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麥兜噹噹伴我心 (The Pork of Music) - 香港已死的安魂曲



1988年, 麥兜在謝立文與麥家碧筆下出生, 我也來到了這一個世界
2012年, 麥兜首登紅館, 在萬人大合唱下完成其幼稚園畢業禮, 唱著的, 竟是我中學的畢業歌

Canon in D. 永恆的經典, 就似你與我的友誼, 心中情意永未變
片首第一句是風吹柳絮 茫茫難聚, 對照畢業本上寫的 他朝凡事變遷
在離開母校後的七年, 再一次聽到附上歌詞的這一首樂章, 難以言喻的感動

從腸到肺, 從肝到腎, 嗱住嗱住, 嗱住嗱住, 搞來搞去, 搞來搞去...
這正是看麥兜, 一路走來的心情
從來無法開懷地為每一個笑話大笑一場, 因早知道所有的笑話, 都指向現實的悲劇

我是你一塊扣肉, 你是我梅菜扣住你手
從一開場第一句歌聲, 就明白這份情感的共鳴無可抗拒, 並且獨一無二
獨特得無話可說, 不是人人能領會, 深層的感受留給有心有緣人
於是有人可開開心心笑著「車車車車」可愛的小朋友
又會有人覺得無厘頭不知所云, 看完無所得著, 無聊的繼續如常的生活
但亦總有人默默忍著淚水, 靜靜強忍傷愁, 沉醉在燈光全黑時的短暫歡樂時光

渴望成為蝙蝠俠, 可能因其雙重性格隱藏身份的缺陷,
但必有一部分, 因為其受人景仰的英雄形象, 美女財富盡在手中的富豪地位
這種投入感, 只是主觀想像的投射
然而, 麥兜的蠢, 麥兜的無知, 麥兜的無助, 麥兜對世界的不明所以, 正是自己
可能更多是往昔的自己, 又更有機會是現在, 或是將來的自己
即使現實怎樣變化, 即使社會怎樣淪陷
麥兜仍舊單純, 依然樂天, 很想很想留住這樣的心境, 永遠不要變...
請時光停留在最美的時光, 不要走, 不要讓時代巨輪捲走一切, 好嗎?
就算註定當一個失敗者, 都要當一個依然相信美好, 對未來滿有盼望的失敗者吧

而《麥兜噹噹伴我心》給我的, 不止是慣常的感觸, 還有了莫名的憤怒
銀幕上大大字標榜的上海資金, 與廣東話完全不對調的字幕, 這是無奈的事實, 卻實在太氣憤
香港的招牌, 香港的文化代表, 在本土票房可謂慘不忍睹
想不承認都難, 入場支持度說明一切,
連麥兜都要靠內地觀眾撐起, 真的還敢口口聲聲說捍衛香港價值?
麥兜要進入神州大地的市場, 恰恰相應戲內北上登台搵食的情節
創作人並沒有放棄描繪地道特色, 香港人就率先揚棄, 投入西方立體動畫世界去了
人人都認識麥兜, 但沒有人去購票看, 不就是默認不要麥兜代表香港的權利嗎?
那日後進一步內地化, 可不要說沒有事先提醒
但, 也許最諷刺的是, 內地觀眾欣賞麥兜,
正正在於其「港式風格」, 抵死搞笑而溫韾感人的小情小趣短落, 打破語言文化的隔膜
唱老歌跳懷舊舞, 是內地的潮流, 卻已成香港的「老套」, 過時被淘汰了

麥兜見證了回歸, 見證了內地人在香港, 香港人在內地的社會怪現象
來到這一章, 要正式宣佈「香港已死」了
全片滿佈的死亡意象, 比買定墓碑預備的菠蘿油王子時期, 來得更強烈
春田花花幼稚園「畢」業等於「結」業
「車車車車」一共重複達三次之多, 歌詞總讓人聯想到老豆被車死的畫面 (麥兜早就沒有老豆)
即使童言無忌, 歌詞沒有明寫「死」, 但作為兒童導向的卡通, 不用畫公仔畫出腸吧
合唱團從婚禮唱到喪禮, 訊息呼之欲出

還有格格不入的楊學德.
畫風的兩走極端, 放諸全片脈絡可有三大功能
一是要突出麥兜等原創人物的美麗純真, 在醜陋麻甩的糞堆中, 春天的花花開得最燦爛
二是加入市井流氓更顯校長的有教無類, 對於表面個浸, 向音樂老師致敬的主題自然不過
最後也許是最重要, 不管是無心還是故意為之, 這明確道出「融合」的失敗
強行將另一種文化元素強加於本來的藝術, 只會吃力不討好, 即便兩者各有特色
一如現實生活的「中港融合」, 所謂的「和諧」/「河蟹」就如動畫中呈現般, 各有各演不過電
值得一提, 《綿繡藍田》是一大經典, 將其混入於麥兜世界, 效果不下於清明上河圖的震撼

鄭中基繼《低俗喜劇》再度擔任內地搵銀機會代言人, 聲演膠牌經理人騙子
將令幼稚園結業的重責, 指向來自內地的角色, 有耳可聽有眼細看的, 自可對號入座
而除了內地問題外, 香港消亡的氣息, 還在於金錢至上, 發展壓倒一切的價值觀
要觀眾直接眼看並接受春田花花的消失, 還不夠, 鏡頭更要觀眾看清殺害其夢想的真相
簡單純潔的幼稚園, 最後成為了庸俗商業的豪宅!
金碧輝煌的大樓, 連一座實用的洗手間都沒有
美術設計, 遍佈金色, 五光十色, 還有華麗舞台, 只是一切俱幻影
對比前作的菠蘿油城堡, 馬爾代夫山頂及武當山, 當然失真失光采
這是必然的美學考量, 因要表達一個城市的死, 自要先通過外觀的變遷去描繪

雖然一切要死去, 屬於香港本土的東西, 將逐步遠離我們
偏要積極去面對, 磨滅了理想, 至少不要連熱情都退卻, 不要成為文化的沙漠
像《天與地》的結語, 改變不了世界, 反而扭曲了自己, 但只要還有音樂, 就有感動
大合唱《你的扣肉》是溫暖的安慰, 安撫人心, 慰問靈魂
每當這首旋律響起, 都要記住那份「嗱住嗱住」「搞來搞去」的情懷意境
婚禮的《雪中情》歌頌愛情的高潔, 「寂寞兩地情, 要多信任」現在聽更添時代意義
或更感死亡的來臨, 無奈, 無力.

日後我回來 最好證實 原來真心愛未泯.
《麥兜噹噹伴我心》, 是一則寓言, 也是一個預言.








Martha Marcy May Marlene (瑪蓮邪教離魂曲) - 心神不定 陰魂不散



你 們 要 防 備 假 先 知 . 他 們 到 你 們 這 裡 來 、 外 面 披 著 羊 皮 、 裡 面 卻 是 殘 暴 的 狼 。
馬太福音 7:12




一個人的逃離. 孤獨. 無助.
無人能理解, 無人願聆聽.
自己, 也不想再說, 不要再經歷
遺忘也好, 壓抑也好, 就讓我睡吧.
一覺醒來, 天一光, 就會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 一張白紙再來過.

到底可以走多遠? 遠離什麼?
是昨天. 不是客觀事實的過去歷史, 而是主觀感覺的今天之前.
人要如何才可告別昨天?
即使失去了記憶, 習慣仍在...
逃不掉. 即便費盡氣力, 就算鼓起勇氣
身體的倚靠能擺脫, 心靈的依賴仍囚困, 在那曾經日夜相對, 形影不離的人群中...

不動聲色, 勾魂懾魄
不需鬼上身, 不需行大能
一切外在儀式都只是一時的情感激動, 但「群」的影響力, 如影隨形, 陷進其中
群眾的壓力, 一句簡單的問候, 久而久之, 身在群中而不自知, 心在群中而不自覺
這就是邪教的危險之處, 亦是為何歷代邪教皆不衰的迷人之處

因為我們心底裏, 都曾脆弱過, 心碎過, 與家人吵鬧過
都曾經有過反叛之心, 都曾經希冀一走了之
我們都是善良迷失的羊, 渴望得到認同, 渴望得到關愛,
於是一廂情願走進狼群, 自以為會有新的家, 會有新的天地, 會有好的照顧

作為旁觀者, 心明如鏡,
自可識破邪教組織秩序中的歪理謬論, 遠觀的看, 這只會是笑話一則
然而主觀鏡頭的投入角色, 置身其中, 界線突然模糊起來,
旁人的親切感正在融化隔膜, 一步一步使自己卸下心防
平日的智慧會突然麻木, 正常的判斷力會被動搖
因為當處身有「愛心」有「接納」的鄰舍大多數中, 我們都想主動去參與, 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有如傳染病, 一發不可收拾.
意念被侵佔, 心智遭蠶食, 失去了「我」, 於是無法再逃離
一開始就像普通社群聚會的平凡簡單, 只有一路鑽深下去, 漸覺異樣,
唯身份已確立, 情感已投入, 要抽離又談何容易?

安全感作崇, 同理心主導
當旁邊所有親密的人都在作同一件事時, 明知那事為惡為假, 但也無從抗拒
因那份不同於他人的疏離感, 衍生出無形的恐懼, 生怕會再次被遺棄, 要再次擁抱陌生
所以, 不得不服從, 不得不收起良心, 不得不一同歡笑, 享受罪惡的快感
從走出第一步, 接受第一個歪理開始,
漸漸回不了頭, 漸漸打從心底潛意識都理解此等行為, 漸漸學懂為罪行開脫
漸漸將不正常當正常, 漸漸融和自我, 漸漸深入成為團體的核心份子...

一旦打開眼睛看過了行過了罪惡, 再也躲不過陰影的跟隨
如同聽了蛇的誘惑而吃了一口美味果子, 知道羞恥後再也回不到伊甸之園
那童稚的無辜或對人徹底的信任, 就被徹底殘忍的殺害, 然後任由自己的罪性支配了
軟弱的控制力量, 不管是在於自身的仁慈心軟, 或對既有生活方式的習慣
或對改變與不可知的畏懼, 或單單拒絕說不的勇氣, 纏繞矛盾, 形成心結心魔

超現實大師 Luis Buñuel 曾經一刀割開現實與夢境的距離
Sean Durkin 首部長篇作即大玩影像敍事的魔法, 在零碎剪接中鏠合現實與夢境
難分真假, 回憶與想像與當下的反復重疊,
在姊姊眼中是夢幻, 在妹妹心內, 每一格都是有血有肉的實在情境
平行交錯, 既是對照, 亦是投射
表現出從沒有真正離開的詭異, 又帶出身邊最親近的人留下不明所以的陌生目光
湖邊裸泳, 只是看似有些微古怪的舉動之始,
故事愈發展, 心靈陰暗面愈加挖掘, 一步比一步走得更驚心
但驚恐的不是尋常的死亡恐懼, 而是源於一份親情的憂慮, 或是一種久別重逢的陌生情感
那現在, 看似是現在, 偏卻是昨天, 一刀剪接, 難以割捨, 猶如千絲萬縷, 纏繞難分
如同那首 Marcy May Song, 環形的旋律, 無路可走, 一聲一聲嵌於心坎, 不能自拔

百感交集, 五味紛陳
沿著影像線索追溯下去, 耐人尋味
表面沒有任何傷人害己的跡象, 實質卻在自虐他虐鬱結難抒
妹妹固然自憐自困, 姐姐又何嘗不是自欺欺人?
對於沒有好好關心妹妹的罪疚感, 進而引伸至對如何好好照料肚內小生命的擔憂
姐姐同樣活在追求美國夢的大幻象, 同樣在人生目標中迷失
同樣是人云亦云, 跟隨更大的「群」體生活模式, 在妹妹一針見血道破其虛偽後, 無所遁形
所謂的「美國夢」, 是否只是秘而不宣的一大邪教觀念灌輸?

寧願相信面前的荒謬是真相, 都不回到真實自由的社會掙扎生存
日復日, 年復年, 卒之倦了, 醒了, 但卻無力回到現實了, 只有在永恆的地獄中受折磨
一座心靈的地獄, 猶如令人心寒的對岸人影, 陰魂夢魘, 晝夜相隨 ... ...
物質上肉體上的挽留只是皮相, 思想上意識上的停滯卻是無休無止
從而開首的拔足逃亡, 只是一個開始, 終幕的困坐車廂, 卻是沒有終結

結局的憾動力, 縈繞心頭良久, 糾結無從拆解
紛亂昏胘的運鏡, 是否從頭到最後皆南柯一夢的暗示?
其實從未逃脫過, 一切只在大腦運動中?
或者社會最殘酷的真相, 正是世界上從來沒有確實的真相?
她走上的, 是自毀之路, 從來沒有可能完全復原
車在前進, 她卻回頭張望, 不斷忍不住又看一次
是她害怕惡夢步近, 還是這回眸, 暗地也有不捨?

