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浴火再生 不朽輓歌【火鳥】




讓記憶有時去追, 有時後退, 有時昂然面對...



得到一切後, 還有什麼想要?
也許人生命中的華麗, 從來不在舞台上站在最高峰目空一切的驕傲
五光十色的射燈, 七彩繽紛的裝束, 狂呼驚叫的觀眾
地上的捕風虛空, 要留住也是徒勞

原來過得很快樂, 由心而發的感激, 率性而為的個性
年月會見證, 經得起時代的重量, 倒下後重生的火鳳凰, 更熱熾, 更明亮

這就是楊千嬅的《火鳥》
以生命經歷烙出的一場展翅之旅, 洗盡鉛華, 樸實無華
一字一句鏗鏘有聲, 都是以血以淚走過的心聲
故事內容的豐富, 哲思悟性的深度, 非一朝一夕未經歲月洗禮能感其所感, 歌其所歌

視野擴闊了, 心境淡靜了, 見於演繹的層次, 沒有從前的吶喊, 卻有一份懷念, 或是感恩
不再激情澎湃的尋夢少女, 而是渡盡千帆的過來人, 回望, 淚角中有微笑與安慰

一句蕩氣迴腸的無間斷長句, 墮崖飛躍然後亮麗重生的宣言, 開始了《火鳥》的序曲
陳輝陽的鋼琴音符帶來熟悉的慘情歌路, 但早成曾經, 無數曾經的旋律, 組成了現在
《火鳥》只是回顧, 《白天鵝》才見證轉變, 脫下烈火的外殼, 長出幼嫩的新羽毛
淡然優雅, 平和輕柔, 舒適得像過去所有痛苦, 原來就為當下美妙的感受而預備
倔強的用聲轉化成圓潤的尾音, 這就是真正的華麗, 以年月以勇敢闖蕩不怕受傷的態度換來的

又是說起以前破碎童話的時候, 又到告誡後來者當時受傷的教訓之時
命中註定, 無法趕, 不能避, 錯過一個, 後悔一個, 多少個必經的歷練
路如此的安排, 只有接受, 這個世界的定律, 本來如此, 人人自以為勝過偏躲不過

又是風采依然展現魅力的時候, 又是琴聲瞭亮, 音色高昂, 花枝招展之時
要綻放得最燦爛, 要負傷去爭妍鬥麗, 虛假的華麗, 終從艷羨走到了厭倦
后冠名份, 其實自我太渺小, 終究要順從命運的呼喚, 隨風飄揚安頓新家

既再不在乎名聲, 就來個天馬行空的童話幻想吧
當公主, 當金絲, 當富婆, 當闊太, 但歸根究底只屬美夢一場
虛幻的思潮一夜就睡過, 悅耳鳥鳴聲跳脫無牽掛, 還須要奔向自由無拘無束的廣闊天地

《深息》重新再想起在人生逝去的, 情份, 諾言, 謊言, 一切一切
緩緩的沉思, 哀怨的悼念, 重複的字句, 反復的思緒
鋼琴的編曲沉澱出更成熟的情感, 千愁萬苦縈繞在心頭, 徘徊不散
這一次的結束, 不再是突然, 而是漫長的延續, 曲終不是句點, 而是無窮無盡的省略號...
了解到記憶碎片將永留心間, 期待著前路不管心碎還是滿足的空白

綿密的琴音中是低迴的音色, 然後慢慢慢慢順著風向, 順著副歌的狀態, 拾級起步
逐字逐段的吐出鋪墊爆發力, 跟著漸漸漸漸迎向風勢, 振振翅膀昂昂然, 天空遨翔
《翅膀下的風》譜出了人山人海伸出的雙臂, 為烈女開創天際的長路, 直送到雲端殿堂上去
最後, 《裊裊》歌如其名的留下再三回味的餘音風韻, 不捨的依依, 卻又從容的完結
五字又五字如同美麗的詩篇, 如同看所有神話書的最後, 如同所有音樂盒打開時的叮叮聲響
為精彩落幕而唏噓, 卻為主角成功脫離繁囂的豁然寬慰

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志明與春嬌 春嬌與志明



有D野唔駛一晚就做晒既
我地又唔係趕時間 ...

