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Nowhere Boy (約翰連儂 不羈前傳) - 有了音樂, 才有了情感與靈魂



John Lennon, 一個不朽的音樂傳奇, 是什麼帶領他走上這條成名路?
除了肥皂劇情節的糾纏不清親情瓜葛之外, 就是鮮明搶耳的五十年代嬉皮搖滾樂

事實上背景樂曲的選用壓倒性的搶去姨姨媽媽內心戲的風頭
不能說是喧賓奪主, 正好說明 "音樂" 在這個天才年少輕狂歲月時的份量
接觸到早期 Beatles 的玩樂風格,
爽朗的結他與五弦琴聲, 搶耳 Grooving 的 節奏, 年輕戀愛的題材
開場即來一首醒神的 "Wild One" , 喚醒少年的 John Lennon 去上學去胡鬧
貓王的 "Shake, Rattle & Roll" 作為John Lennon 模仿偶像造型唱腔的故事的襯托
全片在歌聲奏起之時都保持熱鬧輕快, 特別在於播放派對舞曲及台上樂隊表演時段
靜默之時, 則以鋼琴單音配樂營造沉鬱氣氛, 尤突出在呈現夢境的零碎記憶

經典名曲的運用大多用於描述 John Lennon 與周邊人事的關係變化
藉著他在聽什麼歌, 去表達當下其想法及感情
與母親具有性暗示的曖昧挑逗, 來自 Screamin' Jay Hawkins 的 I Put A Spell On You
在逐個成員加入的介紹中,
先在 Maggie May 的趣怪旋律與歌詞中確立了 John Lennon 公開演唱的初步
然後在 Movin and Goovin 中認識到 Paul McCartney 的才能
再到 Raunchy 聽到了 George Harrison, 各展所長, 自由發揮

片中最有意境的歌影配搭有三場
在初與親母重逢, 高興的在黑池暢玩, 是 Dickie Valentine 的 "Mr. Sandman"
對於 Julia, 兒子是她的 Dream, 相反亦然, 相互造就了夢想的實現
當中小號的隨意穿插, 最能帶出內心的跳躍與自由, 無須言語地說出彼此有多相愛
高潮一幕的反差來自 In Spite Of All The Danger (錄音時間亦與現實相符)
歌詞中的綿綿情意, 還有提及到危險的存在, 吶喊的歌聲中隱現劇情的悲傷
人生縱有轉折無奈, 最後也不要緊, 至少留下了一份永恆不變的愛
結束時為全片首度出現真正屬於 John Lennon 的聲音及創作
"Mother" 一字總結了電影題旨, 亦結合文本與詞意,
歌頌兩個影響 John Lennon 至深的女人, 縱使尾段的字幕交代不夠完整有力
但有一曲經典補完, 一句 I Never Had You 已可掀動心靈

更有趣是電影名字本身, Nowhere Man 標誌著 Beatles 告別情歌, 踏上殿堂級的階段
而 Nowhere Boy 則是返璞歸真, 講述著 John Lennon 仍然是膚淺反叛, 缺乏關愛的時刻
歌曲在結他編曲上為 John Lennon 帶來音樂的衝撃
成長的疑惑, 家庭的缺陷為他注入生活靈感
多元化的音樂類型, 出色的演員陣容
都總算為這個平常淡然的前傳添上色彩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劉子千《唸你》- 純粹商業操作, 還是父親真情獻禮?



一首《唸你》, 超過一百萬人次的網路點擊量,
《感動》一舉撃敗同期推出新專輯的蕭敬騰及盧廣仲登上台灣銷量榜冠軍, 香港唱片榜亦列十大
劉子千的一曲成名路, 是神奇的巧合, 還是用心的計算?