也許, 心深處, 最可怕的夢境/真相,
其實是我們的身體/內心, 有一部分, 根本想回去那個「群」中 ... ...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Red Lights (異能感應) - 真信仰與假先知






親 愛 的 弟 兄 阿 、 一 切 的 靈 、 你 們 不 可 都 信 . 總 要 試 驗 那 些 靈 是 出 於   神 的 不 是 . 因 為 世 上 有 許 多 假 先 知 已 經 出 來 了 。
約翰一書 4:1


信仰與迷信.
常常被一概而論, 混為一談.

相信世界上有奇蹟, 相信死後會到美麗的地方
相信先知的預言, 不等於相信面前說預言的就是先知
耶穌吩咐禱告要進內屋, 行善要在暗中,
但看看現在風風火火的醫治特會, 神蹟預言, 猶如一場大型魔術表演

這不是科學與神學千年來的相爭
這是理性的信仰, 與盲目的迷信之爭
而胡亂宣告, 說幾句漂亮話, 不是沒有代價, 是會絆倒人一生的
當有日謊言戮破, 幻想破滅, 生存的希望都會失去
珍貴的靈魂, 要如何能補償?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會稱自己有異能
一種認為自己真有超能力,另一種認為別人看不穿他們!
一切俱為掩眼法, 舞台上, 燈光下, 盡是泡影幻象

Buckley 的痛苦, Margaret 的絕望, 正在告訴觀眾們殘酷的事實
心靈的創傷, 生命的遺憾並不通過預言與神蹟的能力可完成, 也不滿足在客觀科學的證據理論上
她所需要的, 是可延續信念的真相

第一場戲.
車上他看著她, 叫醒她, 然後讓她再睡一會兒.
這是結局後悔的預示, 也是主角心中矛盾的暗示

最後一場戲.
心跳的停頓, 無奈的嘆息.
這是對心中有信的肯定, 同時表達對利用人心軟弱與依賴性的神棍們假上帝之名行騙的憤怒

還有傳媒的渲染, 窺視的鏡頭是人的好奇心作崇
總想一窺奧秘, 總想猜度上帝所思, 總望一嘗神蹟滋味
仿紀錄片的拍攝手法, 多場大字標題, 多幕電視訪問, 多段現場辯論
模糊真實與戲劇, 正是電視那框架, 電影那銀幕, 迷惑人心之處

還有偽科學的混淆視聽
一堆論文及實驗, 卻不盡嚴謹不加管制
任由貪心小人利用小恩小惠蒙混過關, 讓聰明人墮進親眼目睹親身感受的陷阱
攻擊對手感性弱點, 利用群眾壓力, 利用信徒信任, 只求虛空捕風的名利財富

要演得逼真, 引人入信, 最重要的當然是台上具魅力的領袖.
代表大預言家的, 是 Robert DeNiro,
墨鏡中深藏不露, 一站上台時的懾人與自信, 儼然真有超能力上身
這就是, 角色的說服力.
這就是, 騙子的吸引力.
這就是, 認為別人看不穿他們的.

代表質疑不信的, 是 Sigourney Weaver,
她的硬朗到猶豫到崩潰, 將母親的愛與恨演得絲絲入扣
還有一直備受兩方夾雜困擾的 Cillian Murphy,
迷茫無助, 直到最後雨中自白, 才認清自我, 才了解永不可逆的原罪所在

沒錯, 演到最後,
Red Lights 另一個題旨, 正是探索真相, 顯露真我本性
不要自欺欺人, 不要隱藏逃避
這就是, 認為自己真有超能力的.

電影中盡現五花八門的幻術竅門, 趣味盎然
鬼桌招魂? 星座運程? 心靈感應? 靈體攝影?
上帝教訓我們, 如提多書 1:9 所言:

堅 守 所 教 真 實 的 道 理 、 就 能 將 純 正 的 教 訓 勸 化 人 . 又 能 把 爭 辯 的 人 駁 倒 了 。

關於結局, 還有另一重解讀的方向.
是兒子的靈魂出竅嗎? 所以才一直於母親身旁守護?
直至她的死去, 遺願已了, 才終可完成任務, 了結自我?
人言, 到底是可畏抑可信? 窮一生皆未可知...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香港樂壇這一代 - 獨立清新 生活搖滾

2005年, 香港樂壇曾經泛起過一道小陽春
打破 K歌當道的歪風, 主張獨特的創作風格
方大同, 王菀之, 謝安琪, 現在流行的名字, 都在那一個盛夏一鳴驚人
七年過去, 港樂回歸沉寂, 甚至更為支離破碎
無人注視榜單走勢, 再沒有街頭巷尾響起熟悉旋律的強勢
只是, 流行曲不再, 歌路卻有更多元化的發展
唱片銷量的下降, 卻見證網絡平台的冒起
商品會死, 但音樂會長存, 只是音樂人的身份注定在主流與另類之間, 掙扎游走

後二零零五時期, 十個來自不同公司背景的新聲單位, 是香港樂壇這一代人的希望
先從女歌手開始, 再寫男歌手, 組合與樂隊
2012年, 可能是沒有大紅大紫的光采, 沒有耳熟能詳的經典,
卻從不同的音樂作品中, 看到靈活多變, 未來的可能性

--

RubberBand (金牌)

搖滾, 都可以輕柔舒服
如同生活態度, 應當能屈能伸, 不會只得死板一套
小清新固然可人, 卻只有休閒寫意的心境, 沒有確定的立場, 沒有熾盛的熱情
就算有寫實觸覺, 也只是市井平民的生活狀況, 是觀察而很少有立論

《Easy》一曲正是一貫作風
等閒事不需在意, 錯過用力追求的反而有幸擁抱意外而來的福氣
隨和, 無所謂, Take it Easy.

但, 覺醒了, 《Easy》大碟中的音樂筆觸, 人如其歌般《睜開眼》
「從 前 我 是 眼 瞎 的 、 如 今 能 看 見 了 。」
曾經迷信過風光依舊, 如今明白不能對外面發生的悲劇不聞不問
六四的燭光仍在, 港人的意識要喚來
尤其在 2012 年, 特首選戰可見沒有民主一人一票之下的內鬥鬧劇
言論空間被挾制, 新聞自由被打壓, 黑金政治陰魂不散, 官場貪污接連曝光
這一年, 失去了李旺陽, 失去了向中央領導尋問的權利
失去了《頭條新聞》的自主, 失去了醫院產子的空間
我們是否還要繼續不聞不問, 只看飯碗做人?

《睜開眼》正是時代之歌.



C Allstar (東亞)

橡膠樂隊有 Easy, C Allstar 的和聲也帶來了《放下》
輕鬆的假音, 吟唱不帶沉重力氣, 四個大男孩的音樂世界, 向來親民舒暢
《新預言書》是廣東流行音樂專輯的一大代表作
應對末世預言, 以興散, 寫意, 詩情的方式, 《放下》正集眾大成於一身
四子遊唱的特色優勢, 都融匯於此

當他們也嘗試擴闊視野時, 小克與黃偉文各自寫下了具爭議性的素材
《切膚之痛》之所以可歸類為《少數》, 因它嘗試不走極端, 圖取中庸之道, 於是兩邊不討好
無可否認的是, 他們的切入點不在公眾傳媒聲音中常見
互愛包容, 不容易在主流媒體中被宣揚, 儘管這是人所皆知的普世價值
然而, 這也不是要達致官方樂見的「和諧」社會
因為歌曲從歌詞到錄像所強調的, 是尊重不同的意見, 接受每個人的獨特
其實, 國界的分野, 民族性的優越等, 都只是在擴大原來的小圈子
《切膚之痛》其實可泛指同類相殘, 人與人在不同位置的相爭

而《少數》訊息明確, 曲調宏偉,
但以浩大弦樂去為「少數」發聲, 曲詞編不協調的亂象成為詬病
這到底是刻意為之, 還是流水作業而成的敗筆?
不得而知, 但至少兩部大作正在為 C Allstar 帶來更遠大的音樂視野



--

Supper Moment (紅線)

樂隊名字既是晚餐時分, 專輯處處是回家的溫馨
簡約, 質樸, 沒有說教, 只有抒情, 不止親情, 愛情, 還有平日的小情小趣, 對理想的熱情

首作《最後晚餐》已滲透其細水長流的「平凡就是美」氣息
沖天救兵的感動延續, 每分每秒的歌聲都動人肺腑
每一餐都是人生最後, 你會珍惜眼前人嗎?
離開後的願能高飛, 留下的願能放下
把遺憾化作祝福, 愛才可延續到下一代
流行曲式配合獨立製作, 樂隊精神不死

類型涉獵的廣泛, 晚餐聽音樂的自在悠揚
Supper Moment 已漸得年輕人歡心, 開始逐步得到賞識
《最後晚餐》的點撃率仍在增長, 《小伙子》現場演出的口碑正在伸展
他們的《里程》充滿活力, 他們的活力又在《點滴》中蔓延
顧念家庭溫情, 一碗湯一滴汗, 贏盡樂迷歡呼聲
懂得追求快樂之道, 水動樂使歌迷共鳴, 平淡是福, 簡單為好

點滴中有汗有淚, 運動中尋找快樂, 失敗中擦去淚水
填詞上的突破, 在於懂得在細節中寫到人生的意義

不為人所知的是, 主音 Sunny 還有追夢的另一面
熱血正面的鐵樹蘭, 剛烈不屈的自主個性
金屬搖滾的用力嘶喊, 血脈沸騰的讓信念繁衍



--

Kolor (獨立)

Law of 14 Never Dies!
曾經硬橋硬馬, 如今剛柔並濟
愈來愈成熟的反建制態度, 愈來愈世故的看人生道理
曾給標籤成家強的樂隊, 現終可宣告獨當一面

針對時弊去責備, 去諷刺, 去反映, 編曲疾徐有致, 火氣十足
《天與地》的城市死亡論化成《天地會》的結盟逆抗大軍
官台製作反賭博的《賭博默示錄》用作影射豬狼之爭的白色恐怖
《地圖》寫出陳光誠的風骨, 《頑張》肯定拉布的價值, 同時反對洗腦的教育
梁栢堅的文字把戲已臻出神入化, 字裡行間將一眾熱話入詞, 智慧深度並存

曲風紮實正氣, 取材貼近時事,
歌頌英雄, 撃打邪惡, 鼓勵夢想
獨立音樂路一直發光發熱, 為香港本地原創 Band Sound 真正代表

香港樂壇這一代 - 夜神起義 黎明昇起

2005年, 香港樂壇曾經泛起過一道小陽春
打破 K歌當道的歪風, 主張獨特的創作風格
方大同, 王菀之, 謝安琪, 現在流行的名字, 都在那一個盛夏一鳴驚人
七年過去, 港樂回歸沉寂, 甚至更為支離破碎
無人注視榜單走勢, 再沒有街頭巷尾響起熟悉旋律的強勢
只是, 流行曲不再, 歌路卻有更多元化的發展
唱片銷量的下降, 卻見證網絡平台的冒起
商品會死, 但音樂會長存, 只是音樂人的身份注定在主流與另類之間, 掙扎游走

後二零零五時期, 十個來自不同公司背景的新聲單位, 是香港樂壇這一代人的希望
先從女歌手開始, 再寫男歌手, 組合與樂隊
2012年, 可能是沒有大紅大紫的光采, 沒有耳熟能詳的經典,
卻從不同的音樂作品中, 看到靈活多變, 未來的可能性

--

關楚耀 (環球)

女兒心事盡是愛情, 男兒大志還在事業
浪子回頭, 放逐後回歸更沉穩, 更有火氣
能改過自新, 還能破碎舊我, 身體力行為社會公義發聲

《佔領》《我這一代人》直率記下香港社會目前兩大死結
少一首就缺一塊真相的碎片, 組織不到完整的脈絡
《佔領》呼應 99% 對 1% 的壓制, 對資本主義貧富懸殊等大議題的批判
《我這一代人》則格局更廣, 指涉的是推翻秩序, 世界崩壞的絕望悲歌
兩首歌總結香港當下, 兩種負面的方向
推出單曲期間正為選舉風眼, 《佔領》似是指向唐英年為首的富商財團
特首出爐後翌日, 馬上將《我這一代人》派上電台, 對象顯然為梁營中聯辦等中央勢力
前者道出財富分配的不公, 為民生需要
後者闡明常識良知的謀害, 為人權自由

從沒有想過在他聲音中聽到革命起義的號角
從前只因其聲線特色的憂鬱情感而注視他, 去聽其自稱為悲哀代言人每首斷腸曲
現在卻有了與時代接軌的野心, 作一個世代的代言人
香港樂壇, 竟是由關楚耀帶頭去涉獵政治
他低沉音域的發揮, 正好代表公民抗爭的重整



--

周柏豪 (華納)

「黑」夜騎士的無名低調, 「黎明-天光」的希望象徵
先有黑暗, 再引證萬丈光芒的壯麗
周柏豪, 一直抱負同天空的夢想, 一向充滿個人情感共鳴與社會現實鞭撻
在今年終創作到達峰頂, 淋漓盡致, 收放自如