張志明, 志明與春嬌 (2010)

兩性交流, 不外乎一幕幕你追我逐的火花
疑幻似真的 UFO, 似有還無的鬼故
隨風飄蕩的膠袋, 凝結昇華的乾冰
沒可能的, 卻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這正是, 愛情萌芽的狀態

行雲流水的流暢, 吞雲吐霧的困惑
場景過渡得了無痕跡, 一天又一天的曖昧遊戲在一幕又一幕中緊密接連
有如愛情的感覺, 不能逐格捕捉其動心的一剎, 卻總是後知後覺
看似平淡的相處細節, 卻在一點一滴的建立更親密的關係
沒能追溯開始的一瞬間, 只有懂得表露情意的那一刻

旁若無人的舒服, 悵然若失的落寞
你點了煙, 我動了心
短訊試探, K歌調情
愛情, 是電光火石, 也是浪漫幻影
起初看不透, 是亂碼, 鏡頭是失焦的搖擺不定, 一如街頭的奔走, 或是一起舉杯唱歌
心神的恍惚與忐忑, 見於鏡頭焦點時近時遠, 忽清忽朦
一群吸煙的警察在後方作背景, 攝影機的銳利目光卻只落於前頭的志明與春嬌
到後來春嬌遇不見志明而只有警察, 鏡頭焦點就只有她一人在日光下的神態
只有到最後解開了密碼, 完成了互相憶測的過程, 關係就成形了, 並得到確認.

一副粗框眼鏡, 一頭紫色短髮
他一身不是有領恤衫, 就是毛衣外套
她一身常穿行政套裝, 偶有浮誇舞衣
服裝造型的分別, 正好代表了兩者外在條件的距離
年齡, 也是心境.
長不大的, 遇上成熟求安定的
就如鏡頭前長走廓上近鏡有她清晰的輪廊, 遠鏡是他模糊的臉孔
雖是一步之遙, 但戀愛心態卻有幾年之距
然後, 一支煙, 將他們拉近, 想著的是同一個方向

演慣正統港片的演員, 彷彿從未如此在鏡頭前放鬆從容過
打邊爐時每一句妙語連珠的即興創作, 營造自然真實得如日常呼吸的氛圍
爆一爆粗, 說一說笑, 相互揶揄, 彼此寒暄, 一慰日常工作的苦悶
仿紀錄片的訪問穿插其中, 地道生活化的清新氣息如煙般滲透影片每一角落
這種實在, 不止是談天內容, 還有其語氣, 其表情, 其舉止, 還有其呼吸的氣息
鏡頭多次捕捉一口煙的吸入呼出, 這正是確確實實存在社會生活中一部分人的步伐與聲音

春嬌的朋友被 "彈鐘", 志明無情的嘲弄
立例禁煙的政策, 讓煙民趕於一夜死線限期前掃貨
還有他們的煙民同好, 男男女女的偷食拋棄小笑話
種種似曾相識的意念, 個個若有所聞的人事
平易近人的親切感, 設身處地的本土笑話, 卻置於法式浪漫的摩登都市中
既抽離又具共鳴, 既陌生又見貼心, 情節有想像虛構, 情懷卻是真摯坦誠

麥曦茵為志明設計對白, 彭浩翔為春嬌猜度心聲
兩性錯置各站在對方立場去思考, 緩衝, 調和, 及平衡, 恰到好處.



《志明與春嬌》見證著彭浩翔與麥曦茵的高峰, 分開發展後的《春嬌與志明》則馬上打回原形
但《春嬌與志明》在票房上受惠於品牌效應, 也因更主流更粗俗而註定大受歡迎
沒有了麥曦茵, 人物性格的刻劃, 故事推進的深度在彭浩翔主理下顯得薄弱無力
結構上幾乎完全的複製, 前者為春嬌思想先出軌, 後者則是志明肉體先出軌
層次與品味, 不可同日而語

當《最後的玫瑰》在《志明與春嬌》有不經意一顰一笑撩動挑逗的作用,
續篇的《別問我是誰》卻只有博君一粲, 笑完便忘的娛樂效果
當 UFO 以若隱若現的暗示形式出現在首集結局之時 (有緣人才有望得見),
為何下集反而要以直接對白解說「夾左你條菜」的廣東話笑位設計?
畫面的呈現本已足夠聯想, 可見編導對觀眾的觀察, 信任程度的倒退