聽畢全張專輯, 濃厚的懷舊氣息, 每一首歌都走七十年代的老曲路線
歌是好聽, 唱是紮實, 編曲流麗, 旋律優美
只是碟內歌曲的唱腔, 都是一貫的四平八穩
若然派上《綠色大地》《冬港》等作品, 也許不能得到媒體半點注視
但就是一首《唸你》就夠了, 足以引起網民熱切討論
從其他歌曲表現來看, 他是刻意唱成這樣子
《百萬大歌星》的現場演繹, 從《唸你》到《黑色幽默》的轉變, 絕對顯現出其實力
事實上要把《唸你》唱得像直白唸詩的方式, 硬繃繃的逐個字吐出來
看他在節目中的肉緊, 才明白要合音要真音, 可原來不是容易的
若要他自然的唱, 可能還較輕鬆一點

再聽劉子千的訪問, 原來他不諳中文, 亦不諱言是照父親的意思去唱去錄音
劉家昌擔上全碟的音樂監製, 沒理由會不熟悉其歌唱風格
亦不可能不清楚基本的歌唱技巧, 還說要一個月時間去設計MV情節
到底是否早已預料兒子要靠此唱腔突出爆紅?
MV 又是簡單得不斷重覆在餐桌上唱歌示愛, 女主角裝出感動的表情
歌曲本身又是特地不斷重覆在副歌幾句之上
若不是劉家昌真心相信這曲的演繹方式必須如此 "老氣",
就該是一次度身訂造的逆向宣傳吧!

坦白而言, 沒有了《唸你》, 也許不會接觸到劉子千的音樂
對於具有音樂觸覺及才華的歌者, 要這樣唱這樣拍MV, 也實需很大的勇氣膽識
如今人成名了, 劉子千在幕前總表現得謙遜誠懇
這樣一個正直而有唱功的實力唱將, 樣子還算可走偶像派,
到底其歌唱事業之後可走多遠呢?

這一次 "突破" 算是讓人認識了其名字, 但總不能一直走這個路線吧
沒有了新鮮感, 注目度就會很快下降
何況真的能唱, 就該唱回自己最合適演繹的音樂吧
《感動》一碟確具耐聽性, 他的歌聲亦平實動人
只是這種懷舊老歌, 多唱就會淪為老套沉悶
還望劉子千可走出父親的影子,
希望他能正式建立自己風格, 闖出華語樂壇的新天地

Copie Conforme (似是有緣人) - 真亦假時假亦真



開場是封閉的牆, 落幕是開放的窗, 伴隨教堂的鐘聲,
James 與 Elle 似乎各自找到了解放心靈的出口, 可是一趟救贖旅程的終結
在局外人的觀眾看來, 鐘聲更像是警醒, 從南柯好夢中回到現實,
彷彿電影院中燈開了, 也要抽身離開那個疑幻似真的光影世界
彷彿進入戲院時是幽閉, 回歸真實時是開明

電影的本質, 原就是現實生活的複製品
地下室的封閉漆黑, 如同電影院的設計
James 一進來時亦有觸動, 只是 Elle 一語道破其贗品真貌後
就改為提議出外走走, 場景從封閉走向開揚, 鏡頭轉向兩旁種滿樹的康莊大道
電影的功能就來了一記還原與批判
在投入鏡頭背後虛假的 "真實重構" 之時, 會先受其感動
但電影內容再吸引, 都不是 「原創」 作品, 還不及外邊實地經歷一遍更具啟發性

「原創」定義在於欣賞者的主觀投射, 因著某作品的特性而引發的個人思考及感悟
沒有一種作品, 不是從現實的感情臨摹過來的, 原創就活在我們當中
如小孩子不怕著涼的隨心所欲, 如妻子愛聽丈夫的口吃情話
真實身份關係不重要, 過程中抒發的情感是如實反映內心, 就可打動觀眾
是一對真夫妻? 還是萍水相逢的路過人? 放在博物館還是放在郊外家中?
這正是電影的魔力所在

不在乎是否自己真實的創作, 而是在乎其創作賦予觀眾的意義, 為觀賞者帶來的主觀感受
這個感受之所以是原創, 正是每人看待同一事物的不同心態, 因而有了獨特性, 有了解讀的趣味
小孩子初看大銀幕, 就像兒子看廣場雕像,
不知道戲中的情節是模仿的, 就會相信眼前看到的影像是真實存在,
相信呈現的故事, 投入共鳴, 為角色的生死緊張, 如同兒子把複製的像當真一般愛不釋手
電影的虛構, 反映生活的實況, 從而像鏡子反射人的喜怒哀樂, 捕捉人的情緒變化
多個場口中, 男女主角都在鏡頭中心對著鏡子, 影像中呈現的人物特寫, 正好直視觀眾
當下觀眾的反應, 就是「原創」的精粹, 就是角色的鏡子
劇情上的 "表演" 是否引起看的人的聯想, 是否感同身受, 是否有過類似經歷?

