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Toy Story 3 (反斗奇兵3) - 若有你珍惜過我, 永別又如何




So long, Partner!

Woody, Toy Story 3 (2010)



沒有你支撐過我
沒有你珍惜過我
回望便只有白活
歲月不似歌

在這個終結時辰
心知你跟我
連繫這麼多
心中記得我
同樣都不錯

永別又如何 ‧‧‧

胡迪與安仔的關係, 如同最友好的親人, 緊緊靠在一起
不論到了那方, 胡迪都只想回到安仔的身邊

彼思動畫神話的火箭就由巴斯光年的經典台詞To Infinity and Beyond起飛至今,
從開場首十分鐘已足以肯定反斗奇兵系列將是影史上最成功的三部曲

Andy在房間中想像玩具身處的歷險世界, 胡迪當英雄決戰薯蛋頭
正是我們首次認識會說話會走的玩具朋友, 首次進入玩具內心世界的第一幕
1995年Toy Story首次面世就是Andy正在設計西部情節, 胡迪成功拘捕薯蛋頭
15年過後, 終於看到了當時Andy腦海中的創意情景
但這一場大戰是有了新玩具的加入.
薯蛋頭太太, 三眼外星人, 牛女翠絲, 一個個熟悉的角色陸續登場
巴斯光年的一飛沖天, 抱抱龍的傻氣, 把舊有的觀影回憶都帶回來
對於曾經抱著玩具, 在房間屋子內自由發揮, 正義撃倒邪惡的故事重複上演千萬遍的朋友們
這更是再一次對自己成長的回顧與懷念


走進Andy的想像世界後, 再一次記得兒時的想法後
走進一條美好童年的時光隧道,
經典開場曲 "You've Got a Friend in Me"伴隨仿家庭錄像的手提攝錄機,
記錄日常慢慢增高的快樂點滴, 一起看戲, 一起吃飯, 一起進睡
一方面表達了時間飛逝, 一方面見證了玩具們與安仔同步經歷這一切
唱到"our friendship will never die"的突然中止, 畫面一黑,
代表著以往我們看到的故事要劃上句號了
代表著過去相信的, 一直相伴的關係來到了終結的地步
看過朝夕相對的長久互相扶持, 才令遺棄與淡忘變得更難以置信

Andy's going to college. Can you believe it?
第三集的出現, 是相隔了長達十一年的成品,
只有經歷了沉澱的歷史重量, 到重遇時刻才更珍貴, 到分離時刻才更震撼
這一次, 是跟所有玩過的玩具, 建立過感情的角色,
來一個堂而皇之的揮手道別, 而且是永遠的告別

是去是留,
是躲進一度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回憶角落, 還是奔向下一個歷險新旅程?
留戀以前是不切實際, 如何有尊嚴的向往昔說再見,
而不是偷偷摸摸的離開, 讓關係留下誤解與遺憾?


焚化爐高潮一場, 當勞蘇問及 Where are your kids now?, 之後的一走了之
玩具手牽手走到這裏, 一起勇敢面對, 胡迪在這一刻真正的覺悟, 作出了最後的決定
You are a toy! 雖然沒有直接宣之於口,
卻已在一起衝向焚化爐時同心閉眼, 表明了胡迪明白自己真正所屬地方

最後完結的十分鐘可稱經典
So Long的配樂, Andy對玩具的逐一介紹
重溫了一次反斗奇兵所有主要人物, 同時闖進了每人對玩過的玩具的情感深處
一個傳承的動作, 代表了一個充滿玩具與想像力的世代不會就此終結
還有人真誠去與玩具相處, 是一個精神的延續
So Long, partner!
簡單而隆重的告別式, 說明了玩具與人不是從屬的關係, 而是真心一同經歷長大的好朋友

最後鏡頭慢慢向上移動, 屋頂上的藍天與白雲, 對應開場第一幕的廣闊天空
更把系列作了完整的首尾呼應
因為1995年Toy Story標誌出場時的第一個畫面就是Andy家中, 藍天白雲的牆紙

Randy Newman的音樂與選曲, 大量取用原系列已有的, 配上新編曲,
整個系列風格更統一, 亦更易想起過往經典場面
最驚喜是You Got A Friend In Me 西班牙版更澎湃更活力, 配合玩具一起玩樂的熱鬧
We Belong Together更為說明要旨的點題作,
不止是玩具間, 玩具與人之間, 亦可引申到人與人之間

Talk about friendship, and loyal things.
Talk about how much you mean to me.
And I'll promise, to always be by your side,
Whenever you need me.

We belong together,
We belong together.
Yes, we do,
You'll be mine, forever.







