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單身男女》(Don't Go Breaking My Heart) - 火星襲地球的都市寓言



杜琪峰與韋家輝一直在主流市場上游走於黑幫警匪與浪漫愛情類型的製作
這一次又再次回歸女性觀眾懷抱,
香港都市的戀情繼十一年前《孤男寡女》層次再昇華,
表露對香港情意之餘, 亦不忘提醒愛人,
目前的美好實暗藏危機 - 地球正面臨火星的地位威脅

二人對香港城市的念舊情懷, 傾注了大城小巷的攝影當中,
在描繪都市特質與男女關係的定位偶爾閃出與王家衛的《阿飛正傳》及《重慶森林》的對應

陝隘壓縮的空間造就了巧合的緣份, 有緣就相見相愛, 無緣就錯過抱憾
《重慶森林》中蘇豪區接駁的長扶手電梯, 與警察房間的距離近得可彼此看見
《單身男女》則利用兩幢高聳的商業大廈, 來回進行浪漫的情感交流;
玻璃窗的闊度, 辦公室的外圍, 正是效率見稱的商業社會面貌
中環一座座密集平排得只相隔一條小馬路, 倒模卻具獨特時代感的建築物
就在愛情的兩難之間擔演了無聲的角色, 有形的橋樑

然而, 中環不止得工作一面,
下班時分的異國風情在靡爛的蘭桂坊, 在不遠的半山別墅
充滿著說不出的寂寞, 充滿著等不到的愛情
《阿飛正傳》中,
蘇麗珍與警員錯過了發展機會的當年那地, 化身了本片中程芷恩與方啟宏相約的這時這地;
那平行而走, 從不交錯的電車路, 如今在日光下作為電車與跑車在紅綠燈前的一道分隔線
緣份遊戲中的Missed Opportunity, 向來最叫人暇想, 機會一再的錯失, 期待一再的落空




杜韋畢竟沒有王家衛的沉重認真, 自省內心戲的三年轉眼即過, 一鏡不留
他們更希望帶出的是大都會背後的精神面貌, 正是本地招牌的速食文化
緣份始終是一場你追我逐的遊戲, 有競爭者自有挑戰, 高手過招見招拆招
一步計劃接一步計算, 一分誠意接一分濃情, 雙方開戰節奏快得目不暇給
不是鎗火式明槍實彈, 示愛約會的遊戲感, 速度感, 卻一點不輸蝕
前者是男兒熱血情義, 後者為女孩窩心感動
故事轉折繁多, 結構設計緊密,
每樣求愛道具都用到盡來達到劇本目的, 小至食物與樂曲, 大至動物與圖案
印證了韋家輝的大腦, 需要杜琪峰的利眼巧手, 流暢準確的推動情節

除了速食, 還有品牌效應
本地引以自豪的都會品味, 正源自坐在辦公室的中環價值核心
一場簡單的外賣戲, 已肯定了其飲食天堂的美譽
汽車, 樓房, 傢具的選擇考究, 細微至簡報封面的選用 (劇情上還有另一重意思),
都反映了時尚觸覺在電影世界, 亦即現實社會, 的無所不在
Modern, International,
這不是讀書人的氣質, 所以不會看見張申然逛書店, Highlight的是字典不是文學
也許就是屬於香港的地道, 於世界電影都難以找尋另一可比擬的感覺
單是這一點, 已足夠電影人以菲林記念封存了

然而, 宣傳一直強調今趟是杜韋二人的 "愛情" 新啟示
到底2000年至今, 香港社會的兩性市場, 產生了怎樣微妙的變化?
也許港男港女, 在娛樂過後, 夢醒回來, 都要想一想導演發出的警號



先從女性出發,
高圓圓的空降身份作電影中主要的女性代言人, 角色塑造上已具時代意義
《孤男寡女》的鄭秀文, 典型港式OL, 土生土長最有共鳴
林熙蕾同是愛將, 她的性感冷艷, 成熟女性的特質最吸引
來自香港與台灣的她與她,也與角色的學歷與文代背景不恰當
高圓圓不但帶來了新鮮感, 而且把主角定位為從內地來港的高學歷優才
這是香港電影的新視角,
從來低下階層的新移民會成為鏡頭焦點,
少人提及的是同樣增多的大學畢業, 投身商場的內地專才

影片一開首就銳意為內地來港的女孩洗底
從一向在故事上擔任第三者的一群, 打造成兩大型男熱烈追求的童話公主
沉醉在古天樂與吳彥祖的浪漫攻勢之下, 哪位女性會不動心?
過往鄉土味道厚, 不懂人情世故等負面形象一下子轉化成都會男性欣賞的美德
更值得留意是, 全片唯一一個本地女性代表, 已成電車上大吵大鬧的怨婦
西洋豪放女擔當勾引張申然的角色, 方啟宏的索秘書則由內地的賈曉晨出演
香港的女士們, 要開始擔心自己主角的位置是否已給動搖了

杜韋作品的一大簽署特色亦機智地貫穿影片, 就是對女性的冷嘲熱諷
在指責心上人見異思遷之時, 卻忘記了自己有約在身
鏡頭捕捉程芷恩的獨白埋怨, 暗指出她的無情與無理
把觀眾的同情點從她轉到落寞呆等的他身上

電影其中最大賣點可算是未到最後都不知結局
全因為女主角的心底真正所想, 可算無從捉摸
二者難擇其一, 內心其實想兩者兼得
這與最初拋棄她的 "壞男人" , 心態分別得遠嗎?
尾段再拍三代女性同堂, 奶奶的橫蠻霸道, 媽媽的忍氣吞聲
相比之下, 年輕的一代不是更幸福嗎?
可爭取工作表現, 獨立自主展自我個性, 卻為小事鬧脾氣, 為感情事而煩惱
不更顯得小題大做, 把電影中女人的劣根性表露無遺嗎?

從男性角度看, 電影更是比喻香港人已失去了以前的競爭優勢
從前香港勝在有創意, 有小聰明, 原來這些都已給內地吸收學習了
而在資源更充裕下, 把小玩意發揚光大, 比原先的意念更搶眼
火星人來到地球, 已不再是空話, 而是切實的地位威脅
從前要與富豪二代競爭, 一如《孤男寡女》的華少對Roger
現在的外來入侵者, 卻是同具學歷, 同具智慧, 同具心思
即使懂得買最好的食物, 他們卻懂得而願意下手烹調
即使懂得選最動聽的歌曲, 他們卻懂得而願意開口高唱
《單身男女》這樣看來, 就不只是選擇愛我的人, 還是我愛的人這等老掉牙的問題
而是一場貼近現代急速發展中的市場競賽, 港男港女是時候提高警覺了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Incendies (母親的告白) - 本為一家, 何必相爭?



舊約聖經中的真神, 是耶和華, 唯一萬物的主宰
祂給阿伯拉罕的後代應允, 衍生出兩大支派, 以撒與以實瑪利, 各自繁衍
之後的新世界, 出現了新約的耶穌與可蘭的穆罕默德
路途愈走愈遠, 分歧愈發愈大, 也就是目前所見的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爭

黎巴嫩內戰於1975年爆發, 以色列的基督徒曾短暫控制過黎巴嫩南部一段時期
兩邊教派的互相報復持續上演至1990年, 估計15萬人死亡, 接近90萬人失去故鄉家園
電影文本沒有仔細說明真實地理位置, 一概泛稱為南部
故事從一個家庭的遭遇看整個社區的戰爭後遺
更嘗試尋覓矛盾徵結及提供解決的可能性



一個人的視野總看不見全局, 預設的立場觀點會造成偏見, 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電影的第一個鏡頭讓觀眾看到開揚的自然風景, 以為拍攝者身處於遼闊大自然之中
攝影機此時慢慢向後推, 原來視角是從疏落的門窗出發;
當字幕打出尼夏名字時, 鏡頭拍著街上奔跑的小男孩, 然而真正的尼夏是另有其人

故事推進亦如出一轍,
就像女兒舉出與父親之死有關的線索, 教授則一語指出其生死乃未被求證的變數
過程中一個又一個既定想法的推翻, 提醒著主角與觀眾, 要時刻辨別是非真假

放諸大時代的批判更為明顯, 小處的誤會容易諒解
但大規模群眾對於不同己教的歧見就難以化開
身於基督教家庭, 卻與伊斯蘭教徒有千絲萬縷說不盡的關係
傳統保守的基督教徒視伊斯蘭教為偶像異端, 對穆斯林人一概標籤定案
反之亦然, 互作仇敵對付, 從來找不到和解傾談的出口,
只因其立場已事先假定, 就可不問因由地草菅人命, 還要手握正義之名