Abbas Kiarostami 闊別十年再踏足劇情片領域, 攝影剪接的技法功力依舊
一場車上對談的戲份, 就已表達了兩性的人生處世, 個性心理的歧異
利用攝影角度去捕捉周邊建築物的倒影, 從而在視覺上拉闊了男女主角的距離
節奏掌控上, 前段對白交流的急促, 正映照出後期的慢條斯理
時間在進入小鎮後的流動放緩了, 讓開首的急趕氣氛過渡轉換
吵架後的冷靜等待, 無言以對的場口增多, 都帶出了情緒的蘊釀, 情感的深厚

《花樣年華》中的周慕雲與蘇麗珍藉角色扮演, 模擬外遇情境, 最後戲假情真
《似是有緣人》則假借對方為破碎了關係的另一半, 從而釋放無從宣洩的怨懟, 悔疚與激情
文本中的救贖意味, 可能是男方虧欠女方的補償, 也可是女方對男方的寬恕諒解
開場時的遲到沒有藉口, 最後要留下來, 似乎還未算遲, 結局是否留下了一線曙光?

The Tree of Life (生命樹) - 精彩影評結集




影像詩人 Terrence Malick 探問永恆之道, 生命之源的 The Tree of Life (生命樹)
難得在新世紀見證到影史又一經典, 引起轟動全球影評界的兩極評價

Chicago Sun-times 著名影評人 Roger Ebert:
A prayer beneath the Tree of Life

明報各大影評人節錄:
生命樹 - 明報

Film Salon:
Your guide to Terrence Malick's "Tree of Life"

Screen Rant:
‘The Tree of Life’ Review

Just Another Movie Blog:
The Tree of Life: Review and Analysis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與神對話──《生命樹》

著名影評人登徒:
《生命樹》 超越電影超越生命

經歷生命的兩種路向 - 生命樹的影迷評價:
Experience Two Ways Through Life

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The Tree of Life (生命樹) - 因我受造, 奇妙可畏



上帝啊, 我能逃避祢的靈到何處?
祢無處不在, 祢無所不能
上至宇宙芎蒼, 下至地面影子,
祢與我們同在, 祢垂聽我們祈求
創立大地的全能之主, 展示人世不曾理解的奧祕

祢差遣了聖靈作伴, 與我們同在的憑證
祢是風, 隨己意思搖擺, 輕吹拂過門前紗簾
不曉得祢從哪裡來, 也不曉得祢從哪裡去
祢是水, 湧出永生江河, 大自然間流動不息
能潔淨身體與心靈, 能沖走深海中的綑綁
祢是火, 燃點爆發熔化, 煙氣上騰震動遍山
可重新改造與突破, 可發展美好文明未來
祢是光, 照亮黑暗角落, 檯上油燈地上太陽
昔在今在以後永在, 默默守護又悄悄鑒察

上帝啊, 我又該往何處尋求祢?
我呼喊祢, 卻不曾聽見祢的聲音
我跌倒時, 為何祢不把我扶起?
他們死亡之時, 祢若察看, 為何不拯救他們?
祢為何容讓罪侵蝕人的純潔?
祢為何容讓慾念如野草滋生, 又為何允許暴力如煙霧擴散?
我向風尋問, 沒有回應; 又去問水, 又去問火, 偏一無所獲
祢為何消失了於大氣之間, 還是我前面的玻璃幕牆把祢隔絕了?



從前祢開天霹地, 建築起偉大的宇宙版圖
今天人躲在高樓大廈之內, 建設起一幢幢高聳入雲的城塔
我從何時開始離棄了祢? 於是我向外尋找, 於是我要拋下世俗
走向一路寬闊無隙的境界, 尋回失去純真的當初
在祢的殿中, 再沒有時間的束縛, 過去現在或未來, 於祢沒有意義
全因所有皆在祢掌管, 全因種種都為祢見證

人類在神面前是何等無知啊, 何等卑微啊, 又是何等渺小啊
因此我跪下來, 全身俯伏, 彎下身段,
重回嬰孩的眼光看世界, 看身邊最愛的人, 看我自己
抬頭仰望, 高高在上, 在天際的祢, 那道亮光的源頭
祢與我之間的連結, 就是那張開枝子的大樹, 孕育生命的那棵大樹
大樹, 就一直在我身旁, 看著我長大, 看著我受到塵俗的罪惡污染, 一去再不返

