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7日 星期四

The Dark Knight (蝙蝠俠 黑夜之神) - 超級英雄電影新典範



影片: 蝙蝠俠 - 黑夜之神 (The Dark Knight)

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演員: Christian Bale, Heath Ledger, Michael Caine,
Aaron Eckhart, Gary Oldman


從前電影行業一直盛傳一句, 續集總不會及上前作水平
例外的就只有新約聖經比舊約好, 教父續集比第一集好
新世紀的電影似乎開始打破慣例, 但全面而徹底的超越
黑夜之神比起俠影之謎確實在所有層面上俱優勝,
不論原著的風格, 故事的架構, 主題的意義, 動作場面設計
攝影技巧, 說故事方式, 演員水平, 都達到一級的無話可說
這樣一部漫畫改編的超級英雄電影, 又怎會辜負影迷的熱切期待呢?
又怎不可能成為一時傳頌的大師級經典呢?

當然, 最優等的電影, 具備一切最基本的出色元素外,
還需要額外的bonus將整套電影提升多一大層次, 本片的bonus絕對是其經典大奸角joker
看完整套電影, 真的很慨嘆heath ledger的英年早逝, 大好才華就此絕蹟人世
看著他的出場, 每一分每一秒都搶掉了所有人的風頭, 欣賞他的發揮, 更覺得意猶未盡
慶幸的是這部本世紀新經典可成為他的遺作



他演出了joker殘忍可怖的另一面, 幽默感的台詞都成了令人心寒害怕的言語
化妝固然居功至偉, 只是heath ledger改變自身聲音的盡情投入可算拍案叫絕
編劇為他精心安排的笑話或瘋狂道理, 都加強了角色的獨特性與說服力
當然本身對joker一直喜愛的感情亦暗地令我對這個joker加分, 將原著最邪惡的展露出來
只是其遊戲感及神經質就未能過度展現, 有點可惜,
畢竟一百五十三分鐘的片長都仍然太短
joker的戲份儘管已幾乎可列為第一主角, 仍是不夠
也許需要一整套電影都圍繞joker為重心才可滿足我對這角色的需求,
無論如何, heath ledger已賦予了dark knight第一生命, 沒有任何其他東西可以替代了

只不過, 這部電影就算不看joker, 仍然是劇力萬鈞, 戲勢磅礡
顯然Christopher Nolan不希望重蹈Tim Burton覆轍, 單靠joker取悅觀眾而劇情不需經大腦
之前提過其接近兩小時半的片長都不足heath ledger發揮,
是因為這趟Jonathan Nolan寫的劇本太宏觀太繁複,
導演要利用鏡頭流暢交代已經是一大難題
主題的深度不提, 單是batman與joker鬥智鬥力的幾場計中計已經充滿智慧
再花筆墨去延續batman begins的真實感, 解釋武器由來及科技運用等場面
再去處理不同人物關係及心理變化, 後期營造高潮一浪又一浪的感覺又細心鋪排了幾度轉折
這次導演處理任何分鏡的功力考驗比起以往可謂有過之無不及
變成spiderman-3 的一團糟風險是很高, 只是Christopher Nolan再一次證明自己是說故事高手
幾乎每次高潮戲都分三線發展而不紊亂, 幾幕大場面都恰如其分, 在故事推進上亦是毫無悶場
對白更是精警連場, 互有火花, 當然交代得整個流程清楚利落已是非一般之才
數度突如其來的逆轉都幾乎來不及想到, 如果不太熟悉戲中人物, 跟進到影片速度是有一點困難



正正是故事宏大, Jonathan Nolan的編劇可謂電影成功的重要人物, 不但劇本精密
刺激又顧及其強調真實的格調, 更完整表達一套超級英雄電影不需要有的道理意義
將蝙蝠俠過渡到比英雄電影更偉大的犯罪心理分析與正邪兩方對立於罪惡世界的矛盾
batman跟joker的宿敵關係互相牽引, joker出現是來與batman玩遊戲的
這個世界有希望伸張正義的英雄, 自然出現相對不辨是非, 只想破壞的罪犯
從前世界沒有這樣瘋狂, 為錢為一己私利犯罪的人與維持治安的警察互相制衡
batman的出現終於引導到災難性的更強大的力量來到抗衡