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Inception (潛行凶間) - 堅守信念與了解真相的角力



Don't you wan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
Or become an old man, filled with regret, waiting to die alone?

Saito, Inception (2010)

延續Christopher Nolan從Memento凶心人開始就探討的母題:
我們追求的, 到底是殘酷現實, 還是虛假歡愉?
改變的只是當日在香港籌集近五百萬美金拍成獨立影片
現在卻在荷里活炙手可熱, 動輒一億六千萬, 打造科幻特技大製作

向來路蘭兄弟筆下人物都處於 面對現實 與 欺騙隱瞞 的兩難取捨
前者意味著生命沒有了希望, 存在沒有了目的;
後者則是自欺欺人, 活在自己假想理想的格局之中
而主角們最後都會選擇後者
失憶症患者如是, 魔術師的目標觀眾如是, 蝙蝠俠亦為其城市市民選擇了欺瞞
影片也提供了解釋, 一如Christopher Nolan的人生觀:
Positive emotion trumps negative emotion every time.
正能量每次都撃倒負面情緒, 是人類潛意識的心理防護機制, 免得承受不住而崩潰

因為信念應得到回報, 所以Cobb在情在理需要回到兒女身旁
主角需要堅定這個結局意念, 放下唯一可判別真相的工具, 奔向令他快樂的泉源
不管這是否真實, 他的感受才最重要
就如片中所言, 潛意識愈鑽深層, 人就愈重視感性, 理性逐漸失去警醒作用
這不止身為專家的主角明白,
幕後主謀 - 導演(同時身兼編劇)更清楚, 也懂得觀眾多想看到感動重逢的一幕
這才可成就故事文本的起承轉合, 讓繃緊情緒得到舒援
所以導演也放心不言明真實與否, 當下的投入感才是首要考慮
離開大銀幕畫面時, 彷如南柯一夢; 戲中情節像是一次夢境經歷
電影的威力, 莫過於此

在主題表達上, 如要說明現實與幻象的取捨,
把最後一幕當作夢境分析是最似Nolan的意願
但戲中硃絲馬跡實在難以組織得出合理解釋, 就容讓這一點含糊性存在吧
解讀太多也會損害科幻及發夢題材本來擁有的無窮想像力



一個兒時希望拍成的劇本, 在團隊合作下得以完成, 而且在票房口碑上都標誌著突破
拍攝過程到最後成品, 已經是一趟成功的尋夢, 將意念潛植於觀眾腦海中吧

影片把現實跟夢的界線模糊化,
單在拍攝一場街頭追逐, 你能清楚知道誰在追趕Cobb嗎? 動機又是什麼?
夢中的我們不也是突然遭到危險而逃跑, 在過程中才慢慢建構自己逃避的東西嗎?
當逃到窄巷時, 鏡頭向著中心推近, 形成兩邊牆壁好像在縮窄,
Cobb像給壓住的超現實場面, 又是否你我曾夢見的古怪景象?
攝影風格亦是偏向朦朧, 看不清周圍, 同樣營造夢的感覺

劇本上的指明是夢境的提示不少
有如一班人要在指定地方睡覺, 使他們能給叫醒, 不致困在美夢中
一句簡單的反問, "你怎知道不是現實成為了他們的夢境", 又再讓人墮進迷思
同樣Mal的推論有可能成立嗎? Cobb回憶中看到的酒店, 二人是在對面傾談
那為何警察們會把Cobb當成主要疑犯? 就算動機成立, 他的不在場證據也是相當明顯?
那可能是酒店大廈的結構也是摺起了的呢? 就像整個馬路摺攏, 跟地面垂直或平行而置一樣?

以上談及的是可能性, 純粹的跟隨情節推進, 故事發生在現實當中也是合理推斷
但電影的神奇之處就在此, 與夢境的特性完全結合



戲如魔法 [Prestige 死亡魔法], 戲如回憶 [Memento 凶心人]
可以刻意操控, 也可自然寫實, 電影片段只是碎片拼圖,
透過視覺或音響上的線索逐步追尋, 但也沒可能完全整合,
因為剪接就已把一些畫面刪去, 如同夢境的接駁有時不在情理之內

夢是如此不規則, 跳躍不斷, 畫面總在中間突然出現, 沒有 "到達" 的記憶
剪接跟隨夢境的隨意, 一開場已是主角在水中, 毫不知道怎樣會身在水中
多場establishing shot都是無緣無故的在畫面中, 場景已設置好, 角色已埋好位
觀眾沒能看到主角怎樣由一個佈置轉眼到另一個
蒙太奇本就如夢境, 夢怎樣開始是不清晰的,
同樣電影正式開始的時序, 到底哪一秒鐘是故事的開始?
到最後一秒我們也不可掌握到夢境是否已結束, 電影完結亦不表示戲中主角的故事不會繼續
只是我們已從光影世界中醒過來, 繼續我們的人生罷了