《Get Well Soon》是黑暗後的光明,
黑的相反不是一片空白混沌, 而是上帝所創造的真理亮光
為了病重好友而注入深情祝福, 在主流市場中難得覓尋的真誠情懷
從《後援》到《天光》的鼓聲, 坦然快樂天國意境由模糊走到鮮明

沒有個性, 過渡到清晰的輪廓
碎玻璃杯事件, 盡見其脆弱, 盡現其坦率, 也就愈容易受到傷害
認真的面對自己的軟弱, 抑鬱, 全情貫注在音樂生命中
進入《只有一事不成全你》的絕嶺, 痛快的一躍而下, 一氣呵成的後搖滾下去
不能停, 萬不能停, 呼吸要延續, 生命要延續... 情懷意境, 深得如同瀑布江河, 一發不可收拾

關懷社會的邊緣人物, 不喜歡不義, 只喜歡真理, 是「傑出青年」的宗旨
《斬立決》的激昂和聲, 顯現憤怒, 為受逼害的, 為被消聲的, 四分鐘內痛快吐烏氣
周博賢寫小人物掙扎求存的生活化故事,
竟不及陳詠謙的一針見血貼身, 與周柏豪的熱血俠士形象切合

不再傻小子, 不再本體分裂, 2012的周柏豪, 終可徹徹底底的暢遊星空



--

王梓軒 (OMF Music)

This is Your Song, Your Song, Your Song...
舞出真我, 唱出本我
清新, 高貴, 既古典又流行, 既抒情又嘻哈
打破音樂國度彊界, 意圖超越一切領域限制

再好的音樂, 不能沒有聽的人
他在樂器編曲上的用心, 在舞蹈編排上的標奇立異
正好展示他對藝術的堅持, 他每首出品的獨特之處
《超越聲音》探索不同唱法, 非主流, 實驗性
《超越東西》是中樂與西洋音樂的融合
都是在開創港樂的可能性, 在尋找,在摸黑

直至 Rising.
完全的起飛.
歌聲不再迷糊, 咬字不再含混
踏實的唱出每一句心聲, 但仍在開拓語言
在新音樂單位融合而磨擦的火花中, 王梓軒交出不可能的驚人進步成績
《Rising》, 其實就是超越自己
是時候入屋, 同時亦是確立風格的時刻了
一場動人的演唱會, 一首盪氣迴腸的《世界拆散我們》
在主流與藝術之間, 王梓軒以生命譜歌.



延伸閱讀:
是傻小子還是傑出青年? 周柏豪本体分裂的專輯風格
王梓軒《超越格式》突破地域的自我尋覓之旅

香港樂壇這一代 - 華麗之前 自虐墮落

2005年, 香港樂壇曾經泛起過一道小陽春
打破 K歌當道的歪風, 主張獨特的創作風格
方大同, 王菀之, 謝安琪, 現在流行的名字, 都在那一個盛夏一鳴驚人
七年過去, 港樂回歸沉寂, 甚至更為支離破碎
無人注視榜單走勢, 再沒有街頭巷尾響起熟悉旋律的強勢
只是, 流行曲不再, 歌路卻有更多元化的發展
唱片銷量的下降, 卻見證網絡平台的冒起
商品會死, 但音樂會長存, 只是音樂人的身份注定在主流與另類之間, 掙扎游走

後二零零五時期, 十個來自不同公司背景的新聲單位, 是香港樂壇這一代人的希望
先從女歌手開始, 再寫男歌手, 組合與樂隊
2012年, 可能是沒有大紅大紫的光采, 沒有耳熟能詳的經典,
卻從不同的音樂作品中, 看到靈活多變, 未來的可能性
--

G.E.M (蜂鳥)

最能接近天后二字的年輕女歌手中, 也許就是樣子甜美可愛, 聲音卻具驚人爆發力的她
一炮而紅, 是天賦實力, 慘情訴苦歌盡現其聲嘶力竭的功架,
《Where did you go?》一聲一聲的叩問走進聽眾群的心聲
後來外國進口的班底, 獻上一首又一首走歐美風的型格情歌, 主題模糊而淪為過耳即忘
著重節奏的合拍而非旋律的流暢, 使得歌曲只有一時發洩的功能, 浮躁嘈雜而不能再三細味
走進創作重覆的瓶頸, 作品更開始欠缺個性, 題材被局限

然而, 今年的《Xposed》, 聽到了突破, 有點不一樣的她
曲風可能依然有要喊破喉嚨的氾濫, 但在題材定位上, 終於有更廣闊的演繹深度
創作靈感來自生活, 困於錄音室中只有沉淪自我的戀愛世界
因而四處尋訪新的角度, 有了代入, 才可學懂怎樣體恤
當上天氣小姐及女傭後, 才有《What have you done?》中控訴的說服力
少女時問的是《Where did you go?》, 現在要問的是《What have you done?》
由個人心事到社會不公, 身為基督徒的 G.E.M 唱出了 What would Jesus do? 的心態
仍然高呼怒喊, 但意境已有所昇華

感恩生命的幸福, 也許比尋常的大呼小叫來得更沉實, 叫得更為有力
不再是心煩氣悶, 而是豁然釋放
《Twinkle II》仍要呼籲不要失去信念, 到《Someday I'll fly》而是溫柔的肯定



--

林欣彤 (英皇)

超級巨聲中一聲一聲的高唱愛你愛你愛你... 同一種近乎自虐的失戀疾呼
讓她從 G.E.M 的影子中走出的似是她的情感來得更突然措手不及
G.E.M 的《A.I.N.Y.》其實很尖銳很強悍很清脆,
但林欣彤的半帶沙啞, 先溫柔後暴烈的對比例留下了鮮明印象

也許她是幸運的, 從一開始就有 Eric Kwok 度身訂造了定位
失戀, 也可以很多種層次去表現其淒楚
第一首主打《洗澡》已引領聽眾進入歌者的頹廢污穢狀態
那種困於自我的痛愛感覺, 是同門師姐唱《痛愛》也唱不到的境界
然後改編韓文曲《Pray》, 那個音樂世界又是殘忍靡爛的
林欣彤的聲音特色就在此, 有點陰冷, 黑暗自虐的沉淪感, 很誘人, 使人不知逃離
不信的話, 請感受一下《Pray》的故事, 請看一看《樹藤》中她的神態

當然知道英皇想將正面勵志的形象打造給她
大新人壽的打氣, 《華麗之後》的尋夢, 對於她的經歷及年輕心境確是很對位
但這樣從俗主流的, 誰也可去扮演, 切不能埋沒林欣彤內藏暗黑系的潛質
碟名的《Love is Light》, 封套的粉紅色調, 與她在《樹藤》的氣聲誘惑, 不在同等水平



--

Gin Lee 李幸倪 (BMA)

又是超級巨聲舞台對決的那個晚上.
林欣彤唱 G.E.M. 創作的《A.I.N.Y.》一夜成名,
其落敗的對手李幸倪卻以兩張廣東專輯, 在音樂性, 藝術性上後發先至, 超越了前述兩者

也許女性情歌總是刺骨轟烈才夠入心入肺, 情感豐富得注定要死去活來一番
《Falling in Love》作為專屬愛情故事的大碟, 以不同編曲不同唱法走過戀愛反復循環的階段
不是典型韓式洗腦作, 不是罐頭歐美拍子機倒模作, 是馬來西亞帶來的外援
譜出了不尋常的旋律, 從第一個音符開始, 已見其不凡脫俗
歌詞的簡潔, 更添獨特性, 沒有填滿了每一粒音, 尾字的處理留下情感暴瀉的空間
這首歌, 就是專輯的開場作《Falling》
周耀輝寫出了處處比對的絕望處境, 李幸倪唱活了主角內心的驚恐, 決心的果斷, 思緒的跌宕
為華麗存在, 為著這一廂情願的追求受盡虐待
愛到盡頭, 再沒有力氣, 只好放開手, 向下深淵直墮...

然後甦醒, 復愈.
新的唱腔, 破碎了的靈魂, 拾起, 再上路.
同為舒文監製下, 一首激盪, 一首和緩
市場上大多記載的, 是熱戀的甜, 分手的痛, 或也有回復單身後要發奮的心聲
但多數是自我安慰,繼續期盼, 亦有自欺欺人
能夠真正獨立, 再站起來, 勇敢說一句「但亦是我選擇」又有何人?
《今天終於一人回家》是自豪積極, 不再自憐的宣言, 見證李幸倪在是次專輯展現的全面與成熟



延伸閱讀:
林欣彤的洗澡告白, 李幸倪的愛情潛水
香港樂壇 2011 重點新人檢閱 (上) - 林欣彤. 李幸倪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Rise



Selina Kyle / Batman: Mistletoe can be deadly if you eat it.
Bruce Wayne / Catwoman: But a kiss can be even deadlier if you mean it.

Batman Returns (1992)



Deh-Shay, Deh-Shay, Bah Sah Rah. Bah Sah Rah.
既是 Bruce Wayne 再次披起蝙蝠戰衣的再戰風雲
也是 Bruce 再次重返如蝙蝠洞的監獄, 再次在忍者大師的苦行路上重拾恐懼與力量
於 Gotham City 是起義, 於 Batman 是重新振作,
於 Robin 是第一次受到認同與重視, 英雄崛起, 為勢孤力弱的貧苦大眾而戰

太多噱頭概念 太少人文深度
太多戲劇元素 太少角色塑造
談夜神起義, 不得不與再戰風雲相提並論, 致敬與呼應的段落貫穿全片,
Christopher Nolan 所選的漫畫改編本來就是《The Dark Knight Returns》
而沒有添布頓對貓女與蝙蝠的情感貫注, 也就失去了本篇結局的圓滿意義,
那份共鳴本就建基於二十年前的光影世界, 正如銀幕前響起羅賓名字之所以如此親切,
完全來自童年的美好回憶, 路蘭的功勞實為忠實還原, 縱使這樣已是難能可貴

蝙蝠俠再戰風雲, 說是啟發我夢工場的無限可能性也不為過
歌德式的美術佈景, 仰角低光的攝影風格,
光怪陸離的人物造型, 詭異諧趣的對白設計
時隔二十周年, 仍是可一不可再的經典

同樣的下水道, 同樣的悲劇背景
再生池的閃回片段, 是為了經營轉折而犠牲情感鋪墊
但添布頓則開宗明義, 鉅細無遺寫孤兒的出生與下水道企鵝作伴的孤苦
短短的開場, 深深的情意, 觀眾的同情目光, 就落在小小企鵝嬰孩身上

同樣強調公開真相的題旨,
Harvey Dent Day 固然是建制精英一場大騙局的標誌
將企鵝人親民化英雄化卻是更有心計智慧的公關宣傳

同樣的孤兒身世, 同樣的封閉感情
夜神起義, 其實是四個孤苦無依的可憐人故事
Bruce Wayne 失去雙親, 有 John Blake 理解並尊為榜樣
Talia 先喪母後喪父, 有 Bane 不離不棄相依扶持
舊版本寫得更深刻, 不止情懷的連繫, 還有對社會邊緣人的關注
企鵝人高調爭取大眾認同, 只因其異類身份, 還有蝙蝠還有貓,
一眾動物符號, 非人非正常的象徵, 因而不被接納, 唯有自我保護, 以致自我欺騙
只是不能表現真性情, 與放肆釋放本來的瘋狂, 兩大極端的矛盾, 互相爭戰, 永不止息

添布頓作品的空白,
就在於沒有了 Harvey Dent 成 Two-Face 的一章, 少了雙重性格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但在於蝙蝠俠系列的脈絡來看, 缺少了羅賓, 就是少了正常人的角度去伸張正義
路蘭填補了縫隙, 雖稍嫌填得太飽滿, 反而扼殺了想像空間
但在描繪羅賓形象的艱巨任務上, Rise 此最後一筆確值得鼓掌讚賞

當然, 還要回到那個晚上, 最重要的一場戲, 舞會.
對終極奸角的暗示, 就在於兩部作品都安排蝙蝠俠遇上貓女之前先看到幕後主腦
Max Shreck 操縱企鵝人, Talia 則指使 Bane
至於那對愛恨交纏又天造地設的戀人
明明相愛, 卻又站於宿命的對立
抱緊的相親只是一時, 通向的是永遠分離的遺憾
雙重身份, 沒有一個是真正的自由, 沒有一面不需要代價
瘋狂的兩性極端, 一吻之後要面對最殘忍的真相

貓女一走, 就走了二十年
當年的舞曲寄願另一個人生, 另一個時空, 如今願望成真
富家子巧遇女神偷, 他家道中落, 她亂世求生
古典舞曲喻意死亡的來襲, 哀愁憂怨
風暴來臨之時, 一切財富名聲都隨之消散
這一次的吻別, 就只為了永遠的重聚, 幸福無憾
Rise, 其實是蝙蝠俠情路修成正果, 貓女名正言順重新上路的終局


延伸閱讀:
蝙蝠俠 與 貓女郎 The Bat & the Cat
蝙蝠俠 與 羅賓 Batman & Robin
蝙蝠俠影 不敗之謎 - 《The Dark Knight Rises》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Diva



不是天后, 而是歌姬.
麥曦茵的劇本意圖, 早已開宗明義
她的鏡頭, 向來不旨在理性批判, 亦不直接貫注戲劇力量
要呈現. 踏實無華的走入角色的生命, 讓角色的自我決定故事軌跡
因此, 主人翁的生命力主宰作品的生死
《烈日當空》的青春熱力光明刺眼, 《華麗之後》則甘於平庸從俗模糊失焦

無法不先從商業角度出發, 因杜汶澤的監製角色剛好在《低俗喜劇》亮相
不禁懷疑《華麗之後》就是那個內地注資的作品, 因此不倫不類的加入了胡歌與內地取景
而有創意有識見要拍阿爾蓋達的, 就會是麥曦茵.
諷刺的是, 全片最具「麥曦茵」特色的段落, 竟是描述這盲人角色的心路歷程之時
水中的人影, 如置身於無盡的藍色深海中, 微弱的日光照進, 勾劃出追尋夢想與迷失方向的版圖

也許在開脫, 也許是事實
天后氣質無從在 J 身上散發
一開唱已是失聲時, 一認識已設定在走下坡的一剎
選中容祖兒, 最利便的原因當然是英皇公司在電影資源的支持
但更重要是, 容祖兒與這個被操控如機械人/發聲公仔的角色太相像
到底是先有人物與故事設計, 再找演員貼合
還是先有容祖兒, 電影配套全為她度身訂造?