沒有一個人單憑自己力量去改變世界, 社會的墮落是不可英雄地拯救
只是在面對世界每日變暗的日子, 仍然存於亂世的還需要希望, 需要可以改變一切的希望
這個希望,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走一步去達成, 正如片尾的人心還是良善的基調
縱使希望可能不會實現, 但罪惡走到盡頭會是光明
harvey dent記者會的名言令人在整片黑暗中感到一絲暖意
黎明前會是最昏暗最漆黑的, 而最黑的已經在來
也許人類等待的, 就是黑夜過後的明天吧
因為真相向是沒有人希望知道的



對於世界的秩序系統, 劇本又著深刻的探討, 社會的建立與崩解都源於秩序的出現
世界其實正不斷地走向絕路, 會一直混亂下去, 因為混亂可能就是宇宙中唯一秩序
最可靠的系統只是機率, 一切隨擲幣決定, joker看清了整個世界
harvey dent的更是點出精要, 人心即使本善, 在亂世的改造下都會逐漸迷失本性
"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a villain"
首先建立起文明與統治, 就會同時衍生犯罪與反抗, 或者全世界的人都在自我欺騙
蝙蝠俠的故事就正正提醒著一個社會悲劇,
沒有人要成為英雄, 只要做好自己, 不要墮進邪惡深淵之中已經是拯救世界的本質
最後, 真正的英雄都會人人唾棄, 孤軍作戰, 永遠躲在影子之中, 做一位dark knight
他也不是英雄, 只是可欣慰的是他還是堅守原則的正義戰士而已

劇情固然出色, 但導演在氣氛營造及攝影技巧上都達到頂級水平,
每一場暴風雨前夕的鋪排都是心驚膽跳, 幾乎緊張到透不過氣
每一次決戰, 玩心理遊戲, 都提心吊膽地著緊著每一位角色的生命危險
奸角的不確定性之難以預測, 令全片保持著驚慄的黑色電影風格
尤其導演所拍出的罪惡之城非常黑暗, 是比前集再黑數倍, 配合了罪惡當道的絕望感
而香港外景都拍得可與gotham city看齊, 一樣漫天灰黑的末世景象
太好看了, 久違的震撼力依然不散, 而且imax的畫面音響更是一流的享受呢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蝙蝠俠的光影歷史



蝙蝠俠 - 黑夜之神 明日將會隆重登場, 身為Batman的一大支持者,
上映前先做足功課
首先The Dark Knight為新版Batman第二部, 為2005年蝙蝠俠俠影之謎的續篇
亦是新世紀大導演Christopher Nolan親手打造的蝙蝠俠王國, 以寫實黑暗風格為主



1989年, 第一部蝙蝠俠電影登場, 就是講述Batman跟Joker之戰, 由Tim Burton執導,
Michael Keaton披上第一代蝙蝠戰衣, Jack Nicholson 演出Joker, 其瘋狂漫畫化舉動一演成名, 從此長期佔據荷里活史上最佳奸角之一的位置, Joker亦是成功過渡, 在漫畫動畫電影都佔據重要地位, 而Tim Burton著名打造的黑暗罪惡城亦極具特色, 正邪鮮明, 奸角描寫立體, 視覺美術帶來的官能刺激, 奠定了日後超級英雄電影的典型規則



票房大成功後, 華納兄弟馬上開拍了Batman Returns, 繼續由Tim Burton操刀
繼續奇幻的黑暗色彩, 為不同悲劇角色增添了新生命
Michelle Pfeiffer 的Catwoman成為不朽經典, 今後再無人超越
Penguin的可憐身世與受利用的矛盾都感人動心
可惜Tim Burton因這集受歡迎程度驟降而離開了工作團隊
開始了走下坡的災難



Batman Forever轉換了導演, 蝙蝠俠亦轉了由Val Kilmer擔演
首度加入Robin, 延續了其他媒體中羅賓一加入, 就不再受歡迎的trend
主因還是Gotham City徹底脫離了黑暗, 色彩繽紛的Batman不為人接受
Tommy Lee Jones的Two-Face演繹上亦是不能得心應手
未可成經典, 祖舒密查的導演方向開始出現問題, 可是娛樂性始終豐富
音樂歌曲拯救了整體水準



