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When the Dark Knight meets the Game Theory (SPOILERS ALERT!!)

(本文將含dark knight劇情透露, 敬請留意)

當蝙蝠俠黑夜之神掀起一片熾熱撲票熱潮的同時, 網上影評都對此片議論紛紛
更加出現了不同大學教授的論文分析, 針對著joker的煙花表演之謎而討論人性道德的問題

源於joker要作一個social experiment, 目的要顯露人性本惡, 每人在臨死前會顯露醜惡真面目
於是他把兩艘船分別放置炸藥, 然後給每船一引爆器, 一按下去就會引爆對方的船
因著gotham city mayor的安排, 一艘自由號與一艘精神號,
一艘充滿罪惡滿貫的囚犯, 一艘是平常安守本份的良好平民,
joker威脅他們, 如果兩船三十分鐘後不爆炸, 他會自動引爆兩艘船
無一人可逃船, 而炸掉一艘船後另一艘可得以逃生
規則就定了下來, 在joker的想像下及殘酷的scientific game theory告訴我們
他們應該會互相引爆, 兩船同歸於盡, 這個是dominant strategy
大前提是每人重survival於morality, 生死關頭置道德觀念於不顧

正常情況下joker是正確的, 可是原來這個實驗有著比我們身處的世界多了一些元素
普遍大眾已經提及過的答案, 就是人性的光輝令他們沒有沉淪,
假設了我們心底都有著不犯罪的好基因, 只是生存本能的力量可以給良知壓下去
於是當那凶狠囚犯作出十分鐘前該作的決定時, 觀眾都為之感動拍掌

但是, 聰明的觀眾應該有曾泛起一絲念頭, 會不會引爆器是引爆自己的船呢?
這一步就是關鍵到實驗本身的可信性, 人人皆知joker嬉皮笑臉神經病, 喜歡惡搞
一旦執行引爆決定, 炸死自己不就愚笨中了joker圈套?
當然在緊急關頭, 人類還是會選擇相信目前僅有的資訊,
而三十分鐘其實都足以提供時間給船上的實驗對象去冷靜思考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情況下, 引爆還是為生存而無可奈何的決定
尤其乘客如果真相信joker無論如何三十分鐘過後都會引爆的話

這可信性一環, 在特定情況下是特別容易受質疑, 從而影響實驗結果
就是uncontrollable的external factor, 外在而不在實驗範圍的力量
這一點就正正與dark knight最後帶出的訊息有關
batman是gotham city的secret guardian, 人人相信batman這個symbol
相信batman背後的執行正義的信念
就算在自由意志上抗拒這私行制裁者, 潛意識中是會潛移默化到batman在背後的幫忙
事實上, batman確實在默默保護船上的人, 只要他們不自相殘殺
batman還是成功制止joker的引爆的, 這種日積月累的信心在心底內才默默改寫兩船的決定
batman是有幫gotham city變得更好的
縱使恐懼會激發人類的邪惡, 至少危難時有了batman的拯救,
不然他們不引爆的決定就會引來joker的終極懲罰: 爆炸而身亡,
那保持著人類高貴的善良情操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如果船上的人相信joker說謊, 引爆器不是炸對方船,
或具少許信心joker的狂亂行為有機會得到阻止, 那怕只是些微的信心與希望
都足以抵擋joker帶來的恐懼了

因為目前假設每人有kindness value 善良心, survival value 生存價值,
原本沒有batman的世界, survival > kindness, 雙方引爆的utility比不引爆大, outcome: firework
當有batman時, survival chance increases, 引爆的utility會減少,
以致人類本身的kindness value帶來的utility比survival高, 就出現dark knight片中的outcome了
而若然船上兩方都相信對方有著同等的model, 那兩邊都自然不會引爆了
事實片中資訊的提供很容易把雙方逼向死角, 尤其平民知道另一邊是囚犯
很明顯會assume對方的kindness value較低, 從而出現後來的民主決定
反而囚犯得悉對方是普通百姓, 可用最正常邏輯去分析推算, 自然最後的決定可更理智及符合人性

說到底, two-face係岩既, 一切只係probability決定,
大家去衡量chance of batman saving the day, 或者chance of joker telling truth
覺得邊方面更有說服力就向那邊信靠, 只是縱使一切都是chance,
沒有人類本身善心都是不可成事的

而且還記得batman begins最精彩的其中一句對白嘛
"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
Dark Knight將這一句精髓表達出來了

船上兩批人想著殺害對方自救, 可貴是沒有付諸行動
不然將要為自己行動付上代價, 負上責任

難怪大家都這麼期待christopher nolan把riddler謎語人帶進batman franchise了
若然第三集batman真的要決戰riddler, 恐怕要出動mathematics skills呢
不過不用怕, batman本就是英雄世界中頭腦最精明的detective~

另一篇個人認為很精警的評論文章:
http://www.mingpaonews.com/20080728/tab1.htm
昆明小丑˙曾特首與《蝙蝠俠》博弈論


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太空奇兵 威E>> (Wall.E) 一篇未來的預言童話



影片: 太空奇兵. 威E (Wall-E)


導演: Andrew Stanton

評分: 74/100







SPOILER ALERT: 嚴重劇透, 敬請留意

Pixar一年一部經典作, 慢工出細貨, 每年都滿足無數影迷期待
從1995年開始打造的王朝從toy story的鬼斧神工出發,
經歷monster inc., finding nemo, cars等等為人津津樂道的新童話
每一部都處於技術尖端之餘, 總有不同的心思與小驚喜
更難得是故事主題從來不馬虎處理, 更是愈加成熟動人, 深深銘刻於大小朋友心中
將歡笑送至小朋友以外, 亦把大人童心重新呼喚, 宣揚內心良善不遺餘力
pixar可算是真正良心企業了 ^.^