麥曦茵走訪過容祖兒的演唱會, 拍下過珍貴的紀錄片段
她對這位「天后」的了解, 不容置疑
她對電影語言的掌握, 更早在第一部長片已證明
於是, 最終成品水平的低落, 確使人洩氣
為何命題只甘於在「一個只懂唱歌的女孩」身上圍繞?
深明麥曦茵對這題材的執著鍾愛
只是樂壇的形象就真的這樣單薄, 如斯的枯躁, 沒有半點拓展延伸的空間?

又引起更多的想像
若呈現的不是容祖兒, 那可能性可會更廣更遠?
若生於梅艷芳當紅的時代, 也許除了同樣沒有愛情的困局之外, 還有其他種種?
比如, 與當時得令天皇巨星的交流?
更好的素材, 也許是敢於發聲, 為六四獻唱, 為民主貢獻, 出於社會性的影響力
還有母親的隔膜, 幼年的窮況, 導演應會對此有表達在大銀幕上的興趣吧

梅艷芳若有時代鴻溝的距離, 不妨起用鄭秀文吧?
為迎合市場而形象百變, 化妝造型一度引領潮流, 最後竟將音樂事業熔進信仰之中
愛情長跑的磨折, 離離合合的緋聞, 抑鬱避世後得救信主, 夠傳奇夠 Diva 了吧?

鄭秀文跌宕太激烈, 不宜小品風格的話, 還有感性烈女楊千嬅呢
合作過春嬌一角, 應拿捏到楊千嬅的演技可塑性
她每一首情歌, 都見證情路的變遷, 戀愛世界精彩斑斕
親自監製大碟選曲, 音樂前衛又能獨立小眾, Paco 這位金牌經理人同可作靈感借鑒

以上每一位, 故事性都有更大發揮空間, 至少主角個性不至於單調含糊
真正具有天后風采, 當需要歷練, 當經過沉澱
但麥曦茵都沒有考慮, 而選取了容祖兒
沒錯, 這印證了從一開始她想的是唱歌機器的歌姬而已, 不是獨當一面的天后
可說成作者創作的堅持, 我卻以為是其視野的局限

歌姬的故事, 若說得好, 其實也能換到掌聲
但既豁出去寫娛圈血淚, 一幕都不讓傳媒狗仔隊出場, 就顯得不全面
尤其要談的是當代, 尤其要寫的是容祖兒
既然要寫不惜犠牲一切換來成功卻失去自由, 何不引入整容等爭議素材, 增強劇力?
噢, 對了, 忘了, 英皇資金, 總要有所顧忌...
但既然寫邵氏投資的《我愛香港開心萬歲》劇本也能記下「買起TVB」此等豪情壯語
怎又在這部小歌星電影中退縮含蓄起來?

電影的開場分鏡無疑最有野心
簡單一場搶戰衣的戲, 暗示了歌手背後的打壓
膠裙, 可意指抹黑的新聞, 也可代表年尾頒獎禮的獎座
似假還真的煲水謠言, 在首十分鐘玩得淋漓盡致
只可惜,短暫的亮光無以為繼
正如五光十色的主流音樂圈子, 內心空空如也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美滿回憶 華麗絕色【小經典】



少女憧憬過童話的美好, 在蛻變之後領悟了, 親身體驗了每次跌碰的苦樂
在失望與痛苦中, 她渡過了, 突然迎來了幸福, 成親了, 開展了新一篇章
美麗的新娘, 又演變成動人的母親, 親愛的托利斯出生了, 繼續精彩人生

Minor Classic. 小經典
一打開, 是無盡的思念, 無窮的感激, 無限的欣慰
一輯背影, 在深紫光色之下, 映照小城的萬家燈火
真正的歌后風采, 盡在現場萬千觀眾的感動回響中

既是低調的心頭好, 小經典當然以小調登場,
含蓄的中樂, 一同步進音樂盒的童話世界, 回首小往事, 覓尋小情懷
遙望得不到的, 是唏噓
感恩已擁有的, 是甜蜜
兩種感覺的交錯混和, 就是《一個人的童話》中「一個人」與「童話」的不協調
編曲與演繹跟當年自我激勵的境界, 不可同日而語

沒錯, 就是境界.
幸福的楊千嬅, 看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前方不再是漫長可怕的等待, 而是上岸安頓的享受
她此際才終究領會, 童話書中最後一頁, 大團圓結局的感覺
她當下才頓悟明白, 童話書中歷險經歷, 原來都是為最後的愛情結晶階段而預備
因此, 沒有路是冤枉的, 沒有一個時候的心態, 應被忽略藏於心底
每一首用心唱的歌, 都見證著她走過的時代, 有發生過的感情

只有現在的視野, 才可開有一場音樂會, 不需要街知巷聞的大熱主打曲
因為楊千嬅對音樂的愛惜, 對樂迷的真誠, 才使得被遺忘的不致被遺忘
聽她的歌, 看她的音樂會, 欣賞她的現場演繹
從來都是像在聽故人的分享, 在進入一個很動聽的故事, 或是殘酷現實的童話
而 Minor Classics, 也許是期待已久的結局後記, 亦是歌者所言的正式. 圓滿.

萬紫千紅已過, 別去花樣年華
有如火鳳凰的脫俗, 天后的光環, 要經歷過沉澱一會後出發才能最明亮
All About Love 演唱會時期是聲音狀態的回復, 卻是音樂風格的低谷
這段談談情, 聚聚舊的時間, 看似使事業停滯, 卻原來是養精蓄銳再作戰的最佳預備
光芒萬丈, 只因有愛的滋潤.
楊千嬅的音樂路, 向來都是 All About Love, 有愛就不一樣.

打成一片的親民, 平易近人的可愛
雍容華貴盡是虛空, 赤腳真誠才可長存
楊千嬅, 香港樂壇的民間傳奇.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港女本色 烈女魅力【春嬌】



余春嬌.
港女代言人, 世界上無數姊弟戀的其中一位,
譜出愛歌, 開花結果.
沒什麼特別, 卻又幸運的被選中成為大銀幕的代表
戲內戲外都一致指向了這份擁抱不肯定的幸福, 那猶疑而又興奮的神緒
對志明的選擇, 是不顧一切拋開世俗的放開懷抱, 又帶一份《飛女正傳》的剛烈

《志明與春嬌》劇本的奧妙之處, 正在於對角色若即若離的隱約處理
明明近距離觀察過其生活的形態, 但在跟男主角一同捕捉其眼神表情時, 卻又摸不著, 猜不透
她到底要的是可持續發展的安定, 還是亡命豁出去的刺激? 還是童話般希冀擁有全部?

也許, 那一個早已拋棄的煙蒂, 成為日後陰魂不散的習慣, 愛得錯愛得徹底的潛在證據
受了傷害, 於是學會喬裝, 懂得了安全感的名詞, 懂得了不信任的用處
於是選擇了穩定, 打算沒有火花平平淡淡渡過餘生, 不再找那命中註定卻失落難尋的愛情

也許不, 她其實每一段感情都全情投入的, 不止為了人云亦云的婚姻現實
而是如同所有愛戀一樣, 曾經轟烈的燃燒愛火, 卻在年月中揮霍耗盡, 被現實埋葬
於是無奈的接受, 卻又暗中不甘不忿, 期待真正的白馬王子到來拯救枯竭的心靈

也許都是吧.
也許, 在第一次為了男友學吸煙之後, 就註定走向她窮盡餘生去愛的對象
那是志明的生命軌跡, 也是其初戀的記號, 熟悉的氣味
在春嬌點起那根煙, 應了那次約會時, 她找回那初戀的年輕感覺吧

填滿了心房的空虛, 卻又害怕坦露自我後的拒絕與挫敗
被長不大的男孩所牽引, 又為其年輕所帶來的危險性所憂慮
志明不是白馬王子, 原想的抒發寂寥更非要付託終生對象
就算是漫春天一行, 可能只是豁出去一夜情緣的浪漫想像

離開既有的生活, 是一種莫名的勇氣
難得的率性任意, 是賭博也是為自身幸福自由作決定的, 一份自主的肯定
直到床邊聽到他的認真, 心頭安定過來
卻又因電話轉台而心生恐懼, 是欠缺自信, 還是本能性的心理防護?

春嬌的近鏡帶觀眾看到她的情緒表現, 卻是投入在志明的不解心境
這份神秘感, 想要但又不知有何阻礙的關卡, 正在構成曖昧的趣味
而楊千嬅一路入行的身份與形象, 配以當時熱燙的緋聞, 又組成另一些有趣想像

這些那些心理掙扎, 都不是三言兩語言不及義的閒聊可表達
是藏於眼內的疑惑, 是舉手投足的失措, 是情感流露的暗示
屬於留白的藝術.

說出口會顯得老套婆媽, 留在心才見深思熟慮
表面上滿不在乎, 實質卻是感慨嘆息, 心頭思緒難以言表
當志明說出要跟她一起遊車買煙之時, 主角不知道, 觀眾則看清了
背對的春嬌在想笑與想哭之間, 偽裝心硬憤怒, 然後忍俊不禁
眉頭放鬆了的微笑, 正是心防卸下之時

楊千嬅演活了從不確定到認定的重新戀愛階段
從放鬆跟隨志明四處遊走, 到猶疑關係變化, 到決斷與志明確立情意
又再轉到不信任或是發小脾氣的耍情緒, 再到最後明白了開始了的釋懷興奮
在只有一段小訪問闡述情史的背景下, 以個人魅力與本色演繹牽動著觀眾的思潮起伏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浴火再生 不朽輓歌【火鳥】




讓記憶有時去追, 有時後退, 有時昂然面對...