仇恨亦會蒙蔽眼睛, 淪為政治棋子, 殺人機器, 衝突之源卻從不知曉
戰爭可使原來的價值觀崩潰, 家庭不止在地理上分離, 心靈上, 宗教上亦早已崩裂

那怎才可抱持客觀心態?
電影對公證人 (Notary) 有美好的期望
Jean Lebel的出現, 喻作事端的和解, 不但尊重雙方意願, 還要竭力運用資源調解
新的社會有了談判, 有了雙方的讓步, 也許戰火就可中止平息吧

那怎才可把破碎的心再連結?
電影則把希望交給下一代
即使過來人放不下陰影, 也許真相道明後, 後裔能重新建立美好的家吧
只有了解過去沉重的錯, 才不會重蹈覆轍
更重要的鑰匙, 是團聚與寬恕吧

一家的愛可化解仇恨, 兩派宗教所信奉的本就是同一個上帝
也是劇本最後轉折, 一加一等於一的比喻真正所指

若然在這方向解讀, 故事最後就是揭示了上帝的兩個身份
祂本就是同時化身為慈愛的造物主, 與嚴厲的審判者
兩封信對應了愛與恨的兩面,
最後一幕的墳墓之前, 是追悔, 還是思念?
不論如何, 都是出於愛, 不再是恨, 也不再是不解的迷惑



導演的畫面設計亦使觀眾深入戰爭的恐懼
仿血書大字的章節提示, 角色間詭異眼神的交流 (開場小孩, 故鄉女人, 村長族群等)
更少不得兩場母親的跟拍戲, 橋上走路的背景人物, 學校封閉後的街頭軍隊描寫

十字架圖案亦是隨處可見, 展現了信仰衝突的主題, 與電影期望傳遞的救贖訊息
因此, 十字架鏈, 作為人與上帝的連結, 也在劇本上, 屬靈意義上成為兩代間的連繫

隨著影片結構逐漸整合, 戲劇張力也緊隨升溫
上乘的音效處理把人在突發狀況下的驚恐狀態帶到觀眾心中
女兒兩次知悉真相的一刻, 都有相應的動作,
首次是跳水墜下的巨響, 最後是如窒息的驚叫
兩聲槍響, 巴士上看到的射殺, 遙距如打機式射撃頭顱, 都直撃感官,憾動心靈
可作真實戰爭場面的拍攝示範

站於天地之間

真的很痛心, 真的很觸動
這一陣子, 想起世界在面對的災難, 個人實顯得無能為力
自身的榮辱悲喜, 跟神的大能相比, 始終是無比渺小
面對身邊親近的人, 逼切的心靈與生活需要, 都尚且不能滿足保證
何況放諸世界每一個地方, 每一個角落, 要救助的, 太多太多了

為何眼淚總不止的流?
為何我總不可理解身邊一切?
為何我總不可分清是非黑白?
為何一再的感動, 為何我不懂得, 在這樣的時候, 我可以為他們作什麼?
卑微的我, 只能瑟縮於一角, 只懂得高聲呼喊上帝, 只懂得低聲為人民禱告

2003年, 香港正在一片疫症蔓延的死城陰霾之中,
朱浩權牧師寫下了以下的歌詞

讓我得見天之光,讓我體會天之美,
在那光芒蓋掩裡,存著那施恩之座。
讓我不忘世間事,讓我記念世間痛,
但我心頭要緊記,屬天的恩典會下降。

站於天地之間,讓我作個敬拜的人,
處身悲傷幽暗的角落,要宣告你同在,你能力沒變改;
於這天地之間,讓我作個代禱的人,
容讓每個嘆息,搖動施恩的你,讓屬天之光普照在世。


我不完全明白, 但我仍希望靠藉我的一雙手, 去為陰晴不定的世代獻上小小的祝福
不要忘記那份沉重的苦難的痛楚, 但也要緊記同在上帝的永恆的恩典終會降臨大地


站於天地之間

Get this widget | Track details | eSnips Social DNA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Never Let Me Go (愛. 別讓我走) - 追不回的光陰



這是一篇理應蘊藏情感共鳴的深沉故事
畢竟我們的生命都只是一點一滴的給社會消耗,
拼命想爭取多一點的時間, 與最愛的人渡過
卻總是無能為力, 抓緊的愈多, 剩下的時光愈少
無奈的接受命運擺弄, 隨風而去
奈何, 任何起伏情緒, 或生命力, 也都不能在這百多分鐘找到?

這是一套本來充滿文藝氣息的藝術作品
英式的語調, 優雅的氣質, 唯美的構圖, 寂寥的配樂,
看起來天衣無縫, 接合後卻支離破碎
詩意的框架已構成, 但靈魂在哪裡?

這是一個潛在人文批判反思的科幻概念
對社會既定觀念, 對洗腦式思想灌輸, 對燃燒生命的本質, 絕對容許深入獨到的思考
問題卻沒有拋出, 答案在對白一字一句像唸書般讀出來
題材的架構已命定, 但解讀空間呢?

不論是理性探討, 或是感性描繪, 兩種方向都可賦予作品極大的震撼力
電影卻徹底的抽離割裂, 在劇本演員的高水平下, 更顯得導演一席的懸空

作為科幻格局, 設定含糊不清, 世界觀難以確立, 一個基本完整的機制都欠奉
Donor的背景由來? 對受捐贈者的風險? 現實世界如何測定其身分?
若要單憑情感進入電影世界, 也跡近不可能
三角關係的描寫接近空白, 情感拉鋸沒大因由,
事實上, 在明知時日無多的情況下, 還真會逃避曖昧, 蹉跎歲月至此?

致命傷更在於, 時空橫跨十數年, 卻完全沒有浮現時光飛逝的感覺
過去已成回憶, 向前流走的光陰形態, 只出現在字幕提示下
緩慢的節奏經營不到戲劇張力, 同樣也失去了對舊日美好的追念情懷
整篇作品就不斷穿插在零碎的海邊, 碼頭, 草地, 日照片段中
對死亡的直觀, 也給拍屍體鏡頭之後立刻轉到陽光的攝影削弱了

說真的, 單就個別運鏡而言, 片中畫面可作一幅幅美麗的明信片
然而真的很想問剪接部門是否全程睡著了還是high大了
真愛的結合就在接吻鏡頭後中止, 當上Carer的歷練輕輕帶過
(事實全套電影的劇情都是 "按快進掣" 式略過, 影片長度不知揮霍到何處)
跟著播放兩次仿經典歌曲就當作點明主題,
還要兩次都沒有徹底走進主角心情, 就給硬生中斷

氣氛營造接近零, 澎湃激情固然沒有, 連淡然哀愁也沒有
影像沒有一場能準確捕捉到主角的矛盾或掙扎
最後那段顯然從小說照搬的台詞, 再加一段結語,
唯恐觀眾不明其意, 連比喻的想像空間也扼殺了

演員的落力是肯定的, 尤其年輕一代的特質不能忽略
Andrew Garfield 的嘶喊是亮點,
可惜小孩時期的他, 那場呼喊戲份沒有得到更流暢的指導, 對比突出減輕了;
Carey Mulligan 在 An Education 少女失樂園之後,
又再選拍華麗外殼內, 膚淺乏味的偽文藝作, 只能說對其品味已開始有所質疑
Keira Knightley 則仍然局限在固有發揮, 可能是片中唯一演得比童年更差的一位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The Fighter (撃情手足) - 不為他人而活, 可以嗎?




I'm the one who's fighting. Not you, not you, and not you.