記起親歷死亡的一瞬間, 媽媽的眼淚與質詢
那時候近距離地觀察, 世界的安寧好像因人類的出現而給打擾
人的說話, 人的舉動, 人的位置, 彷彿與和諧的大自然格格不入
萬物之靈, 在於會思考, 會懷疑,
然而在銀河的演化進程中, 我們所想所要的, 到底算是什麼?
人在世只是客旅寄居, 於千萬年的世代而言, 人有何資格去埋怨去投訴?
只是在目睹宇宙的起始, 對照生命的起源時,
才不禁驚歎每一位受造者的獨特
才不禁讚頌每一個新生命, 其實都是一個神蹟

那些生活的足跡, 此際逐漸清晰的活現眼前
一級一級的學行走, 那是小時候的我
一圈一圈的旋轉起舞, 那是童年的回憶
只是到了現在, 我才知道,
原來活著的每一個階段, 都是一個一個梯級的攀上, 直到通向天國的窄門
原來宇宙的運行, 生命的誕生, 都是圍繞著同一個核心, 同一道光芒來迥轉延展的
我看到了恆星的軌道, 又看到了細胞的分裂, 還看到了恐龍的時代
最後, 穿過了窄門, 我看到了你們, 我最愛最思念的你們, 在湧流的活水中再次交匯相聚

本性與恩典, 烈怒與慈愛
這是人的兩面, 也是神的兩面
父母都愛兒女, 是上帝愛我們的兩種方式
嚴厲的管教, 就如轟天雷聲, 好比火山瀑布
溫柔的鼓勵, 則是綿綿細雨, 如同溪澗巖洞
佛洛依德的戀母殺父情意結, 該隱對兄弟的嫉妒, 都是本性使然
然而, 只有恩典, 才讓我們去寬恕, 去接納, 去愛人如己



追名逐利, 捕風虛空,
正如那所一無所有的房子, 好像那幢空洞冰冷的商廈
信實慈愛, 永存萬有
必成那幅不盡不絕的地土, 定如那片一望無際的汪洋

人一切的勞碌, 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 有甚麼益處呢?
一代過去, 一代又來, 地卻永遠長存
日頭出來, 日頭落下, 急歸所出之地
風往南颳, 又向北轉, 不住的旋轉, 而且返回轉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裡流, 海卻不滿, 江河從何處流, 仍歸還何處?

我不住的思念祢, 不住的要親近祢
我要稱謝你, 因我受造, 奇妙可畏
你的作為奇妙, 這是我心深知道的
順著情慾撒種的, 必從情慾收敗壞
順著聖靈撒種的, 必從聖靈收永生
但願我禱告來到祢跟前, 必蒙垂聽
阿門!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2 (哈利波特 死神的聖物2) - 只要心中有愛



It opens at the close.
開首成了最終, 十九年後又一輛火車開出, 又是另一段成長的開始
在火車上的成長路到達了車站盡頭, 那個終點站就是希望的白光

Hey little train! We are all jumping on
The train that goes to the Kingdom...
第一次眼見那座火車開出, 只有十二歲之齡, 一路開往未知的將來
那個隱藏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 那次火車旅途上首次遇到的同伴好友
一同學習, 一同成長, 一同戀愛, 一同戰鬥, 轉眼是十年的光景
來到與每年期待著的校園生活道別的時刻
來到踏足外邊世界的黑暗勢力接觸的時候,
再沒有長輩的時刻指導與保護, 要靠自己的學識與技巧
小時候總有人喜歡四處奔跑, 小時候總有人喜歡爆破毀壞
小時候總有人喜歡喬裝扮聲, 小時候總有人喜歡偷走潛入
這一切一切都成就了將來, 應用於大社會的舞台之上

成長有時需要等待, 我們總會有迷失在雪地樹林的時候
收音機中播出的 O'Children, 正代表著當下火車停滯不前的焦急與絕望
但在生命中, 總有一道愛護自己, 引領自己的光, 就像那隻鹿一樣, 默默守護著
我們不一定清楚那道光會引領到那方, 但憑著信心與勇氣, 憑著兄弟友好的相助
總能夠在湖底拔出那把寶劍, 總能夠找出邪惡的分靈體去消滅
最後, 連怎樣面對死亡, 面對人生最大的難題, 都遇到而且克服過來
完成了成長所有必經的洗禮