得到一切後, 還有什麼想要?
也許人生命中的華麗, 從來不在舞台上站在最高峰目空一切的驕傲
五光十色的射燈, 七彩繽紛的裝束, 狂呼驚叫的觀眾
地上的捕風虛空, 要留住也是徒勞

原來過得很快樂, 由心而發的感激, 率性而為的個性
年月會見證, 經得起時代的重量, 倒下後重生的火鳳凰, 更熱熾, 更明亮

這就是楊千嬅的《火鳥》
以生命經歷烙出的一場展翅之旅, 洗盡鉛華, 樸實無華
一字一句鏗鏘有聲, 都是以血以淚走過的心聲
故事內容的豐富, 哲思悟性的深度, 非一朝一夕未經歲月洗禮能感其所感, 歌其所歌

視野擴闊了, 心境淡靜了, 見於演繹的層次, 沒有從前的吶喊, 卻有一份懷念, 或是感恩
不再激情澎湃的尋夢少女, 而是渡盡千帆的過來人, 回望, 淚角中有微笑與安慰

一句蕩氣迴腸的無間斷長句, 墮崖飛躍然後亮麗重生的宣言, 開始了《火鳥》的序曲
陳輝陽的鋼琴音符帶來熟悉的慘情歌路, 但早成曾經, 無數曾經的旋律, 組成了現在
《火鳥》只是回顧, 《白天鵝》才見證轉變, 脫下烈火的外殼, 長出幼嫩的新羽毛
淡然優雅, 平和輕柔, 舒適得像過去所有痛苦, 原來就為當下美妙的感受而預備
倔強的用聲轉化成圓潤的尾音, 這就是真正的華麗, 以年月以勇敢闖蕩不怕受傷的態度換來的

又是說起以前破碎童話的時候, 又到告誡後來者當時受傷的教訓之時
命中註定, 無法趕, 不能避, 錯過一個, 後悔一個, 多少個必經的歷練
路如此的安排, 只有接受, 這個世界的定律, 本來如此, 人人自以為勝過偏躲不過

又是風采依然展現魅力的時候, 又是琴聲瞭亮, 音色高昂, 花枝招展之時
要綻放得最燦爛, 要負傷去爭妍鬥麗, 虛假的華麗, 終從艷羨走到了厭倦
后冠名份, 其實自我太渺小, 終究要順從命運的呼喚, 隨風飄揚安頓新家

既再不在乎名聲, 就來個天馬行空的童話幻想吧
當公主, 當金絲, 當富婆, 當闊太, 但歸根究底只屬美夢一場
虛幻的思潮一夜就睡過, 悅耳鳥鳴聲跳脫無牽掛, 還須要奔向自由無拘無束的廣闊天地

《深息》重新再想起在人生逝去的, 情份, 諾言, 謊言, 一切一切
緩緩的沉思, 哀怨的悼念, 重複的字句, 反復的思緒
鋼琴的編曲沉澱出更成熟的情感, 千愁萬苦縈繞在心頭, 徘徊不散
這一次的結束, 不再是突然, 而是漫長的延續, 曲終不是句點, 而是無窮無盡的省略號...
了解到記憶碎片將永留心間, 期待著前路不管心碎還是滿足的空白

綿密的琴音中是低迴的音色, 然後慢慢慢慢順著風向, 順著副歌的狀態, 拾級起步
逐字逐段的吐出鋪墊爆發力, 跟著漸漸漸漸迎向風勢, 振振翅膀昂昂然, 天空遨翔
《翅膀下的風》譜出了人山人海伸出的雙臂, 為烈女開創天際的長路, 直送到雲端殿堂上去
最後, 《裊裊》歌如其名的留下再三回味的餘音風韻, 不捨的依依, 卻又從容的完結
五字又五字如同美麗的詩篇, 如同看所有神話書的最後, 如同所有音樂盒打開時的叮叮聲響
為精彩落幕而唏噓, 卻為主角成功脫離繁囂的豁然寬慰

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志明與春嬌 春嬌與志明



有D野唔駛一晚就做晒既
我地又唔係趕時間 ...

張志明, 志明與春嬌 (2010)

兩性交流, 不外乎一幕幕你追我逐的火花
疑幻似真的 UFO, 似有還無的鬼故
隨風飄蕩的膠袋, 凝結昇華的乾冰
沒可能的, 卻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這正是, 愛情萌芽的狀態

行雲流水的流暢, 吞雲吐霧的困惑
場景過渡得了無痕跡, 一天又一天的曖昧遊戲在一幕又一幕中緊密接連
有如愛情的感覺, 不能逐格捕捉其動心的一剎, 卻總是後知後覺
看似平淡的相處細節, 卻在一點一滴的建立更親密的關係
沒能追溯開始的一瞬間, 只有懂得表露情意的那一刻

旁若無人的舒服, 悵然若失的落寞
你點了煙, 我動了心
短訊試探, K歌調情
愛情, 是電光火石, 也是浪漫幻影
起初看不透, 是亂碼, 鏡頭是失焦的搖擺不定, 一如街頭的奔走, 或是一起舉杯唱歌
心神的恍惚與忐忑, 見於鏡頭焦點時近時遠, 忽清忽朦
一群吸煙的警察在後方作背景, 攝影機的銳利目光卻只落於前頭的志明與春嬌
到後來春嬌遇不見志明而只有警察, 鏡頭焦點就只有她一人在日光下的神態
只有到最後解開了密碼, 完成了互相憶測的過程, 關係就成形了, 並得到確認.

一副粗框眼鏡, 一頭紫色短髮
他一身不是有領恤衫, 就是毛衣外套
她一身常穿行政套裝, 偶有浮誇舞衣
服裝造型的分別, 正好代表了兩者外在條件的距離
年齡, 也是心境.
長不大的, 遇上成熟求安定的
就如鏡頭前長走廓上近鏡有她清晰的輪廊, 遠鏡是他模糊的臉孔
雖是一步之遙, 但戀愛心態卻有幾年之距
然後, 一支煙, 將他們拉近, 想著的是同一個方向

演慣正統港片的演員, 彷彿從未如此在鏡頭前放鬆從容過
打邊爐時每一句妙語連珠的即興創作, 營造自然真實得如日常呼吸的氛圍
爆一爆粗, 說一說笑, 相互揶揄, 彼此寒暄, 一慰日常工作的苦悶
仿紀錄片的訪問穿插其中, 地道生活化的清新氣息如煙般滲透影片每一角落
這種實在, 不止是談天內容, 還有其語氣, 其表情, 其舉止, 還有其呼吸的氣息
鏡頭多次捕捉一口煙的吸入呼出, 這正是確確實實存在社會生活中一部分人的步伐與聲音

春嬌的朋友被 "彈鐘", 志明無情的嘲弄
立例禁煙的政策, 讓煙民趕於一夜死線限期前掃貨
還有他們的煙民同好, 男男女女的偷食拋棄小笑話
種種似曾相識的意念, 個個若有所聞的人事
平易近人的親切感, 設身處地的本土笑話, 卻置於法式浪漫的摩登都市中
既抽離又具共鳴, 既陌生又見貼心, 情節有想像虛構, 情懷卻是真摯坦誠

麥曦茵為志明設計對白, 彭浩翔為春嬌猜度心聲
兩性錯置各站在對方立場去思考, 緩衝, 調和, 及平衡, 恰到好處.



《志明與春嬌》見證著彭浩翔與麥曦茵的高峰, 分開發展後的《春嬌與志明》則馬上打回原形
但《春嬌與志明》在票房上受惠於品牌效應, 也因更主流更粗俗而註定大受歡迎
沒有了麥曦茵, 人物性格的刻劃, 故事推進的深度在彭浩翔主理下顯得薄弱無力
結構上幾乎完全的複製, 前者為春嬌思想先出軌, 後者則是志明肉體先出軌
層次與品味, 不可同日而語

當《最後的玫瑰》在《志明與春嬌》有不經意一顰一笑撩動挑逗的作用,
續篇的《別問我是誰》卻只有博君一粲, 笑完便忘的娛樂效果
當 UFO 以若隱若現的暗示形式出現在首集結局之時 (有緣人才有望得見),
為何下集反而要以直接對白解說「夾左你條菜」的廣東話笑位設計?
畫面的呈現本已足夠聯想, 可見編導對觀眾的觀察, 信任程度的倒退

《春嬌與志明》同時盡現彭浩翔的賤男人在性方面的低俗狂想
(到《低俗喜劇》名正言順的發揚光大)
沒有了麥曦茵的貢獻, 一切浪漫幻想都成了猥瑣奇思
一方面食硬舊女友, 設計角色的「死心塌地」, 一方面享盡內地性感尤物的溫柔纏綿
最後藉著男女主角必然大團圓的處理, 來理直氣壯的重修舊好
楊冪一角, 似完成了劇情需要的任務後, 就全身而退, 沒有感傷, 沒有懷恨, 猶如童話?
為了要男女平等, 也許更重要是為了一大笑位
安插了上集春嬌的豬扒好友覓得俊男歸宿, 如此超現實的想像, 其實是變相更無情的嘲笑
是說豬扒都找到真愛嗎? 但戲劇化的轉折其實在誇大情節的不可能
誘使觀眾都在低俗的參與挖苦者的行列, 因導演原在利用觀眾根本不信這設定來娛樂大眾

志明未邂逅春嬌之前, 彭浩翔與麥曦茵早已結緣在《大丈夫》系列, 各編一集劇本
前者以男性角度寫驚險刺激的爛滾任務, 後者以女性身份代入報復與寬容的心態
由此可見, 《低俗喜劇》與《華麗之後》如姊妹作的互相呼應, 從來不是一次偶然的意外

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華麗之後的空洞 低俗喜劇的悲哀




華麗的外殼下, 是一堆散亂惡俗的音樂錄影帶
低俗的表層下, 骨子裏都如出一轍的徹底低俗
拼合在一起, 就得見香港商業社會的操作, 市場主導, 顧客至上, 管他媽媽的什麼藝術
麥曦茵與彭浩翔, 一沉重一歡樂, 都在表達同一種嘆息
然而這種嘆息, 卻又是可悲的何其膚淺, 眼光何等的狹隘

從鏡頭中的第一個焦點, 落在杜汶澤的影片監製 / 歌手經理人的身分開始
就應已明白其定位, 要票房, 要名氣, 總比在下流社會掙扎求存要理想
而樂壇打造一位歌手的素質, 在人前所謂天后的位格,
其實比拍色情, 拍髒話, 植入廣告更低俗, 更不堪入目

同樣將出發點放在大銀幕 / 大舞台背後的總策劃人身上, 同樣由杜汶澤擔起代言人
Man 正是 J 的陰毛, 保護著她, 卻又為她所恨惡, 如同她身上的污點
然後他一樣有處事「俹簁」的助理, 一樣有鄒凱光作電影 / 音樂才子
還有大量疑幻似真的傳聞謠言, 統統放進電影般影射娛樂圈的作假生態
歌手以性關係換取工作, 那監製何嘗不是騎騾仔博取大水喉投資?
創作人有苦況, 籌集資金統籌張羅的更是眼淚在心裏流, 喜劇背後往往是一大悲劇

空有橋段概念, 苦無劇情結構
《低俗喜劇》一廂情願的大團圓, 《華麗之後》卻不屑提供假象, 偏又無力提供自己的答案
然而前者有自知之明, 直接爽快因而坦誠, 後者卻企圖追求深度, 卻只能偽裝, 顯得虛浮
十二天的速拍, 反令《低俗喜劇》更有代表港片粗糙地道的意義, 雜亂無章東拼西湊的特色
刻意求工, 美術佈置的精緻, 諷刺地突出了《華麗之後》在故事的空洞, 比喻層面上的突兀
結局的方向, 更突顯了彭浩翔的明確信心, 對照麥曦茵的前路茫茫, 患得患失

縱使有父女情的溫馨穿插, 但真具「爆炸性」的活力, 當然在於開拍電影前中後的辛酸笑位
彭浩翔終於掌握了自己的優勢, 既然未能好好說一個完整故事, 不如就分散不同章節創作吧
而他的小聰明, 玩弄文字(粗口設計)的把戲, 在短片情節中效果最能推上極致
戲軌排序的任意, 甚至故意打破第四道牆的夫子自道, 一切一切都聯想起昆頓塔倫天奴
既為熱愛電影(或應是熱愛B級暴力色情小電影)的發燒友, 又都喜向舊爛片年代致敬不遺餘力
昆頓代表作《Pulp Fiction》若直譯則正有「低俗小說」之意
只是能奪下康城金棕櫚, 倚靠的不只是地道方言與低級趣味,
而是其故事架構看似隨意卻是有邏輯的顛覆, 能完整構成一部主副線完美接合的作品

《低俗喜劇》開始得有威有勢, 卻在結束時無氣無力
導演真認為場內觀眾只關心騾仔嗎? 未能在結構上圓滿, 實乃可惜遺憾
彭浩翔走對了路線, 卻仍要在故事情節鋪墊及人物關係串連上下苦功
生於這個反智年代, 即使戲中無大道理無道德意識又如何, 粗鄙搞笑也能上殿堂
受不受這一套, 則各有各說法, 只是說明了慢工出細貨有時真不比「快槍手」精彩



對於彭浩翔, 能甘於接受其製作方向, 因為從沒有更高的期望
只是遙望《烈日當空》的麥曦茵, 尚餘的卻是無奈, 卻是痛心
淪陷了. 終歸還是淪陷了
曾經的獨立氣息, 曾經的青春自主, 曾經的汗水夢想, 都在這一夜消失殆盡.
以無聊抵抗無聊, 這種另類抗爭的方式, 原來終會有稜角被磨平的一天
依舊濛鬆的鏡頭, 同樣細膩的情感, 大明星的表演卻已失卻當年幾個小伙子呈現的 authenticity
還以為主流製作有讓導演充分發揮的資源, 怎料其所思所感竟是如斯蒼白
還以為既早有拍片的計劃, 雄心壯志的劇本, 可以為香港樂壇的枯燥生命留下閃亮光輝的定格
只是, 庸俗最後還是勝利了, 容小姐林小姐的模糊港式情歌, 毀了麥曦茵的電影靈魂

不願相信也不認為, 麥曦茵放棄了創作的堅持
至少本來可以包裝得很熱血勵志, 導演仍選擇了難走的路
獨特的柔鏡風格, 寫實的眾生面相, 以文載道以音樂言志的態度, 還是鮮明奪目
對於電影語言的使用更見嫻熟,
在 Red 進公司簽約前的一段小走廊, 放置了多面鏡子折射出她內心的矛盾掙扎
在 J 解約後那一幕, 鏡頭向下移直至畫面全黑, 代表她的引退, 落下舞台
為彌補演員特質的不足, 多場痛哭崩潰戲都已轉用剪影, 鏡頭亦不作長時間逗留就轉場
剪接之急促紊亂, 也許在於拍攝時的動作或表情不連貫, 亦見得導演有盡力補救尚未完好的場口
在《歌姬》場景中一個大牢籠囚禁著 J 亦是簡潔直白的符號, 再美麗卻早已失卻自由的形象