Micky Ward, The Fighter (2010)


一開場仿紀錄片的搖晃鏡頭, 之後一個直落長鏡頭,
跟著兄弟走過Lowell Town的長街小巷, 將沿途的鄰里都盡攝在內
最後攝影機回頭對準拍攝的工作人員, 把本片抽離投入感,
客觀地透過一個家庭的衝突, 刻劃出美國局部市鎮的文化與社會現象

開首的寫實風格, 沒有企圖把觀眾帶入故事
紀錄片的拍法, 除了說明其真人真事的改編外, 還有加強距離感的效果
看到的第一個畫面, 是直視面向兩個重心人物, 像他們在與銀幕前的人對話交流一樣
片名出現時, 鏡頭是拉遠到長鏡拍周邊環境而不是特寫兩位主角
之後在拳擊賽事時, 運用了大量電視機拍攝的角度, 時刻提醒了"在看表演"的事實
像女主持的跌倒, 台下觀眾的反應捕捉, 都是全面的看到了台上台下的互動進程
真正博鬥時亦甚少近鏡跟隨主角的動作, 如"Raging Bull" (狂牛) 的流暢攝影
多數時間是看到了全局, 在介紹出場時還不忘注入電視節目的視覺提示
如《流浪漢世界盃》中畫鬼腳的晉級過程表,
於是整套電影是在局外人角度觀賞而非主觀感受

The Fighter 在很多情節及角色上其實與 Rachel Getting Married (愛與痛的嫁期) 相類
同樣是問題家庭, 同樣是毒禍, 兄弟對照姊妹的矛盾,
甚至哥哥/ 妹妹 在嘗試擺脫毒品後回到家中, 面對 弟弟/ 姊姊 在事業/ 愛情上的突破,
情境心態上俱同出一轍, 兩者同樣粗糙具實感, 不同的正是運鏡掌握的方向
The Fighter是旁觀, Rachel Getting Married 卻是仿照家庭錄影帶手法,
希望將人帶入故事感情之中, 因而出現不少企圖營造生活感的場面, 想增強共鳴感
然而, 客觀態度的好處, 就是可看得遠大開放, 亦不用感覺到情緒像受到操控

導演David O. Russell 是以單一家庭單位喻社區, 隱含的人文關懷是低調的
輕輕帶過了警察濫用職權的段落, 以寬容輕巧的方式講濫用毒品
人種的多元性 (如柬埔寨) 更是通過鏡頭的觀察展現, 沒有刻意樣版的描繪,
對白提及Lowell只是一句起兩句止, 卻已顯出當地人對成為城市之光的重視
普遍的低學識, 低下階層的喜好習慣, 欠缺向上流動的能力, 全都在場面調度暗示了
搖滾流行曲在背景的穿插, 粗俗語言的運用, Charlene的背景學歷剖白, 都是當地文化的描述
暴力場面則展示在拳擊場的觀眾席, 酒吧內外的打鬥, 及Charlene家前的反擊

不是代表他沒有批判性, 而是他微小的細緻描寫正反映他理解問題, 亦信任觀眾的思考
而濫用毒品在當地社會的嚴重性, 則不需一言一語, 在電影中各人物的行為態度顯露無遺



他亦明白家人間的吵嚷是鬧劇, 是誇大的肥皂劇情,
背景嘈雜的聲音交集, 電話線的特寫, 都說明了其本質
把爭拗的場面配上滑稽的音樂, 把喋喋不休的家庭成員卡通化喜劇化
悲喜劇的類型通常會給予沉鬱無奈之感, 因笑話背後實是悲哀的經歷,
但本片卻有大量荒謬的笑位, 是啼笑皆非的,
不會太沉重, 同時不失喜劇感, 是客觀拍法的功力

人物的豐富立體亦是不單一主觀向主角心路歷程深鑽的成果,
每個角色不論戲份分配都寫出其獨特個性

Micky Ward 是故事靈魂, 卻是最不起眼
正因他的性格不外露, 忍氣吞聲當大哥影子多年
沒見出情緒的大起大落, 因悲哀要躲進房子中, 自處時才見其真情流露
只有後來的Charlene, 才引導出他的真感情

生活中處處忍讓, 為了合他人心意而遷就或放棄,
卻在女友鼓勵下才拾回自己的勇氣, 說出自己的心聲就讓家庭團結起來
如同擂台上他不斷的防衛, 最後卻一擊就重重讓對手倒下
他是沒有存在感的一個, 這正是Mark Wahlberg傳神之處
要低調不搶戲, 如開首兄弟同坐在畫面正中, 哥哥一直在說, 弟弟就只一直在聽
Mark Wahlberg甘於在群戲時當背景, 讓一眾成員發揮,
對角色的認真, 艱苦肌肉訓練以準備擔演的誠意, 亦可從其身形可見

Dicky與Alice則愛家人, 卻總傷害了他們, 母子間的關係也如此, 到底是愚笨還是固執?
Dicky笑稱自己是給人開玩笑的一個, 是引發笑話的悲劇人物
Alice則過度控制他人, 作為一家權威卻不自知有偏袒之心
Charlene 更是全片真正的Fighter, 在Micky家庭內打了一場又一場
與其母親的對罵互打, 與其兄長的粗口驅趕,
Amy Adams 發揮其身體語言的魅力, 像潑婦罵街卻不失女性溫柔
亦直道出片名所指, 拳賽中的Fight不比在家庭中的Fight重要, 影響這麼深遠
同時, 作為Fighter, 要為自己而打, 也要為自己所愛而打



平行剪接手法亦有助理解當下不同人物的心境取態
兄弟的對照可見於Dicky跑步節奏與Micky打拳節奏的同步,
獄中Dicky運動與練習場中Micky的訓練;
Charlene 與 Alice 爭奪兒子的段落,
從Alice 要率眾闖進Charlene家, 其對白接駁至Charlene與Micky的親熱鏡頭;
最利落的一場, 當數看紀錄片時, 不同家人的反應互接

剪接令兩小時內的起伏毫無冷場, 韻律感生活感俱備
只是結局完得突然, 像 "唔夠喉"
細想才知其戲劇重點暗中轉移, 把家庭衝突轉化為擂台奮鬥
拳賽上的勝利, 造就母親感動的擁抱
然而若失敗呢? 家中的裂痕到底是否已完全修補?
Micky是真心追求自己所想嗎?
他所指的you, you, you, 都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人, 有可能, 或有需要擺脫嗎?
不止是母親, 其實女友同樣把自身失敗寄託在他身上,
期望若有落差, 關係會有變化嗎?
既然是真人真事, 也許就要相信這樣的理所當然了

最後, 激昂勵志的配樂, 感染力都不及一曲I Started a Joke
準確寫下Dicky的命運, 也完美的表達了母子間難以明暸的深厚感情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Rabbit Hole (心靈觸洞) - 悲痛無處不在, 尷尬如影隨形



生有時, 死有時; 笑有時, 哭有時
尋找有時, 失落有時; 靜默有時, 言語有時
這樣宗教性的台詞作電影開場介紹, 一定會給戲中主人翁 Becca 不耐反感
卻與電影 "不適合時候做不恰當的事" 題旨恰好緊扣

如何逃避心靈缺口的需要, 這始終是人人避不開的事實,
兔洞的另一端都依然有著不一樣起伏的時刻
如同海報上, 孤獨與共存, 快樂與哀愁在同步上演, 也可以是階段式演進
宇宙無限大, 誰能想得通每分每秒背後的奧秘呢?

面對永恆而宏大的命題, 簡約美學的運用令人窩心舒服
鏡頭拍著生命轉瞬即逝, 綻放時卻如斯美麗的花卉
攝影機對準了半開的前門, 心靈似仍可找到出路
配樂只有簡單的幾下琴音, 間中配上弦樂,
反覆上演下卻又像悲喜交集
沒有大起大落的節奏,生活依舊的靜靜過, 慢慢過...

