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第45屆金馬獎得獎名單

最佳劇情片 投名狀 (寰亞電影有限公司、摩根&陳影業有限公司、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最佳創作短片 跳格子 (姜秀瓊、台北藝術大學、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最佳紀錄片 沿江而上(EyeSteelFilm、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

最佳導演 陳可辛 <<投名狀>>

最佳男主角 張涵予 <<集結號>>

最佳女主角 劉美君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最佳男配角 馬如龍 <<海角七號>>

最佳女配角 梅芳 <<囧男孩>>

最佳新演員 姜聖民 <<跳格子>>

最佳原著劇本 蔡宗翰、林書宇 <<九降風>>

最佳改編劇本 劉恒 <<集結號>>

最佳攝影
鄭兆強 <<文雀>>

最佳視覺效果
吳炫輝、鄒志盛、郭惠玲 <<投名狀>>

最佳美術設計
趙思豪 <<停車>>

最佳造型設計
黃育男、康俊偉 <<花吃了那女孩>>

最佳動作設計
李忠志 <<保持通話>>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呂聖斐、駱集益 <<海角七號>>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國境之南
« 海角七號 »
詞:嚴云農 曲:曾志豪 唱:范逸臣

最佳剪輯
邱志偉 <<保持通話>>

最佳音效
Steve Burgess <<深海尋人>>(謎屍)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
海角七號
果子電影有限公司、阿榮企業有限公司、台北影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停車
甜蜜生活製作有限公司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魏德聖

終身成就獎
常楓

特別貢獻獎
黃仁



-----------------------------------------------------


投名狀完成了大滿貫, 當年甜蜜蜜的遺憾終於彌補了
港台兩地最高榮譽的最佳電影及導演合共四項都落在陳可辛手上
若然得獎那部叫 <<甜蜜蜜>>, 真的很實至名歸
若然兩地競爭對手沒有 <<神探>> 與 <<海角七號>>
身為影壇領軍人物的陳可辛又該贏得光彩, 他真像奧斯卡愛將 Clint Eastwood呢

不是影片質素問題, 陳可辛的導技早已給觀眾肯定
魏德聖只是小小剛冒起的新人而已
然而最佳電影到底該衡量什麼? 標準應定在那裡?
當年哪一部是真正的好電影, 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同樣說話己在香港電影金像獎已說過
香港用獎項認同了中港合拍片的trend, 認同了目標走向內地市場的方向
然後將本土風味濃厚的神探全然ignore
這一次來到了台灣, 適逢海角七號正未能通過內地送檢而如期公映
投名狀在一致看淡下奪得最後大獎
在台式本土電影抬頭的一年, 一部中港合拍電影為金馬最推崇的戲
一部不論票房或口碑都只是不過不失, 沒有任何突破紀錄, 沒有排山倒海一面倒的口碑
什至在根本意義上欠缺陽光正面的訊息, 這樣的倚靠大明星高成本確立票房的電影
金馬獎就是要反其道而行, 告訴我們專業評審在革命性一年推介就是這一類電影嗎?

陳雲林訪台時都有表示看過海角七號, 已說明海角七號的時代意義
也許證明海角七號比投名狀更值最佳影片需要時間的考量
十年後, 你問每一個人, 記得海角七號還是投名狀, 就知道哪一部才稱得上最佳
最佳電影不只要質量上取勝, 還要具備社會影響力凝聚力, 可提醒或象徵某一年代
海角七號有著不可忽視的歷史責任, 偏偏無法得到金馬垂青
難為整晚的不停吹捧國片的氣氛, 獎項結果原來和大方向徹底背道而馳
還說什麼拍片難處嘛, 籌集不到資金嘛, 現在就是鼓吹資金多才是更好電影呢
說實話, 頒投名狀確是政治正確一點, 日後再 "緊密" 合作也比較易嘛

是的, 不否認, 我完全看不起中港混種電影, 靠攏內地而放棄自我的影片
拍得多好都不應受到鼓勵, 當台灣觀眾開始醒覺自家電影的美好時
你還要人家回頭看那些充大製作, 彷荷里活的所謂戰爭史詩時
不禁慨嘆頒獎禮的倒退, 一如其愈加簡陋的製作水平般

金馬技術獎結果一向出人意表, 不需多談
反而劉美君成影后及九降風得最佳劇本都為全晚僅有的亮點
海角七號表演項目其實準備不充裕, 發揮未到最佳
只是 "無樂不作" 確動聽, 多想這首得最佳原創歌曲呢~

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

<<海角七號>> 清新自然的鄉土情懷


電影: 海角七號

導演: 魏德聖

演員: 范逸臣, 田中千繪, 馬念先, 林宗仁

評分: 68/100











在台灣掀起話題及巨大的票房奇蹟的 海角七號 終於來到了香港
沒有很大的期望落差, 但也沒有到達預期的精彩就是了

作為第一部作品, 導演野心很大, 嘗試將各種元素平衡融入情節發展
只是仍有顧此失彼的問題, 愛情線意想不到的薄弱, 男女主角相愛不深刻
造就別離時也不算特別動人, 和台日過去那七封情書的聯繫也不算縝密
而作為愛情片, 出色的配樂及選曲非常重要, 儘管音樂界已精銳盡出
但范逸臣的一曲 "國境之南" 其實平凡得未可承載起盪氣迴腸的跨越時代的愛情