The ones that love us never really leave us.
And you can always find them in here.
魔法再多再強再邪惡, 怎也敵不過家人, 老師, 朋友的支持與信念
死亡的威脅, 只是一刻間的分離, 但彼此相愛的關係卻永遠不可奪走
Dumbledore, Sirius Black, Lily Potter, Severus Snape, ...
只要心中還記著他們, 他們就會在列車的彼端一直守望著, 一直與你我同行

延伸閱讀:
哈利波特 - 死神的聖物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2011 上半年度 三大電影預告片

預告片的精髓, 在於判別題材類型, 一看便知風格,
同時沒有太多故事細節透露, 還要把最精彩吸引的元素剪輯在內
今年上半年的預告片中, 以下三款的方向與目標不同
有 Teaser 的快速剪接形式, 有從畫面配樂著手, 亦有行文對白點明主題的, 大異奇趣

The Tree of Life 生命樹



--

Submarine 愛情潛水



--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龍紋身的女孩

2011年度六月份電影海報之選 : Super 8 S8 驚世檔案

Film Poster of the Month - June



Super 8 S8 驚世檔案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 (變形金剛之黑月降臨) - 無血無肉廢鐵大亂鬥



舉凡電影三部曲, 總有一部失手作的定律千古不變
變形金剛系列本來已是在不高的起步點, 來到第三輯更是重重踤了一跤

喜愛主題先行的, 還能在《Revenge of the Fallen》(狂派再起) 看到信念與犠牲的偉大精神
第二輯在一片劣評之聲下仍能得到本人護航, 正是人類與機械人的那份友情與使命感
怎料《Dark of the Moon》又是典型的大美國主義, 個人英雄拯救地球
Sam 的動機更不在拯救世界, 而是為女死為女亡, 由博派 "擔起" 保衛人類星球的重任
人類與機械人沒有交流, 就等於各有各演, 不信可數數 Bumblebee 與 Sam 處身同一幕的場次
對白如 "Never lose faith in yourself" 基本上只是口號, 沒有發揮重要性於劇情上
主線的 Cybertron Teleport, 實在太多不明不白,
搬來有何用? 用地球重建不行嗎? Cybertron 有一些特殊物質? 轉移那時可只見空白一片?
最後一役更是兒戲到極點, 女主角跟反派首領一段幼稚對話竟成關鍵?
Optimus Prime 柯柏文對付 師父及 Megatron 的舉動, 實在令人懷疑本輯的中心思想

慢鏡處理動作鏡頭的手法, 可使銀幕上機械人的打鬥位置給看清
狂派再起的森林大戰更少有的拍出圍困的氣氛, 觀眾可以代入 Optimus Prime 孤軍作戰的情境
高潮戲取景沙漠, 更能利用遼闊空間大打特打, 沒有太多道具障礙, 觀賞暢快
來到黑月, 戰鬥過程回歸混亂, 畫面上經常是一堆建築物殘骸與機械人混為一體
就算使用了慢鏡, 人物都未正式介紹, 怎能叫人關心角色安危?
機械人連名字都沒有叫一聲, 兩派混戰得無法緊張, 只因哪個角色在出戰已無法判別

角色位置的錯誤是三輯之最, 上一秒明明一起逃走, 下一秒就已各自站在安全地帶看火花四濺
大黃蜂上一刻還在決戰 Starscream 星星叫, 下一場竟成為俘虜?
說起捕獲博派的情節, 不論在人物性格, 或是拍攝剪接上, 都是不合情不合理
博派怎麼不會拼死戰到最後一分一秒? 還有在激烈打鬥上, 大黃蜂又在何時戰至劣勢?
博派機械人怎樣戰敗, 都需要一兩個鏡頭交代吧
柯柏文遭撃落之後, 消失了接近十五分鐘又突然重現畫面,
連英雄片必須的那些 "振作D, 企番起身" 的鋪墊台詞都欠奉, 倒下就索性出鏡機會都慳番
如何反襯出其再次出撃的振奮?