死亡課題太沉重, 碰不得, 悲哀難立體化
利用多個空心圓洞的道具暗示 (洗衣機與回收箱), 都只是表面意象
轉過來向仍在生活的煩惱進發
劇本細心經營日常遇到的尷尬位, 一種難以啟齒或回應的感受貫穿全片

分享會上在別人訴說悲劇時的按捺不住而大笑;
悉心打扮回舊公司卻摸門釘且發現人面早全非;
保齡球場生日會故意提及故人失去至親的事蹟;
售賣房屋時不自覺談起兒子回憶卻像說鬼故事;
殺害最愛親人的兇手在自己家中與妻子打招呼;

大量散碎的段落組織成一幕又一幕的不存在感
彷彿不應在該個場景出現, 作出任何的反應都是錯的



男女雙方處理悲劇, 各有方式,
選擇懷念, 還是淡忘? 選擇宗教慰藉, 還是科學解釋?
然而, 即使找到了所謂 "正確" 的理論
何嘗又不只是自我麻醉的信念?
那幅畫, 簡單清晰而美麗, 可留於美夢中想像
最後總要醒來回到現實

電影拍得最有力的一場, 也是最忠於心靈治療本質的一幕
就是四野無人下的盡情發洩, 只需要一點導火線, 哪管什麼因由
盡情哭到瘋, 喊到傻, 吵到累, 然後睡
睡醒之後, 平靜, 安穩, 一切如沒有發生

這是一部純粹由演員發揮擔起的作品
Nicole Kidman 與 Aaron Eckhart 同是剛柔並濟, 演出沒有太劇烈的性別反差
夫妻的情感漣漪也沒有激盪出火花, 二人看來是激情過後平淡長久的伴侶
因此, 戲劇衝突沒有太令觀眾對其關係憂心

Dianne Wiest 才真具神采, 與女兒的四場戲盡現關係的緊密而脆弱
電話傾訴, 慶生嘲諷, 執拾舊物的真情對話, 及地下室的一段不完美而完整的結語
四種情緒, 四段歷練, 亦是四個面對悲劇的情感階段

每當來到執拾屋子的時間, 總感到頭痛萬分
從空無一物到囤積雜物,
擺放逐漸混亂, 物件想找也找不著
灰塵逐漸增厚, 垃圾想清也清不完
有時, 也會想, 不如重新開始, 一切歸零再來過, 更好
那時, 就希望, 可以整齊企理, 井井有條系統化, 多好

不是沒有能力把房屋修復至原來的模樣
而是若資源充裕, 不如就搬到新家, 遺棄舊家更有成本效益嗎?

小如一間房子,大於一個世界
熵 (Entropy) 代表一種失序狀態, 每分每秒都在增加
就如我們身處的空間, 若然沒有刻意整頓, 它總會自然的變得混亂
愈來愈亂, 原來就是自然定律
而若連自己的內屋都看不過眼,
那在上帝眼中, 人類的心房是否也已亂得不想再整理, 倒不如搬家還更有效率?
那在上帝眼中, 地上的環境是否也已亂得不想再清潔, 倒不如淨盡再造更為省力?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陰謀論. 末世論. 報應論

不論是在中東北非的革命亂局, 或是日本近日的大地震
事態發展的迅速, 讓人措手不及, 其突發性及嚴重性催生了很多即時反應
在沒有充份證據或未深入了解真實情況就作出批評或基於人云亦云而作出結論
現在的世代資訊流通, 亦造就了每人不同版本的詮釋,
需要智慧去判斷是非對錯, 亦要過濾消息, 選擇可靠的管道去看報導分析

目前有三種普遍理論近日愈加流行, 需要正視,
及反思為何現今社會充斥著這麼多質素參差的言論

先說陰謀論,
茉莉花革命帶來一片爭取民主的浪潮, 民眾上街爭取應有權利
從本質上這個行為理應得到外間和應, 對於世界步向民主化的道路是一個大突破
奈何總有人把革命連繫到暴力行為, 又對政權之後誰來掌政顯示擔憂
沒錯, 若然軍方不肯下放權力, 統治霸權只是易主而沒有推翻背後制度
有部分人更暗示一旦解放成功, 伊斯蘭教勢力將會興起, 是次策劃有幕後勢力支撐
更有指美國為幕後黑手, 為了爭奪第三世界天然資源云云
資訊雖多雖亂, 但總需有基本歷史知識去印證種種可能性

對於宗教戰爭,世界一向展示高度關注, 不同派系希望借勢而起
這時就需要依靠當地人民素質與分辨對錯的能力
但若然對他們決意把獨裁者推下台, 讓新政上台的決心都視而不見
或看成另一邪惡動機, 或遭強國利用等等, 通過想像而沒有實據的話,
很容易落入是非不分的圈套之中
尤其局部傳媒在報導上, 採用手法將引導讀者的思想方向, 而令其不自知
美國攻打Iraq的反恐戰, 不就是基於空想的陰謀論嗎?

末世論的盛行則讓人陷入恐慌
沒因由的廣發謠言, 如輻射雨會降臨香港等
危言聳聽的程度已經到達失控
沒錯, 四處出現反常自然現象, 天災頻繁讓人防不勝防
人類需要時刻驚醒, 但不是胡亂發表沒有根據的傳聞

自然警號濫發, 社會過份擔憂, 讓全城陷於絕望愁緒, 有任何意義嗎?
不斷反覆播放讓人不安的畫面, 鏡頭拍完再補, 有助人民了解更多嗎?
此一刻, 死難者需要祝福, 事實是沉重的
不是要說太多無補於事的安慰說話, 但也不是要把事態渲染,
在未清楚來龍去脈之前就妄下定調, 指出其影響有多重大, 周邊有多不可靠
面對沒有必要的恫嚇, 我們要倚靠多一點科學常識去一一澄清

最後的報應論, 則是人性的陰暗面表露無遺
四川大地震之時, 捐助物資金額第二高的國家正是日本
如今日本的地震更強烈, 竟有超過二百萬人在百度帖上 "熱烈慶賀" ?
國與國間的民族仇恨, 與活生生的性命, 到底哪樣更重要?

同樣, 上帝懲罰審判之聲亦是不絕於耳
沒錯, 說的可能是真的, 但有需要在這關鍵之時再為受傷的民眾增一道傷口嗎?
尤其是教會牧師的身分所說的話, 合乎耶穌的真理, 聖經的原則嗎?
那跟菲律賓人質事件發生後, 有人留言說抵死, 有何分別?
我們要去論斷人, 指他們犯罪必遭天譴, 還是要伸出援手, 讓災民感受到人間有愛?
在這一點, 單有科學知識和歷史智慧都不能反駁,
世界需要的是憐憫人的良心, 正是聖經中所提倡的同心信念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True Grit 新舊對照



《獨眼龍雙鎗殲四虎》與《離奇復仇事件》, 分別拍於1969年及2010年
同樣改編自Charles Portis的小說, 前者緊跟情節發展, 後者著重精神面貌
高安兄弟為影迷送上一份舊日西部風情, 又帶出自身宗教價值觀, 成績令人鼓舞

正視死亡, 尊重生命

新版的電影世界在調子上較舊版灰暗
亦為小女孩沿途經歷死亡而成長的經歷完整刻劃出來

開首觀看死刑的場面是兩部俱有, 同樣標誌著女孩初次踏進成人社會
死亡在她過往只是聖經中代表處罰的名字, 現在則是有初步形象
舊版再次寫她直視死亡, 已要數到最後數分鐘看到某主要角色在地上時,
鏡頭再特寫她的神情, 就此讓她明白到生命不只是書上的正邪二分般簡單
罪的工價乃是死, 但義人其實都難逃死神之手
舊版的刻劃就此打住,
對女孩面對外間社會, 其中一個最大的成長關口 - 死亡, 作出了首尾呼應

而新版卻是貫穿全片
開場畫面已是父親的屍體, 代表生命的失喪是電影的重點
強化了與棺材同睡的細節, 對死亡的未知恐懼在旅程未開始已出現

跟Rooster Corburn一起歷險時, 高安兄弟設計了一個簽署式的鏡頭
在畫面正中央慢慢步近至鏡頭焦點放到吊掛在樹枝上的屍體
這同時說出了兩個意思, 一個當然是對死亡的描寫,
可以突如其來的出現, 捕捉了視線且震動了心窩,
潛台詞是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
不論犯事或行善, 死去的還是有他的重量

這亦在執行死刑時的小段落轉變, 看出高安兄弟的觀察入微
印第安人給矮化為低級的犯罪民族, 在過往西部片給禠奪了發言權
高安兄弟給他們機會發聲之餘, 還不忘諷刺傳統電影的做法
這也是在微小處顯示出他們對生命的重視

少女的經歷就在一幕幕回望鏡頭展開, 每離開一處, 遺下的生命就是她長大的憑據
到最後 她對馬匹的回首, 更是她明白到為自己犠牲的價值有多高, 她要伸張正義的代價
原版的馬, 連一格定鏡畫面都得不到, 牠的死去沒有提及, 沒有尊嚴
新版就捕捉那最後一瞬, 讓女孩親身見證, 不迥避死亡永別才能真正長大成人