很可惜, 演員對於一部電影, 實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尤其麥曦茵擅長的長鏡特寫, 正是突出演員的形神變化, 通過人的感受去傳遞訊息
還有仿紀錄片的臨場實拍, 都企圖呈現最原始最無所遮掩, 明星在鎂光燈關掉以後的生活調子
《烈日當空》能取得讓人心碎的共鳴, 正是一班年輕人演活了角色, 如在你我身旁路過的學生
而容祖兒與林欣彤的災難性演出, 輔以大量近鏡, 將全片推向絕路低谷
作為描述音樂路的電影, 歌曲亦佔有帶領觀眾進入戲劇的力量
但《你講你愛我》《Are you okay?》此等空泛無義的劣作, 何能說服 Red 有天后潛質?
配樂基調主要來自《歌姬》, 選曲有主題配合的考量, 但歌曲質素不見得可提高影片格調

不願承認也要批評, 走入英皇, 賺了更多人的認識與知名度
《華麗之後》更可能是其執導作品中最多人在戲院一起觀賞的
但正因如此, 才更需痛陳力諫
這樣的賣弄「愛情」「理想」等空話, 矯揉造作的表現明星風光背後的辛酸
很平凡, 很面目模糊, 當然也可說成很生活化, 但支撐到劇情片的長度實在乏善可陳
為得到一切卻放棄一切的論調始終是老生常談, 未見有新的觀點或針對當下的更新

《前度》縱有落入凡間的平庸, 但至少還有色彩過渡交代心境的靈光作調劑
談失戀後遺, 過於大路, 但仍是成長的必經, 仍具殘酷的現實風貌
《華麗之後》無血無淚 (哭戲泛濫到麻木, 卻沒一場有自然的動機)
夢想如口號, 愛情如流水作業, 掙扎只是口中所言, 內心戲的情緒完全欠奉
剪接曾是導演的拿手本領, 卻竟都成了一幕幕花多眼亂的零碎畫面
「革命還沒開始,青春已經死亡」, 這一趟真的感受到了

麥曦茵絕對有能力走得更遠, 一次的失手只盼是為造就更精彩的舞台作準備
也許無人在乎怎樣的評論, 但這位年輕導演, 仍然值得還愛本地影壇的影迷繼續期待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2012 荷里活銀幕女英雄

女性抬頭, 擔正當動作英雄, 部部特技大製作
2012年, 是女主角大展身手, 驍勇善戰的一年
與敵人對峙時堅強硬朗, 與愛人相處時溫婉可人
女性主義, 獨立自主, 敢愛敢恨
不一定要倚靠愛情成為生活重心, 也不一定全然抗拒去愛的責任與權利

--



Lisbeth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龍紋身的女孩

以其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 恨惡性暴力, 祟尚自由無管制
有拯救同伴的意志與機會, 有獵捕仇敵的忍耐與功夫
如特務般出入守衛森嚴地帶如入無人之境, 多重身份多重掩護
如偵探般一部電腦搜羅背景資料詳盡細致, 蛛絲馬跡一一追查

Rooney Mara, 穿起鼻環胸環, 奇峰突出, 生人勿近
卻始終有柔情一刻, 看著同伴只視其為知己, 也就拂袖而去, 瀟灑撇脫

--



Elizabeth
Prometheus, 普羅米修斯

同樣曾當過龍紋身的女孩, 這一次科學家身份遠征太空, 卻可能一去無返地球的機會
Noomi Rapace 冷靜中難掩發現生命之源的喜悅, 喜悅中又難掩不能親自孕育生命之哀
遇上丈夫死去, 身懷異胎後的決斷, 對付異形時的勇敢與智慧, 不愧為異形系列的生還者
成功接替 Sigourney Weaver 的位置, 與外星怪物在體內體外拚命相搏

--



Katniss
The Hunger Games, 飢餓遊戲

為妹妹犠牲自己, 為同伴不惜犯險
置身真人表演的荒誕世代, 只有靠身世貧困而學回來的射箭本領求生
延續 Winter's Bone 的驚人演繹, Jennifer Lawrence 繼續發揮銀幕光采
個人魅力擔起全片情感起伏與戲劇節奏, 在模擬森林中上演大逃殺以外的逃命鴛鴦好戲

--


Snow White
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 白雪公主之魔幻復仇記

既然女權加冕, 何需王子保護?
穿上盔甲, 手拿佩劍, 身騎戰馬, 上陣殺敵
童話中的白雪公主竟成號令萬軍攻陷王后城堡的革命先鋒
Kristen Stewart 仍受擁戴, 但不再只被追殺而沒有反撃, 儘管還是愚蠢的吃了那個毒蘋果

--



Merida
Brave, 勇敢傳說之幻險森林

既有白雪的童話故事背景, 又有 Katniss 的精湛箭術
彼思首位迪士尼公主形象, 就是戰士, 就是改變王國傳統的勇者
曲長的秀髮, 碧藍的眼睛, 栩栩如生.
見證歷代公主的變化, 從不出閨房, 到穿梭現實, 然後真正到野外闖蕩, 最後還是回歸原家

--

Bonus:
雖不是名正言順的主角, 卻真正身處超級英雄大電影中
發揮個性與才能, 不讓雄性動物專美.

Scarlett Johansson as Black Widow



Anne Hathaway as Catwoman



不愧為當今最炙手可熱的兩大女星
性感撩人的姿勢, 埋身肉搏的靈巧, 還有敏捷的反應, 應對危機的沉著與機智
不論是復仇者聯盟, 還是第三部蝙蝠俠, 兩女的艷光都搶盡鏡頭目光, 艷壓全場

延伸閱讀:
荷里活新一代銀幕英雄 (2011)
荷里活新一代人氣女星 (2008)

誠品書店 一頁台北



《一頁台北》中設想巴黎是一個浪漫的城市, 那台北呢?
鏡頭掃過台北市的大街小巷, 在地標間穿梭漫舞, 你追我逐迸發出一夜的小情小趣
男女主角的情緣, 正是從誠品書店展開
他在專注的看法文書, 她在看著看書的他入了神, 愛情悄悄的在每個不眠夜萌芽...

這種純真的趣味, 從書架林林總總的文字中建立關係
會在庸俗物質至上的香港中得以保留嗎?
香港終於有了第一個誠品, 但二十四小時的開放, 可以實行嗎?
在地板上翻翻書, 想念愛人, 妙不可言
閒時小休, 讓精神放鬆一會, 又會拾起書本再讀, 不亦樂乎

但, 會否有內地客人乘勢借宿一宵?
文化搖籃地, 風氣最重要
若保持不了理想的讀書環境, 營業再久, 書種再多, 亦為無補於事
又, 會否在客似雲來之時大幅加租?
現低於市值的租金只是一時吸引品牌進駐之舉,
始終賣書生意, 賺名聲賠資本, 賺人流賠銷售居多
一旦附近一帶已連帶暢旺, 誠品會否反因成本上漲被趕走?

說回電影, 既然台北都可活躍成浪漫都市, 那香港呢?
有了誠品書店, 只是邂逅的第一步
那捷運, 夜市, 公園, 旅館等的特色, 在本地又會是怎樣的氣息?
也許在夜色時分, 燈光最能映照出一個城市的活力生命
Bossa Nova 的烘托, 走馬看花的風景畫面, 構成一幅幅異國歷險的遊蹤
也許在外國眼中, 旅客才最能欣賞一個城市的藝術價值
作為本地原居民的我們, 只會看到電視中的煽情肥皂劇, 只會記掛著神秘袋中的商業價值
行事必須要循規蹈矩, 踏實的去思考, 沒有身為旅客時會去想像天馬行空的風光
但這畢竟只是糖衣的空殼, 沒有內心深層的自省, 也沒有對現世社會核心問題的實在認識
一如品牌的開幕式, 座落的只是配套, 進駐的顧客, 他們的本質才是內涵

只有相信真實人生可以活出像卡通的色彩, 才可享受戲中夢幻的情節設計
沒有犬馬的聲色, 只有純純的情誼
一份承諾, 一種勇往直前的態度
以輕盈的情調對抗沉重的繁囂
以單純的氣質抵禦人群的俗氣
這就是《一頁台北》
也就是從誠品書店出發的浪漫主義精神

Au revoir Taipei!
香港再見!

蝙蝠俠 與 羅賓 Batman & Robin



傳承與再生.
最後的一幕, John Blake 走進蝙蝠洞, 機關轉動, 徐徐升起
黑畫面剩下《The Dark Knight Rises》四個大字.

羅賓, 正是 Gotham City 旭日初升的新一代黑暗騎士.
世代需要更替, 但蝙蝠俠的標記可以一直相傳
只要是挺身而出, 抵抗罪惡, 就可以接過蝙蝠火棒, 讓夜空永遠留下一道亮光
孤兒所畫出的 Batman 粉筆圖案, 正好預示 Robin 日後所用的 Nightwing 標誌

John Blake, 集合了歷代羅賓的性格, 理想與才能
可算是 Christopher Nolan 在系列最終章設計最具心思的新角色
耗盡前半段每一個細節與篇幅, 去描繪他具備如何超級英雄的特質
三次警長的讚賞, 三次蝙蝠俠的囑咐
因此不再需要當副手, 可以獨當一面, 當制度內的警長, 或是制度外的羅賓
成全了大銀幕上最全面完整, 最具血肉的羅賓形象



勇敢無畏的熱血青年 (hothead)
孤兒長大後, 要學會隱藏對社會的憤怒, 對不公義的怨恨
就如戴上面罩, 裝作滿不在乎的生活生存
但他看到了出路, 在百萬平凡的人生中, 有一個 Bruce Wayne
同樣的憤怒與怨恨, 造就了蝙蝠俠, 也奠下了一個讓其銳意效法的榜樣
不安於跟從 Foley 指示在渠道入口等待警探回來
不滿於 Gordon 對 Harvey Dent 死因真相的隱瞞
不忿於橋上警察妄顧小孩安危的按章辦事, 因而怒擲警章到大海, 發洩對體制的失望

心思細密的偵探頭腦
懂得找尋下水道的出口而救回 Jim Gordon
懂得推敲蝙蝠俠的真實身份為一位孤兒億萬富翁
懂得從工程地圖簽署的文件找到 Daggett 為嫌疑犯
懂得珠寶竊盜與億萬富翁失蹤的關連
懂得從泥頭車司機擋路而觀察到爆炸物並推論到下水道的活埋危機
懂得在所有警察被封鎖後立刻到醫院帶走 Gordon 遠離險境
懂得如何與被困同僚保持溝通, 並炸開下水道救出警察們
看出犯案模式, 不相信諸多巧合, 其機智與效率, 鋪墊日後當滅罪先鋒的伏線

當然, 人必然有缺陷, 英雄的接班人也不例外
過份急進躁動, 即使追查到水泥車的線索, 也因槍殺了疑犯而無從有效阻止陰謀
Jim Gordon 也成功埋伏闖進病房的他, 並告誡他要小心角落, 看清楚才行事
過份張揚高調, 就讓敵人差點成功破壞其打開下水道破口的大計
Bruce Wayne 替他解圍時也不免再提醒他, 隱藏身份的重要性

獨自行動時, 不肯戴面罩, 不用假名字, 因身邊無親無故可以威脅
因此, 最後的基地傀贈, 他會在未來的日子, 穿起制服嗎?
不得而知, 亦無須再探究下去
蝙蝠俠走了, 羅賓的降臨, 是完美的終局
舊時代過去, 新生代接任
往日的他滿佈身心傷痕, 已找到好歸宿, 重新做個普通人的生存意義
如今的他活力朝氣勃勃, 正在整裝出發, 見證成為新英雄的傳奇誕生



Joseph Gordon-Levitt, 爽直傻小子的表演簡直與漫畫中的形象為絕配
查案時入型入格, 持長槍時有型有款, 《The Dark Knight Rises》足可堪稱為John Blake的崛起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蝙蝠俠 與 貓女郎 The Bat & the Cat





她, 難以捉摸, 難以適從
時而柔情如水, 楚楚可憐, 弱質纖纖, 若有所失的神態讓人如癡如醉;
時而狂野如火, 踽踽獨行, 神神化化, 高傲任性的姿勢令人神魂顛倒

他, 自憐自傷, 自負自輕
人前風流荒唐, 揮霍無度, 不問世事, 花花公子的形象招人羨慕景仰;
人後孤僻封閉, 偏執憤怒, 嫉惡記恨, 黑夜騎士的記號使人希望自信

無人願意明白, 他們彼此內心的苦悶; 又無人可以接納, 他們相互真實的身份
因為太瘋狂, 因為太偏鋒
不為主流所接受的兩位邊緣人, 註定要碰在一起, 並擦出無盡火花
然而, 他倆終究邂逅了, 兩顆塵封已久的心靈接通了





她, 可以帶領他走出過去情傷的內疚困境,
當他伸出雙手助她時, 她會戲謔他, 好像他所有要救的女人都不會有好下場
她的婉拒與自主, 及若即若離的態度, 正是蝙蝠與貓的你追我逐遊戲曖昧之處

他, 可以引導她離開一直犯罪的沉淪深淵, 只要她說一聲願意
當她企圖拔槍殺人時, 他會阻止她, 提醒她善良的真本性與行惡的逼於無奈
他的原則與信念, 及從不放棄的信任, 正是貓與蝙蝠的浪漫愛情故事動人之處

只是, 純真的靈魂, 一旦破碎, 還可能有回頭的餘地嗎?
重新再來一次, 明知面前有一段美滿的幸福在等著, 還會戴上面具嗎? 其實真的有選擇機會嗎? 若不蛻變成適應力頑強的貓兒, 也許早已捱不過那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 遇上他的一刻

在陰冷詭秘的灰暗城市中, 只有努力向上地掙扎求存
是 Selina Kyle 成為了貓女, 還是 Catwoman 在偽裝人類的身份生活?