不知何事, 這一次人類佔了極主要的篇幅, Shia LaBeouf 由頭帶到尾
開首插科打諢, 後期狂轟濫炸, 明明與前作走相同路線
只是沒有 Roberto Orci 跟 Alex Kurtzman 參與的劇本, 在查案線索的經營上毫無娛樂性
前半段是有亮點, 特別在於John Malkovich 的抵死客串
對於 visual style 的一句評語就已捧腹, Frances McDormand 影后駕到一樣壓場
只是優點最終都成敗筆, 這兩個加入對於劇情毫無幫助,
John Malkovich 更像消失了於大氣層, 既然沒用, 何必花筆墨描述, 還要是笑點集中他身上?
沒錯, Popcorn Entertainment 的要素 - 笑位就只有在那郵遞公司內
Ken Jeong 醉爆伴郎團式演繹, 只是浮誇核突, Sam 的父母零存在感
Patrick Dempsey 同樣無戲可演, 新任女主角應可以災難來形容
終於明白為何會有投票顯示, 看變形金剛的主要原因實是 Megan Foxx
單論角色設計, Mikaela 乘坐著大黃蜂合力戰鬥的英姿,
怎能叫整天哭喊, 阻礙 Sam 跟機械人作戰去相提並論?
故事發展上, 到了末日階段, Mikaela 是沒可能不挺身而出, 跟機械人奮戰吧?
Sam 與 Mikaela 之間沒有下文, 還要聽著 Sam 對 Carly 說的那些肉麻情話?
什麼一生最愛? 什麼結婚戒指? 觀眾怎樣能接受這樣莫名其妙的新戀情是至死不渝?

Michael Bay 到底在拍什麼? 這部作品有什麼存在的必要?
當他在訪問中承認上部電影是垃圾時, 那這一部可要是比垃圾更不如的水平?
刪減了機械人的色情冷笑話, 卻連機械人的性格特色都一併清除
延長了戰鬥的過程, 角色的動作, 卻盡是爆炸爆炸再爆炸
一次的粉碎是官能刺激, 無數次就會變成重覆沉悶
當連人類都不值得再看, 不想再支持時, 觀賞已沒有可投入的地方
誰炸死了誰? 誰征服了誰? Who cares?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信念不死 精神長存 黃家駒逝世18周年

常設想, 家駒活到現在的話, 見證到回歸後的香港
會有幾多首激勵人心的歌曲, 會有幾多首熱血沸騰的創作
不要緊, 家駒的歌聲, 在每一年需要正義伸張之時, 都會響遍街頭
為公義, 為理想, 傳承延續這份信念
即使身軀已亡, 心中熱火永不熄滅
英雄之心長留, 歌曲之靈仍在

長城


外間常說不要將一切政治化, 然而政治正是生活一部分
在澎湃浩瀚的音樂中, 能聽到一種堅持的態度
正是這種態度, 才可讓家駒的靈魂長駐 Beyond 與其忠實樂迷之中
彷彿從來沒有離開過, 即使這是 Beyond 最後一首作品

長空


2003年的絕望谷底, 再次回首看艱辛的搖滾之路
不易走, 不易前行, 但總算走過來了, 就要一直向前續行

家駒最後留給世界的旋律, 配上劃時代性的紀念之詞
當前奏一響起, 就準備一起呼喊, 就知道隊伍已經出發
每一次大型社會活動的必然打氣歌,
不單只屬Beyond, 亦已代表了六四, 代表了七一, 代表了香港良心

抗戰二十年

韓寒. 艾未未. 讓子彈飛

藝術, 通過文字, 影像或行為去展示, 去反映社會面貌, 去表達人文精神
對於一個極權專政的社會, 藝術往往走在最前線, 成為抗爭的象徵符號
沒有集會, 沒有結社, 只有街頭的表演, 網絡的發佈, 影院的放映
可引起一點市民關注與共鳴, 卻難達到對憲制對人權的深度反思

寫下洋洋千字博客的韓寒, "擋中央" 與 "草泥馬" 的艾未未, 拍出《讓子彈飛》的姜文
都在擅長的領域上表達了不滿與憤慨, 都是嘲弄的形式, 都是與百姓對話的淺易比喻
有評論, 但盡是擦邊球的, 不是直對核心批判的
也許這已是不可多得的貢獻, 一點一滴撒下真正國民教育的種子
就如《讓子彈飛》中的子彈, 要飛一會兒才撃中目標, 再去等待不知何時到來的願景

韓寒所積累接近五百萬的博客瀏覽人次,《讓子彈飛》的五億票房, 到底有否顯示其影響力?
相比艾未未在國際社會得到的肯定,
韓寒與姜文所傳遞給群眾的訊息, 又是否更直接有效?
只是, 再多幾篇 "獨裁者沒有內政", 再多幾段 "弄假成真搶槍逼供" 的情節
都沒法讓人民勇敢上街演一場苿莉花革命
反若劉曉波倡議的零八憲章能在國內廣傳, 能得到討論空間, 會有多少人和應支持?
內地維權律師在有限的條件下, 為農民, 為受不公欺壓的平民發聲
若能得到全國性廣泛報導, 又會讓多少人挺身而出捍衛真相?