因此, 高安兄弟筆下的西部世界直接拍攝暴力, 斬手指, 毒蛇咬等鏡頭全都清楚交代
目的就是要讓主角與觀眾理解, 這不是一場鬧著玩的歷險, 一切都是有血有肉



隨機決定命運, 豈能盡如人意

凡事豈能盡如人意, 這一句對白在兩個版本都通過Corburn宣之於口
原版故事中的改動, 也為了這哲理服務
1969年的三人行從沒有經歷信念動搖, 從沒有各走各路,
最後的合作剿滅敵人, 顯得很理所當然;
新版卻安排了他們到達了目的地, 卻遍尋兇徒未獲而氣餒,
從而各散東西之後, 才讓那宿命的相遇發生
於是LaBoeuf的救助顯得驚喜, 是意料不到的

隨機性還可見於期待的落空, 危機的突發
明明看到蹤跡, 以為是同伴, 竟是不知何處閃出的牙醫
明明敵人將快落網, 卻又有人現身, 無意破壞

結局的構思亦見得高安兄弟對於 "豈能盡如人意" 主旨的執著
眼看大仇得報, 命運卻又開了另一玩笑
以為正義彰顯, 魔鬼卻在暗角做手腳
舊版的蛇洞意外在加強戲劇性以外, 就沒有為全片主題定下什麼方向



宗教上的公義, 金錢上的代價

Mattie Ross 不論在小說, 1969年版本, 或2010年版本, 都是以良善基督徒形象示人
1969年Henry Hathaway就通過賣馬之人去評定她要當一個Good Christian
而新版開首五分鐘就引用箴言, 又安排女主角的禱告提及先知以西結
這兩部分不止確立了Mattie Ross的身份, 更預先講述了她的為人處事
以西結書上主要說, 先知身份要勸惡人離開惡道, 與她及後游說四虎自首的段落相合

基督教義就在情節上由她引發的人物角力彰顯,
亦因此洞中蛇, 同樣化作象徵, 是魔鬼力量的代表,
蛇出現在開槍之後, 可視為純潔不再存在, 屬靈保護的失效
結局亦是聖經中
"假若你的一隻手使你犯罪,砍掉它!你身體殘廢而能進入永生,
比有兩隻手而下地獄,到那不滅的火裡去好得多。" 的比喻實現

同時, 她亦據理力爭, 在新版中開展了更漫長的反覆對話, 談判還價
交易隨處可見, 馬匹, 追捕罪犯, 人質威脅, 突顯了片首的意旨
世界上只有上帝的恩典是無價, 舊版的簡化童話化從而在2010年給清洗淨盡
可以說舊版的Mattie Ross, 似是未經世面的天真無知
新的那位女孩, 卻是道理分明的活潑善辯




True Grit 定義


看過John Wayne帶上眼罩在萬里陽光下馳騁英姿的影迷, 無不仰慕這位銀幕鐵漢的魅力
Rooster的英雄形象不需花筆墨鋪墊, 已經非常突出
他亦是受人景仰的True Grit, 義助女孩, 還以一敵四, 鋒芒難擋
然而, 小說中所真正意指的True Grit英雄好漢應是誰呢?

新版還原了人物視點, 以Mattie Ross 第一身出發, 已馬上把重心放回女孩的位置
動機亦加強定義, 不是只為奪回父親應得之物,
如1969年的一開首就是父親與女兒的對話, 讓那支槍成為注目點
這一次, 是清晰的講明, 要把兇手帶到法庭上受審判的, 可見主角的正義觀
路途中要協助調解衝突, 堅定不放棄的精神從最初到最後,
原版則是一直的三人同心, 沒有意氣用事的射粟米餅, 沒有心灰意冷的埋怨退縮
女孩的True Grit, 就沒有現在高安兄弟的描繪, 如斯鮮明, 是義人的代表

語言. 氣氛. 場景

畢竟西部風光不復當初, 高安兄弟抱著懷念追憶的心態拍
在向古典取經, 婉約又有唏噓感的配樂, 加上結局是讓人遺憾
Henry Hathaway 則是刺激歷險為主, 音樂要明快激昂, 讓人快意
一段勇闖數百里為救一命的場面, 已見兩者著重處不同
急速衝前與浪漫詩意的強烈對比, 正見風格迴異

語言上1969年的對白設計淺白通俗, 不同於新版的詩意洋溢
舊式語言phrasing提醒觀眾電影回到的久遠年代, 又是另一高安兄弟堅持的文學特色
趣味上顯然後者更有心思智慧, 營造出女孩的機警及討人喜愛
場景則各顯所長, 只是Roger Deakins的攝影取景較貼近小說形容的地理環境

最後, 想說說演員
Hailee Steinfeld 不但在年紀上更貼近原著的純樸
她所表現出的 "義" 不是 Kim Darby 所能比擬的
在1969年所看到的Mattie Ross 一定不會是 勇者無懼, 膽壯如獅子呢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陳奕迅 《Stranger Under My Skin》大時代的世界觀



每一首歌都有背後的故事
每一個故事都有背後的歷史與意義
陳奕迅是一直抱持這份信念的歌手,
他從不原地踏步, 一直在找尋歌曲新的可能性
不但要聽, 還要思考, 還要研究

從中國漢書典故到西班牙浪漫古典,
從引用Beatles Hey Jude的歌詞到專輯主題及將旋律暗中存放另一單曲內,
再到編排樂器奏曲營造出大自然化學物的形態,
陳奕迅是次要挑戰樂迷的追本溯源之心,
這一次曲風上橫跨了不同國度不同時代,
歌詞同樣具社會意義, 版圖的宏大要蘊含生死, 記憶, 覺悟等沉重題材
《Stranger Under My Skin》可算是歌者至今向經典致敬的作品示範

先聲奪人的六月飛霜, 出自後<<漢書 - 劉瑜傳>>的伸冤比喻,
上天也見世界不公平, 下霜慰鄒衍冤憤之聲
搖滾激烈, 控訴拾級而上, 鼓聲節拍及後段刻意突出沙聲效果
陳奕迅高喊什麼是正常, 什麼是真相
歌者擔當的是先知角色, 解構異象意思
六月飛霜不只是現今極端反常自然現象的象徵, 亦更是荒謬社會價值觀的明喻暗諷

點題作Stranger Under My Skin在英語獨白中展開
Beatles 的 Hey Jude 同樣運用了She, Love, Under My Skin三個詞彙
熟悉歌曲背景自能明白Those Things 所指的不只是男女間的愛情
選用的西班牙古典 Romance d'Amour 是盪氣迥腸的情感傾瀉
但這浪漫曲充滿感嘆, 充滿遺憾, 連綿的純琴音暗示了故事是屬於過去的史詩悲劇
一如藍色生死戀中男女主角背後的負擔, 一如歌曲開首的雨聲海聲
表面皮膚覆蓋住的, 只是一個陌生人的軀殼, 不是自己
過去的陰影傷痕只是隱藏起來, 崩潰在靈魂最深處的才是真我

聲嘶力竭, 沉鬱哀鳴後, 唯有豁達開朗
面對人生的最終站, 迎接活著多好, 不求人之後的忠誠態度
尾段的背景編曲遙距呼應了Hey Jude
在這個天災人禍橫行, 負面情緒充斥的社會中, 這歌更顯其正氣勵志的大歌氣勢
林若寧在林夕與周耀輝大師當前, 竟仍可寫出宏觀的格局
在兩首直接道出現實真相的絕望中, 找回一點樂觀的希冀

批判荒謬, 正視過去, 放下死亡後, 大徹大悟的品嘗甜苦參半的人生
淡淡然的鋼琴, 沒有大鳴大放的演繹,
平板的旋律, 沒有大起大伏的層次遞進
中樂起了懷舊作用, 黃偉文亦配合的交出一份文學性較重的詞
苦瓜就是味道不太刺激, 但又留下澀的After-taste讓人回味
作為一種醒覺, 慢慢超脫亦讓樂迷在三首情感震撼的大作後稍作緩衝

沼氣中毒其實是在密閉空間下形成的缺氧狀態
編曲的嘈吵壓逼正正要仿傚這種思想混亂, 大腦閉塞的氛圍
陳奕迅已經開始害怕聽者不明其意, 特意留下線索讓大家去找答案
"不需要呼吸也不用死" 或是 "禁錮我吧" 都是很清晰的畫面描繪
沼氣同時是易燃氣體, 因此可以炸爆;
同時它也是難以排走, 因此生吞你開心腸胃會膩
喻意其實呼之欲出, 也在講人類的劣根性, 也在講世界的集體中毒