《春嬌與志明》同時盡現彭浩翔的賤男人在性方面的低俗狂想
(到《低俗喜劇》名正言順的發揚光大)
沒有了麥曦茵的貢獻, 一切浪漫幻想都成了猥瑣奇思
一方面食硬舊女友, 設計角色的「死心塌地」, 一方面享盡內地性感尤物的溫柔纏綿
最後藉著男女主角必然大團圓的處理, 來理直氣壯的重修舊好
楊冪一角, 似完成了劇情需要的任務後, 就全身而退, 沒有感傷, 沒有懷恨, 猶如童話?
為了要男女平等, 也許更重要是為了一大笑位
安插了上集春嬌的豬扒好友覓得俊男歸宿, 如此超現實的想像, 其實是變相更無情的嘲笑
是說豬扒都找到真愛嗎? 但戲劇化的轉折其實在誇大情節的不可能
誘使觀眾都在低俗的參與挖苦者的行列, 因導演原在利用觀眾根本不信這設定來娛樂大眾

志明未邂逅春嬌之前, 彭浩翔與麥曦茵早已結緣在《大丈夫》系列, 各編一集劇本
前者以男性角度寫驚險刺激的爛滾任務, 後者以女性身份代入報復與寬容的心態
由此可見, 《低俗喜劇》與《華麗之後》如姊妹作的互相呼應, 從來不是一次偶然的意外

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華麗之後的空洞 低俗喜劇的悲哀




華麗的外殼下, 是一堆散亂惡俗的音樂錄影帶
低俗的表層下, 骨子裏都如出一轍的徹底低俗
拼合在一起, 就得見香港商業社會的操作, 市場主導, 顧客至上, 管他媽媽的什麼藝術
麥曦茵與彭浩翔, 一沉重一歡樂, 都在表達同一種嘆息
然而這種嘆息, 卻又是可悲的何其膚淺, 眼光何等的狹隘

從鏡頭中的第一個焦點, 落在杜汶澤的影片監製 / 歌手經理人的身分開始
就應已明白其定位, 要票房, 要名氣, 總比在下流社會掙扎求存要理想
而樂壇打造一位歌手的素質, 在人前所謂天后的位格,
其實比拍色情, 拍髒話, 植入廣告更低俗, 更不堪入目

同樣將出發點放在大銀幕 / 大舞台背後的總策劃人身上, 同樣由杜汶澤擔起代言人
Man 正是 J 的陰毛, 保護著她, 卻又為她所恨惡, 如同她身上的污點
然後他一樣有處事「俹簁」的助理, 一樣有鄒凱光作電影 / 音樂才子
還有大量疑幻似真的傳聞謠言, 統統放進電影般影射娛樂圈的作假生態
歌手以性關係換取工作, 那監製何嘗不是騎騾仔博取大水喉投資?
創作人有苦況, 籌集資金統籌張羅的更是眼淚在心裏流, 喜劇背後往往是一大悲劇

空有橋段概念, 苦無劇情結構
《低俗喜劇》一廂情願的大團圓, 《華麗之後》卻不屑提供假象, 偏又無力提供自己的答案
然而前者有自知之明, 直接爽快因而坦誠, 後者卻企圖追求深度, 卻只能偽裝, 顯得虛浮
十二天的速拍, 反令《低俗喜劇》更有代表港片粗糙地道的意義, 雜亂無章東拼西湊的特色
刻意求工, 美術佈置的精緻, 諷刺地突出了《華麗之後》在故事的空洞, 比喻層面上的突兀
結局的方向, 更突顯了彭浩翔的明確信心, 對照麥曦茵的前路茫茫, 患得患失

縱使有父女情的溫馨穿插, 但真具「爆炸性」的活力, 當然在於開拍電影前中後的辛酸笑位
彭浩翔終於掌握了自己的優勢, 既然未能好好說一個完整故事, 不如就分散不同章節創作吧
而他的小聰明, 玩弄文字(粗口設計)的把戲, 在短片情節中效果最能推上極致
戲軌排序的任意, 甚至故意打破第四道牆的夫子自道, 一切一切都聯想起昆頓塔倫天奴
既為熱愛電影(或應是熱愛B級暴力色情小電影)的發燒友, 又都喜向舊爛片年代致敬不遺餘力
昆頓代表作《Pulp Fiction》若直譯則正有「低俗小說」之意
只是能奪下康城金棕櫚, 倚靠的不只是地道方言與低級趣味,
而是其故事架構看似隨意卻是有邏輯的顛覆, 能完整構成一部主副線完美接合的作品