與其停留在讀過韓寒, 看過《讓子彈飛》的層次,
就一如以往, 生活照舊, 中國還怎樣去循序漸進?
封閉只會造就無知, 若身在自由空間都不去珍惜了解真相的機會, 口號終究只會成空話
《讓子彈飛》的比喻關鍵正在於, 沒有人先去發出第一道子彈, 怎能飛起來?
每個市民其實都可以拿起槍, 槍枝早已安放在廣場地上,
不肯作第一人, 又不肯作響應的第二人,
空有先鋒空有武器, 最終還是要看活在當下的人的素質與意向

《我愛香港.開心萬歲》(I Love Hong Kong) - 以笑聲掩蓋荒謬



「我們唯一可以做的, 就是以無聊抵抗無聊」
2008年麥曦茵寫下的獨白, 在2011年的TVB注資賀歲大片中實現了
不知道官方版刪剪了多少情節, 不知道編劇團隊的聲音剩下了多少
但從這支離破碎的面世版本看,
主要笑位都從生活的不滿找共鳴, 所有控訴都以人情出發
至少香港終於出了一部具有創作理念的真正賀歲片

片首對一家人的出場介紹已一針見血
對條例規管荒謬不合理的諷刺, 對大財團誤導剝削市民利益的隱喻
對時下年輕人反智跟風的慨嘆, 對小市民遭受政府制度欺壓的批判
將眼下不平事都放進鏡頭內發洩, 儘管這是草根的民生議題, 沒有明確的政治方向
但一句「乜你做野係為交數咋咩?」之後鏡頭一轉到了 TVB電視城
然後再在結局講明要買起TVB, 在投資者的計劃內幽了老闆一默,
足見其挑戰權威的勇氣, 意義比劇本表達的內容更為重要

電影文本注入《難兄難弟》式的團結互助精神, 重新喚起屋邨情懷
起用梁家輝及吳君如別具象徵,
前者正是《新難兄難弟》的男主角, 正是「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的發聲延續
《始終都係朋友好》總結了彼此信任的真誠與可貴
後者則剛見證永利街的保存, 慈母賢妻的角色訂造讓人想起《歲月神偷》
中段的高唱《你你你為了愛情》, 然後落寞一人退去, 很能表達婦女撐起一頭家默默付出的偉大

至於中秋燭光點滿全屋邨的情景, 只有在大銀幕中的幻想才可還原
只是創作者仍對香港的人情味充滿信心, 破裂的兄弟情與家庭關係可修補;
還有編導同樂觀期盼香港人的靈活頭腦可再翻身, 可見旺角街頭賣玩具一幕

故事的發展沒有結局, 下半段的突然理想化, 幾條副線失蹤沒再提及
就像拘捕小販的一場戲, 義正詞嚴的駁斥上司,
下文又會是怎樣? 繼續按本旨辦事? 小販們繼續推車走鬼?
就像發O靚模夢的, 是追求尋夢下去, 還是醒過來再找寄託?
不是一定需要回歸傳統, 但終歸要有一個態度交代吧

這是通過電影所作的一場夢, 戲裏戲外電影人都沒有否認過
參照《Inception》(潛行凶間) 的旋轉圖騰, 觀眾理解願景總非現實
買起大財團只是空話, 面前的繁華, 跟漂亮的孖妹一樣只屬假象

我們不安, 我們躁動, 我們悲痛, 我們怒吼, 只因我愛香港
2011年的香港電影, 就只有這一部, 是如此地道, 如此與日常一切息息相關
這不能稱作一部傑出的作品, 更甚至是未完成, 不完整的,
但畢竟它不會是笑完便算, 至少在離開大銀幕後, 再看看身處的社會
會感覺到要為這個地方, 付出更多的關心
感謝曾志偉, 感謝黃洋達, 感謝麥曦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