最後的My Private Christmas Song,
舒服的爵士樂作結, 歌詞繼續與Stranger Under My Skin連合

國語部分則在兩首合唱中找到亮點
《樂園》完成了世界歷史音樂版圖, Disco與Hip-hop共冶一爐, 豐富又瘋狂
《因為愛情》將可以細水長流, 不止因為世紀合唱, 而是因為愛情本就是永恆的一生一世
簡單, 質樸, 歷練後的滿足, 愛情二字的讚美歌頌, 作為宏大世界觀之後的結束, 餘音裊裊

推介: Stranger Under My Skin, 因為愛情, 六月飛霜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2010年 最愛演唱會 (五)

五個本人最愛的本地歌手, 在2010年帶來了他們的音樂變化,
在演唱會音樂劇場中與樂迷分享了他們喜愛的流行曲理念或情感共鳴的角落

張學友 - Private Corner
陳奕迅 - DUO
鄭秀文 - Love Mi
楊千嬅 - Ladies & Gentlemen
王菀之 - Octave

--

Ladies & Gentlemen



演唱單位: 楊千嬅
音樂監製: 梁基爵

經歷過All About Love的好評如潮,
演唱表現前所未有的出色, 選曲懷舊華星化的驚喜與感動,
造就了2007年數個難忘難眠的晚上
這一次開宗明義走一條長長的時光隧道

Ladies & Gentlemen 從命名已見主題
不同階段的女性歌頌, 及追憶不同時候闖進過生命的, 曾經的另一半

Opening的少女, Ready Or Not的妖女, 敢作敢為的烈女
三種不同形象與個性,
少女祈求愛人不離開,
妖女要作強勢一方收復Bad Boy,
到了烈女最灑脫, 不再為對方存活, 但憑傲氣有何懼
唱少女唱得如此堅強有力, 不再徬徨青澀
唱妖女唱出是型格, 把心一橫來個大轉變, 創造屬於自己的潮流標誌
唱烈女就是最忠於自我的楊千嬅,
以前說出的呸呸, 也許是強裝出來的硬朗, 現時卻是真有自信的幸福

回顧, 懷念, 只因時日一去不回, 情懷也不再像當初
經典的歌曲在心境的變遷, 愛情長跑的結束下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六首歌曲 (四曲+兩段過場) 解構情路創傷的三種階段,
狼來了是初次心碎, 配調著因為所以的初戀甜蜜
有發生過是回望傷痕, 與此通向直覺中覓到真愛的未來
愛人是痛過後的不悔與期待, 亦是完整愛情觀的形成
數你是得到真愛的大團圓, 在有苦有甜的路途, 數到未來, 數到彼此也蒼老

對歌者是再唱以往, 對歌迷又何嘗不是百感交集?
喜歡楊千嬅的真摰感情, 每曲每詞都是從心而發的共鳴
現在已不再是肝腸寸斷的演繹, 反而是得到後看回失去時的灑脫
因此沒有再咆哮, 沒有再哽咽唱不下去,
愛人 - 已逝的感情, 而且已真正放下了,
所以唱出的感覺不再是唏噓感慨, 而是溫婉希冀

這個唱法轉變, 怎能不叫樂迷感動不已
以前的所有失落都填補了, 人生缺失的一塊都完整了
怎不叫所有以前聽著落淚過的樂迷有種新的感悟?

情感的代言人都得到了一份真感情,
那曾共鳴過的, 雖慨嘆時日過了, 當年深刻錐痛的苦也過了
不也有一份新的期待嗎?
明白了楊千嬅說是時光隧道的意思了嗎?

於是,樂迷 請讓我回家(貳) 評得好
這一次, 楊千嬅不再憑 "勇" 字唱歌, 不需靠自己的堅毅去詮釋歌詞
這一次, 楊千嬅是不需再埋怨, 不需再靠自己努力苦苦追求, 少女的祈禱已經應允了!
但這不是不好, 反而是更高境界的躍進
有過歷練體會才能回望,
她的聲音狀態與唱功, 是前所未有的出色, 與其天賜良緣的完美人生來了一個呼應

中樂三部曲, 玩結他搖滾,
這些音樂行先, 樂器編曲與舞台效果為主的段落, 於是竟就在楊千嬅演唱會中出現了
小城大事畢竟只是別人的故事
撈月亮的人, 菊花台等更只是功架表演了
抬起我的頭來, 原用於自我激勵, 也就化作自我挑戰, 自娛自樂了

那真情流露到了哪裡去呢?
是熱血青年的大鳴大放, 是花樣+年華的開心隨意滿場走
旅行三部曲更是徹底洗去往日悲傷
一句 "如果東京唔Happy" 已顯示了她是帶著微笑之心再唱這曲的
輕快得意的編曲上場, 不需再唱得聲淚俱下了, 後來更是笑著啦啦啦完場的
自由行與再見二丁目也是回憶段落的綻放, 同樣再沒有感情負擔,
唱出另一種感覺了

Ladies & Gentlemen的主題展現盡在以下部分
Nobody 與 三分鐘戀愛熱度 是現在愛情生活的幸福表現
點題作更應屬於 "給我愛過的男孩們" 與 "斗零踭"
前者真是年度重新演繹金曲之選, 歌詞猶如度身訂造
加上是填詞人黃偉文慶彭羚結婚之喜寫下的, 由千嬅此時此刻再唱就更有憾動力
如果Wyman在2010為千嬅的婚宴寫下歌曲, 相信會成為另一首經典

一直想像將感情生活徹底唱進每首歌中的千嬅, 婚後的專輯路向會是怎樣?
若然走"給我愛過的男孩們"的路線, 這麼甜, 這麼開心, 這麼自信
從文藝少女過渡到怨女中女, 再進化成美滿嬌妻, 會是又一個音樂突破嗎?

"給我愛過的男孩們" 大唱在過去生命留下烙印的每一個伴侶
傾慕過的, 牽掛過的, 等待過的, 失去過的, ...
經歷過什麼都好, 最後盡是感激與祝福
過場使用的結婚進行曲更是甜蜜滿瀉,
這首歌就是千嬅的一次心聲傾吐, 過往招牌的真感情盡在這曲內

"斗零踭" 則更見功力, 代表意義呼之欲出
與人山人海的再度合作, 回歸真誠, 新家與舊家的融合
成熟自信 就是楊千嬅在是次演唱會中的態度
因此, 自由行唱得完全輕鬆, 駕馭得到, 不再走鋼線
因此, 演唱每首曲目都是音色亮麗, 唱功細膩

之後的幸福摩天輪, 最好最好還是陳奕迅的合唱
姊妹也是只有由陳奕迅來唱, 才能追得上原唱的感染力
真命天子同樣甜入心內, 美滿得如上帝的恩典
飛女正傳合唱版更是樂迷與千嬅共同等待了不知多少年的大團圓結局場面
很多人都將歌曲評為愛情的最高境界,
這一次在歌迷的歡呼聲中, 上演了愛情宣言的肯定
沒有口誅筆伐, 只有祝福掌聲
婚禮不是一定要在懸崖上, 才見得壯麗震撼的呢
Encore也是一貫流行大路為主, 縱忘詞本色仍在, 大合唱才是重點吧

最後想說選曲編排
旅行三部曲概念不俗, 但時光隧道若是過去現在交接, 才更見轉變之大
如能安排
少女的祈禱 對 明日再會 [08年拉闊曾嘗試一次]
再見二丁目 對 原來過得很快樂
狼來了 對 郎來了(Rose)
就更可突顯經典的感情流逝, 與現今的美好懷念

"我係我" 在專輯作總結一曲, 是千嬅圓滿的寫照
如演唱會能加一段Medley, 問我, 忘記他, 調情, 再接我係我, 就更增完整性
始終Ladies只限於梅艷芳, 彭羚, Lady Gaga未免過於陝隘
問我, 忘記他, 調情在曲風詞意上遙距地與"我係我"呼應
若能選唱, 現場反應更佳及主題更能突出

重點推介: 給我愛過的男孩們, 自由行, 斗零踭, 如果東京不快樂, 花樣+年華, 飛女正傳合唱版



延伸閱讀:
ladies&gentlemen - 關於狀態 - 「現場」

我們一起禱告吧

短短三個月內, 世界發生的大事實在讓人措手不及
大自然中災難一場又一場的來臨
人類社會中衝突一個又一個的發生

看看世界五大洲在最近所經歷的:
鳥類、魚和螃蟹數以萬計集體死亡
冰島火山爆發, 暴風雪災害於歐洲蔓延
巴西里約熱內盧發生數十年來最嚴重水災
澳洲昆士蘭的雨災風災, 新西蘭基督城的地震
中東北非的民主革命潮, 日本八點九級大地震