羅賓成為了電影名字之後, 票房口碑都直線下挫
Warner都明白蝙蝠俠需要轉變, 但它不知道只轉演員的殺傷力更大
一直以來Batman series都吸引大量明星演出
George Clonney獲得了Batman角色, 他本就是最合適人選
可是導演的問題拖累了全片, 誇張卡通化把原著的味道徹底扼殺
從此batman這個名牌墮入倉底, 靜待翻身



踏進廿一世紀, 蝙蝠俠的救星終於來臨,
01年憑凶心人Memento的高強說故事技巧一炮而紅的Christopher Nolan
獲得Warner Bros邀請開拍新蝙蝠俠, 只是續集故事斷了
新的Batman要走回什麼路線呢?
Batman series向來走在superhero movie最尖端
於是reboot前傳就此誕生
既然重新再來, 不如真的從頭說起
Batman由來背景一次大起底, 務求做到最真實最有說服力
於是Batman Begins一出, 重新得到支持尊敬, 票房口碑大回歸, 成就batman繼續傳奇下去


7月17日, 香港公映的日子, 就請回Gotham City的Dark Knight出山
看Batman在香港夜空的風采, 看Joker的神經無定向表演吧

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不想放手>> 還是差了一點點


專輯: <<不想放手>>

演出者: 陳奕迅











一直都很希望陳奕迅可放眼大中華, 正式以自己聲音在各方發光發熱
他對音樂的喜愛熱誠, 才華實力統統早得到肯定
只是要紅遍亞洲當真天王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更出色的歌曲
多年前special thanks to... 已經將eason送上金曲獎最佳男演唱人的寶座
他貴為實力唱將的地位是不容動搖, 然而多年國語事業的停頓
長江總是後浪推前浪, 香港樂壇都成功出了一個方大同
那陳奕迅在玩票性質的怎麼樣, 力不從心的認了吧之後, 又會帶來什麼新驚喜呢?

看了專輯封套, 聽了首支主打, 曾經泛起將是醫神革命性突破性的大碟的期待
聽了全張碟後, 當然發現是另一回事, 失望在於歌曲依然欠缺廣東歌的熱情火氣
豐富的編曲欠奉, 玩味而揮灑自如的唱功亦欠奉, 碟外美麗色彩的一切俱沒有
然而, 陳奕迅的聲音仍是有魅力的, 沉實之中還有動人, 不會是流芳萬世的傳頌作品
仍是華語樂壇的平淡清泉, 而且愈聽是愈浸出味道的

從整張碟的concept來看, 曲目編排該是刻意顛倒的
把最樂觀的路一直都在放在第一主打及第一首單曲, 有點誤導之嫌
往後的曲調填詞就一直向後退, 盡情的揮霍不快之情
陳奕迅的國語碟總不像廣東碟般驚天動地, 總會捉到注意力, 而情感一下暴瀉
是否語言障礙還是eason仍然對國語班底不夠熟悉, 發揮就是不夠暢快淋漓
身為支持者, 絕對為偶像可親手掌舵, 作自己喜愛的音樂而高興
只是這張碟的選曲實在過為內斂低調, 整體統一, 自然舒服卻無法燃動氣氛
就怪路一直都在當初的錯誤期待吧

與方大同的合作令人有點失望, 沒有火花, 沒有化學作用, 曲的平坦如水令人提不起勁
譽為首支全英語作品的aren't you glad也是零驚喜
也許是今時今日的陳奕迅, 發揮平穩已難以滿足
土星環算是理想, 該歸功於黃偉文的一手好詞
林夕更是把然後怎樣帶到流行曲的高層次吧, 很短的總結但極其有力
其他就是不過不失, 獨居動物, 漂亮小姐有權玩得更放的, 只是如今的小浪花還是出色
不要說話愈聽愈可感動, 可惜全碟是欠了亮眼的編曲及流麗的旋律
淡淡哀愁鬱悶困於曲調內, 詞又沒有盡情釋放的空間

可惜, 可惜在陳奕迅已經推出過無數國語專輯
不是沒有佳作, 為何就是沒有一張可讓人津津樂道, 奉為經典呢?
不想放手肯定未是他的高峰, 連他最差的廣東專輯水平也未及
何時可以走出國語碟的框框呢? 把最強最好一面展露給大家吧


推介: << 路一直都在 >> , << 然後怎樣 >> , << 土星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