從科幻角度觀賞, 本片卻有很多不能修補的基本缺陷
既然夢境超脫, 難以抽取局部代整體,
嘗試以既定規則作夢境限制, 讓電影的視野沒法走得更自由奔放
導演一向重視科學邏輯, 然而潛意識世界的定律死板得沒法發揮更多創意
沒有了天馬行空的夢, 只有現實也可出現的火車軌及槍戰,
當然更能混亂觀眾思維, 當時當刻孰真孰假,
但把所有規例直白說出, 不但扼殺創作與再想像空間, 也予人自圓其說之感

定潛規則, 若能一貫到底也能證實劇本心思縝密
但若一時套用一時失效, 說服力就大大削減
首先, 若然一層一層深入夢境, 時間流動是之前的十二倍
那為何音樂歌聲不會以十二倍慢速進入下一層呢? 如是者, 怎樣計算同步?
其次, 第一層的車輛翻側, 導致第二層失去地心吸力, 那第三層為何又完全不受第二層影響?
雨景是尿急欲望的投射, 那雪景的出現又代表什麼呢?

導演手法在展現宏大概念上有膽識, 交代人物發展亦有條理,
有時過份嚴謹, 太多交代反而削弱了夢幻感
但最大問題始終是導演塑造了一個新的空間, 卻沒有好好填滿內裏的細節
介紹天橋鏡子的畫面無疑震撼, 但不能實際應用在故事上就會變成炫耀視效
夢境建構的有趣之點在於其迷宮的設計, 但觀眾未能看清每層地圖的環境及道具佈置
只能看到大概景觀及其外殼, 不夠深入細緻讓它失卻一份可作探究的實感



不過很多人忽略了 潛行凶間 的一項大貢獻, 是荷里活工業擅用的模式,
但在現今特技盛行, 立體為主的時代欠缺的: star-making process
Christopher Nolan 原意本就是拍一部有新包裝的特務片
一身開創潮流的專業西服打扮, 彷彿打企業戰的職業特工隊
戲中的渡邊謙, Tom Hardy, Joseph Gordon-Levitt, 還有最重要的Leonardo Dicarpio,
集合老中青三代都市型男標誌, 影片的英雄形象及造型塑造應記一功
女主角方面, Marion Cotillard的詭異冷艷, Ellen Page的年輕活力, 同樣成功針對不同市場
幾可保證, 在之後回顧影片歷史, 會驚訝這麼多影壇大明星聚合在這部電影上,
同樣, 巨星魅力是大銀幕體驗的珍貴部分, 可遇不可求

最後要盛讚技術團隊的認真, 各方成就可臻完美
美術構圖富現代感亦不失未來的科幻色彩
Hans Zimmer的配樂更是把觀眾帶進夢境又往返現實的關鍵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The Kids Are All Right (非單親關係) -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Marriage is hard.
Just two people slogging through the shit,
year after year, getting older, changing.

It's a fucking marathon, okay?
So, sometimes, you know, you're together for so long, that you just...
You stop seeing the other person.
You just see weird projections of your own junk.

Sometimes you hurt the ones you love the most.

Jules, The Kids Are All Right (2010)

耀眼但溫柔的陽光灑向康莊大道,
甫開首MGMT的The Youth帶我們認識已到達長大新階段的Joni
曲風清新而對未來充滿好奇與希望
好友們開放地談及性, 這是一個新的世代, 也是一個美好的進程
亦喻意著這個故事中的現代家庭有一份新氣象,
The Kids Are All Right 這個名字亦暗示了舊有家庭價值未有因時代演進而給取締

鏡頭的開揚, 音樂的悠然讓影片的氣氛保持輕鬆暢快
劇本對白的紮實跟戲劇節奏的流暢, 讓電影生活化, 寫實得像日常經歷, 有生命力有幽默感
四位核心家庭成員加上一位外來者構成的關係有趣好玩,
難得是五個人物描寫立體, 各自有內心煩惱, 各自有性格突出或缺陷,
各有立場但最終出發點依然是彼此相愛

先從Joni說起, 故事始於她, 也終於她, 新鮮及燦爛在等待她的人生
這是離家住宿的最後一個夏天, 沒有大難題, 沒有背負成人責任
追尋父親只為建立新關係, 追求更多未遇過的組合
浪漫想像還有騎電單車, 長大的歷程就是如此這般, 看來平淡, 回味時又別有一番滋味
Mia Wasikowska 把她演得可愛活潑, 既有擔心父母問題的成熟, 又有期待新生活的憧憬

