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X-men》系列回顧 - 融入社群, 獨斷獨行, 還是排除異己?



2000年, X-men 首度從動畫漫畫的虛擬世界, 搬上大銀幕的真人電影舞台
第一幕就是1944年的波蘭集中營, 大雨下的憤怒激發潛在異能
年輕的 Erik 為了媽媽, 拉開了鐵絲網的大閘,
受到壓逼的絕望, 正是代表了所有變種人的弱勢處境
十一年過後, 故事重演一次, 再次以磁力王童年的視角出發
亦確立了五輯下來, 變種特攻系列的不變母題

變種人如同現今社會邊緣化的人物, 種族或性取向等等的標籤
開場的磁力王以猶太人身分給逼害, 正是滅絕異類物種的象徵
人類在畏懼非自己族類, 只有排斥與攻擊
他們到底是有病須醫, 還是只因異於常人而給打撃?
充滿寬闊的討論空間與灰色地帶
電影系列重新回到起點, 再次從大時代及個人兩大方向向觀眾發問

Professor X (X教授) 出身小康之家, 文人學士理論為先
主張烏托邦式的和平共處, 期盼融入社會, 世界無分彼此
大學時期談談理想, 追追女孩, 生活無憂
心靈溝通的能力, 帶給的都是利便, 只是一旦踏上戰場, 方知和平要犠牲的代價
愛人的記憶, 友人的背叛, 身體的殘缺等

Magneto (磁力王) 充滿成長傷痕, 家破人亡, 見盡殺戮
仇恨心成為他的人生目標, 見盡人心醜惡, 深諳人性邪惡
逐漸歷練成強者淘汰弱者的價值觀, 追求力量, 活在黑暗
控制金屬的能力, 全建基於發洩的怒氣身上,
直至懂得掌控, 就是正式入魔之時

Wolverine (狼人) 不當領袖, 亦不能為人所害, 終生流浪闖蕩
不合群不妥協, 唯一生存意義只為尋覓製造者
軀殼不死但靈魂疲乏, 痛苦留存但記憶失缺
狼爪下卻仍然懂得重拾愛與正義, 見於對 Rogue (羅剎) 的關顧 與 對 Jean (靈鳥) 的感情

面對社會的不公, 是接納共融? 是群起反抗? 還是袖手旁觀我行我素?
面對個人的缺陷, 是隱藏陰暗? 是隨心所欲? 還是刻意追求徹底改變?
三個代表人物, 三種處事態度
邊緣化的弱勢社群應如何自處, 在戰爭還是和平的大是大非選擇下
應跟隨X教授的保護者角色, 平常隱藏但有事時必挺身相救?
應跟隨磁力王的復仇者角色, 以暴易暴, 殘害仇敵以確保同類地位?
應像狼人一樣的自我中心, 只為自己而戰, 只為心愛而戰?

外傳以狼人為主位, 只有單打獨鬥的動作場面, 印證其獨行俠風格
投入X教授陣營都只是為了覓尋自身過去
即使是終極一戰, 狼人最關心的都只是靈鳥的醒覺
反觀主線的發展, 全是博弈哲學的探討及延伸
第一輯與第三輯是 X教授 與 磁力王 的兩派理念對決
第二輯與前傳則是 兩派的合作再到決裂
因此, 選擇立場成為了每集的必然關鍵, "變節" 亦是系列母題之一

Mystigue (妖后), Rogue (羅剎), Pyro (火狂), Angel (天使), Beast (野獸)...
都曾抉擇過, 都曾掙扎過,
作為大戰中無可奈何的棋子, 每人最終選擇都是歸於個人的價值肯定
尋找自己的過程, 是要認清自己不想承認的心底真實一面
渴望主流的認同, 就要遷就, 匿藏, 羅剎會戴上手套, Cyclops (鐳射眼) 要帶上特製眼鏡
抑壓得不能釋放, 就會失控, 爆發, 靈鳥化身火鳳凰, 野獸盡情破壞發洩
只是最後向哪一條路前行, 還是要看良心造化

橫跨六十年的時代演變, 亦造就了劇本主題的新舊對照
Last Stand 時期羅剎欲嘗的新藥, 就好比 First Class 中 野獸的研發
羅剎不能如常人般拖手接吻, 不能通過身體接觸表達愛意
野獸則因外相醜陋而自卑, 稍有嘲弄即有強烈防禦反應

