亦執著堅持其創造品牌的形象, 不行商業化路線
成為了Facebook成功的關鍵

可是在他常以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別人的同時, 他亦自覺的矮化同行的每一個人
他重視其舊女友的評價, 要千方百計的去證明自己,
最終把自己跟常人拉得愈來愈遠
彷彿全世界沒人能明白他心聲,
就如官司爭拗中, 他只能遙望窗外, 超脫了目前一切
邊緣化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位置
看似有型有不可高攀的傲氣,
只是最後他還是失去了很多不能追回的,
而孤單得他一人的落寞感, 也不是耍酷眼神能掩蓋



於是人際關係也只是一項工具, 在新一代頭腦中更成為一門生意
影片最有趣就在於法律訴訟的爭論 與 友情決裂的過程 共同進行,
就像在為主人翁失去了的感情計算代價,
現代就是方便的代名詞, 任何事物都可有方程式計算, 都可用數字表達
David Fincher 與Aaron Sorkin 對當下社會的觀察與諷刺,
就在結束影片時的一連串真實數字的補充下表露無遺
特別是字幕上講述金錢股權的轉移時, 鏡頭一直凝視著Mark Zuckerberg
而在他面前的, 就只是一個簡單的Friend Request.

導演最拿手的氣氛營造也大派用場, 今次不需製造懸疑, 卻是唇槍舌劍, 連珠炮發
說話作利器, 刺穿人的心, 比槍火傷身更入肉, 刺激的是人物衝突, 台詞睿智幽默

導演與編劇的首度合作 猶如 杜琪峰遇上韋家輝
雖是夢幻組合, 但以West Wing 成名的編劇筆下的人物都太敏銳太聰明
David Fincher基本上只是一味追著劇本走, 以交代故事為首要, 鏡頭技巧為次
可惜的是Aaron Sorkin劇本只是在反映現實, 而沒有反思其社會現象
最後結語更簡化為 人最終只想受人接納, 希望得到好友支持 的老生常談
於是採用Facebook題材的獨特性減輕了, 取而代之是已知的普世價值
Social Network亦變成一套 重對話 輕情節; 重氣氛, 輕主題 的電影

而本片最大的致命傷, 也許是採用了真實人物揉合虛構情節,
畢竟影片中的Mark Zuckerberg 是 Jesse Eisenberg 演繹的版本
本片沒有任何有關Facebook創辦人的訪問資料,
全通過想像與Accidental Billionaire的二手資訊組成現在的主角
當中流連夜店, 女友拋棄等內容稍欠說服力,
始終有真人作藍本的故事, 若過份偏離軌跡, 實有點對故事主人不公

很多影評人把它推舉為 現代版 Citizen Kane (大國民),
實情卻是Citizen Kane在技術上是電影製作的里程碑,
一場簡單的食飯戲, 夫妻間在鏡頭前的距離已說明了感情的淡化
打亂敘述次序, 以及畫外音的使用都是在當時來說首創的技巧
社交網絡的鏡頭卻是一直循規蹈矩, 四平八穩,
完全沒有Facebook面世後改變了舉世溝通模式的氣派

當然這樣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連David Fincher都無意把這作品跟大師相提並論
首先, Citizen Kane速寫了一個人的一生,
Social Network寫的只是一個人生命中的轉捩點, 就連心靈的突破成長也講不上
其次, David Fincher對於電影藝術的要求相當高,
Zodiac是他的得意之作, Social Network卻只是娛樂消閒品而已,
沒錯, 社交網絡節奏明快, 緊貼潮流脈博, 娛樂性豐富, 就僅此而已.

David Fincher 對於自己作品 Zodiac 及 Social Network 的看法
“Let's hope we strove to get at something interesting, but Social Network is not earth-shattering. Zodiac was about murders that changed America. After the Zodiac killings in California, the Summer of Love was over. Suddenly, there was no more weed or pussy. People were hog-tied and died. No one died during the creation of Facebook. By my estimation, the person who made out the worst in the creation of Facebook still made more than 30 million dollars. And no one was killed.”

有理由相信, 在Zodiac給業界忽略之後 (奧斯卡一項提名都沒有),
拍奇幻逆緣, 和社交網絡只是為討好評審而拍,
證明給奧斯卡, 他拍大片一樣有市場, 一樣能登大雅之堂
希望現正開拍的 千禧三部曲 可讓我看回當初令人驚艷, 震撼人心的David Fincher吧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 賽前分析 : 最佳男女主角

先論影帝影后提名名單, 最受矚目, 同時最無懸念
一貫奧斯卡重視年輕女演員, 同情資深男演員的傳統


最佳女主角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妮坦莉寶雯(Natalie Portman)- 《黑天鵝》(Black Swan)
安納貝寧(Annette Bening)-《非單親關係》(The Kids Are All Right)
妮歌潔曼 (Nicole Kidman)-《心靈觸洞》(Rabbit Hole)
米雪威廉絲(Michelle Williams)-《有人喜歡藍》(Blue Valentine)
Jennifer Lawrence -《Winter's Bone》



Natalie Portman 在 《黑天鵝》(Black Swan) 的演出技驚四座,
節食減磅又苦練舞功, 將肯定撃敗金球喜劇組影后 Annette Bening 而首度封后
若然Annette Bening落敗, 這將是與后座第三次失諸交臂,
繼1999年的《美麗有罪》(American Beauty) 及 2005年的 《情迷祖莉亞》(Being Julia) 後,
再一次值得獲獎認同的角色, 《非單親關係》(The Kids Are All Right) 註定再成遺憾

只是今屆女主角入選名單確是極具份量,
不但有演出 《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成名, 首次影后提名的Michelle Williams,
更出現了2002年得影后後再次提名的 Nicole Kidman 妮歌潔曼
可謂星光熠熠, 得到影評人高度評價,
若這四位在2009年競逐, Sandra Bullock一定未能順利登頂
至於Jennifer Lawrence能在眾多高手下脫穎而出, 以新人身分迅速冒起,
可預料其演技潛質在Winter's Bone一定大放異彩
畢竟提名落空的實力派眾,
《私情狂》(I Am Love) 的Tilda Swinton,
《非單親關係》(The Kids Are All Right) 的Julianne Moore,
《一年未緣》(Another Year) 的Lesley Manville 等等
比起Ellen Page在2007年演《Juno少女孕記》,
Carey Mulligan在2009年演《少女失樂園》而入圍時競爭更大



最佳男主角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哥連費夫(Colin Firth)- 《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
占士法蘭高(James Franco)- 《127小時》(127 Hours)
謝夫布烈治(Jeff Bridges)- 《離奇復仇事件》(True Grit)
謝西艾辛堡(Jesse Eisenberg)- 《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
積維爾巴頓(Javier Bardem)- 《美麗末日》(Biutiful)



2009年的 Colin Firth VS Jeff Bridges 2.0
去年Jeff Bridges封帝, 今年理應輪到Colin Firth了
因此James Franco 在127 Hours 演得再驚天地泣鬼神, 也註定要等下次,
主持奧斯卡已是業界給予他的讚美肯定了
Javier Bardem成為首位以西班牙語演出電影提名影帝的演員,
提名公佈當日更是他添丁之喜的日子, 雙重喜訊呢, 不過提名歸提名, 封帝機會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