一宗接一宗之餘, 事發突然得沒法預料
沒來得及消化一個消息, 又有另一重大歷史出現
像基督城的死傷, 已沒多少人去關注
就又再傳出另一地震, 還有輻射洩漏
像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 還沒有出現詳細的報道分析
埃及已變天, 利比亞已進入戰爭狀態

也許千言萬語都難覆蓋世界上所有事故
只有合十為死傷者, 為一息尚存在世上的我們和他們, 同心的禱告吧

給自己的信 - 忘記背後, 努力面前, 向著標竿直跑

有了目標, 就希望勇敢達成
有了理想, 就希望努力奮鬥
有了所愛, 就希望全心追求
有了希望, 就會有信心, 走過所有荊棘

誰人不想富有, 不想萬事滿足?
誰人不想每一天和最珍惜的人渡過?
現實開始殘酷, 天堂般的烏托邦開始墮落
人們變了, 資源也開始在漸漸耗損
當初的願景又忘記了, 甘於跟隨時代洪流而走

為什麼要待薄自己? 為什麼不容許自己完成心中所想?
為什麼要質疑自己? 既然許下過承諾, 就該銘記於心, 不容輕易放棄

時間也許沖淡很多東西, 但有一些價值是永恆不變的
有一些元素更可能是全人類共同享有的
記下自己今天要做的事吧, 然後逐步計劃, 及不要後悔
堅持過, 終有成果

等待過後, 發現一切落空
當年信誓, 化作過眼雲煙
世界在變, 人生在轉
壯志未酬, 心力交瘁
十年過後, 轉眼多少春秋
廿年逝去, 回頭一場虛空
抱緊當日信念, 捱過去, 衝過去
只好Keep On Believing~

這曲旋律的神奇力量, 曾撫慰我心靈, 曾指引我前方
也許我也感應到歌曲的呼召, 它背後的神聖意義吧
每個版本都充滿感動, 每個音符, 每個歌詞都說中我的心聲

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

Probabilistic Determinism - 隨機性的預設命運

隨機與命運往往給視為相互的對立面
就是人的未來軌跡, 到底是數十億個偶然交織而成,
還是一早已命定好, 沒有改變, 無論如何都是通向一個終點?

兩者在歷史上經常給學者定性為mutually exclusive,
因為Determinism 定義就是一開始已決定好一切,
最常見的是Casual determinism, 亦即常聽到的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而另一邊的理論, 則指出每事皆有隨機性, 或然率才是自然法則

或然, 即或不然, 是否都在浩瀚宇宙中有一個冥冥中的主宰
確信過去, 現在與未來都是已編定的, 每人每事都跟著既定路程前進
但所謂的 "既定" 又是否必然會出現的呢?

Probabilistic Determinism 指出的是
每一個chain of events都有一個 已決定的 概率
即是在無限個可能情況下, 半數會是明天天晴, 半數會是明天天陰,
這是一直都存在的潛定律, 只是我們只能看到結果, 就是出現的是晴天, 或是陰天
如果一早在世界已設定了將有70%肯定明天是晴天, 30%是陰天
明天還是有機會是陰天, 我們亦會看得到,
只不過在同一情況試驗一百次, 理論上有七十次會是晴天而已
而現實我們能經歷的時間線只有一次, 就只可看到一種結果
那我們就已認定了本來就是已決定了那是陰天

在這個大前提下, 未來的不可知就不是因為人的行為會改變, 人的思想是變數
而是本來自然而然的世界, 就有很多的可能性在發生
但仍是有一個超然的單位, 決定了某人某事在某時某地出現的機會有多高, 卻仍非100%的一定

反對決定論的就會說, 那就不算是determinism了, 因為結果不是已編定不能改變的
這就看你如何看待determinism的意思了
不論如何, 這二者學說都沒有自由意志的考慮在內
就是人意沒有影響結果的能力
人的喜好和意願, 本就在編程之內, 任何的改變應已計算在自然界的方程式中
從人的角度看, 這是自己大腦理性的選擇,
事實是這選擇是基於過去已有的事情中發生, 所以也是決定論

換個話說, 人在一出生應已有一條命定的路, 但那命定是由概率作分配
例如在童年時一天, 可能你有10%成數會上學遲到, 90%成數會準時
若然上學遲了到, 那就會影響你之後的決定, 讓你成為銀行經理;
若然當日是準時, 那你之後就會是律師
就在那一天, 最後你是遲了到, 這就通向了另一條命定的途徑了
但亦可能到最後, 遲到與否, 經過宇宙的調整後, 最終的生命軌跡依然是活到八十歲
這沒有違反自由意志的理論,
因你仍然能選擇自己所喜歡, 而你的選擇, 不是恰巧, 而是命中註定跟概率指向的一致而已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Biutiful (美麗末日) - 痛苦, 掙扎 然後 蛻變, 美麗



這是一部關於死亡, 救贖, 溝通, 後代傳承, 少數族裔掙扎求存的故事
如果你知道你即將失去性命, 你會為身邊重要的人, 不熟悉的人做些什麼?

第一個鏡頭就是手指上的鑽石交到女兒手中, 家傳之寶代表的是愛的傳遞
然後畫面切換到雪地中的樹林, 死去吐出毛球的貓頭鷹, 象徵靈魂離開了軀殼
他的身份是誰? 父親還是兒子?
同樣是兩代的相交, 同樣步向永遠, 故事開始在此, 結束也在此

導演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透過了不同視覺意象比喻人生,
對靈魂及社會的思考, 盡在其廣鏡攝影, 精緻道具設計之內

魚與深海.
水的聲音在開場模擬電台節目出現,
在後來一望無際的汪洋, 慢慢向左移動至岸邊, 屍體逐一浮上鏡頭中
那讓人懼怕的海, 沒有把人推向永遠無盡頭的遠方, 也沒有把人沉進不見底的深淵
電視機內, 有魚的擱淺, 之後也有屍體的浮岸

魚的形象亦在全片不同地方呈現,
在故事情節中的心理暗示是 患病及接近死亡的預兆
在基督教上是耶穌基督的符號

一開始Uxbal烹調著魚,
那時他還沒有知道自己的病,
他還沒有開始救贖的旅程
此後, 街頭的藝術畫都充滿著不同魚類, 代表著當下的心理狀態
是步向生命終站的記號, 同時可是重新拾回良知與道德責任的進程

十字影像.
縱然人在水深火熱之中遭受危難, 陽光依然揮灑在巴塞隆拿城市之中
強化了救贖與放下的希冀, 亦在全片一致痛苦絕望的基調帶來一絲曙光
開首的教堂高掛十字架, Uxbal 送走尚有牽掛的靈魂, 把生前的擔子與罪行放下
回到家中, 天花板上光線反射出的十字, 表示著他自身同樣擁有人生的重擔與俗世的罪

鏡像.
鏡中照出真實的自己, 照出靈魂的面貌 (那21克的重量, 在本片明確於影像表達出來)
多次對著鏡子, 就是把埋藏深處的內心直視
於是打破了以往的沉默, 重新的接納與誠心的幫助

自己對快要死亡的接受與否之掙扎,
導演更利用另一角色作Uxbal的鏡子反映, 由她說服主角將死的事實

飛蛾與牆紙.
Uxbal在家中看到了黑暗中掙扎的飛蛾,
牠們就是要經歷痛苦才可化成美麗的蝴蝶, 是生命歷程的最佳比喻
前妻家中的牆紙是連綿不斷的圖案, 在陝隘的走廊上掛上了一家生活的不同階段
也是延伸無限的人生之旅

在視覺藝術上運用了比喻以外,
背景聲效也加強了紀錄片般的寫實感, 亦帶出了影片有關不同語言文化共融的主題
那股寫實感是源於大城市住進各種不同小人物的壓逼感, 那份生活的壓力

嘈雜的士高舞樂, 刻意調高音量的嘈吵歌曲
象徵了逃避俗世的聲音, 也是阻礙人與人真誠溝通的無意義的音樂
把Uxbal那時要避開殘酷真相的心情道出, 同時打擾了Uxbal向哥哥道出真相的意圖
把哥哥處理父親遺體的事在其妻子面前淡化, 同時表明了妻子與哥哥脆弱曖昧的關係