狼人跟S將軍的敵對, 又是磁力王與 Sebastian Shaw 仇殺的鏡子
利用, 同時造就; 尋找, 同時復仇
依絆的利害關係一再在歷史洪流下重覆

羅剎, Iceman (點冰子), 火狂的友好到敵對,
就是舊代 X 教授, 妖后及磁力王間的恩怨延續
冰與火的宿敵暗喻, 正好描繪了兩位好朋友的立場距離

更多小段落的暗示, 連結了過去與現在
Azacel 與 Nightcraweler 同樣的相貌形態, 連尾巴都是一樣擺動
紅煙與藍煙, 都是瞬間轉移的超能力;
Havok 與 Cyclops 都是凝聚死光發射; 兩代 Angel 的相同起名及屬性
幾段千絲萬縷的關係將可能在往後的篇幅再拓展發揮

Bryan Singer 不論在場景調度, 節奏掌控, 演員指導, 都冠絕系列中其他導演
作為主創者, 他回歸創作團隊, 帶回原有的人文深度及社會意義
First Class 有其動人時刻, 只是剪接急促, 氣氛鋪墊不足
妖后 及 Angel 的心路歷程變化沒有完整.
還是 X2 最具氣勢, 最有視野, 稱得上團隊合作默契, 友情對立劇力俱備的 Marvel漫畫改編佳作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莫失 . 莫忘



一首歌曲, 痛心疾首的歌詞, 精神將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
三代的不同演繹, 是紀念, 是提醒, 也是延續

不聽不觸摸不痛楚 懶看懶記憶懶問我

人有幾多天 拾起改變
人有幾多次 堅定地向著前

他朝得到的 縱是少 不緊要
最緊要是, 我的決心沒有點滴動搖
只有記起遺棄的感覺, 才能時刻擁有內省的自覺

破曉 - 林憶蓮 [原唱]



破曉 - 陳奕迅 [DUO Live]



破曉 - 羅力威 [Home Alone Live]



延伸閱讀:
六四22周年紀念活動列表

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內在心靈的永恆爭戰

佛洛依德的心理學, 建基於人類的本能,
每個人心中都在博撃, 與自己的靈魂戰鬥
有時, 本能的一邊勝利了, 慾望使我們犯罪, 貪婪更多的享受而不擇手段
有時, 理智的一邊勝利了, 良心使我們循規蹈矩, 在社會系統的規範下滿足自己的需求

本我(id), 每一個人類的最底最深處, 與生俱來而不能消除的生理需要
受到這個層次的支配, Sex and Aggression, 侵略性的本能

自我(ego), 平衡本我慾望和外面真實世界的機制,
明知前面有食物都不會去搶, 壓抑自己以得到社會認同, 得以生存

超我(superego), 自我澎脹, 希望成為理想完美的人種
所有行為都有道德限制, 追求最高的層次

有超我, 難以滿足本我; 自我意識沒有停下的時候
只是, 無論那一邊戰勝過, 每分每秒, 每個時刻我們都面臨內心掙扎
沒有夢境的睡眠時, 大腦才停下來, 兩者的戰火才暫且放下

長期的苦悶無聊情節, 就是一個平凡人的日常生活
心靈的虛空, 每天行屍走肉, 工作又回家, 回家又工作
日復日的無形壓力, 身心俱疲, 要命的是無法入睡的痛楚

失眠, 自我, 本我以致超我的博撃愈演愈烈
每一個人本身就是每天再博撃,
勝利的, 不論哪一方, 永遠不會是自己
累積下去, 自我的疲累再捱不住衝擊, 但生活必須繼續下去

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
社會上對老闆奉承恭敬的自己?
到社會機構聽癌症病人分享痛苦的自己?
或許, 生活的片段都可反射到每一個我們
於學校, 於公司, 於家庭, 每一個崗位都存在著不同的自我?

與其精神上博擊下去, 不如將它搬出現實來
成立了這個地下世界, 沒有了超我的存在
只有滿足本我的慾望, 從肉體痛苦中釋放, 將精神的緊張轉移焦點至肉體上
暴力的快感, 在治療日常生活上重覆的悲哀, 平時必須隱藏的本我在晚上躍動

然而, 情況很快失控了, 連拳擊都壓制不住每人的怨氣
因為對世界失望, 能力給扼殺, 沒有了公平, 追求的夢想只是謊言
於是向真實的世界宣戰了, 阻止不了慢慢的崩壞變質
一切不能回頭了…

這是一場本我與自我的戰爭, 這是一場尋覓與放逐的精神之旅
其實, 這段心理博擊一展開, 本我已宣告了得勝, 是在長期壓抑下得到了最後勝利
一幢幢大廈倒下,如煙火般的一段段爆炸
自我變得無能為力, 善良與邪惡, 都這麼極端完全地, 出現在同一個靈魂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