男人, 只是掌握了權勢與地位的腐敗符號
不需要, 也從來不稀罕, 有挺身而出保護自己的王子與高貴優雅的城堡
即使有, 都只會是一戮即破的幻影謊言, 因每人收藏起的陰暗一面, 其實都是同樣的怪物模樣
沒有幻想, 那為何會有想建立自己的家, 擁有自我的天地, 那一種溫暖的感覺?
是自欺欺人, 為了隱蓋內心的軟弱, 不得不先計算對方, 先作攻擊的一方吧?
然而, 為何只有他, 明明知道是一個騙局, 陷阱, 詭計, 還是一次又一次甘心的自投羅網?




女人, 卻是不斷讓人失望又給予新的盼望
無法徹底以尋常對付大壞蛋的狀態應對, 又難忍慾望牽引的本能反應
情感上的遷就, 道理上絕不退讓, 卻深知她的缺陷正是自己心之所在
在失去最愛後沒有了存活的倚靠, 突然迎來新的挑戰新的方向, 成為動力
是宿命如此的安排, 還是本就惺惺相惜, 人心傾向同類的對象, 一起同病相憐?
既成最愛又為敵, 互相合作又互相對峙, 互相隱瞞又互相補足, 天造地設的一對





這奇妙的愛情, 在大銀幕上等候了二十年, 終能開花結果.
彷彿在舊日暗黑歌德式童話世界的 Gotham City 中走進了真實社會的 New York
Tim Burton 設計的是光怪陸離的童話社會中, 有血有肉的立體角色
Christopher Nolan 筆下的卻是寫實血肉的社會中, 童話化形象化的角色
背景個性縱有所距離, 當下的蝙蝠俠與貓女郎卻如身處另一平行時空, 遙距呼應當年的遺憾

1992年, Selina 在看到蝙蝠俠不理她說話, 轉身離去時說出了
"Well, that was very brief. Just like all the men in my life."
2012年, 蝙蝠俠在轉身後看見 Catwoman 已去無蹤影, 則慨嘆了一句
"So that's what that feels like. "





當然, 還有經典的化妝舞會.
他們沒有化身奇珍異獸, 因為怪物的本相無用化裝
翩翩起舞, 細細耳語, 一舉手, 一投足, 一個眼神, 一句說話... 深情致命的一吻.
三分鐘內, 從挑逗性到危機感, 從危機感到真情流露, 從真情流露到悲劇的開始
二十年後, 同樣的親密接觸, 同樣對上流假面具的嘲諷, 同樣的一個吻作結束
沒有了對自身及對方雙重身份的忐忑矛盾, 換上了富家子與窮家女的地位階級觀念之別

1992年 Bruce 問 Selina, "Who-ever you think you are?"
Selina 困惑絕望的回答, "I don't know about it anymore."
二十年後, Selina 對 Bruce 輕言 "You don't know a thing about me."
Bruce 斬釘截鐵的應對, "Selina Kyle."
在柔弱的 Selina Kyle 與暴烈的 Catwoman 之間, Christopher Nolan 為二人死結選擇了答案.

時代變遷了, 情懷卻依舊
也許他們曾經在錯誤的時刻相識相愛, 這一次的緣份終有延續下去的希望
他為她戴上母親的珍珠項鍊, 譜寫上世紀未了的宿命姻緣
The Dark Knight Rises, 為 Bruce Wayne, 為 Selina Kyle 記下了美滿的句號

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Shine - 少數弱勢代言人



如果Shine沒有消失, 高溫的光芒也許可以照亮更多受傷的弱小心靈, 保護更多受逼迫的弱勢社群
因他們是你也是我, 因他們正值年輕無懼, 為草根為病人為傷殘為長幼表露心聲更有赤子之善

短暫風光的歌唱生涯中, 黃偉文為兩子度身訂造了兩首具宏觀視野, 可供多層面解讀的經典
每聽一次, 或每隔若干年, 再聽一次, 再細味一下歌詞與旋律, 都有不同的感受與反思
一首是街知巷聞的成名作《燕尾蝶》, 一首是經常被遺忘, 如同曲中主角身世的《曼谷瑪利亞》

無論愛侶或路人 我都愛好嗎

感觸不已, 感慨不盡
世界上, 誰能自居博愛多情? 何能擁抱天下間所有心碎的靈魂?
人生中, 誰可仰天控訴不幸? 何能比擬天下間所有淒慘的悲劇
這一刻你在卿卿我我, 地球的另一邊廂卻有人正在乞食求溫飽
人心的熱情, 始終有私心, 為何她比他更值得你付出的關懷, 又為何她比他更配有地上的奢華?

每一個人, 若生來平等, 為何在地上要有階級之分? 誰有資格判斷誰的地位價值?
同樣的信仰, 同樣的名字, 為何軌跡有天淵之別? 很多的疑惑, 很多的不甘, 很多的眼淚...
也許我們都勇敢的, 豁出去愛吧, 不愛的, 都去關心一下吧, 直至力氣耗盡, 直至無力再愛...
最後, 我們都去奉信, 那一個敢愛敢行犠牲愛子的祂, 跟祂的腳步去愛吧...
啦啦啦 啦啦啦 道理誰人都明白, 敢去肯去訴諸行動的又有幾位?
世間上仍有千個受苦的她, 同樣希望人生中也有千個願意回應分享的她或他
曲末一句「有沒有人」是對有心人的呼喊, 若有所觸動的, 就去行動吧!

繁華像幅廣告畫 蝴蝶夢裡醒來
記不起 對花蕊的牽掛


懷念, 可一不可再的體驗, 一去不回頭的景象
時代向前流動, 記憶往後倒退

愛過的人, 曾經朝夕相對的人, 過去想念牽掛的人, 會離開你的視線
更多的事, 更多的情懷, 不知不覺的變遷, 毫無徵兆的消失
昨天的狂歡, 已成今日的回憶; 昔日的簡樸, 已成當下的歷史
向著繁華昌盛的未來奔跑, 多少園林中的花花草草已走過生命一個循環?
又多少遇過的友好親人, 經歷一樁又一樁生生死死離離合合?
要適應變化, 跟著生活一日又一日的勞碌走動, 途中所犠牲的, 又可曾停下留戀過?
責備時間走得太快, 然而我們才是最不懂賞識時間的人

又一個十年, 他們都已添一份成熟的滄桑, Shine 再不是以前的陽光大男孩
他們有自己的前路要走, 終於同化成為在偉大佈景下葬身的燕尾蝶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Shine - 熱血青春代言人



我尚完好 當天又藍便知道

天又藍紀念中學, 在十八那年已相送遠離
想不到, 樂壇舊生的約定, 終會在今日落實

2003年, 曾經以為他們會走到最紅的一端, 燦爛陽光灼熱最美的青春時光
2006年, 畢業了, 十八了, 亦見證他們最後一張專輯, 解散前的黯然無光
2009年, 逝去了, 長大了, 慨嘆樂壇已經失去了這隊熱血的男子組, 卻又見訪問中的三年之約
2012年, 回來了, 成熟了, 演唱會再踏舞台, 年少時一同經歷成長的青春, 共沒有放棄的約定

回歸了.
三年又三年的等待.
其實早已看透了, 在《鼎鼎大名》的冷淡反應後, 也曾如歌詞所言看開了放下了
既然樂天知命, 何須強求盛名? 怎料這次一個翻身, 竟然博得滿場喝采
原來不止自己, 還有很多很多的祖與占都仍然記得.
多得黃偉文.

不純粹是伴隨成長的情意結, 而是歌者純真熱誠的感染力, 曲詞樸實無華的品質
在一大堆當時得令的罐頭港樂中可能只是不起眼的單曲, 但歲月就懂得淘汰劣品, 提煉經典

《天又藍》中的故事, 就正正是跌過痛過後, 傷口癒合, 醒來又是新一天的豁達
Shine 樂壇路上的起落, 我們人生中的碰撞, 也許就是如斯, 笑著換去紗布吧

得一半熟嗎 仍然有一半未曾定形吧

如果要選一首歌, 總結 Shine 十年來的定位, 毫無疑問, 我一定會首推《半成年》
既有活力澎湃的活出自我生活方式, 又有對未來的拒絕看化, 亦有招牌的反對與俗世同化
一首歌曲, N種態度, 年輕就是懶理規矩毫無節制, 數盡各種日常瑣事的自由選擇
而這又不止於歌頌青春的實體年歲, 而是在宣揚任何時候任何階段都要抱持的青春精神
成年都不一定要熟透, 一半世故用於處事, 一半年輕留於心境, 繼續開拓無限的可塑空間

還有那份要闖一番事業的熱血幹勁, 這份大無畏, 在現在扮青春的《第二春》已無能復尋
正面. 積極. 向上, 就是《半成年》舊時為 Shine 留下的偉大預言
淡然退出, 專心拍戲, 是入世的屈服, 不再迷戀台前風光
今年的演唱會, 是最後圓滿「未獲得掌聲怎可以回家」的一個小心願
看化了, 懂得以大局為重了, 不再莽撞了, 不再闖蕩了, 也就浪漫不再

來年你共我或會長得更高, 然而這段歲月青春不老

本想聊寫一下《舊生會旅行》, 但最後還是走不出《十八相送》的調子與畫面
也許尚未到約定的友好都向現實低頭的時候, 始終希望友誼永固, 別去剩下的仍是希望與記念
起步時前面看到無限大的宇宙真還沒有上色, 也從不懂戀愛是怎樣一回事
直到宇宙上了色, 戀愛著了跡, 然後宇宙褪了色, 戀愛滅了跡, 後來又再上色
成長就是從不斷的循環中跌倒又學習, 學習又跌倒
而幸好, 感激一直有你陪伴我, 遊玩過無限個今早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Shine - 凡夫俗子代言人



男孩像你 也像我 百萬個不止

Shine Again Concert 2012, 是一個屬於你與我, 屬於永遠的青春時代
屬於平民樂迷一起參與, 享受其中的演唱會
從黃偉文在2002年為他們寫出第一首《祖與占》開始, 原來已定下了天佑又南的路線
鄰家男孩的親切形象, 鮮明帶出了你你我我都是祖與占的訊息
簡單不隆重的衣服造型, 平實不花巧的台風, 真誠而陽光的演繹
沒有誇張豪華的視覺效果, 只有羞澀直率的講話自白

多麼的普遍, 只是初登場即一鳴驚人
多麼的平凡, 正是這特質有情感共鳴
最後, 他們也如預言的命定, 湮沒在寂寂無名的人群中

祖與占走過樂壇短短的五年, 高峰竟就在初出道之時
復出前對成名的期待與看開, 重生竟又是另一個五年
慶幸有黃偉文的作品展, 樂迷突然又記起了這隊平凡, 卻又不是這麼一般, 具有特色的Shine

這一群 原來是我們難道你未贊同

努力想開創潮流, 其實又只是另一場跟風
要出類拔萃, 卻欠缺自信
這不就是大眾, 你你我我他她的寫照嗎?
一首《俗》, 唱出了我們的心底掙扎
原來是潮是俗, 一切皆在宿命計算之內
我都愛陳奕迅, 也喜歡 Bathing Ape
但 Shine 的音樂, 其實同樣是構成我音樂世界, 生活空間的一部分
《Shine On》其實聽出了兩子復出信心的不足
但正正是這份忐忑的心態, 才使《俗》入心入肺, 成為樂迷的私家心頭好

年青人要跟隨潮流, 又希望別樹一格
俗套與否, 卻從只在乎於我們心中的主觀意願

當年的祖與占, 時至今日仍然未可鼎鼎大名
不過派過未派過的每首歌, 都曾經感動過, 都在前奏一起已熟知其旋律, 那已經足夠

即使以後很平凡 這一節亦美好

在2012年的十周年紀念後, 這首歌又有了新的意義
燦爛過後, 他們可能又再拆夥, 又要告別其音樂舞台, 各自回到其工作崗位
然而, 這數晚回到青春的歲月將化成不老的回憶
我們每一個, 又何嘗不是欣賞過表演, 重溫過舊夢, 一覺睡醒又再埋首世俗事埋沒理想?
我們每一個, 都總有習慣了的, 但也總需要有未曾遇上的期待



延伸閱讀:
黃偉文作品展回顧 : 耀眼煙花 隨著記憶落下

史上最偉大電影 2012 影評人導演之選




Sound & Sight: The Greatest Film of All Time


2012 Critic's Poll

1. Vertigo 迷魂記 (導演: Alfred Hitchcock 希治閣)


2. Citizen Kane 大國民 (導演: Orson Welles 奧遜威爾斯)


3. Tokyo Story 東京物語 (導演: Yasujirô Ozu 小津安二郎)


4. La Règle du jeu 遊戲規則 (Renoir, 尚雷諾)
5. Sunrise: a Song for Two Humans 日出 (Murnau, 穆瑙)
6. 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遊 (Kubrick)
7. The Searchers 搜索者 (Ford)
8.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持攝影機的人 (Dziga Vertov)
9. 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 聖女貞德 (Dreyer)
10. 8 ½ 八部半 (Fellini)

--

2012 Director's Poll

1. Tokyo Story 東京物語 (Ozu, 1953)
2. 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遊 (Kubrick, 1968)
Citizen Kane 大國民 (Welles, 1941)
4. 8 ½ 八部半 (Fellini, 1963)
5. Taxi Driver 的士司機 (Scorsese, 1976)
6. Apocalypse Now 現代啟示錄 (Coppola, 1979)
7. The Godfather 教父 (Coppola, 1972)
Vertigo 迷魂記 (Hitchcock, 1958)
9. Mirror 鏡子 (Tarkovsky, 1974)
10. Bicycle Thieves 單車失竊記 (De Sica, 1948)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Shine Again, Olympics flame!