最後一幕的不捨念掛讓這個姐姐的獨立聰慧形象增添一份感性
尤其是劇本細節的安排, 她一方面不希望事事靠父母幫忙,
只是家人短暫離開, 又怕他們真的不在身旁
青春時獨有的忐忑, 未踏入成人世界的純真,
她不特別, 像每位平凡女孩, 亦在尋常家庭長大, 所以自然就會alright的了

Laser, 劇情的引發點, 尋找生父給誤會性向, 先惹來家庭會議小插曲
這個來自"父母"的擔心, 跟所有爸爸媽媽關心兒子青春期的改變一樣
而男孩在這個家只有一位, 缺少了父親形象下的成長會否有所欠缺呢?
在跟生父學習做人處事之時, 又在家中對著兩位母親的喋喋不休, 這會影響正常發展嗎?
Josh Hutcherson的演繹又是惹人可愛, 家中一對小寶貝把簡單家庭生活變得開心悅目
生娘不及養娘大, 對家中 "嚴父" 的偶然反叛, 終也會給愛融化
畢竟他也循規蹈矩, 沒有任何學壞, 良好教育, 真摯感情培養之下的孩子一定會alright的



縱使片名指向Kids, 實際問題全在於大人身上
正常的是下一代, 家長卻很擔心自己的生活方式會否影響親人, 又怕不能堅持活出自己而受壓
婚姻是長久維持的關係, 一生一世的相對總會有漣漪, 視乎你如何著緊家庭的完整性
如果不相愛, 一男一女, 丈夫與妻子也不能擔保兒女不受影響
Jules的心聲很發人深省, 與Nic的一柔一剛, 到底可走多遠呢?
沒人知道, 至少孩子們很好, 就足夠了吧
Annette Bening女兒身卻是一家之主,
硬朗死板, 左不准右不許的嚴厲眼神下又釋出關懷善意
忍淚扮堅強, 冤屈不外訴的強人掙扎, 低調地將角色發展的立體多面性盡現觀眾前
Julianne Moore有鬱悶有思遷之意, 家庭責任彷彿不在她方
任性不自控的罪惡感, 與難以抗拒的女性吸引力都同在她溫柔語氣中散發出

生父Paul本是局外人, 沒有負擔, 自由生活的浪人突然遇上一個可安定的家庭
他帶來的建設還是破壞呢?
傳統智慧認為父愛必然需要存在, 他確為孩子們帶來歡樂, 但這是否一個家的成員呢?
Mark Ruffalo把吊兒郎當的態度, 和對每個人的過份熱情關愛,
演得很有激情, 又很能表現出不屬家庭圈子的個性
他代表著新衝撃, 象徵每個家都會出現的潛在裂痕
一個家, 總會有一個要持守住的共同秘密, 他恰巧地成為家庭關係轉化的突襲點
是對是錯? 一團糟又是誰的責任?

劇本對每一角色都有同情的切入點, 不偏心, 不狠責, 就是人性弱點一定在
家人作用就是體諒壞的地方, 鼓勵好的地方呢
難得一個原創的現代美國家庭描繪,
多段對白設計能讓人捧腹大笑的原因,
就是人人都能找到共鳴, 在父母孩子身份中尋覓到自己的影子

拍攝手法平易近人, 在城市風光背後有微妙的感情暗湧, 但從不誇飾
音樂與畫面切換一如在現實生活般自然流動, 不刻意跳接, 不刻意淡出,
就讓演員與對白主導, 專注深入角色內心掙扎,
另外兩段床上關係亦對比出 性 與 愛的分野
夫妻間是平淡閃過的, 含蓄而沒有激情, 偶爾有影帶作調劑;
情人間沒有愛的野性則原始的呻吟出來, 赤祼的大力的以激烈影像呈現

最出色的一場, 亦最有家庭衝突的一場發生在晚餐飯桌
選擇桌上共聚, 作為秘密識穿的爆發點, 代表著家庭危機
開首的聲效變得模糊難聚焦, 就是觀眾有如跟Nic一同在現場感到不安全
那份心不在焉的焦慮, 在攝影周圍失去重點, Nic閃爍眼神望向妻子的茫然感表達出來

結局看似團圓, 陽光明媚, 又新一段路, 只是人生未走完, 下一步該怎樣再同行?
有聚有散的時刻, 哪一些人會烙下更深的回憶, 哪一些就是與你更親近的人

開首片名打出前的"The Youth" , MGMT的音樂有一份不確定性, 同時有一份前行的好奇心

We could learn to make it together,
together together together together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