說回正題, 自從toy story之後, pixar很久都沒有真正的代表作
儘管finding nemo贏盡了票房, 掃盡所有人歡心, 在藝術水平上還未給一致認同
而cars之後pixar開始步入了新階段, 在劇本上嘗試更大野心, 描寫主題更深入而出色
ratatouille在技術與劇力上達到相當平衡, 可算是一大masterpiece
這一次衝出宇宙又如何呢? 沒錯, 在畫功及場景處理上是已完美無暇
亦印證著pixar再次成功挑戰自己, 這一次更可做到不靠對白傳達故事訊息
只是這份看似宏大的劇本, 看似深遠的主題, 這一趟恕未可得到個人共鳴

想很久才知道怎用四字形容此片的弊處, 是"一廂情願"
影片整體基調一直提醒著珍惜地球, 懂得做人
只是人類的覺悟與作出改變有點理所當然,
破壞了整個地球生態後遷移他方, 等到地球重現生機後就回到原居生活
由始至終劇情主線都迴避了根本問題的解決方案
什至整個回歸地球的計劃都是單靠機械人的力量而非人類
人類沒有得以審視反省自身的劣根性, 縱使得到了結局的安排
倒頭來不又只會重蹈污染的惡性循環?
太理想化的結局處理, 當然很一貫pixar的樂觀希望做人觀
只是令整個故事失去了更高的深度與可再上一層成為經典的機會
而變成純粹的未來愛情故事

要說只要有實踐夢想的決心, 老鼠可以做大廚, 我相信
只要一家人團結一心, 互相支持信靠可渡難關, 我相信
只要在平常生活中稍停下來, 欣賞自然風光比追逐名利更可貴, 我相信
小如玩具可以做一生好朋友, 怪獸也可與小女孩交心, 通通我都相信
偏偏來到這一次, 我第一次感覺到pixar故事設定中, 橋段情節中有點假
也許一開始我就不相信人類懂得如何疼惜自己所處的家,
日累月積的垃圾堆, 沉醉虛擬世界而忘卻真實大自然的美好
懶惰而連站立都開始不懂, 知識退化而變得比機械人更機械化
這些都是可見未來人的樣板, 正正pixar點中了人類的弱點
後期的突然齊心返地球就顯得難以入信了
艦長的性格是可圈可點,但他的醒覺也未免過於劇情需要吧

Pixar放棄了更多可供探討的conflict而選擇最純真的描寫機械人救地球是情有可原
畢竟這仍是小孩子市場主導, 科幻題材下顯出製作人的野心
對環保, 人與機械不同題材都想include在內, 對2001太空漫遊的致敬是很易看得出的
其經典配樂都用了在內, 前半段wall-e孤獨在地球執行任務至邂逅eve到墮愛河的段落很出色
充滿懷舊而同時具未來色彩, 宇宙漫舞更是動畫史上最浪漫橋段之一吧
如可減少繁複枝節而集中講機械人可能更理想, Cars不就是只得車的世界嗎?
如要探討更多人類為本, 就應更集中主題, 如A.I或2001太空漫遊,
現今還是有警世意味的, 不過在華麗的追逐場面中給薄化了




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

Kary << Lady K: Transformation >> 清新活潑的新嘗試

專輯: Lady K: Transformation


演出者: Kary Ng














去年夏天推出的in control意外得到四台碟的榮譽, 當然歸功於逼得太緊的威力
然而個人實在不太喜好kary在該碟的音樂取向
幸好這次的transformation聽出了kary回歸音樂上的上佳狀態
paco果真要力捧她上位成為搖滾女王, 定位清晰後的整張大碟予人耳目一新之感
幾可回到ping pung的輝煌時代

是參考了鄭融的成功例子嗎, 女子自強是全碟命題, 而且命中比super girl更為徹底
不再掛羊頭賣狗肉, 明明動感型格才是kary強項就不要硬放慘情悲歌作主菜嘛
Lady K看出求變決心, 只是點題作略嫌填詞過份粗俗, 破壞質感
碟內的快歌作品都各有出色之處, 麗池舞會醒神, 貪新棄舊在曲詞編演上皆為上乘
思想態度點中主題的一針見血, 射燈在此beat好夠玩味, 未來的人都好玩

填詞方面主要靠林若寧操刀, 功架已經成熟, 方杰的詞也不俗,
唯一最差反而是林夕的不如不愛, 當然分手要狠的感情觀亦不得共鳴,
但還不致上兩張專輯的痛哭投訴般不得我心
快歌在編曲中弄出新意, 慢歌部分都依然有上佳質素
最後一秒鐘加上了新聞報導聲音開場及作結, 絕對盪氣迴腸
如可用回原詞將更震撼動人
天橋交匯處是kary一大佳作, 比同題材的十七度在曲編上更為優勝
長不大放在last track有點weak, 但依然是耐聽的情歌

縱觀全碟, kary演繹有所進步, 選曲進取後換來專輯更具跳脫活力
流行專輯中的舞曲元素算多姿多采, 是有所覺悟嗎? 期待kary再進一步的嘗試

推介: <<最後一秒鐘>>, <<貪新棄舊>>, <<天橋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