對白在推進故事發展之外, 也化成電影語言突顯主題
中國人間說著西班牙人不明的普通話
警察與嘍囉之間的談判交易, 特意的講出相同語言同樣會造成衝突
父親對兒女的沉默, 對比於母親的分享
繼續在電影中突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冷漠疏離,
不同的卻是結合了尋覓生命救贖命題後, 原來關係是可以透過真誠, 簡單的修補



溝通不限於雙方對話
沒有說話的身體接觸有時更能準確流露情感
拒絕性愛就讓妻子陷進了失去愛的困局
兒子的傷痕, 不用任何情節交代, 已表明他與媽媽的問題
擁抱, 拖手, 在床邊共睡,微小的動作已能建立深厚情感
亦把第一場鑽石的贈送賦予更親密的意義

接送放學更是無聲但極具戲劇力量的一場
陌生人闖進另一個家庭的生命
從互不相干, 一直平行而走,
到慢慢步近, 然後緊緊跟隨,
種族的融和, 就在無言無語間發生了

個人生命的自省, 還牽涉到巴塞隆拿城市的繁雜背景
邊緣人物掙扎求生, 跟飛蛾沒有兩樣
妻子要處理情緒的波動, 丈夫要面對癌症的威脅
放諸城市各類人種 (海中不同魚隻的比喻) , 只是冰山一角
有人要盜版販毒, 有人要當人蛇, 當黑市勞工
Uxbal即使希望盡力當人間天使的形象, 都難免墮進自責內疚的漩渦裏
只是, 又有誰能定清黑白錯對呢?

就如Biutiful, 生命就如錯字般, 不完美中仍有其美麗之處
攝影盡量忠於真實的大街小巷, 沒有美化, 但真實仍是美麗嗎?
接受命中的缺陷, 在生命遠去之時才不致要彌留懇求原諒
Uxbal超現實的異能, 放在現實之中也只是無可奈何

結局的耐人尋味, 讓人有對未來的樂觀希望
她到底有沒有回來?
最後的定格, 是冬天的叢林, 這就是永生嗎?
也許我們就是要尋問, 就是要反思

2011年度 五大最期待續集電影




踏入三月, 荷里活大片公映計劃都已大致落實, 今年華語影壇也已有續集公佈
每一年都有大量系列有續集推出, 通常都會有一定票房保證
先分享本人最期待五部~

Cars 2 反斗車王2

彼思一年一度大製作
反斗奇兵主腦John Lasseter 再執導演筒, 首作的一班車主角, 成為迪士尼最賣得玩具系列
第一部未算有口皆碑, 第二部可否扳回一城?
個人深受首作的人生觀感動, 簡單的風土人情到底如何再現續集?


--

The Hangover Part II 醉爆伴郎團 續集

原班人馬再度狂歡, 拉斯維加斯搬到泰國,
今次輪到牙醫結婚, 預告同樣無左Doug人影, 唔通又唔見左?


--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2 哈利波特 死神的聖物 Part 2


看過 死神的聖物 Part 1 後, 應不再對David Yates抱有懷疑
最忠實的一次改編, 證實一分為二的決定是可提升質素的,
更多時間拍攝細節, Part 2更以3D上映
準備迎接傳奇結束吧~



--
春嬌與志明


楊千嬅再遇余文樂, 地道吸煙愛情喜劇在煙稅大幅上升之後會有什麼新鮮變化?

--

Mission: Impossible 4 – Ghost Protocol 職業特工隊4




本來這個系列已經拍到爛, 但第四輯竟然找來Brad Bird執導,
此為他的第一部真人電影, 前作有 The Incredibles 超人特工隊, Ratatouille 五星級大鼠
看過超人家族如何各展異能的觀眾, 相信都肯定Brad Bird駕馭動作場面的能力
而他的加入, 亦讓 職業特工隊 系列完成創舉,
四部電影各由不同導演執導, 與異形系列一樣
演員陣容更強盛,
Lost的Josh Holloway, 星空奇遇記的Simon Pegg,
拆彈雄心的Jeremy Renner, 天生不是寶貝的Paula Patton!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2011 年度 五大最期待電影

2011 年度傳出很多名導新作的消息, 更有兩位史提芬一年兩片, 百花齊放
眾多鉅作續集固然吸引, 但論最期待當數以下五部:

1. The Tree of Life

導演: Terrance Malick
演員: Brad Pitt 畢彼特, Sean Penn 辛潘, Jessica Chastain



Terrance Malick 這位當代電影大師終於完成了全新大作
以詩意鏡頭聞名的大導, 在預告片上展現了宏大的生命版圖,
延遲公映接近兩年更讓這部原創作品萬眾矚目

--

2. The Grandmasters 一代宗師


導演: 王家衛
演員: 梁朝偉



從宣佈開拍 葉問傳記,
到黃百鳴搶頭啖湯先開拍葉問, 再到決定加開續集, 賣個滿堂紅之後,
王家衛的新作終首見海報, 亦初見以東邪西毒經典配樂作主調的Teaser
要成為頭號期待是肯定的,
唯一疑問是, 現正面臨嚴竣停拍危機, 可趕及在2011年尾上畫嗎?

--

3. Contagion 感染

導演: Steven Soderbergh 史提芬蘇德堡
演員: Matt Damon 麥迪文, Kate Winslet 琦溫絲莉, Marion Cotillard 瑪莉安歌迪雅



以沙士作題材, 香港取景的動作驚慄片
不論演員陣容 (祖迪羅都是配角), 導演功架 (毒網的多線敍事具張力),
以致故事潛力都似乎有很大發揮空間
現先看少量已曝光的劇照, 重新感受當年那份肅殺惶恐的氣氛吧

--

4. A Dangerous Method

導演: David Cronenberg 大衛哥連堡
演員: Viggo Mortensen, Keira Knightley 姬拉麗莉, Michael Fassbender, Vincent Cassell



David Cronenberg 與魔戒的亞拉岡第三次合作
之前兩度描述暴力黑幫世界,
A History of Violence, Eastern Promises 贏盡影評讚譽,
個人雖不太欣賞, 但都為其掌鏡功力及演員調較留下深刻印象
這一次亞拉岡演出角色為 Sigmund Freud 佛洛依德,
更奇是傳聞今趟為劇情片新嘗試, 講述 Psychoanalysis 的誕生

--

5. War Horse

導演: Steven Spielberg 史提芬史匹堡
演員: Jeremy Irvine, Emily Watson, David Kross



2011年眾多回歸的大導演中, 最矚目當數 史提芬史匹堡
還要一年兩部, Tin Tin 請得英國名導編劇Edgar Wright 執筆
這一部戰爭片則是典型拿手的大製作, 一向雅俗共賞的大師到底會帶來怎樣的驚喜?

謝安琪《節外生枝》- 選擇未來的矛盾

她是任性, 但她沒有後悔
為何一定要跟著俗世的路走?

每人有自己的路向
何況世間本不尋常, 誰知道十個月後會發生何事?
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但就要承受風險
既然選擇了, 自己就要為自己決定負責
說不定, 這個決定會為她帶來更多?
結局, 還未到謝幕也不知呢

隨風而行或是逆流而上, 她為自己人生作出了選擇, 那我們呢?
人人其實都有個願望, 又有哪一位真可甘願 "捨平凡 愛動盪"?

如何去實現自己執著完成的夢想?
一向覺得, 自己心中目標太遙遠
縱然自知自信, 但旁人無法理解相信
或者也未太了解通向那路的行徑是如何

選擇了, 就應勇敢前行
很想一生都停在最好的時光
沒有一個人知道, 十個月後再有沒有路徑可回頭
而自己也清楚, 自己不可回頭

沒有後悔過, 也許我也厭了直航吧
畢竟最後結果還是樂於安然接受的
誰能在自己理想發展階段, 毅然放下一切呢?

記著一個未來的任務, 別忘記原來我也將它寫進了那理想本子中
請給我時間, 我會兌現心中真正理想, 但願這熱情能力永伴隨我

黃偉文筆下寫中了一眾不甘現狀的人的心聲
謝安琪作為前線代言人, 將最負面的化作最正面, 最有希望的激勵

不是不可以安於現狀, 而是不願意
要闖一番事業, 要留下自己的名字
要有野心地發光發亮, 有時候懶理一點惡意批評又何妨?

其實又怎止於謝安琪一人
大家可都安穩太久了, 會忘卻自己處世, 上帝賜予你身軀的意義
謹以此曲, 為天下有夢想之人, 共勉之.

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