只是電影最成功在於細緻描繪台灣兩代的心態及面對現代社會的變遷
在脫離小鄉鎮走向城市的繁華, 居民間的困境及守望相助的珍貴友情
七人樂隊的組成有笑有淚, 有血有肉, 不同性格不同經歷卻走在一起
像結他與月琴原來都可起化學作用, 朋友給我看參選oscar那張poster
就比現在重點宣傳那張更可表達影片真正主題, 七位主角象徵著彩虹七色
在音樂演唱會中散發著愛, 希望與夢想

男主角於外邊世界闖蕩, 搖滾夢失敗後回到舊鄉村, 卻在這片大地找回熱情
更找到了最愛; 老人家慨嘆社會轉變, 國寶都只屈就家中, 苦無機會一展所長;
還有落泊刑警, 等待最愛和盡力適應社會, 找尋商機, 可愛的malasun等等
人物設計獨特具個性, 更有台灣地道風味, 令整體演出惹笑而動人

最後還有日本演員中孝介的演繹, 他那鋼琴樂奏很感動
從他口中說出的彩虹主題更是全片靈魂, 很有福音味道
魏導演其實在片中都穿插不少基督教訊息, 看得更為自然舒服
不過台灣觀眾定必更能投入情境吧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 烈日當空 >> 新世代年青人的殘酷寫照

影片: <<烈日當空>>

導演: 麥曦茵

演員:
林耀聲,梁曉豐,岑珈其,廖柏榮,胡詠東,陳耀榮,禤天揚

評分: 90/100












沉重的反思, 深遠的意義
對香港熟悉, 又無力改變,
才可在銀幕中透過出色劇本, 極具真實感的對白, 把問題一一刻劃出來
烈日當空,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年復年, 日復日地重覆著每個香港環境生長下的下一代的悲哀
永不終止, 直至成年時期將延續不滿愁緒下去...

可能是千禧年代過後最重要的港產片, 因它徹底及直接剖析了現今青少年的矛盾與不安
沒有擺脫現狀的能力, 只因他們早給社會遺棄,
成年人在自己的世界遊戲, 偏偏強逼了下一代無情地參與上一代都無法完成, 玩得好的遊戲
劇中精警對白實在太多, 不論片首開宗明義講明的分級制度
band1生來到band3學校, 其實又有何分別, 在強烈影像捕捉的那條隧道,
學生們困在廢物回收箱中, 都只能成為一堆垃圾
會考制度的壓逼, 家庭的衝突, 網絡世界資訊流通的新紀元
一切一切只能跟著時代向前進, 通向未知的道路

電影所帶出意思很沉鬱, 卻非常寫實
無聊抵抗無聊, 以自身反叛對抗制度不公, 賠上卻是自身前途
當任性的後果換來不能挽救的災難, 害了他人一生, 墮胎, 傳染病, 或是最後悲劇
看似意想不到, 偏偏正是真實社會現象

七個青少年, 七個不同結果, 七種人生要面臨的考驗
痛過絕望過才會學懂, 才去改過, 都塗不走當初的污點
是青春的代價嗎? 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機會
片中唯一在紅綠燈前選擇正面的, 都免不了遭受命運播弄的厄運

電影除了劇本清脆俐落, 對白非常生活感, 可惹起共鳴之外,
攝影, 美術, 配樂等都很完美, 一點不像新手, 值得嘉許
特別片中需要大量象徵符號去表達深層意義
醫院, 隧道固然拍得有力, 幾場空鏡, 學校遠景, 火車旁的空地, 都拍出地道風味
全片利用攝影, 成功塑造出 "烈日當空" 的感覺, 溫暖太陽滲透每一處
不論愉快有活力有衝勁之時, 或是後來重新出發之時
陽光為全片基調, 很奪目殘酷, 炎夏如青春燃燒, 日光帶來的希望是唯一不會消散的
配樂運用更是喜愛部分, 雖然有點重覆, 但選用poor u來演繹主題絕對具神采
那一場高潮戲確實難忘至極

演員幾乎全部新人班底, 所以入場需要一點時間投入各角色
尤其七人的經歷各有起伏, 需要精神去了解每人背景
但新演員更可演活青春感覺, 新鮮自然, 每位都很討好
魔術男 梁曉豐是少有較具演戲經驗的主角, 但亦不算太突出
每位都恰如其分, 正正合乎電影的主調, 不浮誇, 平實的感動觀眾
其他配角都具驚喜, 新鮮出爐視后米雪, 久未出鏡的尹揚明等
令全片生色不少, 而 烈日當空 在新人新嘗試下, 為近三年最佳港片實也不為過
值得再三反思, 值得不斷回味重溫, 編導演俱上乘的為新世代代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