《低俗喜劇》開始得有威有勢, 卻在結束時無氣無力
導演真認為場內觀眾只關心騾仔嗎? 未能在結構上圓滿, 實乃可惜遺憾
彭浩翔走對了路線, 卻仍要在故事情節鋪墊及人物關係串連上下苦功
生於這個反智年代, 即使戲中無大道理無道德意識又如何, 粗鄙搞笑也能上殿堂
受不受這一套, 則各有各說法, 只是說明了慢工出細貨有時真不比「快槍手」精彩



對於彭浩翔, 能甘於接受其製作方向, 因為從沒有更高的期望
只是遙望《烈日當空》的麥曦茵, 尚餘的卻是無奈, 卻是痛心
淪陷了. 終歸還是淪陷了
曾經的獨立氣息, 曾經的青春自主, 曾經的汗水夢想, 都在這一夜消失殆盡.
以無聊抵抗無聊, 這種另類抗爭的方式, 原來終會有稜角被磨平的一天
依舊濛鬆的鏡頭, 同樣細膩的情感, 大明星的表演卻已失卻當年幾個小伙子呈現的 authenticity
還以為主流製作有讓導演充分發揮的資源, 怎料其所思所感竟是如斯蒼白
還以為既早有拍片的計劃, 雄心壯志的劇本, 可以為香港樂壇的枯燥生命留下閃亮光輝的定格
只是, 庸俗最後還是勝利了, 容小姐林小姐的模糊港式情歌, 毀了麥曦茵的電影靈魂

不願相信也不認為, 麥曦茵放棄了創作的堅持
至少本來可以包裝得很熱血勵志, 導演仍選擇了難走的路
獨特的柔鏡風格, 寫實的眾生面相, 以文載道以音樂言志的態度, 還是鮮明奪目
對於電影語言的使用更見嫻熟,
在 Red 進公司簽約前的一段小走廊, 放置了多面鏡子折射出她內心的矛盾掙扎
在 J 解約後那一幕, 鏡頭向下移直至畫面全黑, 代表她的引退, 落下舞台
為彌補演員特質的不足, 多場痛哭崩潰戲都已轉用剪影, 鏡頭亦不作長時間逗留就轉場
剪接之急促紊亂, 也許在於拍攝時的動作或表情不連貫, 亦見得導演有盡力補救尚未完好的場口
在《歌姬》場景中一個大牢籠囚禁著 J 亦是簡潔直白的符號, 再美麗卻早已失卻自由的形象

很可惜, 演員對於一部電影, 實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尤其麥曦茵擅長的長鏡特寫, 正是突出演員的形神變化, 通過人的感受去傳遞訊息
還有仿紀錄片的臨場實拍, 都企圖呈現最原始最無所遮掩, 明星在鎂光燈關掉以後的生活調子
《烈日當空》能取得讓人心碎的共鳴, 正是一班年輕人演活了角色, 如在你我身旁路過的學生
而容祖兒與林欣彤的災難性演出, 輔以大量近鏡, 將全片推向絕路低谷
作為描述音樂路的電影, 歌曲亦佔有帶領觀眾進入戲劇的力量
但《你講你愛我》《Are you okay?》此等空泛無義的劣作, 何能說服 Red 有天后潛質?
配樂基調主要來自《歌姬》, 選曲有主題配合的考量, 但歌曲質素不見得可提高影片格調

不願承認也要批評, 走入英皇, 賺了更多人的認識與知名度
《華麗之後》更可能是其執導作品中最多人在戲院一起觀賞的
但正因如此, 才更需痛陳力諫
這樣的賣弄「愛情」「理想」等空話, 矯揉造作的表現明星風光背後的辛酸
很平凡, 很面目模糊, 當然也可說成很生活化, 但支撐到劇情片的長度實在乏善可陳
為得到一切卻放棄一切的論調始終是老生常談, 未見有新的觀點或針對當下的更新

《前度》縱有落入凡間的平庸, 但至少還有色彩過渡交代心境的靈光作調劑
談失戀後遺, 過於大路, 但仍是成長的必經, 仍具殘酷的現實風貌
《華麗之後》無血無淚 (哭戲泛濫到麻木, 卻沒一場有自然的動機)
夢想如口號, 愛情如流水作業, 掙扎只是口中所言, 內心戲的情緒完全欠奉
剪接曾是導演的拿手本領, 卻竟都成了一幕幕花多眼亂的零碎畫面
「革命還沒開始,青春已經死亡」, 這一趟真的感受到了

麥曦茵絕對有能力走得更遠, 一次的失手只盼是為造就更精彩的舞台作準備
也許無人在乎怎樣的評論, 但這位年輕導演, 仍然值得還愛本地影壇的影迷繼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