經典的重溫, 只因人們都想活於過去
懷念, 是種會上癮的情感破口, 打開了會一直向下深淵直墮
沒有以往的光輝, 怎會見得當下的滿目瘡痍

奧運會四年一度, 然而每過一屆就驚覺時代更替之快
曾經的菲比斯, 已成了無線口中的費爾普斯
舒拉寶娃第八度敗於威廉絲之下, 費達拿不經不覺來到可能是最後一屆的奧運
還有巴西足球的捧金夢, 禁藥疑雲, 造假風波...
今屆的開幕禮如斯平實動人, Danny Boyle 真正打造了屬於人民的運動會
拒絕機械化, 以電影畫面與舞台互動打造出一幕幕豐厚的文化歷史
從電影到文學, 從音樂到資訊科技, 這就是藝術之美, 奧運五環的光輝

至於 Shine, 他們平易近人的演唱會
每一首流行曲都是大合唱, 只因是青蔥歲月的美好回憶
一段段歌詞道出成長心聲, 回首一望已是十年光景
唏噓無奈, 卻又仍然樂天知命, 仍是陽光大男孩的赤子之心

兩者的脈絡相連
鄰家男孩的 Shine 在香港樂壇的曇花一現,
四年一度運動員在不同國定的賽場上比拼
都是為平凡小眾營造如火般發光發熱的平台
都是拚命在不可逆抗上帝預設的命運中, 精彩的表現自己
哪怕是一瞬的光輝, 也是年輕人們, 健兒們親力親為, 以血淚汗水爭取回來的

然而健壯的身體, 頑強的鬥志, 年輕的歲月,
實也源於上帝美好的創造, 因此再厲害, 閃耀再多的光芒, 人終究都阻止不了其退去,
即使田徑場上曾經健步如飛, 即使獎牌榜上曾經稱王稱霸, 離場後亦終究被遺忘
是以只好「仍然同樣樂天知命」, 「紅不起也要高興」

這地球 若果有樂園 會像這般嘛 ...



曾幾何時, 我們都憧憬過, 童話般的成名經歷
只是長大以後, 夢終究只是夢, 一場浮光掠影的白日夢
2003年, Shine 這個名字仍在樂壇發光發熱的時候,
七月的街頭, 響遍特首下台, 轍回惡法的呼聲
只是到了現在, 僅是又一次的循環, 前景或更為黯淡無光

是的, 這正是命
正如成長的不可逆
十年光景歷練磨蝕多少生命軌跡
歷史洪流則只會不斷向前流動, 無以復返

別問怎麼不愛它?
蝴蝶夢裡醒來 記不起對花蕊有過牽掛


(林忌改圖)

此情此景, 感概萬千
香港奪牌, 理應驕傲
只是三旗同場, 配樂奏著 God Save the Queen
怎能不哀傷, 怎會不懷舊?

真正的歸屬感, 是要在管治上贏得人們信任與尊重, 而非出於強行的觀念灌輸
要人心服口服的認同國民身份, 就請先為自己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讓萬民渴慕跟隨

Long live British Hong Kong!

無聲吶喊 - 通俗戲劇的情感 全民動員的力量



電影最高的境界, 莫過於離開了大銀幕, 燈光全亮後,
它撼動人心的力量能蔓延到真實世界, 改變社會的現象, 為人的生命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
光州學校的真人真事, 孔枝泳的小說, 再化成黃東赫的電影
深深嵌進了570萬國民, 包括總統李明博在內, 南韓十分之一人口的心窩中
判決得以推翻, 案件得以重審, 固然是還受害人一個公道
但最重要, 還是改善了政策
《社會福祉事業修正法》確保了社福機構須公開透明, 有嚴謹獨立的監管方式
《性侵害修正法》廢除公溯期, 加重任職社福機構的違法者之刑罰
侵犯未滿13歲小童的最高可判終身監禁, 犯事者終身不得回復從事社會福祉等
長遠的法律保障, 在制度內為各弱勢少數提供保護, 正是不幸之後的撥亂反正

電影的勝利, 意味著南韓民族的開明進步
南韓的影視作品一向貫徹「沉重」, 「悲傷」, 「鬱悶」的風格
能結合其藝術成就與政治議題, 早已在多部經典的兩韓矛盾電影中有了軌跡
而連結到民生層面, 則是奉俊昊作為先驅
《殺人回憶》《骨肉同謀》早已寫實展現該地警方的草率與貪污問題
只是從批判走到執行改革的一步, 更見其民主力量發揮了作用
愈來愈多反省社會問題的良心創作, 愈見整個國家在向前推進,
更尊重民意, 同時更著重法治
縱使本來司法制度仍是落後, 但有肯受傳媒提醒, 受市民鞭策的政府, 才會有繼續完善的動力

說回影片本身,《無聲吶喊》為何有團結國民的力量, 讓公義之聲在全國伸張?
正在於編導描繪出受害者三種完整的面向, 使得面對性侵的個案得有全面的代表
正在於編導將觀眾設於男教師的旁觀視角, 使得我們跟隨主角去代入而更有共鳴
正在於編導正邪分明的將一眾奸角臉譜化, 使得表面敬虔的一眾教職員真目示人

無聲吶喊 - 少數的融入與自主



處於這世界這社會, 沒有天生的完美, 反見處處的缺陷
少數的群體總在掙扎求存, 融入主流既是難以適應, 自成一角又會被邊緣化
尤其是教育下一代的爭議, 融合後未必有資源特別照顧其需要, 獨立後則怕機構太自主欠缺管理

視障, 聽障, 智障, 自閉, 讀寫障礙, 過度活躍...
與正常學生一起上課縱使避免了標籤, 卻影響了學習進度, 教學效率,
課室秩序管理變得困難, 教師也未具針對性的能力與方向去指導每一個學生
香港, 正屬於這一個例子, 近十年積極推行「融合教育」.
自2001年歧視條例的修訂, 主流學校必須取錄殘障學生及為他們提供適切設施及課程, 否則違法.
一間學校中的學生背景多元化了, 看似是理想的合一,
但若配套資源不足, 有更多需要的學生得不到關注,
近日就有報告指出, 大多教師都欠缺照顧殘障學生進度的水平

獨立一座專屬學校, 沒有校內的歧視欺凌了吧, 能專心在公平的環境下成長吧?
現實卻告訴我們不然, 只是將來總要投身社會, 總不能一輩子留在熟悉習慣的空間
獨立的校舍, 隔離了正常的環境, 社會中的人看不到也聽不見, 又何來關注?
而給予學校機構高度的辦學自由, 將管理這一群人的權利與責任直接外判, 更有潛在風險
這類機構通常會是慈善團體的名義, 或是教會背景,
正正是非弁利, 反而讓政府保障辦學的充足福利, 恆常的報告及監察不夠嚴謹
而入讀此等學校的學生及其家庭, 都未必有充分保護自己的能力
因而, 不同地方都出現了風化案或虐待個案,
自2005年起, 台灣南部某特殊學校共發生高達128宗性侵犯, 性騷擾的案件, 目前仍在調查階段
而南韓亦同樣有一所光州聽障學校, 在2005年亦有一宗現時已轟動全國的性侵案

不管是融合還是獨立, 少數的聲音都總是遭受忽略, 得不到最合適的生存空間
他們表達的渠道有限, 代表他們發言的亦多沒有政治權力去爭取權益
Silenced, 被消失的聲音, 沒人去留心聽他們的心聲
無聲的吶喊, 無門的求告, 聽障只是冰山一角, 它代表著所有備受壓逼, 有冤難伸的苦主
兩種教育態度都仍不斷革新, 尋求更完善的方案,
只是偏見的既定立場從難改變, 屬於少數的, 要學懂如何自處, 無聲, 不一定只有啞忍一個出路

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麻木的世代 (偽)道德的香港



習以為常, 是一件相當恐怖的事情.
當你看慣了不正常, 慢慢的, 荒謬在你眼中才是常態
遊行口號不會有落實的可能, 正常不過
遊行數字必然會被警方淡化, 預期之內

遊行爭取權益, 示威表達訴求, 彷彿自2003年一役已成港人生活的一部分
控訴漸漸失去了與政府溝通的功能, 而成為了單向一次性的發洩
上過街, 流過汗, 只是一場表演
自豪於和平理性, 然後喧鬧過後回到現實低頭面對
多少萬人也好, 都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 甚至最後連提也不提

可以看出, 官方的言論愈來愈不在乎
因為上街歸上街, 港人早已被看穿, 單是衝破欄杆毀壞海報已不得民心, 還能威脅得到什麼程度?
現今原來連罷課這種溫和反抗也不接受, 還不肆無忌憚視民意如無物嗎?
任意演繹民眾的聲音,
要求梁振英下台在政府口中是對舊政府不滿
要求撤回國民教育就變成支持推行國民教育
報紙封面的相片是反對國民教育的人群手勢, 標題竟是指為家長反對罷課
只是, 政府打官腔固然惹人憤怒, 身為普通市民的, 都推波助瀾, 助紂為虐, 才使人痛心

守法守規, 最重要不影響香港的核心 - 中環價值.
中環價值是什麼? 就是商業利益掛帥
就是連颱風都要退避三舍, 要待香港收市四點過後才可落實懸掛的確實時間
但我懷疑, 所謂的中環價值, 都早已逐步歪曲, 卻因已成習慣而無人察覺無人為意
從追求經濟效率, 變成只看短線利益, 只看自己目前得到的;
從避免資源浪費, 形成祈求不勞而獲, 小小代價都不願付出
就是連阻塞交通線只三個小時, 都要投訴都要斥責阻人搵食,
卻不知也不理會, 正在發聲的, 是在為香港往後的數十年頭
就是連拉布這制度內的戰術都不容許, 連少數的權利都要扼殺
就是連暫時罷課去抗衡影響往後一代又一代的洗腦課程都不肯

口說可以大義凜然, 實際卻寧退讓求保守 
也許這真是追求民主的香港人的主流態度
難怪民主黨多年內的偏安, 都仍有一定的票倉
別以為叫過梁振英下台就有多偉大, 別想著打著漂亮民主口號就有多貢獻
別希冀就算在這裡寫過什麼自以為義的文章, 就能置身事外
香港的淪陷, 我們都會在這裡一起見證的

四年一度的立法會選舉又來了, 這一次一人可投兩票了
進步了吧? 有了超級的名義應是進化了起碼一級吧?
且看這邊廂泛民尚在協商參選名單, 那邊廂建制派老早就部署好, 中聯辦的選舉機器已準備就緒
多位中資背景的候選人早在功能組別佔了山頭, 無人競爭就自動當選
中銀的吳亮星當選金融界, 中旅的姚思榮出戰旅遊界
退選人數亦為歷屆之最, 怎能不使人聯想到此為梁營爭取立會議席之舉?
民主派票源還是四分五裂, 工聯會民建聯卻是協調配票, 要重演四年前賽果甚至更壓倒又有何難?

話說回頭, 即使愈來愈少人對遊行有希望, 還是要到街上走一趟
沒有選票的代表, 就只有繼續身體力行;
票也還是要繼續投, 既然是艱難, 手上微薄的權利就更需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