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乘著光影旅行》(Let the Wind Carry Me) - 鏡頭過濾後的光影現實



隨風擺動, 結果早在面前, 靜候有心人去察看, 去捕捉
隨意輕散, 闖蕩浪跡, 感恩一切所賜的挑戰, 遺忘背後擁有的安定
每一格菲林都是回憶, 每一束光線都是希望
每一段路軌都是經歷, 每一場旅程都是風光

李屏賓的光影世界, 如此燦爛精彩, 如此夢幻寫實
未曾見過這麼風趣的候大導, 認真的追求重現真實, 堅持暗淡光線中反映出時代的本來面貌
後來二人衝擊的火花, 朋友夥伴般同行同步, 舉手投足充滿惺惺相惜的情誼
又喜聽到這麼謙遜的姜文, 嚴謹的拍攝原定景色, 不常與一眾演員幕後打交道
後來二人交流的體會, 讓姜文拍出《太陽照常升起》的主題, 一場雪景盡現自然之美
舒淇在他掌鏡下自由走位, 奔放得使人心醉;
林嘉欣在車廂定鏡中的動人, 與張曼玉遺憾落淚的高角度拍下, 構成一幅幅難忘的觀影時光

導演從虛無設計結構, 攝影理解後作出解構化為實在影像;
演員在幕前走動, 代入角色情緒再發揮演繹, 攝影在幕後配合, 利用道具環境營造燈光舞台
向來躲在那塊紅布之後, 帳幕一開就隱身於菲林鏡頭,
李屏賓一向在觀察, 在烘托, 沒人注視, 卻又不可或缺
如同藍膠袋, 好像爆米花, 身在其場景調度的密林中默默貢獻
那暗自加入的濾鏡, 那關懷別人的品性, 逐漸化為了他的拍攝風格

沒有手握大旗的指揮, 只有耐心真誠的教導
有問必答, 有矛盾必討論, 分享理念, 為人付出
領袖的魅力, 就是如此,
不需多說就自有追隨者, 不會介意誰來當主角
當然亦抱持個人價值觀, 當然亦具備專業技術
因為有技巧, 因為熟悉現場佈局, 所以可放膽實驗更多, 所以可流露自身理念更多
信任天地創造, 有雨拍雨, 自然能要風則來風
信任自然而然, 鏡頭位置自由擺動, 流暢得如同呼吸節奏, 不需刻意掌控已臻理想境界



沒有理想不需代價, 想家之人偏不回家
媽媽獨住在台, 看著冷冰的獎座, 卻沒能好好進入兒子內心
沒有坐下細談的機會, 回家猶如路過;
兒子與母留美, 看著遙遠的頒獎, 卻只可一怒關掉疏離父親的影像
鏡頭前縱沒有控訴, 卻可想像家人間關係的稀薄
人在故鄉更像浪子過客
幾段火車片段的交接, 橫越十數年十數部名片的拍攝, 彷彿從沒有停止流動過
人一直在走, 李屏賓在住的是中途站, 不是家的感覺
旅人心中盡是無奈慨歎, 為電影為夢想去追求完美, 卻總容不下停下來的心

一個人的作品可反射其內心深處,
《花樣年華》的遺憾, 《紅氣球》的流離, 《援膠女郎》的孤寂
還有他掌鏡下最常表達的 "時光飛逝, 人事全非", 都是攝影師記下的心聲嗎?
電影世界中, 攝影機的鏡頭就是上帝之眼, 以全知姿態拍下真相與流露情感
李屏賓看透不少主角的生命, 然而這一趟紀錄, 自己首次當上主角去回顧人生
有沒有未給看穿的情感依絆? 有沒有未言盡的甘與苦?
與友好暢飲的兩場很豁達, 與拍檔共事的主線貫穿很振奮
然而對於家庭的關顧, 對於母親的想念, 最私密的情懷,
那候孝賢最愛的一份真實動人, 那份血肉, 近乎常人的平凡悲哀,
似有若無, 若隱若現, 他留下的一段自白, 鏡頭下只有背影, 沒有直視的眼神
這個故事, 是否還有另一面沒有拍出來呢?
不要緊, 紀錄片中對於他的光影生命寫得很透徹
只是希望在個半小時內能與他建立起的情感橋樑, 小影迷總是意猶未盡的想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